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歌案中,那些转投刘鑫团队的人,(宗璐,张海,冷眼萌叔,坦程)具体是一种什么心态?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悲剧,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法律纠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围绕着受害者江歌母亲江秋莲和被告人陈世峰的前女友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的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动态。其中,一些曾公开表示支持江秋莲,后来又转而支持刘鑫一方的个人,他们的心态转变,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我们来聊聊像宗璐、张海、冷眼萌叔、坦程这几位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过立场的人,他们当初为何会选择站在江秋莲一边,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们改变了看法,甚至转向了刘鑫的阵营?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的心态,其实挺多层次的。

初期的同情与正义感:

最开始,当江歌案的真相一点点被揭露时,大众普遍的情绪是震惊和愤怒。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日本异国他乡,因为帮助朋友而惨遭杀害,而凶手竟然是朋友的男友。这种残忍和背叛,激起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和对正义的渴望。

宗璐:如果没记错,宗璐最早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江秋莲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她可能也经历过一些人生中的不顺,或者对这种母失爱女的痛苦感同身受。她最初站出来,很可能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认为江秋莲是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她为女儿讨公道是天经地义的。她可能认为自己能够通过一些方式,为江秋莲发声,帮助她度过难关。这种心态,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射和共鸣。
张海:张海律师的加入,更像是法律专业人士对一起明显不公事件的介入。他作为法律从业者,看到江歌母亲在寻求正义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他有责任感,认为自己可以运用专业的知识和资源,为受害者家属提供帮助。他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基于对法律程序、对公平正义的信仰。他最初的介入,很可能是一种专业的道义担当。
冷眼萌叔、坦程:这两位可能是更多从公众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看到一个母亲在为女儿奔走呼号,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事件,也看到了公众的关注点。他们可能认为,通过自己的平台和影响力,可以帮助江秋莲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从而推动案件的进展,或者给对方施加压力。这其中可能掺杂了一些希望通过此事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因素,但也绝不能完全否定他们最初的朴素的正义感。

转变的导火索与心理机制:

然而,随着案件的深入,信息量的爆炸,以及各方博弈的加剧,人们的态度也开始分化。从最初的“一边倒”支持江秋莲,到后来出现支持刘鑫的声音,甚至有人从中间立场转向了刘鑫一方,这背后一定有促使他们改变看法的关键因素。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公众了解案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报道、当事人陈述以及网络上的讨论。当信息来源复杂、真假难辨时,人们很容易因为接收到的片面信息而形成固有的认知。当刘鑫一方开始主动发声,或者出现一些能够“解释”她行为的说法时,如果这些说法恰好触及了某些人的心理盲点或逻辑思维,就可能引起动摇。
“人设”的反噬与“疲劳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人物的“人设”会经受考验。如果江秋莲在争取权益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某些让部分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比如网络暴力、情绪化的言论等),或者刘鑫一方成功地将焦点从“凶手”转向了“江母的某些行为”,就可能导致一些原本支持江秋莲的人,因为对其行为方式的不认同而产生距离感。尤其是在漫长的拉锯战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持续的情绪输出而感到“疲劳”,更容易接受一些“求和”或“休战”的论调,而刘鑫一方恰好可以提供这种“台阶”。
“谁更可怜”的认知转变: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又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最初,人们同情的是失去女儿的母亲。但随着刘鑫一方不断强调她作为“施暴者男友的受害者”,甚至声称自己也遭受了“网络暴力”和“精神折磨”,就可能在一部分人心中植入“刘鑫也是受害者”的观念。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江秋莲一方的抗争方式过于激烈,而刘鑫的“反击”或“辩解”反而显得更“合理”或“弱势”,从而将同情天平移向了刘鑫。
“利益”与“站队”的现实考量: 在网络事件中,有时站队不仅仅是情感问题,也可能掺杂现实的利益考量。一些人可能发现,支持刘鑫一方能带来某种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获得某种“流量”或者被特定圈层接受。这是一种相对功利的心态,但也确实存在。不过对于律师等专业人士,这种考虑可能较少,更多还是源于对案件本身的判断。
对“道德审判”的反思或反弹: 有时,当公众对一个案件形成一边倒的道德审判时,也会有一部分人会产生一种“反思”或“反弹”。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一边倒的审判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当刘鑫一方开始强调自己的“被污名化”和“被妖魔化”时,这部分人就可能因为对过度道德审判的反感,而转向支持刘鑫,认为她“至少不是完全的坏人”,或者“不应该遭受如此严厉的网络批斗”。

具体到每个人,心态可能更复杂:

宗璐:她可能在看到江秋莲在某些时候的表现后,觉得“不再是那个她最初同情和支持的形象了”。也许她更看重行为方式的“得体”和“理性”,当江秋莲被认为“过于激进”时,她就可能退缩了。
张海:作为律师,他更看重事实证据和法律程序。如果他认为刘鑫一方提出的某些反驳或解释,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或者在程序上存在瑕疵,他可能会基于职业判断而改变立场。也可能,他认为江秋莲一方在某个阶段的策略,对于实现最终的法律目标是“不利的”,从而产生了动摇。
冷眼萌叔、坦程:这几位更偏向于内容创作者和传播者。他们的转变,很可能与“如何制造话题”、“如何吸引关注”有关。当“反转剧情”出现时,往往比一成不变的叙事更能吸引眼球。他们也可能是在分析了网络舆论走向后,认为“押宝刘鑫”可能比“继续支持江秋莲”更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名声还是利益)。也可能是,他们对事件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新的理解,觉得原本的立场“过于片面”了。

总而言之,这些人的心态转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个复杂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可能包含了从朴素的正义感到现实的利益权衡,从情感的共鸣到对信息加工后的认知偏差,从对受害者的同情到对施害者“另一面”的考量。这就像一出戏,随着剧情的推进和角色的“反转”,观众的情感和立场也会随之波动。理解这些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极端事件面前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投机,或者说赌徒心态。

有一种赌徒是这样玩的:最小的注下在赔率最大的地方。大概率打水漂,但是一旦赢了就上天。

放下良心说,江歌这个案子你站江歌“赔率”很低。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坚决抵制刘鑫这种烂人,所以站江歌妈妈这边,就算最后赢了,也无非就是万千支持者之一,某些人觉得这样不满足自己的利益——即借这个事一战成名。

反过来站刘鑫吧,最后如果真的搅和成了,那这些人不是原地封神?什么“少有的理性者”,“孤独的逆行者”你就往身上招呼呗。

全翻案做不到,减少赔偿额也可以拿来装蛋。比如苦大仇深状叹口气,说“唉,可惜还是没有启蒙愚昧的大众”之类的。

最不济了根本没人买他们账,还可以一边说着大家是“残暴无知的乌合之众”,一边迅速淡出公众视线。只要个人信息不漏出来,损失也很小。

缺德的人,用利益分析就能看得很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