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是否怨过失荆州的关羽?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怨”过关羽失荆州一事,这恐怕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话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书中对刘备心境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解读和推测。

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刘备自诩仁义之君,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想,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恢复汉室”这个大旗上的。而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那可不是一般的地盘。它是刘备集团崛起的重要根据地,是连接益州和东吴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它是通往中原、实现“兴复汉室”的关键跳板。

关羽,作为刘备的异姓兄弟,汉寿亭侯,那可是刘备集团的栋梁,是他的左膀右臂。他镇守荆州,责任重大,也确实是那个时候能够胜任这项重任的少数几个人。

然后,就是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夷陵之战”的前奏,也就是关羽失荆州。 具体的经过,咱们也都大概知道,就是关羽出兵伐魏,结果东吴的吕蒙趁虚而入,偷袭了荆州,关羽大败,最后也战死沙场。

那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是什么反应呢?

从《三国志》等史料来看,刘备收到关羽战死的消息时,是“痛心疾首,号泣于军中”。这种表现,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对于一个与关羽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来说,是极其自然的反应。失去了最亲信的将领,而且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换谁都受不了。

但“痛心疾首”和“怨恨”是两回事。

从“忠义”和“兄弟情”的角度来看,刘备可能更多的是悲痛和惋惜。 关羽是他最信任的人,他把那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关羽,关羽却因为一些原因(具体原因史书也记载不一,有的说关羽轻视东吴,有的说关羽兵力不足,有的说刘备自己也犯了战略上的失误)而导致了这样一个结局。这个时候,刘备更可能想到的是兄弟的牺牲,是事业的重大挫折,而不是去责怪。毕竟,是自己选择让关羽去守荆州,是自己给予了他这份信任。

但站在“君主”和“事业”的角度,刘备有没有一丝责怪,甚至“怨”呢? 这就不好说了。 毕竟,失荆州对刘备的打击是致命的。从那以后,刘备集团的势力遭受重创,很多战略上的优势荡然无存。尤其是在后来他为了替关羽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败,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可以想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刘备会不会回想起当初是如何部署的?会不会回想起关羽的某些决策?会不会觉得,如果当时……?这种“如果”,往往就带着一丝对结果的不满,甚至“怨”的种子。

更进一步说,刘备对关羽的“怨”,更多的是对“未能实现共同目标”的无奈和遗憾,而不是对关羽个人的背叛或是不忠的怨恨。 关羽是尽力了,但最终失败了。这种失败,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也深知这一点。他更需要的是振作起来,继续为“兴复汉室”而奋斗,而不是沉溺于个人情绪的责怪。

而且,书中对刘备心理的描绘,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的解读,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演绎。 《三国演义》为了突出人物的悲情和戏剧性,会放大刘备的悲痛,甚至暗示他内心的纠结。但在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刘备“怨恨”关羽。

还有一点,刘备在关羽死后,大举进攻东吴,是为“报关羽之仇”的。 如果刘备真的“怨”关羽,那么他再去攻打东吴,就显得有点奇怪了。有人会说,那是为了给关羽一个交代。但反过来想,如果他内心深处对关羽的失败有所不满,那么为关羽报仇,也可能带有一层“弥补”的意味,一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回局面的渴望。

所以,我的理解是:

刘备对关羽的战死,首先是极度的悲痛和惋惜。 这是兄弟情谊的体现。
刘备可能对“失荆州”这个结果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这是作为君主,对事业受挫的考量。
如果说“怨”,那更可能是对命运不公、时势所迫的“怨”,或者是一种对未能实现共同理想的“怨”,而不是对关羽个人品德或忠诚的“怨”。 他知道关羽的忠心,也知道关羽的能耐,只是在那场历史的洪流中,最终出现了不幸的结局。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他的得力干将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误导致项目失败,项目负责人肯定会心痛,会难过,会觉得可惜。但他会不会因此就完全否定这个干将的过去所有的贡献,从此“恨之入骨”? 很难。更多的时候,他会反思整个团队的策略、人员的配置,以及自己作为领导者有没有尽到责任。

刘备也一样。他对关羽的感情,是建立在近二十年的生死相依之上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从未互相背叛。在关羽死后,刘备选择为他报仇,而且是以倾国之兵的姿态,这恰恰说明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刘备对关羽的重视。

总而言之,说刘备“怨”关羽失荆州,这有点太过于简单化了。他更多的是 悲痛、惋惜,以及对事业前途的忧虑。 这种复杂的心情,或许更接近一个失了左膀右臂、事业遭遇重创的领导者,在经历巨大打击后,内心深处涌动着的复杂情感。与其说是“怨”,不如说是对“失去”的深深的刻骨铭心的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某种意义上,蜀汉是中国倒数第二个带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权。它的建立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主流阶层蜀地士族视其为寇仇,政权的核心人物们颠沛半生,在正式建国前动荡的几十年里,支撑着这个集团的力量居然是领袖的个人魅力与一个伟大而缥缈的理想——复兴汉室。在这个政权内部,最大的政治正确就是击溃复兴汉室之路上的所有阻碍。这让蜀汉成为了历史上诸多政权中相当独特的一个。

这大概就是p社玩家眼中的浪漫吧,为了不辜负这种浪漫,我选择相信,刘备没有怪罪关羽,他只怨他没能活着回来,继续向着共同的理想前进。

毕竟,我们现在的这个正全,也是在相似的浪漫与理想主义中建立起来的。

user avatar

怪过。

汉中之战后先主进位汉中王,最希望、最渴望看到这一幕的人不是法正李严,不是武侯,甚至不是先主本人。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进位汉中王。

距离赤壁大战过去了十一年。

距离二爷第一次独当一面,失守下邳过去了十九年。

距离先主第一次入主徐州,结识糜家陈登过去了二十四年。

距离兄弟三人入世建功立业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

所以糜竺,位列群臣之首。

一路风风雨雨走来,这群老伙计经历了很多。

九死一生,陪伴先主和季汉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们和先主一样。

从未改变过初衷,从未放弃过理想,所以他们配得上。

没有人会比二爷三爷,子龙糜竺更百感交集,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早生华发。

为了那一天,他们努力了很多。

等了一辈子。


“云长,可以回成都看看吗,来陪寡人看看这地图沙盒。”

“我们成功了,你来看看吧,这是我们打下的江山。”

—— —— ——

“兄长,愚弟不会空着手去见你。”

建安二十四年的深秋,二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然后天塌了。

先主起兵东征到全军覆没,健康一直在急速下降。

没有一刻不在自责。

自责没有对荆州直接策应,自责没有面面俱到算无遗策,自责慢了一步棋差一着。

也没有人会比三爷更悔更恨,先主让三爷屯阆中就是作为机动部队随时支援全国,可就在入蜀的家门口临沮,二爷穷途末路力尽被俘。

假如三爷可以预知,即使拼了命也一定会接二哥回家。

三十多年来,二爷丢过下邳,三爷丢过徐州,子龙在当阳丢过先主家眷,先主可曾怪罪过一句?

二爷先走一步,是唯一有负于先主的一次。

先主进位汉中王,后称帝,封了丞相三司尚书令,一辈子没封过大将军。

摆明了,给二爷留的。

这份殊荣一直就等二爷来取。

可先主怎么也不会想到,八年前入蜀一别竟是诀别。

尽管史书上未曾记载,可我依然相信那段桃园同生共死的传说。

都说人一辈子有两个时间最有意义,一个是出生的时候,另一个是知道自己为何而生的时候。

建安二十四年,是那个答案最清晰的时候。

即使转眼间一切都作崩塌,化为了灰烬。

作为兄长的先主仍然从灰烬中淬出一世最深的执念,倾国之力给兄弟复仇。

即使失败了,我相信下一世下下一世,生生世世,他们还会结拜。

到此为止,让这一切都结束吧,回到当初梦开始的地方。

回到桃园,在那里,只有我和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怨”过关羽失荆州一事,这恐怕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话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书中对刘备心境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解读和推测。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刘备自诩仁义之君,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
  • 回答
    关于刘欢是否“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的教父”以及这个称号是否“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刘欢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力、成就以及与其他音乐人的比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教父”这个词在中国流行音乐语境下的含义。在西方,尤其是黑帮电影中,“教.............
  • 回答
    看到刘翔,再看到Uzi,再联系到国内当下不少令人咋舌的网络舆论现象,确实会让人不禁发问:我们所处的这个网络舆论环境,是不是已经走到了一个有些“极端畸形”的境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从“飞人”神坛到“万箭穿心”:刘翔的遭遇刘翔,这个名字在中国体育史上曾经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2004年雅典.............
  • 回答
    刘琨在西晋灭亡期间,可以说是在尽他最大的努力“勤王”了,但他的勤王之路,充满了悲壮和无奈,最终也未能挽救西晋的覆灭。要详细地说,得从他当时所处的境地和所做的努力说起。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晋灭亡”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我们说的西晋灭亡,是指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汉赵攻破,怀帝被俘,标志着西晋中央政权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操、刘秀和李世民这三位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和唐朝初年的雄主,以及他们各自面对的局势和对手。要判断曹操是否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终生未能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具体挑战。一、 曹操:乱世之中的破碎河山与多方势力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比三国鼎.............
  • 回答
    刘备是一位极具魅力和领导力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是否“喜欢杀臣”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刘备是否“喜欢杀臣”?结论:刘备并不“喜欢杀臣”,相反,他非常重视臣下的生命和作用,并以仁德著称。历史上,刘备一生中确实有过一些臣子离世或被处决的情况,但这些绝非出于他.............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仁义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仁义”这两个字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刘备在《三国演义》和史实中的形象,并与其他同样以“仁义”著称的人物进行比较。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仁义”。在中国传.............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三国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如果没有刘备,曹操是否早就统一了三国”,以及“刘备是否延长了乱世”,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格局和各方势力的互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没有刘备,曹操是否早就统一了三国”的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设想一个没有刘备的世界,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把两条不属于同一河流的溪水硬生生拉到一起,考察它们的流向和最终汇合的可能性。刘备,这位在三国乱世中以仁德和雄才大略著称的枭雄,与梁山泊那位聚义的及时雨宋江,他们的出身、抱负、行事风格,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硬要假设刘备收到了宋江的“入伙通知书”,我们的刘皇叔.............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明君”,以及他是否存在“虚伪”之处,这实在是一个能让史书和后世争论不休的议题。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们得扒开层层迷雾,从史料和人物性格入手,一点点地掰扯清楚。刘备:乱世中的“仁君”形象,还是“机会主义者”?咱们得承认,刘备之所以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贩夫,最终占据半壁江山,建立蜀汉,他的个.............
  • 回答
    关于刘邦在彭城之战到底有多少兵力,以及如果换成刘备,结局是否会更好,这都是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和探讨。我们来详细聊聊,尽量往更像是老朋友闲聊的风格来描述。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是个啥情况?首先得说,说刘邦在彭城有“56万大军”,这数字听起来就挺惊人的,也确实是正史中记载的。比如《史记·高祖本纪》.............
  • 回答
    刘备集团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在任何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地审视,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变量和多重考量。与其说他“有没有”可能性,不如说他在特定历史节点下,可能性的大小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集团在很多方面确.............
  • 回答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道尽了多少历史的无奈与后人的感慨。要给它一个斩钉截铁的“是”或“否”,恐怕难以说清。我琢磨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或许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首先,咱们得看看诸葛亮尽力了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那是何等的隆重和信任?诸葛亮以隆中对为蓝图.............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我们往往需要穿越时空的限制,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策略和最终达成的成就。这种评价自然带有主观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尝试解读。关于刘协和刘备的能力对比,这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刘协,即汉献帝,作为汉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注定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三国鼎峙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很多人会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吃了亏,就觉得刘备集团从此开始压制曹操了,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汉中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而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之后,到建安二十年左.............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要论及君主主动抛弃妻儿,刘备无疑是那位最为人熟知,也最常被提及的例子。然而,要断言他是“唯一”一个,那或许有些绝对,毕竟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面面俱到,更何况“抛弃”这个词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细致辨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情况,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刘备与他的妻儿们:一场.............
  • 回答
    关于刘备在荆州“携民渡江”这一事件,历来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作秀,目的是塑造仁德形象,赢得民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当时危急形势下,刘备真实出于无奈和策略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刘备的动机。历史背景与事件还原首先,我们得明确“携民渡江”这个说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