问题

刘备当初给诸葛亮的offer是啥样的?

回答
说到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其实那时候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offer”这个概念。那时的语境,更像是求贤若渴的君主,放下身段,三次登门拜访,发出的求贤邀请。这邀请的内容,虽然没有明文写下的合同条款,但其中包含的意味,却足够分量,也足够吸引人。

刘备当时是什么样的境况?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雄才大略、仁德爱民的领袖,却兵少将寡,辗转于各地,寄人篱下,饱受曹操这样的强敌压迫。他的理想,是兴复汉室,安定天下,这是一个何等宏大的目标!可现实是,他手里能用的人才,能依靠的兵马,都远远不够。他急需一个能为他指点迷津,谋划全局的军师,一个能够辅佐他成就大业的贤才。

而诸葛亮呢?那时候他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虽然有“卧龙”之名,但终究是山野村夫,不为世人所知。他怀揣着经天纬地之才,却苦于没有施展的舞台。他看到了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势大,孙权踞江东,而刘备虽然声名在外,却势单力薄,前途未卜。他大概也曾思考过,要找一个怎样的明主,才能让自己报效国家,实现抱负。

所以,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诚意与尊重:

这绝对是这份“offer”最核心的部分。刘备没有选择广招天下贤士的方式,而是亲自三次前往诸葛亮的隐居之地。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刘备留下了名帖,表示敬意;第二次,诸葛亮依然避而不见,刘备又去了,并让关羽、张飞在一旁等候,自己独自进去拜访。第三次,刘备更是披上了厚厚的风雪,冒着严寒,才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你能想象吗?一位出身皇族、征战沙场、有着一定名望的刘皇叔,为了一个隐居的普通人,放下身段,如此恭敬地三顾茅庐。这不仅仅是求才,这是一种极致的尊重。这种尊重,在当时的士人心中,是无价的。它告诉诸葛亮,刘备不是把他当作一个招募来的谋士,而是将他视为可以共谋大事的伙伴,甚至是能够决定他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物。

2. 宏大的事业蓝图:

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并没有空手而来。他跟诸葛亮谈论天下大事,分析时局,表达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他向诸葛亮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驱除曹贼,统一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刘备内心深处的信念和追求。对于像诸葛亮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一个明确而崇高的目标,和一个能够为之奋斗的平台,是极具吸引力的。刘备通过坦诚地交流,让诸葛亮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胸襟和抱负,也看到了自己才华施展的广阔空间。

3. 核心的地位与信任:

在刘备见到的诸葛亮的时候,他没有把诸葛亮当作一个普通谋士。他一见面就说:“备自从颠沛以来,遇主遇君,未尝得至如此之美(指诸葛亮)。” 然后,刘备更是直接“坐于羽、飞之侧,倾耳而听,先礼后兵”。最后,当诸葛亮说出“卧龙”二字时,刘备更是双手捧着他的腿,诚恳地邀请他出山。

这意味着,刘备把诸葛亮定位为一个可以帮助他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先生”。他没有像其他君主那样,先让诸葛亮从小事做起,而是直接将天下大事、战略方针的讨论摆在诸葛亮面前。这种“未见君,即陈天下之政”,足以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信任他的智慧,信任他的能力,信任他能够为自己规划整个事业的走向。

4. 承诺的“权柄”与“舞台”:

虽然没有具体的“官职”和“薪水”,但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

舞台: 刘备承诺给他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让诸葛亮规划战略,制定计策,参与决策。从一开始,诸葛亮就被赋予了极高的决策权。
信任与支持: 刘备以自己的行动告诉诸葛亮,他会给予绝对的信任和支持。他愿意倾听诸葛亮的意见,并且愿意付诸实践。当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之后,刘备更是对其深信不疑,并将其作为日后施政的根本方针。

可以这么说,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并非一份简单的招聘合同,而是一份 “倾国以托” 的信任,一份 “兴复汉室” 的共同事业,以及一个 “尽展经天纬地之才” 的无上舞台。

这份“offer”的杀伤力在于,它精准地击中了诸葛亮作为一名贤才最渴望的东西:一个值得追随的明主,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平台,以及一个对其才华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所以,与其说是刘备给了诸葛亮一份offer,不如说是刘备用他的诚意、胸襟、远见和无上的信任,成功地“赢得”了诸葛亮的心,让他愿意将自己一生才华,都奉献给这位“仁德”的君主。这才是这份“offer”最精彩,也是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我们来看看这份offer是咋样的。

首先,刘备当时的情况是:

1,多次自主创业惨遭失败,但之前先后在曹氏集团、袁氏集团、吕氏集团混过,而且基本都算是董事会成员,虽然没啥实权,但董事长也都很给面子,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人称刘皇叔。

2,目前在荆州刘氏集团任职,也进入了董事会,目前主要负责北方防御部门,刘氏集团有几个董事会成员想排挤他(如蔡瑁),但有一些中层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如伊籍)。

3,有一些自己的班底,拥有一些市场开拓能力突出、忠诚度满分的员工(关、张、赵),不过关羽、张飞也可算是合伙人,就算小股东吧;有一些口舌出众、主要负责外联的员工(如简雍)。

4,目前荆州刘氏集团有被曹氏集团吞并的风险,而刘备又是一直有自己创业的想法。

所以,看出刘备缺什么人才了吗?

他缺个CEO啊!

诸葛亮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

在茅庐面试中,兼任HR的面试官刘备就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

如果我自主创业,你觉得我们公司应该如何规划,才能在曹氏集团、孙氏集团的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

面试者诸葛亮的回答如下:

1,荆州刘氏集团的继承权问题一直存在,董事长刘表死后,刘氏集团肯定会被吞并。应该乘此机会占领荆州刘氏集团的原有市场。

2,曹氏集团上面有人,曹董事长英明神武,一票高层、中层干部都很出色,底层员工众多,市场广大。就不要想着去占领他的市场了。

3,孙氏集团已经传承了三代,由于经营有其特色,他们市场很难进入。我们应该和孙氏集团联合,共同抗击曹氏集团的入侵。

4,益州刘氏集团的董事长没啥才能,虽然员工众多,效益不错,但董事长赏罚不明。很多中层都有跳槽的想法,我们应该把他们的中层都招来,占领他们的市场。

5,当我们拥有了荆州刘氏集团、益州刘氏集团的市场后,和一些和我们市场有冲突的中小公司搞好关系,和孙氏集团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到大政策出现变化后,让一名主管荆州市场的高层(内定关羽)开拓宛、洛阳市场,刘备董事长亲自开拓秦川市场。

到那时,市场将很容易的被我们取得的。如此,刘氏集团就可以成为一个垄断型企业了!

于是,主考官很满意,立刻给诸葛亮发了CEO的聘任书,并且提拔到董事会里,反而引起了原有小股东关羽、张飞的不满。

后来,市场的变化和刘氏集团的发展基本是按照诸葛CEO的设想进行的,而诸葛CEO的战略也相当完美的实施了。

但后来,由于关羽在开拓市场方面有些冒进,被孙氏集团摆了一道,刘董事长急于收复荆州市场,反而再次被孙氏集团击败。

刘董事长在临死前,在遗嘱里明确写明,由CEO诸葛亮当代理董事长,继承自己股份成为大股东的刘禅只是名誉董事长。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绝对是值了啊,相反,如果他去曹氏集团,鉴于曹氏集团的市场、战略都已经很稳定了,诸葛亮的背景也不是很深厚,最多也就当个中层。

去孙氏集团同理,孙氏集团的很多高层、中层都是江东帮的,排挤外人,抱团情况严重。虽然自己的亲哥哥在孙氏集团也算是个高层,但孙氏集团当时已经有两位CEO张昭和周瑜,发展空间有限。

因此,展望一下这个就业环境,跟着刘备自主创业是个相当好的选择了。。。


————————5月3日致谢——————

谢谢大家的厚爱,这个答案只是当时一时心痒,游戏之作而已,没想到都过百了。。。

黄粱兄的答案引经据典,资料详实,请大家多给他点赞,黄粱兄的很多关于三国的答案都很精彩,干货不少,也建议大家关注他。。。

再次谢谢诸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其实那时候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offer”这个概念。那时的语境,更像是求贤若渴的君主,放下身段,三次登门拜访,发出的求贤邀请。这邀请的内容,虽然没有明文写下的合同条款,但其中包含的意味,却足够分量,也足够吸引人。刘备当时是什么样的境况?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雄才大略、.............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关于刘备曾是黄巾贼的说法,这在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但如果要详细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个观点并非主流,也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支撑。 大部分历史学家和对《三国志》有深入研究的人都认为刘备在黄巾之乱中是镇压黄巾的官军一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呢?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
  • 回答
    如果当初汉献帝真的落入了刘备的手中,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势力对比发生改变,而是围绕“正统”这个核心,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在三国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策略,将不再属于曹操。曹操能够挟持汉献.............
  • 回答
    孙夫人当初试图带走刘禅的行为,无疑是孙刘联盟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件。从长远来看,这件事确实给孙刘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刘备集团对孙氏的戒心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恶化,乃至在之后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战略需求、以及对孙夫人个人行为的解读等多个层.............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刷新亚洲纪录,获得小组第一晋级决赛。决赛中,他以9秒98获得第六名。而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平了世界纪录。很多人觉得苏炳添第六名的声援比刘翔第一名的声援更宏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变迁与大众.............
  • 回答
    刘备当年良将如云,这在三国时期是公认的事实。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上将,以及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还有严颜、魏延、黄盖、周瑜(尽管他后来归了孙权)等一众骁勇善战、智计过人的文臣武将,无论怎么看,刘备集团的阵容都是相当豪华的。那么,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班底,最终却未能问鼎天下,而是偏安一隅,.............
  • 回答
    刘备在当阳(也称长坂坡)败退,带着大量百姓撤离,这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最终被曹军追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个说法在历史叙事中是相当普遍和可信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当阳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坐稳荆州。曹操虽然败退,.............
  • 回答
    陈群反对刘备担任徐州牧是否合理,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陈群的个人立场、曹操的战略以及徐州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陈群的反对是基于他对曹操集团利益和政治局势的考量,从其立场和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当时历史背景:群雄逐鹿,格局未定 .............
  • 回答
    孙权对刘备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打工仔”来形容,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权衡和利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孙权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政治上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时期,政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友谊,更别提什么“老板雇佣员工”的现代观念。孙权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偏移,让诸葛亮坐上皇帝的宝座,而刘备甘居宰相之位,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历史的走向,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力求深入且自然地展现这个平行时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的魅力和成功很大程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齿高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一种“德”与“气”的吸引力,加上恰到好处的时势,最终促成了这段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大哥”身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乱世,人们渴望秩序与归属,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
  • 回答
    当阳长坂坡,那一声声凄厉的呐喊,一个个血染的战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命运的齿轮稍有偏差,如果那一刻的刘备集团不是侥幸逃脱,而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么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将走向截然不同的终局。刘备:王佐之才,亦难逃囚徒之命作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刘备的命运将最为关键。他若被俘,曹操.............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刘备有没有把刘封当继承人培养过?这个问题,在很多三国迷心中,或许就像一个未解之谜,又像一个带着些许遗憾的陈年旧事。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案,那便是——有过,但那份培养的痕迹,更多是寄托于血缘和临时的需要,而非细水长流、根深蒂固的嫡长子继承模式。要说刘备有没有“培养”过刘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