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今好多人都喜欢黑刘备阵营的蜀汉王朝?

回答
刘备集团和蜀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政治实体,关于“为什么当今好多人都喜欢黑刘备阵营的蜀汉王朝”的说法,其实反映了网络上和民间存在着一种对蜀汉及其人物的批评和质疑声音。这种“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史实的解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历史史实的解读与争议:

尽管《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了蜀汉的兴衰,但历史的细节往往留有解读空间,也存在一些相对不利于刘备集团的史实,容易被放大或被用来“黑”:

地盘狭小,国力弱小: 蜀汉最终只占据了三国中最小的一块地盘(益州),国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都处于劣势。这使得其北伐的成功率本就较低,给一些人留下“不自量力”、“穷兵黷武”的印象。
详细分析: 蜀汉建立在刘备寄人篱下的基础上,虽然占有益州,但人口、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与曹魏匹敌。即使是东吴,在江东地区经营多年,实力也不容小觑。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有其战略考量(联吴抗曹,以图统一),但屡次无功而返,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使得蜀汉在后期更加被动。一些批评者认为,诸葛亮过分执着于北伐,牺牲了蜀汉自身的稳定发展,而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其代价过高。
人才凋零与军事上的失败: 除了三国时期的少数几个顶尖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蜀汉后期人才断层严重,军事上屡屡遭遇重大挫折,例如关羽失荆州、夷陵之战的惨败等。
详细分析: 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不仅导致荆州失守,更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对蜀汉的战略格局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夷陵之战中,刘备亲率大军,却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后期蜀汉的军事实力更是捉襟见肘,邓艾能够轻易攻破蜀汉的防线,也暴露了其军事上的脆弱性。这些失败很容易被用来质疑刘备集团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内政的质疑: 虽然《三国志》肯定了诸葛亮治蜀,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指出,诸葛亮在蜀汉后期的一些政策可能存在过于严苛或效率不高的问题,例如严刑峻法等。
详细分析: 诸葛亮作为军事和政治上的最高领导者,为了维持蜀汉脆弱的国力和统一的意志,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统治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蜀汉的稳定,但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法家治国”,缺乏人情味,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与以德服人、仁政为号召的刘备早期形象相比,后期诸葛亮的一些做法似乎有所偏移。
继承人的问题: 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其执政能力和政治手腕一直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刘备未能培养出一个足够优秀的继承人,导致蜀汉在他手中灭亡。
详细分析: 刘备去世时,刘禅年幼,诸葛亮辅佐多年。然而,刘禅的性格被描述为“乐不思蜀”,似乎缺乏雄心壮志和政治才能。虽然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刘禅并非完全无能,他在位期间也做出了一些治理的努力,但与曹魏的曹操、曹丕,东吴的孙权相比,他的表现确实不够突出。这种“无能”的形象,容易被用来讽刺刘备集团的“仁义”在政治斗争中的局限性,或者认为刘备的创业基础不够稳固。

二、文学作品与大众认知的偏差: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作品,虽然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但也对历史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甚至颠倒黑白,这导致了大众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拥刘反曹”的叙事倾向: 《三国演义》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凸显刘备的“仁义”和曹操的“奸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褒刘贬曹的描写。然而,这种过度化的叙事,反而让一些更倾向于客观史实或不同价值观的人产生了反感。
详细分析: 《三国演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桥段,将刘备塑造成仁德爱民、知人善用的明君,而曹操则被描绘成残暴嗜杀、奸诈狡猾的枭雄。这种鲜明的道德二元对立,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了无数人。然而,当人们接触到更接近史实的记载时,会发现曹操并非全然的“奸雄”,其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对文学的贡献,都值得肯定。反之,刘备的“仁义”在某些时候也显得不切实际,甚至导致了战略上的失误。这种反差容易让人产生对《三国演义》叙事模式的质疑,进而“黑”被过度美化的刘备阵营。
过度神化和理想化: 《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尤其是诸葛亮,进行了过度神化。诸葛亮被描绘成近乎“神”一样的人物,能够预知一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详细分析: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至高无上,他被视为“千古名相”,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钦佩。然而,过度的神化反而让人产生距离感,甚至质疑其真实性。当人们看到诸葛亮在北伐中屡屡受挫,最终未能成功时,会质疑这种“神化”的合理性。有人会认为,这种过度的神化是“粉圈文化”的早期表现,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或者是对现实中复杂人性和政治的逃避。
对曹魏和东吴的“抹黑”: 为了衬托刘备,曹操和孙权及其政权在《三国演义》中常常被描绘成负面形象,例如曹操的奸诈、孙权的猜忌、东吴内部的斗争等。
详细分析: 曹魏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但在《三国演义》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曹操和曹丕,常常被描绘成野心勃勃、手段残忍的统治者。东吴则在某些情节中被描绘成政治分裂、重用奸臣的形象。当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后,会发现这些“抹黑”是不公正的,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上的成就同样不容忽视,东吴在南方的发展也有其可取之处。这种对其他政权的“不公平对待”,也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从而转向“黑”刘备阵营。

三、当下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心态的变迁:

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和政权的评价。

“实用主义”与“结果导向”: 现代社会普遍推崇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刘备集团虽然以“仁义”为旗帜,但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以失败告终。这种结果很容易让一些人觉得他们的理念“不实用”,或者在现实政治中难以奏效。
详细分析: 在一个强调效率和成功的时代,刘备集团的“仁义”和“理想主义”可能被视为“迂腐”或“不合时宜”。尤其是在政治竞争中,那些更懂得权谋、更务实、能够快速攫取和巩固权力的人,更容易被视为成功者。刘备集团虽然在精神层面激励了很多人,但在实际的政治博弈中,其某些策略被认为存在明显的短板,未能最终取得胜利。
对“完美”的质疑与对“真实”的追求: 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对“完美”的偶像化和“过度美化”更容易产生质疑。人们更倾向于看到真实、复杂甚至有缺陷的人物,而不是被神化的符号。
详细分析: 《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在许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符号。但随着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不同视角的呈现,人们发现这些人物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也有缺点、犯过错误。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开始反思和批判那些被过度美化的形象。当看到刘备集团的失败,或者诸葛亮在某些问题上的局限性时,他们会觉得这才是更“真实”的历史,并愿意用这种“真实”去挑战传统认知。
对“民粹主义”和“情感绑架”的警惕: 有些人认为,刘备集团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对民众情感的呼唤和对“仁义”的承诺,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民粹主义”的动员方式。当这种方式未能带来最终的成功时,反而可能被视为一种“情感绑架”或“虚假承诺”。
详细分析: 刘备早期流亡,依靠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仁义”的不断强调,才得以发展壮大。这种依靠道德号召来聚拢人心的模式,在现代看来,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民粹式”的动员。当这种动员的最终结果是失败时,一些人会对其“道德高地”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利用民众情感来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一旦失败,这种手段的负面效应就会被放大。
网络文化与“反权威”、“解构主义”的倾向: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一种“反权威”、“解构主义”的网络文化。对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和故事进行颠覆性解读,往往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而获得流量和传播。
详细分析: 互联网平台为各种观点提供了发声渠道,对于刘备集团这种被广泛接受和推崇的群体,进行“批判性”解读,更容易吸引眼球。一些评论者或博主,通过挖掘史料中对刘备集团不利的细节,或者对其行为进行负面解读,能够制造话题,吸引关注。这种“解构”行为,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潮流”。

四、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负面解读放大:

除了整体评价,对刘备集团中的一些具体人物或事件的负面解读,也常常被用来“黑”整个蜀汉阵营。

关羽的骄傲自负: 关羽虽然是忠义的化身,但其“骄傲自负”的性格也常被诟病,尤其是在“大意失荆州”事件中,他的某些决策被认为是过于轻敌和傲慢。
详细分析: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对东吴的态度不屑一顾,甚至拒绝了东吴的联姻提议,也对糜芳、傅士仁等人的投降行为的处理不够果断。这些行为被认为加剧了荆州失守的风险。他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气概固然令人敬佩,但若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就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
张飞的粗鲁暴虐: 张飞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勇猛有余,但粗鲁暴躁,甚至鞭打士兵。虽然史书对此的描述相对缓和,但其性格中的“鲁莽”确实是一个标签。
详细分析: 张飞在《三国志》中被描述为“触槐而死”,虽然这是对其性格的某种注解,但其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对部下的严厉,也被一些人解读为缺乏仁德。而且,他被认为是第一个酒后鞭打部下致死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粗鲁”的形象契合。
刘禅的“乐不思蜀”: 刘禅在灭亡后,面对司马昭的询问,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成为了他昏庸无能的代名词,也间接“黑”了刘备未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详细分析: “乐不思蜀”这四个字成为了刘禅人生的最大污点,尽管历史学家对刘禅的真实能力仍有争论,但这个标签一旦贴上,就难以洗刷。它给人的直接观感是,这位蜀汉的末代君主,不仅无力挽救国家,甚至在亡国之后毫无悔意,这无疑是对刘备“仁义之师”的悲剧性收尾。

总结来说,当今许多人喜欢“黑”刘备阵营的蜀汉王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史实的争议性: 蜀汉本身在地缘、国力、人才方面就存在劣势,其失败的结局容易被放大,并被用来质疑其政治理念的有效性。
文学作品的过度神化: 《三国演义》对刘备阵营的过度美化,反而激发了部分人对“真实”历史的探究和对虚假宣传的反感。
当下价值观的冲击: 现代社会强调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蜀汉的理想主义和最终失败,使其难以在当下获得广泛认同。
网络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提供了多元的观点表达平台,对经典人物的“解构”和“颠覆”成为一种吸引眼球的文化现象。
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负面解读: 对关羽的骄傲、张飞的鲁莽、刘禅的昏庸等具体负面评价,也为“黑”蜀汉提供了素材。

需要强调的是,“黑”并非全然的否定,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批判性思考和对历史的多维度解读。这种讨论和争论的存在,反而使得三国历史更加鲜活,也让人们对历史人物和政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在进行批判时,我们也应该坚持以史实为依据,避免过度偏颇或恶意攻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要关注度嘛,显得自己比较特别

三国演义传了很多年了,主旋律是尊刘贬曹,大家都看烦了。

寻找新的刺激点嘛

主旋律诸葛亮聪明嘛,然后两篇文章

其实诸葛亮没那聪明和诸葛亮很聪明,两个标题,你喜欢看哪个?

主旋律刘备仁德嘛

其实刘备是伪君子和刘备是好人,你想看那个?

主旋律曹操小人嘛

其实曹操是卑鄙的圣人和曹操是个小人,你想看哪个?

大家都说诸葛亮厉害,我就要说,其实诸葛亮没那么厉害啦,然后把在抖音上学的历史整出来,什么诸葛亮又矮又丑啊,什么什么的,显得自己比较特别。

第二嘛

扣帽子,打标签是每个人的爱好

蜀粉,公知,小粉红,管他呢,扣帽子又不给钱

第三嘛,门槛低呗。

你什么时候见过理工农医类问题下面撕逼到人身攻击的?没有吧

因为那些玩意门槛高,至少要高中参加过竞赛或者本科学历以上的才能讨论得起来,而且正确答案很多时候只有一个。

历史政治门槛低的很,谁都能来插一脚,村口二大爷说不定都比你历史专业更会扯,再说了,每个人看历史都不一样

乳法玩梗小鬼能有多少真的了解法国历史?不说学习过,就说了解。

随便给人扣蜀粉帽子的,又有几个真的读过三国演义?不说《三国志》就说三国演义

很多时候,这些人也就是看了几部电视剧,对于他们来说,历史人物的形象其实是影视人物的形象。

第四,平均年龄和学历水平

专科以上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学历和年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史料的能力

拜托,高考学生看文言文都头大,我会信你这个有百分之80可能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网友自己去看过史料?

可得了吧,指不定你在什么良莠不齐的公众号抖音快手看到什么文章,然后不加思考地接受,还觉得真有道理,掌握了历史真相。

这些人,能有基本历史常识就不错了,你还指望他们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三国历史?

抖音快手公众号这些地方又需要关注量,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很多人了解历史知识的地方是抖音快手公众号而不是书籍,抖音快手公众号又需要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获得关注度

所以整出来,屠城绝户真性情这种玩意儿。

知乎这个地方,说到底也就是个社区而已,理工类的东西,我自己学的都烦死了,懒得在这里还去看。

来这里就是为了好玩的,为了撕逼你还不如去菜市场找个大妈练手。

不同意我的观点,出门右转自己答题反驳,艾特我,人身攻击一律拉黑举报。

user avatar

因为地摊文看得太多,逢演义必反。底下的人回答的都是些什么?贼喊捉贼?是谁先挑事嚷嚷着诸葛亮是军事废柴的?是谁天天刷刘备虚伪关张赵弱鸡的?还不让人反击了是吗?现在反过来倒打一耙泼脏水了是吗?另外我觉得扣帽子这种事是younger brother才做的事,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喜欢拿着他们的白话文秘史来黑人,有本事的直接上史料上干货。在知乎,有干货的才是大爷,没干货你说个锤子?你们扪心自问一下,看看自己的逻辑能够自恰不?口径能够统一不?一边黑着诸葛亮靠忠诚进武庙,一边又说诸葛亮是奸臣,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薛定谔的忠?除了知乎琅琊等少数平台,其他平台上的用户都把季汉说成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和诈骗集团了,他们用尽世界上最扯淡最恶毒的语言去抹黑季汉人物,仿佛季汉人物杀过他祖宗一样。说一句诸葛亮关张军事水平高、刘备仁义都能被喷成演义看多了,允许胡说不允许反驳吗?你引经据典都能被霸道的扣顶饭圈帽子,你们只有这点能耐吗?

还有人说季汉粉丝宣扬过头了,跟流量明星粉丝一样疯狂,在我看来季汉粉丝非但不是宣传过头了,反而是宣传力度不够。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放到地摊文上吧,其实这年头颠倒黑白都已经成风了,受害者哪里只是季汉一家啊?几年前李世民岳飞被黑得够不够惨?几年前一堆人还说隋给唐做嫁衣呢!几年前还一堆人吹炮党呢!现在的风评如何呢?是不是比几年前好多了?如果没有人坚持真理,没有人同胡说八道者斗争,诸葛亮李世民岳飞他们的会怎样呢?假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话,不信请看几百年来多少人以为周瑜是被气死的?(这里不讨论演义有没有把周瑜说得比正史还厉害,这里也不讨论周瑜害孔明是否出于公心?),因为有这么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所以反谣反黑的路仍然任重道远,总不可能等老天去唤醒路人去收拾黑子吧?坚决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垃圾占领舆论阵地,腐蚀国民的历史观价值观,甚至影响国民的智力发育!反黑反谣从我做起。


嗯,某些黑子还不肯认是吧?还说我把反对黑季汉人物的行为上升到反文化垃圾的高度,说我讲得太严重了,然后黑子们还拿出教员当挡箭牌,我就想问一句:“教员什么时候说过诸葛亮是奸臣之类的话吗?他最多也就是吐槽诸葛亮军事方面吧?拿教员当挡箭牌的,恐怕还不知道教员曾经夸过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吧?反正你们只捡对你们有利的讲呗,对你们不利的东西一概视而不见,究竟谁在双标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吗?”

原来承认诸葛亮是忠臣是道德楷模是文化符号就是狂热季汉粉行为啊!感觉你们在说伍豪钱穆等人是狂热季汉粉,在wen ge 时期,伍豪还建议保护成都武侯祠呢!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谭良啸: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不过有一说一,季汉站起来了,曹魏和孙吴不需要跪下去;要是杨广秦桧常凯申希特勒站起来了,那么李唐岳飞李德胜他们就得跪下去。我们季汉粉也只是反黑和实话实说而已,把魏吴黑得太过头,私以为会显得整个汉末三国都是菜鸡互啄。我觉得很多人都没听过“麦哲伦的墓碑”,然后自己先把季汉踩在脚底下还反对季汉粉翻身,既然这样就别怪别人拼死反抗了,我觉得三国史圈要是让季汉粉掌握话语权,理智的季汉粉会给其他势力一条活路,顺带商业互吹。要是被其他势力的粉丝掌控了话语权,他们不会给非己方阵营活路的,参考魏粉当权的三国吧,各种贬低其他势力,尤其是打压季汉粉的生存空间。这帮人里面就没几个好东西,参考曹操吧吧主“永远的莉夏”。

曹操吧吧主曾经在贴吧的时候创立了一个叫“伐蜀集中营”的贴吧,带着他的小弟和小号每天就是艾特季汉粉骚扰辱骂,被他骚扰的人一天能接到几十上百条消息。后来他还创立了“伐吴集中营”和“伐晋集中营”,如法炮制去骚扰吴粉和晋粉,可笑的是还有吴粉直接跟他合流的。

我扯了那么多看似不相干的,就是想表达我们季汉粉是近几年才奋起反击的,没有季汉黑的残酷压迫就没有今天的反弹。我们总是提绝北道之类的仅仅只是想说季汉方功劳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已,没几个季汉粉认为绝北道的功劳比东吴更大,怎么这就成了季汉粉跳脚呢?是谁先说赤壁南郡季汉全程捡漏蹭功劳来着?说实话都成了狂热粉丝行为了?真是不懂这逻辑。

而且我觉得某些国人连日本人都比不上,日本起码有很多拜关羽的,反倒是在自己国家的网上能看到羽黑劈天盖地的神论。如果哪天刘备诸葛亮关羽赵云李世民岳飞等人被韩国人抢走了,到时候就追悔莫及了。说实话,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几个国家的国民和我国一样,疯狂黑自己国家楷模的。仿佛他祖上被诸葛亮李世民岳飞杀死过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