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荆州“携民渡江”是否是在作秀?还是有其他目的?

回答
关于刘备在荆州“携民渡江”这一事件,历来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作秀,目的是塑造仁德形象,赢得民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当时危急形势下,刘备真实出于无奈和策略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刘备的动机。

历史背景与事件还原

首先,我们得明确“携民渡江”这个说法,指的是曹操南征,刘备在荆州作战失利,被迫从荆州地区撤退,并且大量百姓跟随他一起南迁的事件。具体来说,这大约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后。

当时,曹操集结了北方强大的军队南下,意图一举统一中国。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手击败了曹操,但自身实力仍与曹操差距悬殊。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但其在荆州的势力并未被完全清除。而且,刘备在荆州的根基尚不稳固,主要依赖于荆州本土士族的援助,如诸葛亮、庞统等。

在曹操大举进攻的背景下,刘备需要快速巩固自身势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寻找更稳固的根据地。荆州虽然是他暂时安身的“地盘”,但并非其最终的战略目标。

“携民渡江”的可能动机分析

现在,我们来剖析刘备“携民渡江”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并尝试去除“作秀”这一标签,从更复杂的层面去理解。

1. 真实的人道关怀与争取民心:
仁德形象的自然流露: 刘备一生以“仁德”为标榜,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军阀的重要特征。在战乱年代,百姓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刘备如果真的带领民众撤离,意味着他承担了保护这些百姓的责任。这种行为本身就符合他所倡导的“仁德”理念,也更容易赢得百姓的拥戴。
“民心可用”的战略价值: 在古代战争中,民心向背往往能影响战争的走向。拥有忠诚且支持自己的百姓,不仅能为军队提供粮草、兵源的补充,更能稳固后方,增强士气。刘备如果能成功地将荆州百姓带走,并安置妥当,那么这批百姓就成为了他未来事业的重要基础。他们跟随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强大,更是因为对他领导下生活有更高的期望。

2. 战略上的考量:
消耗曹操: 携带大量百姓撤退,会极大地拖慢军队的行进速度,增加粮草消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曹操的追击制造困难,消耗曹操的锐气和兵力。虽然这并非刘备的主动“消耗战”,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延缓敌人进攻的作用。
阻止曹操得民心: 如果刘备放弃了荆州百姓,任由他们被曹操收编,那将是曹操力量的增强。将百姓带走,就等于剥夺了曹操可以利用的资源,也防止了曹操通过“安抚”来巩固其在荆州的统治。
为未来发展做准备: 荆州只是刘备北伐南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的战略目标逐渐转向益州。他需要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来发展壮大。将荆州百姓带走,实际上是为他日后在益州站稳脚跟,建立蜀汉政权,积累了人力和经济基础。这批百姓,可能是他日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宝贵财富。
避免“空城计”的风险: 如果刘备仓促撤离,而百姓因恐惧或不舍而滞留,那么这些百姓很可能被曹操俘获,成为曹操的附庸。这种情况下,刘备的“仁德”形象将大打折扣,其在荆州的政治基础也将彻底崩塌。

3. 现实的无奈与困境:
无法完全控制局势: 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他无法像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统治者那样,直接命令百姓留下或离开。在恐慌和不确定性之下,百姓自发地跟随刘备,寻求庇护,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良禽择木”的心态: 荆州本土士族对刘备的支持,以及他对曹操吞并荆州的担忧,使得他必须做出选择。而百姓跟随,也是对刘备领导能力的一种认可,一种“选择”。

“作秀”还是真实?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携民渡江”定义为“作秀”。“作秀”往往带有虚伪和欺骗的意味,而刘备的整个政治生涯,虽然不乏权谋,但其核心的“仁德”理念是相对真实的,也是他能够获得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刘备“携民渡江”的行为,是 真实情况下的多种动机的综合体现,而非单纯的“作秀”。

仁德是基础: 他能够赢得百姓的跟随,首先在于他长期以来树立的仁德形象,以及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如果他是一个残暴或冷漠的统治者,百姓不会冒着生命危险跟随他。
策略是手段: 在这种仁德的基础上,刘备自然会利用这一有利局面,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他需要百姓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力量,需要百姓的资源来发展壮大,需要用百姓的拥戴来对抗曹操的压力。
现实是驱动: 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他别无选择。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保护追随者,同时为自己的未来布局,是他的必然选择。

总结

因此,与其说刘备“携民渡江”是在“作秀”,不如说他是 在危机四伏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以其一贯的仁德形象为基础,将保护百姓的责任、争取民心的战略以及自身的发展壮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实选择。

这一事件,既是他个人政治理念的体现,也是他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策略。百姓的跟随,既是对他仁德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赌博。而刘备,则在这其中扮演了引导者和责任者的角色,并将这份信任转化为他日后建立蜀汉的基石。

可以说,这一举动,是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其复杂性远超“作秀”二字所能涵盖。它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多重特质:有理想、有策略,更重要的是,有责任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般不挺刘备,但这次我要讲他是真心的。那个时代,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人口还是“红利”。多一个男人,就多一个人种地、当兵。多一个女人,就多一个人织布、生孩子。现代人无法理解,是因为工业化后,一台拖拉机管一大片地,一个织布工管几排纺织机,一个原子弹能干掉一个城市。“人口红利”变成“人口洪水”了。

user avatar

首先,严格而言,历史上并不存在携民渡江

《三国志·先主传》:

过襄阳……(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

因此,荆州民众的聚合是从襄阳开始,而非演义所称的新野。襄阳在汉水之南,也就无所谓携民渡江。

其次,民众的聚合是自发行为,而非刘备强迫。

用法言法语表达,所谓“作秀”,其主观要件只可能是故意,不可能是过失。正如不可能存在过失诈骗,过失盗窃乃至过失抢劫。

既然民众聚合于刘备旗下是不可控的自发行为,并非刘备本人安排,又谈何主观故意,更谈何“作秀”?

其三,刘备不弃大众符合其一贯政治作风。

先听夫子自道: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忍不忍是一回事,但以人为本却是刘备引人注目的政治招牌。

众所周知,汉末诸侯中,刘备作为空头宗室,出身并不怎么高明,宗族势力也可以忽略不计,早年不过是无名小卒,譬如袁术便公然嘲讽生年以来不知有刘备。经过二十来年的颠沛流离,虽然寄人篱下,却名震四海。试问,刘备靠的是什么?战无不胜?笑话嘛。不正是弘毅宽厚,为众人之望,才使得刘备屡败屡起么?

一个不好杀人,保境安民的军阀,即便放眼整个古代史亦难能可贵,何况是在汉末的众位同行的衬托之下?因此,每每刘备被打翻在地,只要一站稳脚跟,立马如磁石一般吸引众人来投。在徐州如此,在荆州亦如此。

由此可见,无论以人为本,还是,都必然是刘备所坚持的政治理念。

以此为基,与民同行,与民同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四,刘备意识到了携民南下的危险。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一目了然,由于民众的拖累,导致行军极其缓慢,遭到曹操追击的风险已被提出。刘备显然也做了相应的防范,即分散风险,使关羽率别军从水路南下,如此即便本队有所不测,亦不至于一败涂地。

刘备要为本集团利益负责,他可以考虑民众,甚至为民众牺牲部分利益,但不可能拿着全副家当赴汤蹈火。他是政治家,是统帅,不是圣母。

仅就让家属冒险随军,并未交给关羽安从水路一点,个人以为,刘备已经无可指摘。

末了一提,所谓“携民渡江”是刘备以民众为盾牌一说是很好的智商测试题。

试分析该说逻辑:

因为刘备意图抢占江陵

又因为刘备携带民众可以阻挡曹操追击

所以刘备携带民众是以民为盾

可是——

刘备丢下民众不早就进江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在荆州“携民渡江”这一事件,历来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作秀,目的是塑造仁德形象,赢得民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当时危急形势下,刘备真实出于无奈和策略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刘备的动机。历史背景与事件还原首先,我们得明确“携民渡江”这个说法,.............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刘备留在荆州的阵容,如果单论“能征善战”的武将级别,绝对是当时顶尖的。但如果从“整体性”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最强”的,里面有不少取舍和潜在的隐忧。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当时留在荆州,尤其是以赤壁之战为契机,那是在曹操南下大败之后,刘备集团才刚刚迎来真正意义.............
  • 回答
    丢失荆州,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两人政治生涯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地图上几块土地的得失,更是对他们战略思路、领导能力和人事判断的一次深刻拷问。如果非要让他们俩站在历史的回廊里,进行一次坦诚的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关于“借荆州”与“守荆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转折点。刘备明明已经占据了荆州南部这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为何之后还要向孙权“借”荆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占便宜或贪心,而是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南征失败,荆州格局剧变赤壁之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应该归还荆州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贯穿三国历史,乃至影响三国走向的重大议题。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更是道义、人心以及刘备集团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迷雾,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刘备集团所处的 大背景和生存困境.............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鲁肃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策略在东吴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利弊得失一直为史学家所探讨。要判断鲁肃此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鲁肃建议借荆州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东吴所处的宏观环境。赤壁之战后,曹操遭受重创,但势力依然雄厚,对江东虎视眈眈。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也包含了无数的“如果”。在我看来,如果荆州不丢,并且刘备能够采纳诸葛亮的建议,那么他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假设,尽量让它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演,而非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怨”过关羽失荆州一事,这恐怕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话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书中对刘备心境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解读和推测。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刘备自诩仁义之君,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
  • 回答
    刘备真的“借”了荆州吗?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而且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要想把这事儿讲清楚,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好好梳理一下当年的情况。话说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吃了败仗,但实力依然强盛,而且他一心想着的是统一天下,这统一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刚刚经历过大战.............
  • 回答
    这桩买卖,说起来简单,要真做起来,可就复杂喽。刘备主动让出荆州,这可不是小数目,孙权要接手,代价绝对不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是啥光景。他刚跟曹操在赤壁打赢,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刚拿了荆州,就像刚吃饱的狮子,正寻思着下一步往哪儿扑呢。这时候让他主动让出荆州,就.............
  • 回答
    要弄清楚荆州南四郡到底是谁的,咱们得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好好梳理一下这笔糊涂账。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有点曲折,夹杂着策略、背叛和对地盘的争夺,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荆州南四郡”指的是哪儿。一般说的,就是荆州的南部地区,大概包括零陵、桂阳、长沙和武陵这四个郡。这地方地理.............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吧,往大了说,的确是牵扯到了“兄弟情深”和“荆州利益”这两条线,而且这两条线缠绕得极深,很难说哪个是唯一的主导。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兄弟情深”:那份江湖义气,无可辩驳首先,咱们不能否认刘备对关羽的感情。这俩人,从徐州时期就开始了,那会儿刘备刚落魄,跟在曹操手下,关羽那是.............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说“没人认为”可能有点绝对,但主流观点确实更倾向于荆州是刘备的早期根据地,而益州是后期才获得的基业。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这样看待。首先,从时间线上看,刘备“借”荆州,然后在荆州深耕多年,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也确实如此。早期刘备颠沛流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