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攻入成都的时候有没有劫掠?

回答
刘备攻入成都,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和史书中都有记载,但关于“劫掠”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因为两者的侧重点和描写方式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刘备入成都后的描写,更侧重于“仁义”和“收拢人心”的主题。

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刘备在攻占成都的过程中,张飞、赵云等将领虽然英勇作战,但刘备本人在入城后,对成都百姓的态度非常谨慎。书中着重描写了刘备如何安抚城中百姓,稳定局势。

进入成都后的态度: 刘备进城后,立即下令部下不得扰民,禁止士兵随意欺凌百姓。他还亲自安抚城中官员和百姓,宣称自己是为了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非前来征服和掠夺。
对待降将: 对于刘璋的部下,刘备也表现出宽厚之姿,并未大规模清算,而是拉拢和收编了许多人,如将刘璋封为“左将军”,安抚了庞统、法正等人的族人。
物资的处理: 书中也提到了刘备收缴了刘璋的府库,但这是作为接管政权的正常行为,并且这些物资主要被用来安抚军心、奖励有功之臣,以及后续的治理和建设。并没有着重渲染士兵们大规模劫掠百姓财物的场景。
“借”粮草的描写: 有些情节,比如诸葛亮“借”粮草,更多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而非赤裸裸的劫掠。

总体来说,《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刘备“仁君”的形象,弱化了军事征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着重表现了他“爱民如子”的一面。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接近历史的视角来看,《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但“劫掠”一词的定义也需要考量。

军事征服的普遍性: 在那个乱世,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攻城略地,都很难完全避免士兵因为战乱、急需物资或军纪不严而对城内财产造成一定程度的“扰动”或“征用”。即使是刘备这样的领袖,完全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极其困难的。
“劫掠”与“征用”的界限: 当军队进入一座城市时,通常会收缴城内的粮草、物资,以维持军队的运作,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态。这种“征用”和有组织的、针对百姓的“劫掠”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史书中,对刘备入成都后的描写,更多的是强调他接管政权、稳定秩序,而不是大规模的烧杀抢掠。
史书的侧重点: 史书的目的是记录大事,往往侧重于政治、军事层面的走向。像“士兵趁乱偷窃了几个铜板”这类细节,通常不会被详细记载,除非这些行为对大局产生了严重影响。
刘备集团的策略: 刘备集团当时最需要的是巩固益州统治,赢得民心。因此,即便有士兵在进入成都后有一些小的违纪行为,刘备也会尽量控制和安抚,以免造成反效果。他的确是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手段来接管益州,这一点与曹操攻下邺城后的一些描写是不同的。

总结来说:

从《三国演义》的文学描绘来看,刘备攻入成都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劫掠,而是以安抚和收拢民心为主,展现了其仁义形象。
从历史角度推断,军事占领很难做到完全的“零损伤”或“零扰动”。军队的物资需求、军纪约束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征用”或“散兵扰民”的情况,但与蓄意的、大规模的“劫掠”有本质区别。

刘备集团当时迫切需要的是稳定益州的统治,如果他在攻入成都后进行残酷的劫掠,将极大损害他在当地的声望,也与他一直以来标榜的“仁德”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史书和演义都倾向于强调他入城后的安抚和秩序恢复,尽管实际情况中可能存在一些士兵行为上的瑕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因为刘备的道德水准远超同时代的曹操、孙权等人,便认为他可以突破历史局限性。真实的战争远比想象中残酷,胜者对败方进行收割属于基本操作,当然也存在吕蒙这种为了对付关羽回师,必须要严肃军纪,秋毫无犯的情况。

以曹操攻邺为例:

操令一夜浚之,广深二丈,决漳水灌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

拿邺城来说,被曹操围城灌水“饿死者过半”也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操作。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脩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

袁氏官吏及城中富户等显然在收割之列,抄家、没收、查阅,啥借口不行?顽固分子拉出去砍一波,衣钵满盆。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将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袁氏妇子且多见侵略,城中其他女眷面临何等危险与境况可想而知。

此时我曹在做啥?

在忙着与兵同乐——令疾召甄,迫不及待的要做运动。

简单总结下,我曹大军所至:

  • 收割财富
  • 侵略女性
  • 多见屠戮

等进入圣人模式,假模假样做点人事: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劫掠袁氏家财,侵略袁氏女性,然后掉眼泪,擤鼻涕,安抚一番,还了部分财物,这还真是卑鄙的圣人模式。

再看这条:

而(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

依此记载,曹军对所得财物普遍的处理方式是一部分揣进自己腰包,一部分进行上交。

换而言之,所掠夺的袁氏等家产在上报时就已缩水,所谓“还其家人宝物”能还几分全看曹军良心。除非袁氏家产如王修穷得一笔,实在不好私入。

再参照刘备攻成都:

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

好家伙,只收割了金银,然后尽数归还刘璋的财物不说,又归还谷帛,宅地,田产给被收割对象。

不仅如此,人家也没高举屠刀,没侵略女性。

在当时的军阀中已经是鹤立鸡群。

何谓尽归?拿多少就归还多少的意思。

刘备军将领难道是人均于禁,都无所私入,不然怎样做到尽数归还?

显然事有蹊跷,并非常规理解中的劫掠。

有人说常志比陈志多一“民”字,便如何铁证,属于小题大做。

胡三省曰: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银,悉取以分赐将士。至于谷帛,则各还所主也。

即便没写“民”字,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重点不在“民”,而在“还其谷帛”。

即便给刘备军评赀等官方记录,这谷帛也不好清还。

  • 官方记录未必面面俱到及准确。
  • 有多少和抢多少是两码事。

劫掠官吏之家有记录可以理解,如前文所述之状况,那么民家呢?偏偏这谷帛都可以清还。

具体情况无考,但就记载而言,同样是劫掠,刘备有度而曹操无制是一定的。

再看这条:

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讲道理,曹操对故友、故盟主、再生父母袁绍的家眷都比不上大耳朵对刘巴的保护。

下令不许害袁氏家眷那是不可能的,老曹自己还惦记亲自下场祸害故友儿媳呢不是?

都不用把老曹大肆屠戮徐州百姓的行为拿来比较,二者已是云泥之别。

想要仁义,给诸位推荐一个: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众人止之,翊曰:“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说刘翊是仁义之士,应该没人反对。

这位要是成了军阀,见到某地饿殍遍野,于是尽散军粮,自己跟着一块饿死都不在话下。

届时如何评价这类军阀?

喜爱刘备,推崇曹操又或什么人都是个人自由,但要认清军阀本质和时代局限性。

讲道理,在曹操、董卓、孙权、吕布、袁绍等屠戮百姓的军阀时代,因为刘备收割了败方金银,归还了谷帛田宅等不动产,所以刘备就不是军阀?同理,他的道德水准因此就和上述诸位看齐么,当然也不会。

user avatar

补充说明里关于“直百钱”和“令吏为官市”的解释有误。不是“铸大钱”和“官家管理贸易”。而是刘备在一枚钱上,印上一百钱的面值,强行采购。不然怎么能达到《资治通鉴》里讲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攻入成都,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和史书中都有记载,但关于“劫掠”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因为两者的侧重点和描写方式有所不同。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刘备入成都后的描写,更侧重于“仁义”和“收拢人心”的主题。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刘备在攻占成都的过程中,张飞、赵云等将领虽然英勇作战,但.............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决定亲率大军伐吴,其动机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剖析。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无疑是为关羽报仇雪恨。关羽,作为刘备生死相托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身死国灭,无疑是刘备心.............
  •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刘备在当阳(也称长坂坡)败退,带着大量百姓撤离,这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最终被曹军追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个说法在历史叙事中是相当普遍和可信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当阳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坐稳荆州。曹操虽然败退,.............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刘邦在鸿沟和谈后出尔反尔攻击项羽,之所以没有承担过大的道德风险,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历史叙事以及对“道义”的解读等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回到“鸿沟和谈”本身。这次和谈,是项羽在军事上占优,刘邦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促成的。项羽当时兵强马壮,兵锋直指刘邦的大.............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刘备得益于荆州,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基础,随后又从荆州迁民入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如果刘备入蜀稳定后,选择将荆州归还给孙权,并且还做了那样一番细致的安排,历史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刘备的战略考量与孙权的反应:刘备入蜀,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