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是明君吗?如何分辨刘备是否虚伪?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明君”,以及他是否存在“虚伪”之处,这实在是一个能让史书和后世争论不休的议题。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们得扒开层层迷雾,从史料和人物性格入手,一点点地掰扯清楚。

刘备:乱世中的“仁君”形象,还是“机会主义者”?

咱们得承认,刘备之所以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贩夫,最终占据半壁江山,建立蜀汉,他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仁德”形象,尤其是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被反复强调,这成为了他最鲜明的标签。

“明君”的论据:

收揽人心: 刘备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他能笼络人心。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长坂坡赵云一身是胆,关羽张飞的忠义,这些都是他能团结一批有能力、有忠诚度的人才的关键。不像曹操那样,虽然曹操也识人用人,但他的手段往往更残酷,更讲究权谋。刘备给人的感觉是,他愿意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地对待人才,这在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
重视民意: 史书上经常提到刘备对待百姓的仁慈,比如赤壁之战后,他因为担心百姓受战火牵连,不肯接受荆州,而是先安抚百姓。这种“以民为本”的姿态,让他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这在当时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曹操和孙权面前,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政治理想: 刘备一直标榜自己继承汉室正统,虽然这在当时很多政治家看来是过时的口号,但对于许多忠于汉室的士大夫来说,刘备代表了一种正义和理想,因此愿意追随他。这种政治理想,让他拥有了不同于纯粹军事扩张者的吸引力。
知人善任: 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一批名将谋臣,都是被刘备发现并重用的。他不像一些君主那样,因为嫉妒或者猜忌而扼杀人才。即使诸葛亮初期能力还未完全展现,他也敢放手让其施展。

“非明君”或“有争议”的论据:

战略眼光局限: 相比于曹操横扫北方,孙权稳固江东,刘备的战略布局总显得有些被动。他屡次错失良机,比如在攻取益州前,没有及时稳定荆州,最终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被害。这使得他的“三分天下”格局,在很多时候更像是对手犯错,而不是他主动创造的结果。
“仁德”背后的权谋: 有人会说,刘备的“仁德”很多时候是为了政治目的服务的。比如他在徐州几次因为“不忍心”而放过曹操,反而让自己陷入险境。这是否是真正的不忍,还是对时局的一种判断,以及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评估?这其中就有了“虚伪”的解读空间。
失败的结局: 蜀汉最终灭亡,虽然原因复杂,但刘备去世前留下的军事部署,以及他死后诸葛亮北伐的屡次受挫,都不能不让人思考,他当初的战略规划是否真的高瞻远瞩。

如何分辨刘备是否虚伪?——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虚伪”这个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咱们不如换个角度,看看他的一些行为,是否符合他所标榜的“仁德”理念,或者是否存在一种“更符合现实需求”的考量。

辨别刘备“虚伪”的几个角度:

1. “仁德”与“实力”的权衡:
事例: 刘备在徐州屡次不杀曹操,导致自己被曹操追杀,几乎丧命。例如,在曹操来攻徐州时,他让刘备去打吕布,然后趁虚而入。但刘备却不忍心杀害曹操,结果反被曹操夺了徐州。
解读:
从“仁德”角度看: 这是刘备“仁不忍其士”的体现,他不愿意背负杀戮君主的骂名,或者他认为曹操是汉朝的臣子,自己不能先动手。
从“虚伪”或“现实”角度看: 这种“不忍”,是不是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当时实力不如曹操,一旦动手,很可能也是胜负难料,反而落得个“背叛”的罪名?与其冒险一搏,不如暂时示弱,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他的“仁德”可能是一种策略,一种用来团结内部、争取外部支持的工具。当他真的需要展现“无情”一面时,比如对关羽的执意复仇,他也能毫不犹豫。

2. “汉室正统”与“个人野心”的平衡:
事例: 刘备一生都举着“兴复汉室”的旗帜,但实际上,他建立的蜀汉政权,与东汉的政治制度和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他称帝,也是为了给自己镀金,确立正统性。
解读:
从“理想”角度看: 这是他内心深处对汉室的忠诚,是对乱世的厌恶,希望恢复一个稳定秩序的政治理想。
从“虚伪”或“务实”角度看: “兴复汉室”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口号,能吸引大量怀念汉室的士人,也能为他的政权提供合法性。一旦他自己拥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这个口号就成为了他扩张的“通行证”。他的“汉室情结”,是否也夹杂着对权力本身的渴望,以及利用这种情结来巩固自身统治的考量?

3. 对待部下的态度:
事例: 刘备待部下非常关怀,甚至有“对士卒,不避严寒酷暑,与士卒同甘共苦”的记载。比如在接受益州时,他曾对诸葛亮说:“吾为人臣,进不能治国安民,退不能辅弼幼主,此吾罪也。”
解读:
从“仁德”角度看: 这是他真诚对待属下,关心民生的表现。他认为自己是“受任于败坏之际,受此乱世”,有责任把事情做好。
从“虚伪”或“表演”角度看: 这种“罪过”的说法,是不是也包含了一种“责任归己”的姿态,让属下感到更加安心,从而更加忠诚?他这种自我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艺术,用以表达谦逊和责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4. “哭”的艺术:
事例: 刘备以“善哭”闻名,许多关键时刻,他的眼泪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长坂坡摔阿斗。
解读:
从“真情”角度看: 他是真的爱惜自己的儿子,也真的感激赵云的救命之恩。
从“虚伪”或“手段”角度看: 这种“哭”,恰恰是他最能打动人心的时刻。他将自己的情感外露,尤其是对阿斗的“不爱惜”,实际上是对赵云救命之恩的极致肯定,以及对自己身为父亲的愧疚。这种表演,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他的“人性”,也让他身边的人更加愿意为他卖命。这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情感策略,能够瞬间化解尴尬,赢得人心。

总结:

刘备是不是“明君”,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如果以“统一中国”、“治国安民”的绝对标准来衡量,他显然不够“明”。但如果从“乱世中崛起,建立一国,收揽人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势”来看,他无疑是一位极具魄力和才能的政治家。

至于“虚伪”与否,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刘备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表演天赋的领导者。他的“仁德”和“忠义”并非全是虚假的,而是他人格的一部分,也是他重要的政治资本和策略。他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品质来吸引人才、团结群众、争取支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他有真诚的仁德之心: 否则,他无法让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数十年,甚至生死相随。
他也有现实的政治考量: 在乱世之中,光有仁德是无法生存和壮大的。他必须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目标的决策。
他的“表演”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目的”: 他的“哭”,他的“谦逊”,他的“仁德”,都是为了能够在这个残酷的乱世中生存下来,并最终建立自己的事业。这种“表演”,并非无根之木,而是建立在他对人性和政治规则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与其说刘备“虚伪”,不如说他是一个精通人性和政治的现实主义者,并且他能够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需求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极具感染力的个人魅力加以展现。 他的成功,在于他既能“说一套”,也能在关键时刻“做一套”,而这两套行动,最终都能指向他宏大的政治目标。

所以,你问刘备是不是虚伪?我会说,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但他绝对是一位在乱世中,懂得运用人性、权谋和自身魅力,来达成目标的大政治家。他的“仁德”既是他真实的性格写照,也是他最强大的政治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是个好大哥更是个好领导。如果你能遇到刘备这样的带头大哥,那我只想说你的运气真的爆棚了。

我皇叔绝对是吾等平民之楷模,混社会,混事业,找大哥,找老板就得找皇叔这样的。

我皇叔一生虽然颠沛流离,败多胜少,但是屡败屡战,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不论他到哪里,各方势力都是以礼相待,是人是鬼见到我皇叔都要给三分薄面。如果看官你不信,我就给你列举一下各路诸侯对我皇叔的态度。

一、中平五年(188年)刘备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看见没,见面就给官。当然了在公孙瓒这里我皇叔是关系户啦,毕竟他当年跟公孙瓒是同学关系。

二、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在小沛。在东汉末年州牧、刺史之职可是封疆大吏,总揽一洲之军政。同年十二月,陶谦病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太守,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徐州乃天下富庶之地其地位更是有别于一般州牧。堂堂封疆大吏陶谦,那也是一见我皇叔立即上表讨要豫州刺史之职位。随后陶谦病重,居然把面子一给到底,直接要求刘备接手徐州太守之职。

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曹老板久闻我皇叔大名,仰慕不已,直接上表朝廷给我皇叔封侯拜将。随后曹操老板是给钱、给粮食、给兵马还让刘备做豫州牧。你看看,三国成就最大的曹老板倍儿给面儿我皇叔。

四、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大家可别小看了左将军这个职位啊,左将军是常设武官。两汉最高武官为大将军,大将军以下,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四方将军(前后左右)。此八将军,位高权重,金印紫绶,号称“八重号”。左将军按今天标准,大将军衔。

曹操当年在许都请皇叔喝酒,并且当面表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高度的评价,曹老板一生只对皇叔一人说过。这是英雄惜英雄,英雄重英雄的情感表达。平心而论,曹老板对皇叔真心非常不错。在曹老板这里,皇叔封侯拜将,位列封疆。如果不是二人有着政治路线上的根本分歧,我想曹、刘二人应该会成千古友谊佳话。

五、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刘备曾举荐他为茂才,率领军队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四世三公,名满天下的袁本初尽然出城二百里来迎接我皇叔,这是何等的威风,这是何等的重视。

六、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

七、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法正主动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我皇叔威名远播,刘璋主动邀请入川。

如果刘备不是豪杰,不是雄主,不是名将,我皇叔能得到天下众多实力派诸侯的高规格礼遇?

再来看看我皇叔的战场表现,虽然我皇叔一生中败多胜少,但是这不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我皇叔败仗最多的时期,是其颠沛流离时期。这主要是因为他出身中下阶层,所以自身实力有限,在早期的诸侯混战过程中才会屡屡遭受失败。但是我皇叔百折不挠,屡败屡战,而且十分善于打关键战役。

在极其关键的赤壁之战中联吴抗曹,狂胜曹操,获得荆州一席之地。自从我皇叔获得这块基本盘后,其才能立即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短时间内入川夺得益州,随后北上汉中大败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说只要给我皇叔一点机会,其能力立即得到了认证。

再后来,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引发夷陵大战。我皇叔为了给二爷报仇,为了夺回荆州,毅然率军伐吴。关于夷陵之战,有些键盘侠开了上帝视角,说此战不该打,我则认为我皇叔完全应该打。

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被杀,荆州被夺。可以说吴国已经是骑着刘备的脖子拉屎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如果不伐吴,敢问他蜀汉的队伍还怎么带?如果连个出击的动作都没有,敢问天下的士人谁会看得起他?局势都这样了,居然还有人说不该伐吴,这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有人已经倾门踏户,作为屋主人采取防卫措施这是必须的,这应该是本能的反应,何来该不该之说?伐吴是必然要做的,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战争没开始之前谁知道输赢?

一代雄主,既为兄弟情义也为蜀汉利益,他毅然伐吴。这一点上讲,刘备做得完全没错。至于伐吴失败那是军事上的问题,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又如何,起码我敢于出兵,总比那些不敢亮剑的人强。

如果以结果论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零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没必要打了。皇叔伐吴,从道义上和实际利益层面都完全没问题。再说了,我皇叔虽然在夷陵战败,但是蜀汉的基本盘还是保住了,不论如何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是没变的。

在一个贵族横行的年代里,我皇叔带领一批中下阶层出生的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让他们有机会封侯拜相,让他们有机会荣华富贵。多么励志的一个带头大哥,怎能不是名将,怎能不是雄主。

以我皇叔的终生成就来讲,他可能略差于超级官二代曹老板,也可能略微逊色于天生捡漏王“孙十万”。但是,我皇叔绝对有资格笑傲于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等人面前。

先主起于微末之间,奋翼于大乱之时。汉得天统,莽簒而在光武,操窃而在昭烈。魏吴虽僣,犹夫吴楚也。昭烈天资仁厚,宇量宏毅,岿然一世之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崎岖百折,偾而益坚。颠沛之际,信义逾明。故能终系景命,信大义于天下。任贤使能,洒落诚尽,使诸葛亮以死自效。复见三代君臣,高、光为不亡矣。国贼未讨,境土未复,而偾军崩殂,哀哉!

刘皇叔小档案:

我眼中的刘备是这样的:

籍贯:涿郡涿县

身世:皇室世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童年生活:少孤而贫,胸怀大志

老师:卢植 (卢植字子干,是东汉末年名儒,这个卢植绝非一般人物,他也是曹操的偶像。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立即启用卢植,拜北中郎将,率领官军主力连破贼帅张角。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卢植所率军队打的是主力C位。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卢植被袁绍拜为军师。在去世之后,曹操途径涿州时,亲自撰写祭文纪念卢植,对卢植的一生高度评价。孟德对子干的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不信请看孟德公亲笔题写的原文: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同窗:公孙瓒、刘德然

最好的兄弟:关羽、张飞

爱好:狗、马、音乐、时装

性格:恢宏大气,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朋友

出道官职:安喜尉

亲手殴打过的人:督邮

曾经的上级:邹靖、毌丘毅、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第一次封疆:徐州牧

最一言难尽的人:曹操

最讨厌的军阀:吕布

最失败的夺权:衣带诏事件

最成功的跳槽:官渡之战前南投刘表

最好的朋友:公孙瓒

最得力的文臣:法正、诸葛亮

最喜欢的武将:关羽、魏延

最无可奈何的女人:孙夫人

最具战略眼光的贵人:鲁肃

最具价值的建议: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最仁义的事: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束手,荆州十余万人愿随先主。《三国志》原文: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事业之转折:赤壁之战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块根据地:荆南五郡

最高光的时刻:跨有荆、益,北据汉中

最高称谓:皇帝(汉昭烈帝)

最愤怒的时刻:东吴背刺,二弟殒命

最伤心的时刻:夷陵战败

最想感谢的人:罗贯中

user avatar

是人就会有虚伪的一面,毕竟人心隔肚皮,就算是郭靖那种小说人物也不是百分百的实在,刘备是个仁慈的人,其他的什么携民渡江啊兄弟情义啊这些,都可以说是有利可图的事,你可以阴谋论刘备在权衡利弊,但是刘备不忍心杀刘封,这件事就能定性刘备有点妇人之仁了,杀刘封对刘备的基业绝对利大于弊,但是刘备下不去手,可见他确实仁义。

至于明君嘛。看你的下限在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明君”,以及他是否存在“虚伪”之处,这实在是一个能让史书和后世争论不休的议题。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们得扒开层层迷雾,从史料和人物性格入手,一点点地掰扯清楚。刘备:乱世中的“仁君”形象,还是“机会主义者”?咱们得承认,刘备之所以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贩夫,最终占据半壁江山,建立蜀汉,他的个.............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刘伯明从太空回来,看了直播,感觉他精神状态好像没那么好,这事儿咱们聊聊,确实挺让人关心的。人在太空待久了,回来之后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这都是正常的,不过要是看着明显不好,那可能就得往几个方向去想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失重后遗症。你在地球上生活,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是在重力环境下运作的。骨骼要支撑.............
  • 回答
    公孙瓒这人,你得从他那粗中有细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来理解。他可不是个傻瓜,明知道赵云这员猛将能打,却放手让他跟了刘备,这背后啊,有几层道理,而且每层都挺有分量的。首先,得说公孙瓒这人,骨子里是个讲义气,也看重人才的。他当年能招揽到赵云,本身就说明了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本事。赵云跟着他,那是真刀真枪地拼出.............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磨人的。你想想,在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要说谁是彻头彻尾的“真君子”,那真是凤毛麟角。而刘备,这人嘛,就像一块琢磨了很久的玉,总有些地方让你觉得温润可人,但也有些棱角,让你忍不住皱眉。要说刘备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这事儿得分开了看,而且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套。那个时代,生.............
  •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我看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痞”或者“英雄”就能一言蔽之的。他身上那股子复杂劲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了。要说他是地痞,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啊,在那个乱世,一个出身贩履织席的平头百姓,想要出人头地,光靠喊口号那是不行的。刘备早年间的经历,确实有些“江湖气”。他贩过草鞋,也跟着起哄凑热闹.............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刘备的看法。要说刘备是不是“汉末唯一一个伪君子”,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我们如何定义“伪君子”,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君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外表仁义道德,内心却不符合.............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要说刘备这个人,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正史里的刘备,比起后世许多演义描写的“仁德圣君”形象,要更复杂,也更具烟火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出身。三国志里说他“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也。”这话就点明了刘备的皇族血统,但这个皇族血统嘛,多少有点“远”了。到了他.............
  • 回答
    关羽那股子傲气,可不是装的,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外加一股子“我凭本事闯荡江湖”的劲头。你想啊,他年轻时候就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加上长须美髯,那气派,一般人见了都得矮半截。当初跟着刘备,那也是看刘备“仁德”这两个字,觉得跟对了人,但要说到彻底折服,那得有个过程,而且刘备的本.............
  • 回答
    白帝城托孤,刘备的这一幕,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史实。其中,关于刘备此举是否在试探诸葛亮,更是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赤裸裸的“试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交织下的“权衡与托付”,而这其中,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与考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处境。他病重垂危,.............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