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鑫的报警录音是否改变了你对事件(事实)的看法?

回答
刘鑫报警录音的出现,对我理解江歌案的整个过程确实带来了不少新的视角,也让我对一些细节的看法有所调整。在录音出来之前,我的认知更多是基于媒体报道、庭审的公开信息,以及一些零碎的当事人证词。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解读的,难免会有主观性。

报警录音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我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发时的那种混乱和紧张。听到刘鑫在电话里断断续续、夹杂着惊恐和哭泣的声音,以及报警台接线员冷静却又带着一丝压力的回应,这种真实的“声音现场”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来得冲击力强。它不像庭审判决那样是冷静的定论,而是事发当下,一个普通人在极端恐惧和无助中的真实反应。

改变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对刘鑫当时状态的理解深化: 在录音之前,公众对刘鑫的态度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她当时的行为(比如事后对江歌母亲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甚至冷漠的。但录音里那种急促的喘息、模糊不清的陈述,以及反复强调“我不敢开门”,确实展现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恐惧。虽然这不能完全洗脱她事后的一些行为,但至少让我更理解了她作为案件的直接目击者和当事人,在那个瞬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她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身处危险之中,生命同样受到威胁的个体。她当时报警的急切和混乱,与其说是在推卸责任,不如说是一种绝望的求助。我开始思考,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一个普通人能有多少理智和冷静来应对,来做出最优化的选择。那种从电话那头传来的无助感,确实让我对她当时的心境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对报警过程细节的还原: 录音还原了报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她报出的地址是否清晰、她向警方描述的情况是否完整。虽然她在电话里的表述确实存在一些含糊不清,比如反复强调门锁住了,或者说不清楚陈世峰到底有没有进门。但结合她当时的恐惧状态,我能理解这种表述的局限性。报警台接线员的提问和引导,也体现了警方处理突发事件的标准化流程,但同时也暴露出信息传递中的一些断层。我开始更关注,在危机发生时,信息的高效、准确传递是多么的关键。

对“见死不救”的复杂性审视: 录音中关于刘鑫是否打开门、是否试图施救的情节,依旧是争议的焦点。但录音让我更直接地听到了刘鑫在电话里反复强调“我不敢开门”。这种“不敢”并非只是不想,而是源于极度的恐惧,担心一旦开门,施暴者会连她一起伤害。我无法站在当时的场景去评判她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不敢”这个词,比“不愿意”更能说明她当时被恐惧所支配的状态。这让我对“见死不救”这个道德评判,增添了几分基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性思考。这并不是说她的行为就完全可以被谅解,而是说,在冰冷的道德评判之外,还有一层活生生的恐惧和生存本能。

对事件叙述完整性的补充: 在录音出现之前,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江歌母亲的悲痛和对凶手的控诉,以及一些围绕刘鑫的负面新闻和评论。录音的出现,虽然无法改变案件本身的事实(比如江歌被杀害的事实),但它从另一个当事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 unfiltered 的声音片段,让事件的叙述更完整,也让公众有机会听到除了一方声音之外的另一个“现场”。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相信刘鑫的说法,而是说,理解一件事情,需要更多元的信息来源和更细致的分析。

总的来说,刘鑫的报警录音并没有彻底改变我对江歌被害这个“事实”的认知,江歌被杀害是不争的事实,陈世峰是凶手也是既定事实。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事件发生时,刘鑫个人状态的理解,以及对当时情境复杂性的认知。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极端恐慌下的人,其反应和选择可能会是怎样的。这促使我更加审慎地对待媒体信息,意识到在了解真相的过程中,直接的声音证据能带来何种程度的还原度和冲击力,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对于复杂的事件,保持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去理解和消化,是多么重要。那种录音带来的真实感,是任何总结性的报道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畜和刘畜的水军真他妈比是自己智商低下还要把别人也和他们想的一个吊样。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刘畜的支持者能够拿出来不极端的侮辱人类最基本智商的证据。

后面撒了一大堆慌,但是第一时间,鑫报警的电话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门锁了。

报警说明危险,锁门,不救助说明危险。

刘鑫明确知道危险。

明明白白的日本警察跟她确认门锁了没有,她确认了两遍,门锁了

刘畜和刘畜的水军吠叫,刘畜吓糊涂了,不知道门锁没锁。

刘畜吓糊涂了,江歌和陈世峰也吓糊涂了?陈世峰不知道开门?

陈世峰被邻居吓跑了?邻居没出来,他开门进去把门关上灭了刘鑫,有什么吊事?

第一次报警电话时,明明白白说自己把门锁了,说了两次

第二次报警电话就开始撒谎,“姐姐从外面把门锁了”。
第三次到了警察局,和第二次说法一个样。

第四次警察说钥匙没拿出来,它有改口说不记得门有没有锁,只是打不开。

第五次在法庭,问他开门什么状态,它说直接打开。

然后警察问江家的门如果锁了,从内侧可以直接开,还是需要另外的动作? 刘:我的记忆中如果上了锁,需要拧一下小锁,才能拧开把手。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其它细节) 法官:最后确认一次。你打电话报警到警察来,一次也没有开过门,是吗? 刘:是的。

第一句话,刘畜还在坚持“我不记锁没锁”

最后一句话直接拆穿,刘畜很清楚没锁。
刘畜光一个锁门没,能撒这么多谎,所以水军拿不出任何事实,只能口含天宪,我刘畜说的就是事实。

===

转一个回答,法庭记录

听不到门铃,听不到惨叫,不知道门外危险,不救助也不锁门直接报警这一系列陈述都是违反证据(报警录音)和常识的(不危险为什么报警?危险为什么不锁门不救助?)。
所以刘鑫需要一个“事实”来让她之前的陈述“合理化”。
所以刘鑫一直尝试构建【门没锁,但是刘鑫不知道】这个事实。
然而在法庭上被直接拆穿。

法官:开门时锁是什么状态?
刘:我的记忆是拧了门把手,往外推,把门推开了。
法官:江家的门如果锁了,从内侧可以直接开,还是需要另外的动作?
刘:我的记忆中如果上了锁,需要拧一下小锁,才能拧开把手。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其它细节)
法官:最后确认一次。你打电话报警到警察来,一次也没有开过门,是吗?
刘:是的。

这个地方是连续问的,第一句应该是抓住了刘鑫没有防备加上急于构建【门没锁】的“真相”,第二句其实是客观事实,想要的是刘鑫那句“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证明刘鑫当时的心理状态,最后一句封死“门是刘鑫中间打开的”的可能。

并且刘鑫当时回答的很详细,我认为应该不是自愿这样回答的,应该有法官的引导和压力,但庭审记录只能记录这么多。

user avatar

隔壁楼小岛报警录音全文(中译校对版)









user avatar

@山东高法

《20220227 1008更新,截止目前,我的消息提醒显示,共有108个知乎用户点赞了这篇回答,但是下面的点赞数标识只有58个,这是什么原因?难道知乎的屁股歪成这样了吗?不惜更改后台数据也要把这篇回答压下去?刘鑫有罪难道就是默认的潜规则?难怪刘鑫去法院起诉网暴法院不受理 @知乎小管家

梳理江歌案(特指江歌死亡当天发生的事件)比较可信的知乎文章,请参照:

江歌案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作为江歌的“闺蜜”刘鑫,在清明节这天对江歌妈妈的行为,大家如何看待?

以及微博上有人最新整理刘鑫最精准的报警录音翻译:

video.weibo.com/show?

下面分析一下刘鑫到底有没有锁门:

【可能性一】刘鑫一开始没有锁门,在报警后,按照警方的提示,从内部将房门锁闭。

根据报警录音,第一次报警时候刘鑫输出“姐姐危险”这句话时,203证人已经看到陈世峰

离开杀人现场,江歌倒在地上,此时江歌已经神仙难救了。

所以即使刘鑫在警察提示下锁闭房门,该动作也不是造成江歌死亡的原因。刘鑫打完第一通报警电话后开门也无济于事。此时锁门与否对事件后续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可能性二】刘鑫在不清楚外界,没有看到陈世锋

持刀行凶的情况下,自己先行进屋就锁闭了房门

这是最不可能的,因为她知道江歌还没进屋,在没有任何突发情况下,刘鑫不可能无缘无故锁闭房门,阻挡江歌进屋。

【可能性三】推翻刘鑫先行进屋的证词,刘鑫和江歌一起同时回家,在看到陈世锋持刀冲过来时,刘鑫先一步进屋并锁上门,留江歌一人在门外被陈世锋杀害。但是:

(1)江歌和刘鑫的雨伞都已经挂好在水表箱上,水表箱就在门旁边,楼梯经过道到达江歌门口还有十几米的距离。如果江歌和刘鑫在挂好伞后发现陈世锋,两个人的反应应该是同步的。要么一起反抗陈世锋,要么一起进屋,不太可能出现一个进屋一个被关在门外的情形;

(2)报警电话显示刘鑫完全不清楚门外是陈世峰;

(3)刘鑫在两次报警中间给日本同事的电话,求助日本同事过来帮忙,并询问如果门外没有发生重大危险,自己会不会涉及报假警。显示她完全不清楚外面发生谋杀案,没有意识到外面江歌已经死亡;

(4)由于没有人亲眼目睹真容,警方无法在第一时间逮捕陈世峰。

(5)陈世峰在案发后还联系刘鑫打工店老板娘,让她带口信给刘鑫,说中野(江歌家附近)发生命案,让刘鑫注意安全。也就是说,陈世峰完全没担心刘鑫在案发时见过自己,自己已经暴露。

(6)庭审记录中,陈世锋也认为案发过程中没有人认出自己:

基于以上6点,这种可能性排除,案发时刘鑫根本没有亲眼看到陈世峰,更谈不上看到他杀人吓得锁门了。

————————

20220226更新:

【可能性四】有人说漏掉了一种可能场景,就是刘鑫在听到外面传来江歌的尖叫跑过去开门查看状况,门打开20cm后被大力弹回。再尝试门打不开。刘鑫意识到巨大的危险,下意识的认为江歌遭到了袭击。然后刘鑫在房内快速反锁房门,并尝试打电话报警。

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但是:

联系报警电话录音,刘鑫在电话开头说了一句中文“。。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因为这个电话录音里这是一句不完整的话,刘鑫的解释是“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这句话是对门外江歌说的,因为不清楚外面的情况,以为江歌在外面把门锁了。为了确认状况询问江歌怎么回事?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是好多人认为的“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之前江秋莲方更认为是“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骂了”,由此攻击刘鑫锁门,而门外的人进不了门对刘鑫破口大骂。随着清晰报警录音的出现,江秋莲的说法不攻自破,确认是“闹”不是“骂”。所以这句话要么是刘鑫说的“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要么是网友认为的“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

在可能四这种场景下,刘鑫的这句话到底是对谁说的呢?前面已经分析了,在案发整个过程中,刘鑫和陈世锋都没有碰面,刘鑫不可能知道袭击者是陈世锋,而“你不要闹了”这样的话只会是对熟悉的人才能说出来。如果认为一个未明身份的人袭击自己的闺蜜,刘鑫会对这个人说“你不要闹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不清楚袭击者身份的情况下,这句话的对话对象只可能是江歌。

那么,到底是“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还是“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

注意,在可能四情况下,门是刘鑫自己在内部反锁的,这个时候她会对江歌说”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吗?门明明是自己锁的,她还需要问门外的江歌你怎么把门锁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可能四场景下,刘鑫不可能说出“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这句话。

但是,“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在可能四场景下也有问题,刘鑫在意识到外面闺蜜被人袭击的情况下反锁房门,然后对着门外的闺蜜大喊“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Excuse me,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是在提醒袭击者江歌已经进不了门,陷入绝境了吗?这句话难道不是在提醒江歌,你在被袭击的时候被我刘鑫背刺了,我把你门给锁了,你逃不掉了。这刘鑫是失心疯了还是怎么了?联合不明身份的袭击者搞自己闺蜜?正确的说话难道不是“外面怎么啦?你们不说话我要报警了”诸如此类的话吗?所以这个时候在怎么也不可能说出“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

可能四既不可能说“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也不可能说“我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但是偏偏报警录音就有这么一句不完整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可能四这个场景是不存在的,刘鑫在推门后发现门打不开后,没有反锁房门,直接开始打电话报警。而这句不完整的话,只能是“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这是刘鑫不清楚外面发生什么,向江歌确认状况。

——————————————————————


综上,排除各种可能场景,刘鑫在江歌死亡前没有锁门。

_*********************************************


再说一下,

之前没有听过刘鑫报警的原声版,只是各种文字叙述,重要的是日文信息和中文信息之间是有误差的,翻译得再准确也不能百分百还原日文语境下的信息.还有一点,刘鑫虽然留学日本,日文也是个学渣水平,从报警记录来看,对于日本警方的提问,刘鑫很多都没有听明白,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状况.

所以,我们分析这个报警记录,要利用多方面证据相互印证,只有多条证据同时指向一种判断时,我们才能认为这个判断是最接近真相的.

对我来说,这个最新最全的报警记录最大的收获是刘鑫在第一通报警电话里情绪最激动时喊出来的"姐姐危险,快来".因为这句话也被203的证人听到了。这样的话,门内外的时间线就可以完美的对接上了。

从203证人证词来看,刘鑫第一次报警输出“姐姐危险,快来”时,陈世锋已经完成刺杀,逃离现场。江歌倒在门前,203证人正在想办法报警。

把这个时间线串起来后你就会发现,刘鑫即使在报警后遵循警方提示锁闭房门,也不是造成江歌死亡的原因,就算录音中消音部分是江歌的惨叫,刘鑫也没有办法改变江歌死亡的结局。

再结合各方证据,刘鑫和陈世锋都不认为在案发时对方见到过自己。就可以判断,刘鑫在报警之前根本没有锁门的动机。

至于城阳区法院认为刘鑫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没有通知江歌,导致江歌被杀,这种说法更是荒谬。是典型的用事后结果要求事前判断。就说一点,如果刘鑫事先知道陈世锋在江歌家附近伏击自己,那她干嘛还要巴巴地跟江歌一起回家?这不是送人头吗?

城阳区法院基于错误的事实认定,判决刘鑫败诉,必然导致刘鑫不服上诉,因为这种认定,就是坐实了刘鑫“毒闺蜜”的人设,坐实了她因为锁门导致江歌被害,刘鑫将彻底翻不了身。而江秋莲女士在网红的路上越走越远,今后肯定时不时要把刘鑫拉出来批判一番,刘鑫这个话题会永远火热在中文网络上,刘鑫基本上已经没有人生希望可言,永远活在别人的唾液中,这种感受不亚于凌迟处死。刘鑫在整个事件中有多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就应该让她付出这么惨烈的代价?更可怕的是,城阳区法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这种错误的认定代言,这种脆弱的认定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动摇的是我们的理念基础。

刘鑫不是不可以处罚,但是要基于实事求是的证据,你可以基于刘鑫受益要求给予江秋莲适当人道主义赔偿。或者基于刘鑫在案发后的表现给予江秋莲所谓“精神补偿”。如果没有真相支撑,套用微博上一位质疑者的话就是:脱离事实谈道德是缺德,脱离事实谈法律是枉法。


++++++++++++++++++++

附网上根据录音整理的时间线:

user avatar

信我的,翻不了盘的。

刘鑫这个人,现在应该叫刘暖曦了,她做的恶,本质上不是害死了好友,而是不当人,明白吗?

事发当天她出于害怕,把江歌锁在门外,真要辩经的话,是可以原谅、可以洗白的。人在极度惊恐害怕的情况下,确实会丧失理智,这个时期的刘鑫,还能算是“人”。

真正魔幻,也就是她真正不当人的地方,是后续的神操作。好多刘鑫粉和水军没搞清楚问题要害,或者纯粹想搅浑水,急着洗刘鑫把江歌关在门外的事。可这点事其实已经翻篇了,连吃人血馒头上瘾的媒体都不拿来当重点了。

她的问题在于后续的处理和态度,懂了吗,搞清楚了吗?

她和她一家人是怎么对待江母的?

逢年过节的时候整一堆“阖家团圆”“鸽子肉”的阴间玩意,还有时不时的骚扰和阴阳怪气,甚至招写手抹黑,这些都是实锤吧?

江歌妈打官司花了那么多钱,你不会以为全是积蓄吧?

不会吧,不会吧?

不会真有傻孩子以为希望刘鑫低头的只有江妈吧?

假如刘鑫仅仅是得罪了江妈,会有那么多人给江妈输送弹药?打官司真的不花钱呢。

实话告诉你吧,刘鑫犯得那是天条!她践踏的是社会朴素的价值观,那种根深蒂固的、与生俱来的感情!

有谁希望自己拿命换的好朋友却是个猪狗不如的东西,复活以后不照顾自己的老母亲就算了,还要亲自上手去补刀?

你知道吗?古人眼里别人拿命救你,你得给父母养老送终的你知道吗?现代人没那么高尚,可你这亲自上去给人老母亲补刀,这已经是天怒人怨了哟喂!

做人没离谱到这种程度,你以为网友天天给她找茬?凭她长得好看?

别洗了,别洗了。刘鑫现在最该做的就是认头认错。

可要是她懂这些,也不会有今天了。

user avatar

今天要就这个问题,展开来说一下其他的问题。但是一切的开始之前,要先从刘鑫的证词的逻辑是否自洽,包括报警录音中的表达和她在法院的表达是否符合逻辑来说起。

关于录音的具体内容以及庭审时她的表述,很多人都分析得很清楚了,我不再赘述了。我在这里要先说清楚一点就是,她对辨方律师表达不清楚,不记得,这不过是基本辩控技巧而已。她作为检方的证人,上庭之前自然要先和检方核对这些细节和技巧的问题。千万不要觉得日本法院的检方是一群上庭都不知道提前做足准备的傻瓜。不然你们希望刘鑫怎么做呢?顺着辨方律师说,顺利帮助陈世锋降低罪责?这是不是太搞笑了?

好,现在再说说她的证词以及报警录音的逻辑问题。先说明的是,我们都不在案发现场,所以我们只能去判断她的表达的逻辑是不是自洽的。而要看一个人的表达是不是符合逻辑,要结合她前后的行为,而不是只听她的表达。先从报警录音说起,很多人说她是让江歌把门关上。但其实这里的问题是,你解释不了后面为什么说别闹了。如果说她知道外面是陈世锋,让江歌把门关上,让陈世锋别闹了。那更符合常理的情况是,江歌就开着门站在门口,刘鑫在屋里看见他俩在吵架。于是刘鑫对江歌说,你进来,把屋门关上。然后也许还要锁上了们,再隔着门对陈世锋说,你别闹了。可现实情况是,第一邻居只听见了脚步声和一声不大的悲鸣,而没有争吵的声音;第二,江歌并不是开着门站在门口的状态。所以,这种质疑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那么刘鑫说的她觉得江歌是开玩笑可不可信呢?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结合她的证词来看,她一开始进屋换裤子,留了门。但是她发现门靠上了,可是江歌没进来。于是,她想开门看看情况,可是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回来了。这件事的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深夜。而在此之前她一直遭受到陈世锋的纠缠和威胁。二者叠加,她一定会很恐惧。即便那一夜陈世锋没来,就是江歌和她开玩笑,她也会像惊弓之鸟一样。所以,她下意识地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是江歌在和自己开玩笑。但是理智上,基本是不可能相信这种可能的。尤其是第二次推门,彻底推不开以后。所以她报警了,还幻想着万一是报假警怎么办。最后,可能是因为她听到了什么,她开始彻底意识到,事情开始往最坏的方向发展了。于是,她崩溃了,有了第二次报警的歇斯底里。

以上就是结合报警录音和她的证词,以及证词里描述的行为,对当时情况的大致描述。有一个信息是,陈世锋提前把猫眼给做手脚了,这样刘鑫无法通过猫眼看到外面有什么,发生了什么。那么,通过外面有人大力把房门推回来,并且无法再推开。她判断,外面有一个人男人抵着门,这是合理的。而她没看见外面的人是谁,所以她没有直接说是陈世锋,这也没问题。我相信,她心里肯定很怀疑是他。但是你没有证据,就不能随便乱说,对吧。

所以你看,这样理一下。如果我们不带着既定立场去看这件事,刘鑫的证词和前前后后的证据验证,这个逻辑是可以完整闭环的。所以,至少她表达中的逻辑是可以说服我的。当然了,这只是她一家之言,不代表她不能说谎。但是逻辑上,我认为挑不出来什么问题。至于说日本的检方是不是那么好骗,这种罗生门的问题,我也不继续纠结了。

再来说说凶杀案发生之后双方的一些龃龉的情况。很多人会说,如果我是江母,我如何如何。对,作为失去女儿的母亲,她做出什么极端的事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或者说很奇怪的是,我们可以用人之常情宽容江母,却不愿意用人之常情去看待刘鑫和她的家人。

刘鑫还在日本焦头烂额地应付警方的调查和凶案带来的冲击的时候,焦急的江母就开始不断让刘鑫跟她说出真相。但作为证人,她不能说,这是正常的调查程序。放在哪里,这都是需要保密。于是江母崩溃了,她开始用她自己的办法,想逼迫刘鑫说出真相。还是那句话,我可以理解江母的心情。这样一个母亲,你不能要求她太多。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引发了后面双方的纠缠不休。

可以说,那时候刘鑫肯定是崩溃的。面对好友死亡的错愕和内疚,劫后余生的后怕,以及回忆自己这段爱情后的另一份后怕,交织在一起。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也有ptsd的症状。但可以肯定的是,谁的人生里发生这种事,都会崩溃。这个时候,网暴突然来了。可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肯定加剧了双方的交恶。

刘鑫会觉得,我好不容易活下来了,现在你却想让我死!而她的父母会觉得,我们的女儿也经历了那么可怕的事情,也很可怜。对,我们很感激江歌。可是你也不能咄咄逼人到,要毁了她后面的人生吧?所以我说,她父母和她在这件事里的反应是很真实的。但是,绝对不够聪明。如果换作是我的女儿,我可能会处理得更好,也可能会情绪更激烈。当然,直接骂街我不会,我从来不会骂街。但无论我的反应和处理是什么,到了那个地步,都只关乎我是不是够聪明,或者是我愿不愿意让事情体面一些,而绝对早已无关善意和感恩了。没有哪个正常的父母,爱别人比爱自己的孩子更多。

说到这还得回头说说如果你是江母这种假设。对,如果我是江母,我也可能更极端。我一直说,她想直接去动刀,我也支持她。但是,请你们问一个问题前,先明白一个道理。你,不是她,永远也不是她。所以你没权利,也没资格去替她实现正义!

一个人走了,一个人幸存了。看客们要求幸存者用自己的人生为走了的人陪葬。这不是实现正义,这是人间悲剧!

道德更多应该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就像爱国不能用要求别人爱国来证明一样;高尚也不能用要求别人高尚来证明!真正的好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最后引用两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与大家共勉。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群体情绪所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地对方;

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user avatar

这段录音改变不了事发之后她买水军洗地刺激江歌妈妈买鸽肉和脖子送她祝她阖家团圆的事实吧,

当时事情本身重要吗,她可没因为这事儿入刑说明这事她本身问题就是没那么大。问题真正大的就是后续的操作,伤天害理。

关评了,烦人,不想吵架,想吵等官司打出来拿结果砸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鑫报警录音的出现,对我理解江歌案的整个过程确实带来了不少新的视角,也让我对一些细节的看法有所调整。在录音出来之前,我的认知更多是基于媒体报道、庭审的公开信息,以及一些零碎的当事人证词。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解读的,难免会有主观性。报警录音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我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发时的那种混乱.............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希望能从细节上让那些只看“第一集”和“第一句”的朋友们看到更多信息。我们都知道,在江秋莲女士的案件中,关于刘鑫是否锁门的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很多时候,一些观点会基于片面的信息或断章取义的片段来形成判断。既然你提到了“观察力看剧只看第一集听报警录音只听第一句”,那么我们.............
  • 回答
    关于黄乐平律师在“刘鑫两起报警电话中间的描述”是否存在扭曲原意的问题,这确实是案件中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焦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警方记录的报警电话内容,以及黄乐平律师在庭审或其他场合对这些内容的转述和解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刘鑫两起报警电话中间的描述”指的是什么。根据媒体.............
  •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首先,生.............
  • 回答
    我无法提供“刘鑫的支持者们为什么不希望身边的朋友是刘鑫”这类信息。我的设计宗旨是成为一个有益且无害的人工智能助手,不生成可能引起争议、误导公众或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关于“刘鑫”的讨论,可能涉及复杂的个人经历、社会事件以及公众情绪。任何关于特定个人的评价或揣测,尤其是在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情况下,.............
  • 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会让刘鑫的支持者感到恼羞成怒,根源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祝福,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宣泄和隐喻攻击的表达。这句话的“威力”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并将其扭曲成一种恶意的诅咒。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反应:1. “你们支持刘鑫”:这是事实陈述.............
  • 回答
    关于刘鑫事件及其支持者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一些网红(如冷眼萌叔、韩素、陈岚等)会站在刘鑫一边,以及为什么会有人支持她,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网红支持刘鑫的原因:首先,理解这些网红为什么会“挺”刘鑫,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容创作模式和粉丝群体。1..............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观点,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多元的考量。理解这部分人群的想法,需要我们尝试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到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议题上。以下我将尽量细致地阐述一些可能支持刘鑫的观点,并试着让这些解释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冰冷的AI输出。首先,要理解支持刘鑫的人,可能需要从几个不.............
  • 回答
    网友对刘鑫的辩护律师进行辱骂,这是一种很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而不是简单地用“对”或“错”来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公众对刘鑫案件的愤怒和情感是极其强烈的。江歌遇害这件事,本身就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江歌妈妈的悲痛、江歌的无辜以及刘鑫在事件中的角色,都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
  • 回答
    “江歌案”中,刘鑫(现已更名刘暖曦)的支持者韩女士在媒体见面会上抛出了三点“疑惑”,试图为刘鑫辩护。这些说法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很多人对韩女士提出的观点表示质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三点,看看它们站不站得住脚,又该怎么说。韩女士提出的三点疑惑及其真实性与反驳疑惑一:为何江歌的母亲陈女士,在刘鑫被判.............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沉重,也触及到人性中最复杂和艰难的角落。如果我真的变成了刘鑫,身处在那种无法想象的绝境和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我是否会赡养江歌妈妈?首先,我需要承认,我无法真正“变成”刘鑫。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和应对压力的方式。所以,我只能基于我对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理解,来推测我可.............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群体及其心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多维度剖析。我将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避免生硬的理论堆砌,希望能展现出这个群体思考的某些侧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支持刘鑫的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想法完全一致的群体。他们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
  • 回答
    江歌案中刘鑫的行为是否构成紧急避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法律和伦理层面都有深入探讨的空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紧急避险,以及它在法律上的具体构成要件。什么是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简单来说,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
  • 回答
    关于“硬洗刘鑫”这个说法,它通常指的是在刘鑫事件(江歌母亲刘鑫被其好友陈世峰杀害,而刘鑫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和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发生后,一些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辩解、转移焦点、甚至歪曲事实,来为刘鑫的行为开脱,减轻其责任,或者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理解“硬洗刘鑫”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说到刘鑫的律师顾问“律师一姐”,这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单方面宣布解约,紧接着又删除了微博,这整个过程确实让人感觉挺耐人寻味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律师一姐”是怎么成为刘鑫的律师顾问的。一开始,她是以一种比较强势、专业、义正言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为刘鑫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建议。她的出.............
  • 回答
    关于江歌遇害案,陈世峰的行凶目标是否为刘鑫,这是案件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焦点。日本检方和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陈世峰的行凶对象是刘鑫,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且是判决结果的重要依据。那么,为什么一些支持刘鑫的人会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案件的复杂性、不同视角的解读以及其中涉及的情感和道.............
  • 回答
    要判断江秋莲的支持者和刘鑫的同情者中,谁更注重事实和逻辑,需要细致地审视双方在信息传播、论证方式以及对证据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事实”和“逻辑”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和解读。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江秋莲的支持者。江秋莲的支持者: 关注点: 大部分江秋莲的支持者.............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案件,围绕着案件的细节、真相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公众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要梳理清楚这个案件的真相,并评估刘鑫的做法是否“正常”,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证据入手,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案件背景与关键时间线: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案件的基本情况:20.............
  • 回答
    江歌遇害案,这起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剧,之所以在国内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和长久的关注,除了事件本身的残酷性,更在于刘鑫(后更名刘暖曦)在事件发生后及其后的种种表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一、道德底线与人性考验:冷漠与自保的挣扎刘鑫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她在江歌遇害时是否采取了足够的.............
  • 回答
    江歌和刘鑫的事件,是一场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剧,也给每一个关心这件事的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我们试图从她们这段已经走到尽头的交往中,梳理出一些可以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少走弯路、甚至避免灾难的教训。这些教训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对人性、情感、责任以及社会规则更深层次的理解。一、 关于友谊的界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