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明的形势比当年南宋形势好太多了,但是为什么南明不到二十年就灭亡了,而南宋维持了一个半世纪?

回答
南明短命而南宋长久,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对比。尽管很多人认为南明的形势比南宋要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其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认同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南明灭亡得快,并非仅仅是“形势不如南宋”,而是它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长久,并且在一系列关键时刻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南明的形势比南宋好太多”这个前提。

南宋的起步: 南宋建立时,虽然失去了半壁江山,但它继承了北宋相对成熟的官僚体系、经济基础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它面临的北方政权——金朝,虽然强大,但其内部矛盾也很多,并且在军事上,金朝也未能完全消化北宋的领土,汉族官民的抵抗情绪依然存在。南宋政府在初期,依托长江天险,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防御体系,并且在军事上,如岳飞等名将也展现了宋军并非不堪一击。
南明的起步: 南明则是在明朝覆灭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面临的局势要严峻得多。
政治上的“正统”争议: 崇祯皇帝自缢,明朝中央权力真空,各路起义军和地方势力纷纷崛起。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基础薄弱,最初的建立者弘光帝,其继位本身就存在争议,且其个人的政治威望和能力不足以服众。之后,鲁王、唐王等纷纷称帝,形成了“多王并立”的局面,这不仅分散了人力物力,更在政治上造成了混乱,削弱了抵抗外敌的统一力量。
军事上的“残破”: 明末二十多年的农民起义,已经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到了南明时期,虽然有部分明朝旧将和军队,但这些军队往往也经历了战乱,士气低落,装备陈旧,并且很多军队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与此相对,清军则是由满族八旗和大量被收编的汉族军队组成的,他们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而且能够依靠北方已获得的资源进行补给。
经济上的“凋敝”: 明末的天灾人祸,加上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南下,使得南方经济也遭受了重创。很多地区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税收难以保证。南明政权缺乏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长期的战争。
地理上的“劣势”: 南宋依托长江天险,有“半壁江山”的地理优势,能够形成相对稳固的防线。而南明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江南地区,虽然也有长江,但清军在入关后,很快就学会了水战,并且能够依托其已控制的广大北方地区,形成对江南的合围之势。

其次,南明政权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存在致命的缺陷,这些缺陷是其迅速灭亡的关键原因:

政治上的分裂与内耗: 这是导致南明迅速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多王并立”的困局: 如前所述,多个政权并立,各自为政,相互猜忌,甚至为了争夺“正统”地位而相互攻伐。例如,弘光政权灭亡后,鲁王、唐王、桂王等先后在不同的地方称帝,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反而给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党争与派系林立: 明朝末年的党争之风并未因朝代更迭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在南明政权内部,东林党、阉党余孽、新旧官僚等形成各种派系,相互倾轧,争权夺利,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政治运作和军事指挥。例如,在是否应该抵抗清军的问题上,就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巨大分歧,且主和派往往因为与某些掌权者有联系而占据优势。
指挥混乱,决策失误: 由于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各派系的制约,南明政权的军事指挥极为混乱。军阀割据,军令不畅,决策者缺乏权威。例如,在军事上,不少主事者过于依赖“据险固守”,未能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反而错失良机。
军事上的指挥失误与战略短视:
“拥立”与“抗清”的矛盾: 南明政权在建立初期,更侧重于“拥立”一个能够稳定局面的君主,而不是集中力量抵抗清军。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耗费了大量本应用于抗清的力量。
军事指挥权的旁落: 许多有能力的将领,如史可法、郑成功等,虽然竭力抗争,但往往受制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政治上的支持。军事指挥权常常掌握在一些不谙军事的文官手中,或者被地方军阀所掌控,导致作战效率低下。
对清军的低估: 南明方面普遍低估了清军的战斗力及其战略部署。例如,多尔衮率军入关时,南明诸镇的反应迟缓,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围。当清军渡过长江,直捣南京时,弘光政权竟然未能有效组织抵抗,甚至出现“拥立”新君的荒诞举动。
未能有效整合汉族抵抗力量: 虽然明末有大量的反清武装,如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虽然他们被清朝定性为“流贼”,但他们在反明朝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清军的统治),以及后来的郑成功、夔东十三家等,但南明中央政权未能有效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中,反而经常发生冲突或被清朝分化瓦解。

三、南宋与南明的根本性差异:

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 南宋虽然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但其面对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虽然存在民族矛盾,但宋朝作为汉族政权的继承者,在文化上和政治制度上,拥有更广泛的汉族士大夫的支持和认同。汉族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在南方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为抵抗异族提供了精神力量。
南明的“遗民”心态: 南明政权本质上是明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它更多的是一种“遗民”心态,试图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建立一个崭新的、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政权。虽然在理论上,南明政权也承继了明朝的“汉族正统”,但其面对的清朝,在统治上已经逐渐巩固了对北方和汉族士大夫的控制,并且清朝统治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化适应能力,并非简单的“蛮夷”入主中原。
经济基础的支撑: 南宋虽然也经历了经济上的挑战,但其相对完整的江南经济体系,加上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海上贸易,为其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财税收入。例如,海上贸易带来的“市舶司”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陆地税收的不足。
南明的经济基础脆弱: 南明政权所能控制的地区,虽然富庶,但由于长期战乱,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税收难以保证,更无法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
军事力量的差异:
南宋: 尽管南宋军事上常常受制于金朝,但其拥有相当规模的陆海军,并且在军事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例如火器的使用。
南明: 南明军队的构成复杂,军阀化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和训练。虽然有如郑成功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但他所能调动的资源毕竟有限。

总结来说,南明之所以不到二十年就灭亡,而南宋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主要原因在于:

1. 南明政权的先天不足: 政治上的合法性争议,政治上的分裂,军事上的残破,以及经济上的凋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艰难的处境。
2. 南明政权的政治短视与内耗: “多王并立”的分裂局面,以及根深蒂固的党争,使得南明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抵抗力量。
3. 南明政权的军事失误: 战略上的被动,指挥上的混乱,以及对敌人的低估,导致其在关键时刻未能抓住机会,反而被清军各个击破。
4. 根本性的历史进程差异: 南宋面对的是一个尚在扩张期的金朝,而南明则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整合了中国北部,并逐步巩固统治的强大清朝。

南明政权更像是一场没有好好准备,也没有统一领导的仓促抵抗,其悲剧在于,它试图在旧朝的废墟上重拾辉煌,却忽略了时代变迁和敌人力量的壮大,更缺乏足以凝聚人心、统一行动的核心力量。相比之下,南宋虽然失去了北方,但它至少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核心,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以及一个更具凝聚力的民族认同,这些都为它赢得了更长久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认为如果思宗有儿子南下,南明未必会如此“短命”。

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真的“未必”。

福王朱由崧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制》,他是100%第一皇位继承人,唯一可以和他相比的是惠王和桂王这两支。

如果东林党真的遵守“明朝宪法”《皇明祖制》,那么即使他们不同意福王即位,也应该推举惠藩和桂藩。

然而,东林党推荐的是谁?

潞王是明穆宗的孙子,明神宗的侄子,在有神宗直系血脉的情况下东林党居然提出应该立潞王。

这是公然蔑视和践踏《皇族祖制》的行为。

我这里可以提一个反例,清穆宗同治帝死后有人提出立清宣宗道光帝长子隐王系的溥伦为嗣皇帝,理由是溥伦是清宣宗道光帝长曾孙,孝钦和孝贞还没有说话,宣宗第五子惇王就公开提出反对,理由很简单“溥伦疏属,不可!”

惇王为什么反对?因为溥伦的父亲载治不是清宣宗的血脉,是过继的,所以溥伦在血统上并不是清宣宗血脉。

尽管宗法上载治过继给清宣宗长子,就是宣宗长孙,可涉及到皇位继承,就要看真血脉了。

孝钦一辈子被人说跋扈,但是她可从来没选宣宗血脉以外的宗室来做皇位继承人。

从清朝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出皇位继承是多么敏感的事情,就连宗法上的子嗣都不行,一定要真血脉才行。

可东林党就敢于在明神宗还有不少亲孙子活着,在法理上第一继承人还健在的情况下提出立潞王。

这一方面说明东林党是真跋扈,一方面也说明明朝政局南北矛盾有多么严重。

大家知道明朝不管是迁都北京还是科举南北分榜,其实都严重损害了长江以南富裕地区的利益。

文皇帝迁都金台,盖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戒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需要,而为四方之板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

明朝迁都北京后,属于典型的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分离,而这种分离给长江以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当今江南民力困于漕运,请还都南京,以省供亿!

明仁宗才即位就有大臣提出重新迁都回南京,深层次原因就是江南人不满“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这种统治形式。

而明思宗之死,大顺军攻占北京可以说让明朝接近300年的南北矛盾冲突终于爆发了。

在江南人看来,“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这种统治模式已经随着明思宗之死而宣告失败,那么明朝要保住江南这片残山剩水就必须要江南人“话事”。

而南渡的宗室、勋贵、大臣们不认为自己要让出话语权,毕竟江北四镇全是北方将领说了算,就连东林党也不得不依靠“北方人”左良玉。

体现在当时现实政治里就是东林党与福王为代表的“北方派”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后两边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马士英甚至喊出了“宁亡于清,不亡于左”的口号。

这和南宋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要只看宋高宗赵构是唯一南渡的宋徽宗皇子,更要看到在秦桧南渡之前,南宋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谁的手里。

南宋中兴四名将里除了岳飞这个河南人,其余全是西军出身。

也就是说南宋最早期(最危险),军政大权都在南渡北方人手里,在大政方针上不存在分歧和矛盾。

而秦桧的上位以及岳飞之死,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南渡北方人集团本地化的过程,这方面推荐寺地遵先生相关著作。

寺地遵先生认为“岳飞之死”标志着南宋从全国性政权转变为实际“江南国”政权,我深以为然。

综上所述,南明之所以没能变成南宋,原因有很多,但是从明朝内部而言,就是没能解决好政治上南北矛盾。

这种结构性矛盾绝不是明思宗亲儿子乃至太子南下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就算明思宗太子南下,东林党一样可以争取辅政权,最极端也不排除“靖难”嘛,反正我带明有“靖难”传统。

user avatar

第一点,军队。当时靖康没把大宋野战军全干掉or逼降,西军也好韩世忠也好,还有不少成建制的野战部队没被干掉。但是大明的野战军被一系列骚操作送的差不多了,死的死降的降,剩下一群匪兵乱民打正儿八经野战军,就算人数差一百倍也没用,一样一触即溃,

这也是为啥南明时候战斗力最强的是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部队,因为这些人不止吸收了大明的部分野战部队,并且就算流民打了那么多年也是老兵了,有战斗力有组织度,而南明那堆皇帝手里都是啥玩意呢,溃兵、土匪、烂透了的卫所兵,拿啥打?

第二点,财政。靖康时的宋朝财政出了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宋徽宗大搞享乐主义大搞面子工程,问题是自上而下的,但税收系统没烂透,基层官僚系统还没烂透,江南巴蜀有造反的但是没成气候的,完颜构一路跑到扬州又跑到杭州,但是流亡小朝廷仍旧能收上来不少税款粮食。有钱、有可战之兵,就还能苟。

而南明就没这待遇了,崇祯时官僚系统、税收系统就自下而上早烂透了,江南两广这些最繁盛的地方并没有提供强劲的赋税粮草,到了南明,就更收不上来了,收不上来还得养手里的一群溃兵游勇,只能放任军队抢自己百姓。要钱没钱要能打的兵也没有,自然就是带清打哪儿哪儿没,就曾经的农民军还有点战斗力,多撑了会儿。

第三点,凝聚力。完颜构这个人再怎么渣渣,但是血脉和继承顺序摆在那儿,就算栓条狗能让大家都服它当皇帝,最少也能让官僚系统放弃明面内斗,做转起来。

而南明…皇帝太子都挂了,继承顺序混乱,好几个皇帝、监国抢正统,带清还没打过来自己先打成一锅粥,把本来就没几个的兵和钱粮消耗一波,带清来了,要点脸的临危一死报君王,不要脸的直接水太凉当藩王。

第四点,民心。北宋末的时候,老百姓被宋朝祸害的还不够,过的还不够惨,徽宗丰享豫大烈火烹油的锦绣繁华才搞没多久就被金军教做人了,底下老百姓有反的但是没赤地千里弄出好几股横扫几省的农民军,虽然也是遍地开花,但是没几个big bang。

而明末…天灾配合三饷等一系列操作逼出李闯张献忠一堆boss,南方也对接连加税怨声载道,一波波的流民、土匪、溃军也把老百姓仅剩的忠君爱国之心折腾没了,老百姓认你朝廷,结果你加税就算了,特么朝廷的军队抢钱抢粮杀人比农民军和清军还猛,我认你个鬼。

第五点,金清政策区别。金军打下河北等地之后,压根没把汉人当人,连特么奴隶都没当,当的是牲口!还特么不如牛羊的牲口。结果就是太行冒出来几十万“义军”,金军主力来了就进山,走了出来攻城抢钱杀官,还搞出岳飞等一系列从死人堆爬出来的高分将领去给南宋续命。

而带清的政策,扬州嘉定等野蛮残忍行径有之,然而更多的威慑反抗者,目的是把头铁骨头硬的物理超度,手动筛选钱文魁这种“识时务者”,而不是杀干净腾地方,战略政策整体上缓和不少,最少汉人是奴才了,不是猪狗不如了……并且对士绅地主、剃头的文官武将大量封官许愿,一副剃了头你还是人上人的样子,加之有大元成例,拉一批打一批杀一批之下士大夫、武将阶层反抗不大,加上明末朝廷、士绅、流寇、溃兵把百姓糟蹋太狠了,农民军、溃兵、清兵几遍下来把中间商也折腾差不多了,带清延续明朝政策竟然收上来的钱比明朝自己收多不少,同时百姓负担实际上比明末下降不少,底层百姓反抗也没那么激烈了。

当然上面几点只是比较直接的几点,比如人口大量增长,南方经济作物又大量挤占粮食作物导致土地兼并和人口压力巨大,外贸商业繁盛但朝廷收不上商税关税,对皇权的认同持续下降,但限制或者反对皇权的新理论尚未建立,比如文官系统其实逐渐摸索到搞定皇帝的路子但是不那么清晰并且权责不对等(文官系统、士族能通过各种手段行使部分皇权然而出了事有皇帝背锅,并且极不稳定,比如皇帝能随便杀高官换宰相但无法制定文官士人不支持的政策,就导致这些人更多的用这种权利去谋私而非谋公),士绅商人力量也没成长到可以替代皇权形成资本主义的地步,纲常名教渐失人心但民族主义、人权觉醒等尚未成型,思想转型期整体凝聚力处于局部低点(所谓心学乃亡国之学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等等等等。

总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是众多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并且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因素,有必然有偶然,很难明确的概括出一个具体的原因。同样的事儿再做一遍结果可能不同,每个人对相关历史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所以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最好还是自己去查当时的史料,然后自己推测,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你最能接受的。

user avatar

楼主这个前提就错了。明明是南宋形式比南明好太多了。

南宋什么开局?赵构即位之初,河北大部分地区不仅还在宋军手中,陕西河南山东荆湖更是都在宋廷控制下。而从靖康二年到建炎四年,宋军在开封地区的溃兵被整顿起来之后,竟然在建炎元年就击退了金军主力的第三次进攻。而河北山西的义军,在南宋朝廷见死不救的情形下,竟然还牵制了金军主力一年多,而且在沦陷十年后还可以组织起几十万义军。南宋从靖康二年到最终南渡,完全是赵构自己一步步作出来的。

南明什么德行?开局的时候大顺还在,张献忠的大西还在,南明控制的也就是江南一隅之地。而且依靠的左良玉、江北四镇之类的,早在崇祯年间就各种调不动。就这德行,还跟赵构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user avatar

前面几位答主分别从军事上、经济上、人事上分析了南明相比南宋的劣势。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劣势是政治体制上的。

靖康之变后,宋朝中枢被打散,高宗得以“一张白纸好画图”,新建一套战时政治体制以应对时局,并且能够相对自由的以一系列动作调整这一体制,最终彻底奠定南宋立国的根基。

南明就没这个好条件了。朱棣迁都之后做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但遗留下了南京六部这一对帝国显然是冗瘤的系统。南京六部不是什么帝国中枢的备份系统,而是靖难的历史遗留瘢痕。一代人做一代事,朱棣处理不了南京六部无可厚非,但此后200年的诸位明帝没有一个能割掉这一长得像个大脑,实则帝国之瘤的累赘,南京六部成了南京瘤部。

和平时期养着这个良性肿瘤也就罢了,顶多输送点营养,不会要命。到甲申之变时,本可以像宋高宗班子那样组建一个全新战时体制的明帝国因为有南京瘤部而在法理上失去了组建战时体制的可能性,只能用瘤子做大脑。

南京瘤部从体系上是个承平时代的社会治理体系,而不是战时军事政府的体系;从DNA上是两个半世纪前面对北方叛军以绝对优势条件崩溃的劣质基因,和满清的八旗制度这种纯粹的战时体制怎么对抗?结局还用说吗?再来一遍呗。

后来永历朝廷的战时体系以西南一隅之地,绝对劣势的资源对抗清廷十六年,可见战时体制对战争年代的重要性。其实永历的局势才更像宋高宗,但掌握的资源和敌人的体量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了。

所以,南明之亡,亡于南京瘤部。

user avatar

第一个,因为宋还没有烂透,虽然北宋矛盾很严重,可看那架势,估计再活四五十年破二百年问题不大。

南明?明朝都活了276年了!就像人已经九十岁了一样,本来就是回光返照,应该由李自成的顺搞朝代更替。问题在于清军横插一杠子在明朝刚灭亡顺朝刚建立的时候突然杀进来。明朝挂了,但是顺朝还没建立有效秩序呢,大量的明朝残余势力还没清剿呢。(当然这跟李自成本身发展太快也有问题,根基不稳,要是换了朱元璋,北元逃跑后把清军平移到那时候的东北,老朱能顺势打穿大清。)

第二个,南宋初立时只有一个皇帝,赵构。虽说再不齿他的为人,毕竟是唯一合法继承人。能怎么办?捏着鼻子就这样吧。

相对来说,南明有很多个选择,往往自己杀的昏天黑地。要是给南明个赵构,又没有其他人竞争,划江而治不成问题。

赵构水平其实不差,但是人实在是太烂了,极度自私和恐金。

第三个,南宋实际上是一套新的军政体系,和北宋只有名义上的继承关系,实际上基本上不一样。北宋的三冗问题全没了,兵是新招的(旧军队都送人头送完了),官员是新任命的(大量旧官吏被金国人俘虏了)。等于某种意义上的自残式改革。

南明不是啊,它还是老一套,原来的南京就有一套班子,六部尚书配的很齐。也可能是没空搞这个(时间太短且忙着内斗)。

既烂透了,又不改革,还有多个皇帝内斗不断。

顺便说一句,明朝的体制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稳定了近三百年。在此之前,只有唐朝达到了289年的寿命(还要算上武则天那十几年),其他的王朝也就是两百年出头,而且唐朝中后期基本失控,很多藩镇自把自为,唐朝中央也没有什么办法。相比之下即使是明朝末年,中央还能基本控制大部分地区(比如征三饷本身就代表有那个能力征,你让唐朝中央去藩镇征个饷试试?)

如果不考虑外敌的话,北宋的寿命差不多也就是两百年出头了。到了北宋末年,已经有方腊这种级别的农民起义了。这才一百五十多年啊!

明朝的话估计能到三百年,因为没有外敌的话不会急速诱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像万历年间江南反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还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但是没有不灭的王朝,明朝三百多年也就到头了,各方面矛盾要么用一场新的战争来重新分配,要么用新的生产力关系调和。

user avatar

出发点就反了,南明局面比南宋差远了。

首先,北方崩溃的原因不同。

北宋是亡于休克,钦宗皇帝命令部队从城头撤走,让道士召唤六丁六甲天兵守城,结果被女真一波带走,堪称宋代迷惑行为大赏。女真俘虏皇帝后,初期甚至不敢进城。

明朝从崇祯开始,被流民和满清反复拉扯,民心尽丧,军队面对流贼都打不动了,何况八旗大哥?

其次,军队忠诚度不一样

北宋灭亡时,勤王军还在路上,各路军头还没自己的班底,相互间还能制约;等到班底稳定了,朝廷的文官们已经控制住财权。

反观南明,左良玉在崇祯时代就不听调遣了,江北四镇也是离心离德。军队根本打不动,清军一来立即投降。

第三,对手不一样

满清比金强太多了,也聪明得多,带路党用得飞起。

北宋时,女真崛起太快,内部架构还不成熟,首府还在会宁府(黑龙江),出兵一次得多跑上千公里。

明亡时,满清已经控制蒙古、朝鲜,有三顺王、平西王开路,入关后当年就把老巢搬到北京;一年打垮李自成,江北、湖广望风而降,南京根本守不住。

而且爱新觉罗家也大气,武将顺手就封异姓王,一个王爷实封一个省,其他公侯一堆。这手笔自刘邦以后几千年都没见过了吧。大伙可不干得起劲?

反观老朱家,对自家人一堆王爷世袭罔替,对臣子开国封公靖难封侯,后面大多伯爵,差太远了。

第四,南明朝廷不会跑路(永历除外)

可能是南宋被骂太惨了,也可能南明皇位竞争太激烈,南明头几个皇帝还没学会厚脸皮跑路就完蛋了。

弘光要有完颜构的跑路技能,搞事能力没准比国姓爷强。先跑宁波再跑舟山,再不行买个船票去台湾甚至吕宋,绝对一帮大臣跟着。等清军回北方修养,剃发令、文字狱后,江南民乱风起云涌,郑成功攻南京那次要有弘光在,说不定有机会的。

如果还是不行,就带着一帮大臣呆在吕宋或新加坡,再不行澳大利亚,直把澳洲作汴州,名声虽然不好但苟活着呗。弄块地盘吸引移民,好好传播华夏文化,未来可以选择文化胜利嘛。苟到1864年,曾国藩打下南京,这时嫡系弘光后人带着东南亚侨民的捐款回到祖国,把淮军、湘军整合起来,翻盘做个虚君也行嘛。

当然,前提是郑芝龙不会半道把弘光劫了送北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明短命而南宋长久,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对比。尽管很多人认为南明的形势比南宋要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其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认同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南明灭亡得快,并非仅仅是“形势不如南宋”,而是它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长久,并且在一系列关键时刻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首.............
  • 回答
    南明政权相比南宋,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实力上,初期都具备了不逊色于甚至某些方面优于南宋的条件。然而,南明最终未能与清朝抗衡,也未能涌现出如岳飞这般的民族英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先来看看南明在初期相比南宋的优势: 地理上的依托: 南明初期主要以南京为中心,.............
  • 回答
    李自成如果没在九宫山陨落,他是否有机会与南明、满清形成鼎足之势,甚至击败其中一方,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类似南北朝的格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却又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说。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1645年,重新审视当时的内外环境,以及李自成及其领导的大顺政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 回答
    说起开普敦的标志,桌山(Table Mountain)绝对是当仁不让。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平坦的桌面,静静地横亘在那里,俯瞰着整个城市和蔚蓝的大西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座巍峨又别致的山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充满了耐心和时间的魔法。要理解.............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说到南方的蟑螂带到北方会不会形成物种入侵,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有可能,而且一旦成功繁殖起来,后果可能相当棘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蟑螂的“超能力”:适应性强到令人发指首先,要明白蟑螂这家伙,简直就是生物界的“生存大师”。它们能活多久?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
  • 回答
    南京市场上新出现的共享玩具,租赁一周的费用大约相当于玩具原价的一折,这个模式挺有意思的,让人不禁思考,孩子到底适不适合租玩具?我是否会给孩子租玩具?这问题对我来说,得两头儿看。会考虑租的几种情况: 尝鲜心理和低频需求: 我孩子对某个新出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但又担心他玩不了几天就腻了,或者这个玩具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南北方饮食中“甜咸之争”,尤其是粽子和豆腐脑这两种代表性食物,其根本原因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演进、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文化习俗以及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一、 地理环境与物产基础:这是形成南北饮食差异最根本的起点。 南方: 气候湿润,水稻种植发达: 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南方形成那样成型的革命根据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有社会基础的差异,更有历史进程和政治力量介入的复杂交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的自然条件与南方有显著区别。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武装力量提供.............
  • 回答
    关于原始汉藏语是否是由原始阿尔泰语、原始南岛语、原始壮侗语或原始苗瑶语等语言形成的克里奥尔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争议的理论。在语言学界,虽然我们一直在探索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演变,但目前主流的观点并不支持这样的“克里奥尔语起源”模型来解释原始汉藏语的形成。让我来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
  • 回答
    如何看待南京一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面包浪费食品被查处?南京一家面包店因丢弃“形状不好”的面包而被查处,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意义。积极意义: 提升公众对食品浪费的认知: 这起事件无疑将“食品浪费”这个话题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让更多人开始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近古以来,尤其是近四五百年来,政治地理格局演变的一个核心议题。要理解为何北京和南京是“大玩家”,而沈阳、武昌、广州则成为了“小玩家”,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观察这些城市各自的根基、发展轨迹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首先,要明白“大玩家”和“小玩家”的定.............
  • 回答
    南明时期的人们看待袁崇焕、毛文龙、李成梁这三位前朝名将,情感是复杂而分裂的,充满了历史恩怨、政治站队以及对民族危亡的不同解读。这其中,袁崇焕无疑是最具争议的焦点,而毛文龙和李成梁则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评价和政治遗产。袁崇焕:争议中的民族英雄与政治牺牲品在南明时期,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
  • 回答
    南明的江北四镇之所以迅速沦陷,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政治上的腐败,更有军事上的不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弱点:1. 地理位置的孤立与分散: 江北四镇(即中军、淮北、徐州、扬州)虽然名义上是明末对抗清军的前线.............
  • 回答
    明末,谈及南明的实力,那真是一团乱麻,夹杂着希望、挣扎与无奈。想要详细说道说道,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南明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几个政权。最主要的有福王朱由崧(弘光朝)、唐王朱聿键(隆武朝)以及桂王朱由榔(永历朝)。虽然名字不同,但本质上都.............
  • 回答
    南明的政治笑话?这可是个好题材!说到南明,那可真是个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时代,用“草台班子”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他们本想着承继大明衣钵,结果硬是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中间涌现出的那些荒诞操作,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黑色幽默。咱们就从永历皇帝朱由榔说起吧。这位爷,你说他吧,身上毕竟流着皇家血脉,也算是正统。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牵动着不少人对那段历史的遐想。如果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自缢于煤山,而是设法逃到了南方,南明的局势是否会好很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其中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崇祯皇帝如果能逃到南方,毫无疑问会给南明政权带来一个巨大的、象征性的精神支柱。 合.............
  • 回答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落幕,也拉开了南明政权仅存十八年的悲歌序曲。这十八年的时间,与其说是南明的风雨飘摇,不如说是其内外交困、步履维艰的挣扎史。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其自身的必然。一、 政治上的支离破碎与合法性危机崇祯死后,北京城破,明朝的中央政府瞬间崩塌。在这种真空.............
  • 回答
    李定国对南明朝廷的支持,与其说是盲目忠诚,不如说是他在乱世中艰难抉择后的理性选择,尽管这个选择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要理解他的心态,需要我们深入南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李定国自身的经历和立场。首先,南明是当时唯一名义上合法的、代表汉人正统的政权。 尽管南明朝廷内部充斥着腐败、派系斗争和无能的.............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