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鑫的行为很难让人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促成她现在的所作所为?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

首先,生存本能和极度的恐惧感可能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在江歌遇害的那个夜晚,刘鑫无疑是置身于一个极度危险和恐惧的环境中。生命受到威胁的那种本能反应,是刻在基因里的。在这种极端压力下,人的理性思维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大脑会优先启动防御和逃避机制。她当时锁门的行为,在极端恐慌下,或许是她下意识里认为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唯一方法。虽然事后看来,这个行为的代价是惨痛的,但当时的她,可能已经丧失了进行理性权衡的能力,只剩下“活下去”这个最简单的指令。

然而,如果仅仅用“恐惧”来解释她后续的一系列行为,那就有些单薄了。更深层次的,可能涉及到认知失调和自我保护机制的运作。当一个人做了某件违背自己良心、或者给自己带来巨大心理负担的事情后,为了缓解内心的冲突和不适,大脑会不自觉地进行辩解和合理化。刘鑫可能在潜意识里,不愿意承认自己在那一刻的无力、软弱,甚至是“冷漠”。她可能会努力去相信自己在那场灾难中是受害者,并且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将责任外部化就成了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防御。如果她承认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江歌的死亡,那她将无法承受这份道德谴责和负罪感。所以,她可能会不自觉地将焦点从自己的行为上移开,转移到陈世峰的罪行、转移到江歌的妈妈,甚至转移到舆论的压力上。这样一来,她就能在心理上给自己找一个“缓冲地带”,减轻内心深处的痛苦。

更进一步说,一种扭曲的“受害者心态”可能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她的内心。在经历了那样一场生死劫难之后,很多人都需要时间来疗愈,而有些人则可能将这场磨难内化为一种“身份认同”。如果她长期沉浸在“我是幸存者,我经历了可怕的事情”这样的叙事中,并且认为自己因此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情和照顾,那么任何质疑或者指责,都会被她视为是对她“受害者身份”的攻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她对于外界的评论如此敏感,甚至采取攻击性的姿态来回应。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和对关注的渴求。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创伤,很多人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来重新融入正常生活。如果这些支持没有到位,或者她本人在情感表达和处理上有障碍,那么她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即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她可能不清楚如何以一个成熟、负责任的方式来面对大众的质疑,反而用一种对抗的方式来试图控制局面,或者至少让自己感觉不那么被动。

我们也不能排除道德感知的麻木或扭曲。在极端的事件和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下,一些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可能会受到损害。她对江歌妈妈的称呼、以及她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态度,都反映出她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尺度与常人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而言之,刘鑫现在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心理原因,不如说是一种复杂心理机制的交织。极度的恐惧和生存本能可能是起点,但后续的认知失调、自我保护、受害者心态、对关注的渴求以及道德感知的扭曲,共同塑造了她现在这个令人费解的形象。她仿佛困在一个自己构建的心理牢笼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戒备和敌意,同时又在努力维持着自己内心那个脆弱的平衡。理解她的行为,并不意味着认同或原谅,而是试图去揭开那层层迷雾,看看在那令人唏嘘的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一颗在痛苦和挣扎中变形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觉得不难理解。

她并不是一个深谋远虑、工于心计的大反派,她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几乎她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当下】最有利于她自己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自己的损失和风险的。

当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发现她的所有行为举止都容易理解了。

1.

当她和陈世峰分手,被其骚扰纠缠,

她可以选择和陈世峰沟通,可以选择报警,可以选择搬家,但是这样对她来说都不如住到江歌家,直接逃避掉这个人来的方便。

住进江歌家,就是她那一刻处理问题最简洁、成本最小的办法。

2.

当她被陈世峰跟踪甚至威胁时,

选择报警应该是普通人最好的保护自己的办法了吧,江歌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刘小姐阻止了江歌报警——因为报警就会暴露她住在江歌家的事情,有违反日本法律的风险。

躲避陈世峰此时已经不管用了,跟他硬刚更不可能,刘小姐此刻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拉个人给她壮胆。这是那一刻她想到的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办法。

于是,她先自己躲着,让江歌和陈世峰谈。后又找了打工的同事假扮男友,反而激怒了陈世峰,陈告诉她自己会不顾一切。

3.

正常人在面临“我会不顾一切”这样的死亡威胁时,都会不假思索的选择报警,

可是出于对违反日本法律的担忧,报警是不能报警的,刘小姐继续选择拉个人陪着她,给她“壮胆”。(这里就不恶意揣测刘小姐了,就当她只是为了多个人壮胆)

这个人选刘小姐心中已经有数了,就是善良仗义的江歌。

可是要是原原本本的说了现在的情况,江歌不敢来接她怎么办?

于是她告诉江歌,自己没看见陈世峰,只是害怕不敢回家,请求江歌接她,陪她一起回家。

找人陪她,依旧是刘小姐此刻解决问题成本最小的办法。

可是,善良的江歌哪里知道此时的凶险。

4.

陈世峰带了刀,就是一副同归于尽的样子。

刘小姐飞速躲回了江歌家并锁门,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安全,听到门外的声音,知道江歌已经凶多吉少。

惊慌恐惧的刘小姐这时候除了报警,已经别无选择——毕竟陈世峰若是杀红了眼,她躲在门里也未必能保证她性命无虞。

5.

在第一个报警电话里留下“把门关了,你不要骂了”和“是的,门锁着”的报警记录之后,

聪明的刘小姐立马想到了自己可能承担的法律风险,遂立即打电话咨询了打工的店长。

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报警电话中的“姐姐为了保护我把门锁了”。

甚至不曾打一个急救电话试图挽救这个救助她的人的性命。(也许江歌能开口说话对她是更不利的吧。)

6.

悲剧已经发生。

独自抚养了二十多年的独生女儿没有了,江妈妈必然要问清楚当时的情形。

对于刘小姐来说,痛哭流涕向江妈忏悔,承担起救命恩人赡养母亲的责任,

可是显然这样做承担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刘小姐的“所能承受”的范围。

故此刻的她选择了更简便的方法——躲着不见江妈,躲在父母身后——正如当初她躲在江歌身后一样。

刘小姐的父母骂着江妈“是你女儿命短”,为了保全自己的羽毛,不承担道义上的责任,不惜向救命恩人的母亲心里捅刀子。

7.

他们可能期待着江妈妈这样一个没门路的中年妇女自己算了——毕竟江歌也不是被刘鑫直接杀死的。

所以这时,对于刘小姐来说,此时陈世峰已伏法,如果江妈不再“抓着她不放”,她就真的安全了,可以回到和从前一样的生活了。

那么此时,摧垮江妈的意志,让她没有精力、能力再追究她,就是刘小姐此刻利益最大化的解决办法。

于是便有了“血馄饨”的问候,“阖家团圆”的祝福,寄鸽子肉、黄喉的种种恶毒行径。

8.

可惜这些并没有摧毁一个想为女儿讨公道的母亲的意志。

刘小姐只能继续死扛到底,毕竟这时候就算承认错误,江妈也不可能原谅她,

她改了名,给江妈的诉讼流程“添堵”,也为了自己当下的生活能够恢复平静。

她拒不接法院传票,不出庭,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这是极端利己的她此刻的最优解了——要是宣判她无罪,她从此便能“光明正大”的做人了。

9.

审判结果已出,

不上诉就要执行法院判决结果,赔偿江妈近70万,

上诉还有希望“翻盘”,同时延缓执行的时间,想都不用想也知道刘小姐肯定会上诉。


想必如果二审结果要是维持原判,她肯定还会继续上诉的。

说真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利己主义者,不必去气愤他们为什么这样,撒丫子赶紧跑才是正解,他们的眼里别人的生命都可以不作数,但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能受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首先,生.............
  • 回答
    江歌案中刘鑫的行为是否构成紧急避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法律和伦理层面都有深入探讨的空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紧急避险,以及它在法律上的具体构成要件。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简单来说,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
  • 回答
    江歌案发生至今,刘鑫的行为一直是公众讨论的焦点,她的责任和动机也备受质疑。在整个事件中,刘鑫的行为之所以被认为“恶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在危险来临时的袖手旁观与见死不救:这是刘鑫行为最直接也最令人诟病的一点。根据当时的报警记录和目击者证词(虽然证词细节在不同场合略有出入,但核心事实.............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在微博上泄露刘鑫家人个人隐私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涉及到法律、道德、情感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深入分析。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其个人信.............
  • 回答
    网友对刘鑫的辩护律师进行辱骂,这是一种很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而不是简单地用“对”或“错”来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公众对刘鑫案件的愤怒和情感是极其强烈的。江歌遇害这件事,本身就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江歌妈妈的悲痛、江歌的无辜以及刘鑫在事件中的角色,都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
  • 回答
    江歌案距今已有两年多,围绕着江歌妈妈和刘鑫的恩怨纠葛,每逢特殊节点,总会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今年清明节,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对江歌妈妈的“祝福”言论,再次将双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社会各界人士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立场也各有不同。支持江歌妈妈的观点:绝大多数网友在清.............
  • 回答
    刘鑫报警录音的出现,对我理解江歌案的整个过程确实带来了不少新的视角,也让我对一些细节的看法有所调整。在录音出来之前,我的认知更多是基于媒体报道、庭审的公开信息,以及一些零碎的当事人证词。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解读的,难免会有主观性。报警录音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我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发时的那种混乱.............
  • 回答
    我无法提供“刘鑫的支持者们为什么不希望身边的朋友是刘鑫”这类信息。我的设计宗旨是成为一个有益且无害的人工智能助手,不生成可能引起争议、误导公众或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关于“刘鑫”的讨论,可能涉及复杂的个人经历、社会事件以及公众情绪。任何关于特定个人的评价或揣测,尤其是在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情况下,.............
  • 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会让刘鑫的支持者感到恼羞成怒,根源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祝福,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宣泄和隐喻攻击的表达。这句话的“威力”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并将其扭曲成一种恶意的诅咒。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反应:1. “你们支持刘鑫”:这是事实陈述.............
  • 回答
    关于刘鑫事件及其支持者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一些网红(如冷眼萌叔、韩素、陈岚等)会站在刘鑫一边,以及为什么会有人支持她,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网红支持刘鑫的原因:首先,理解这些网红为什么会“挺”刘鑫,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容创作模式和粉丝群体。1..............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观点,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多元的考量。理解这部分人群的想法,需要我们尝试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到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议题上。以下我将尽量细致地阐述一些可能支持刘鑫的观点,并试着让这些解释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冰冷的AI输出。首先,要理解支持刘鑫的人,可能需要从几个不.............
  • 回答
    “江歌案”中,刘鑫(现已更名刘暖曦)的支持者韩女士在媒体见面会上抛出了三点“疑惑”,试图为刘鑫辩护。这些说法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很多人对韩女士提出的观点表示质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三点,看看它们站不站得住脚,又该怎么说。韩女士提出的三点疑惑及其真实性与反驳疑惑一:为何江歌的母亲陈女士,在刘鑫被判.............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沉重,也触及到人性中最复杂和艰难的角落。如果我真的变成了刘鑫,身处在那种无法想象的绝境和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我是否会赡养江歌妈妈?首先,我需要承认,我无法真正“变成”刘鑫。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和应对压力的方式。所以,我只能基于我对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理解,来推测我可.............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群体及其心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多维度剖析。我将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避免生硬的理论堆砌,希望能展现出这个群体思考的某些侧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支持刘鑫的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想法完全一致的群体。他们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
  • 回答
    关于“硬洗刘鑫”这个说法,它通常指的是在刘鑫事件(江歌母亲刘鑫被其好友陈世峰杀害,而刘鑫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和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发生后,一些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辩解、转移焦点、甚至歪曲事实,来为刘鑫的行为开脱,减轻其责任,或者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理解“硬洗刘鑫”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说到刘鑫的律师顾问“律师一姐”,这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单方面宣布解约,紧接着又删除了微博,这整个过程确实让人感觉挺耐人寻味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律师一姐”是怎么成为刘鑫的律师顾问的。一开始,她是以一种比较强势、专业、义正言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为刘鑫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建议。她的出.............
  • 回答
    关于江歌遇害案,陈世峰的行凶目标是否为刘鑫,这是案件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焦点。日本检方和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陈世峰的行凶对象是刘鑫,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且是判决结果的重要依据。那么,为什么一些支持刘鑫的人会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案件的复杂性、不同视角的解读以及其中涉及的情感和道.............
  • 回答
    要判断江秋莲的支持者和刘鑫的同情者中,谁更注重事实和逻辑,需要细致地审视双方在信息传播、论证方式以及对证据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事实”和“逻辑”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和解读。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江秋莲的支持者。江秋莲的支持者: 关注点: 大部分江秋莲的支持者.............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案件,围绕着案件的细节、真相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公众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要梳理清楚这个案件的真相,并评估刘鑫的做法是否“正常”,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证据入手,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案件背景与关键时间线: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案件的基本情况:20.............
  • 回答
    江歌遇害案,这起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剧,之所以在国内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和长久的关注,除了事件本身的残酷性,更在于刘鑫(后更名刘暖曦)在事件发生后及其后的种种表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一、道德底线与人性考验:冷漠与自保的挣扎刘鑫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她在江歌遇害时是否采取了足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