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取了荆州南部四郡,为什么还要借荆州?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转折点。刘备明明已经占据了荆州南部这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为何之后还要向孙权“借”荆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占便宜或贪心,而是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赤壁之战前后。

曹操南征失败,荆州格局剧变

赤壁之战,曹操败给了孙刘联军,这让原本被曹操控制的荆州大部分地区陷入了真空。荆州刺史刘表虽然活着,但病重且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权不休。曹操南征时,刘琮投降,曹操派兵驻守了襄阳、樊城等北部地区。而刘琦则率领着荆州士族和部分军队退守江夏。

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虽然获胜,但谁来接收这块战略要地荆州,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孙权完全占据荆州,那么他的势力范围将直接逼近益州,这无疑是刘备绝不愿意看到的。刘备需要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来发展壮大,而荆州正是连接北方的曹操和西边的益州的关键枢纽。

刘备为何能够“拿下”荆州南部四郡?

简单来说,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赤壁之战后的“战利品分配”和孙刘联盟的默契。

1. 赤壁之战的贡献与功劳: 虽然是孙刘联军,但刘备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他虽然兵力不多,但周瑜听从了诸葛亮“火攻”的计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战后,周瑜和刘备都派人接收荆州的地盘。周瑜的目标是江陵(荆州治所),而刘备趁着周瑜去攻打江陵的时机,派兵迅速占据了荆州南部的四郡。

2. 孙刘联盟的需要: 此时的刘备势力尚弱,没有自己的地盘,连军队也主要是依附于孙权。孙权之所以同意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系孙刘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如果孙权过于强势地独占荆州,可能会导致刘备离心,对孙权自身也不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孙权是“默认”甚至“默许”刘备的行动的。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衡和妥协。

3. “借”与“占”的模糊界限: 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刘备确实是通过军事行动实际控制了荆州南部四郡。但从法律或政治名分上来说,荆州刺史是刘表,刘表死后,按照当时的道义,这块地盘应该有更明确的归属安排。刘备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暂时接收”或者说是“托管”。这为日后孙刘之间关于荆州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那么,为何刘备在已经拥有四郡的情况下,还要“借”荆州呢?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而答案就藏在刘备占据的“四郡”和孙权真正想要的“荆州”之间的差异上。

1. “四郡”的战略价值相对有限: 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这四个郡,虽然面积广阔,但它们位于荆州的南部边缘。它们:
防御性较差: 离北方曹操的势力相对较远,但也没有足够的纵深来抵御来自东吴的潜在威胁。
进取性不足: 它们并非荆州的核心区域,无法作为刘备北伐曹操的战略基地。荆州的真正核心是襄阳、樊城、江陵、南郡等北部和中部地区。
经济和人口规模相对有限: 相较于富庶和人口稠密的江陵、襄阳等地,四郡在初期对刘备的整体实力提升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

2. 孙权的目标是整个荆州,尤其是江陵/南郡: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大败曹仁,占领了江陵(也就是南郡的一部分),这是荆州的战略重镇,是连接荆州南北、东西的关键节点。孙权真正看重的是荆州的整体控制权,尤其是那些能够让他进一步向北扩张,或者更有效地拱卫江东的区域。

3. 刘备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更核心的战略基地: 刘备深知,仅凭荆州南部四郡,他很难与曹操抗衡,更难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他需要的是荆州的完整,或者至少是荆州的战略核心区域,比如南郡。

4. “借”是政治策略,为了缓和与孙权的矛盾: 当时刘备实力尚弱,孙权占据江东,实力雄厚。如果刘备强行占有他已经实际控制的四郡,甚至试图染指南郡,很容易引起孙权的猜忌和不满,从而破坏孙刘联盟。诸葛亮深谙此道,他提出的“借荆州”策略,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博弈:
示好与合作: 刘备主动向孙权“借”,表明了自己对孙刘联盟的重视,以及对东吴战略利益的尊重。这是一种姿态,意在让孙权相信刘备的目的是共同抗曹,而非觊觎江东。
争取战略纵深和核心区域: 诸葛亮的目标是“借”到南郡(或者更广泛地说,是荆州的战略要地),而不是仅仅稳固已经拥有的四郡。南郡是荆州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一旦刘备能够“借”到南郡,他的战略地位将大大提升,能够更好地作为北伐的出发点。
为进攻益州铺路: 刘备的最终目标是获取益州,而荆州是他通往益州的重要跳板。拥有荆州的核心区域,才能更方便地与益州刘璋进行联系和互动。

“借”的背后,是“欲取先予”的策略:

事实上,当诸葛亮提出“借荆州”时,他并非真的想“借”,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孙权将荆州(尤其是南郡)的控制权交给刘备,并且给予刘备一个“名分”。

当孙权得知刘备已经占据四郡后,自然会不高兴,觉得刘备“得了便宜还卖乖”。这时候,诸葛亮(或刘备本人)再提出“借”的概念,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他们可以说:“我们虽然控制了四郡,但那只是边缘地带,真正的荆州核心在我们手上,对我们共同抗曹更有利。而且,我们是将荆州作为未来北伐曹操的基地,是为孙刘联盟服务的,所以我们才向吴侯您‘借’,希望您能支持我们在这个战略要地发展。”

总结一下:

刘备取了荆州南部四郡,但这只是荆州的边缘地带,战略价值有限,并且是以一种模糊地“接收”方式获得的。孙权则希望掌握荆州的核心区域,以巩固自身实力并向北扩张。刘备之所以还需要“借”荆州,实际上是为了:

1. 获得更具战略价值的核心区域(如南郡)。
2. 以此作为北伐曹操的战略基地。
3. 通过政治策略,缓和与孙权的矛盾,维系孙刘联盟。
4. 为最终获取益州奠定基础。

“借荆州”并非真的乞求,而是一种政治上的迂回和策略上的进取,是刘备在三国势力角逐中,为了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项高明而无奈的举措。这种“借”,最终演变成了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并进军益州的关键一步,但也为日后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说再多也没有来张图清晰,图片来源:(百度百科,东汉荆州七郡地理分布图)

这图是东汉的荆州七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就是演义等小说里为人熟知的“荆襄九郡”。

还有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个势力,扩张领地,都要从当前土地相连的土地扩张,隔着一段别人的领地扩张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不是废话吗?但是贵乎某些人讨论古代军事问题真就是只看文字,不看地图异想天开的。


从刘琮投降曹操后,到赤壁火烧战船前,曹操获得了荆州八郡的名义统治权,除了最东边的江夏郡,其他八郡名义上都归顺了曹操,而江夏郡正是当年诸葛亮给刘琦出主意带兵驻边境避免立嗣之祸的地方。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 ,遂为江夏太守。(诸葛亮传)

这段看似无心之举是否是诸葛亮为将来着想而故意筹划的,并没佐证,但实际上这个策划成为了刘备集团在生死存亡时刻的救命稻草,后曹操30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派出精锐虎豹骑一夜300里追杀刘备,被追杀到几乎全军覆没的刘备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核心人员在关羽的接应下顺江而逃,逃到了刘琦驻守的江夏郡长江南部地区,此后又兼并了刘琦手中的军马,这可谓是刘备集团从此迅速发展壮大的起家之本。

赤壁火烧战船后,东吴大都督周瑜顺江而上攻打南郡,魏守将曹仁据城而守,南郡之战打了1年之久,难以攻克,后刘备联盟军派出关羽绝北道断绝曹操北方援兵协助周瑜,后周瑜得以攻破南郡。而刘备诸葛亮方面在周瑜攻打南郡的1年时间里,乘机趁东吴与曹魏火并之机,攻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这荆南四郡,这是刘备集团事业发展的基础地盘。

后周瑜欲攻打益州,却在江陵准备军马的过程中突然病逝。此时,刘备集团希望占有南郡实现向西的战略扩张, 提出督军南郡,东吴鲁肃建议孙权应允刘备的提议,孙权应允,这就是演义等小说中的“借荆州”的由来,实际是“借南郡”而不是“借荆州”,而赤壁之战主战场,东吴咽喉之地,周瑜军用武之地,江夏郡,也理所当然的归了东吴。

至此,赤壁之战后续战果:曹操占领南阳郡,襄阳郡(首都襄阳所在地),章陵郡;孙权占有江夏郡;刘备占领南郡(周瑜打下来的,名义上是向孙权“借的”)和荆南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下面是题主的问题:刘备既然取了荆南四郡,为毛还要“借”南郡?

地图上一看就明白了,长江从南郡过啊!南郡跟益州挨着啊!打益州可以顺流而上啊。刘备抢的荆南四郡地盘是大,但是没有水路可以入川,而且从地形上来说,荆南四郡向西直线对着的区域是山地居多,道路险塞。所以从向西扩张的地理条件来说,真的是荆南四郡都比不上一个南郡。向西扩张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决策,因而从刘备集团的利益,这个南郡必须“借”。

那鲁肃为什么建议孙权答应“借”南郡给刘备?鲁肃吃里扒外坑孙权吗?完全不是。

第一是维持联盟,既然刘备提出了督军南郡,东吴如果不答应肯定对联盟没好处,而维系联盟是第一位的,这个历史证明了从长远战略上讲是必须的,因为一旦曹魏占领了西面,西北两面合围东吴,东吴只有死路一条,你自己没有条件占得西部的话,只能和西部结盟对抗中原。第二是南郡北邻曹操的领地襄阳郡,即后来关羽攻下威震华夏的襄樊,“借”给刘备可以抗拒曹操方面南下的持续骚扰,减轻东吴的用兵压力。所以从东吴的利益来讲,“借”南郡完全是利大于弊。

这里有人会给我提什么孙权肯定不能让你久居南郡,就是质疑隆中对没考虑东吴因素那部分人,他们的理由是南郡顺水南下威胁东吴地盘,我只想说,这种论调完全是开了上帝视角用结果说原因,当时的情况刘备的势力是只有半个荆州而已,在孙权眼里也就是个刘璋张鲁马腾和自己一样的割据军阀,鲁肃孙权会想到之后短短十几年,刘备就拿下了益州汉中,称了“汉中王”?如果当时刘备占着益州汉中和荆州一半,再向孙权“借”南郡,估计鲁肃孙权再傻都不会“借”。就像今天,我们都觉得东南亚小国家没有一个能威胁到我们天朝,给他们点经济支援无妨,而如果有一天,东南亚那些国家全部合成了一个国家,紧挨着你,让你不安稳,他们再来问你要经济支援,你还敢给吗?

到这就可以回答答主的问题了,“借荆州”实际是“借南郡”,刘备集团视角是必须“借”,鲁肃孙权的视角是“借比不借好”,所以借不借呢?一定是借了。


接下来说说衍生的三个问题:

  1. 千古悬案:刘备和孙权之间南郡领土争议问题究竟是不是“借”?

从以上发生的史实上看,于事实讲,是借,于法讲,却又没有文件支持。因为南郡是孙权的部将周瑜用了很大力气打下来的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而刘备在孙权的允许下,未通过武力就获得了南郡区域的实际控制权,这就是“借”。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借”,双方并未有过书面明确约定,东吴方面在看到刘备集团不断做大之后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威胁,心里阴影也随之加大,于是问之讨要,但又没有文书文契,而刘备方面做大后,轻视甚至忽略了孙权的实力和利益需求,完全没有奉还之意,因此成就了这桩产生了严重后果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千古悬案。

2. 孙权后来袭杀关羽有没有道义支持?

没有。

实际上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在刘备打下益州之后,孙权马上就派人要南郡,刘备的回答是“取了凉州就还”。孙权一听很愤怒,直接让吕蒙武力夺得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当时的反应是立刻率了5万兵到南郡前线公安与孙权要开战,这时候曹操战胜张鲁取得了汉中,扼住了入川咽喉,直接威胁益州安全,于是刘备不得不与孙权讲和,双方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定荆州主权,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孙权同意,双方罢兵。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先主传)

所以历史上说的“孙权背盟”,是说违背的这个湘水划界的盟约,并不是背的之前“借南郡”,“借南郡”也没有盟约。在孙权方面已经有过武力解决问题的先例的情况下,刘备关羽方面并没有加强防备,也没有做出安抚示好孙权的举动,加上关羽自身性格问题(孙权遣使接亲被关羽辱骂)。当关羽北进打下襄樊的时候,孙权做出了偷袭关羽后方并袭杀关羽的捅刀背盟之举。

道义上讲,孙权属于彻底的突然背盟,向敌对称臣后袭杀盟友,之前刘备已经提出过划水而治的战略和解方案,孙权已经明确表示接受。另外,吕蒙一边写信拍关羽马屁,一边诈病让关羽疏于防备增兵到襄樊前线,另一方面白衣渡江完成了对关羽身后的偷袭,这些都不算名正言顺的手段。还有就是,当初周瑜能取得南郡,关羽绝北道是帮了很大忙的。所以孙权的背盟,自然历代招人黑,因为他完全没理。

3. 隆中对和之前荆州领土归属权的问题。

荆州是哪里?都知道在赤壁之战前是刘表的地盘。蜀汉军团两大领袖,刘备在这里屯兵新野小县城长达7年,诸葛亮在这里躬耕陇亩加上结交当地士族10年还多,这块地盘对刘备诸葛亮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而隆中对中,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那么问题来了,荆州既然地理位置这么重要,如何取荆州?孙权不惦记?曹操不惦记?这诸葛亮不是空谈吗?

其实当时的情况简单的多,诸葛亮早就看透刘表不是干大事的人,刘表论亲戚是诸葛亮的姨夫,然而诸葛亮却拒绝在刘表手下做官出仕。诸葛亮考虑到刘表的年龄,考虑到刘表两个儿子实在都不怎么地,加上刘备能揽人心这个声望,他认为刘备是能成大事的人,因而见到刘备的时候,他“天真”的认为刘表去世之后,替刘表守基业,也就是荆州这块土地当仁不让的继承者一定是刘备,所以诸葛亮提隆中对的时候完全不是指后面真实的这种复杂局面下取荆州。在他当时的角度,刘备是唯一有能力代替刘表守住荆州基业的人,就像孙权继承孙策基业一样,他和刘备在等的就是刘表去世之后荆州政局动荡,他们上位。

那么后来这种复杂局面怎么造成的呢?提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肯定无法知道曹操什么时候会打过来,以及刘表什么时候会去世。然而事实就是这么造化弄人,隆中对提出的第二年,曹操就打过来了。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刘表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曹操打过来的时候死了,之后一片混乱中,刘琮被大族蔡氏逼迫上位投降曹操,其实这时候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和预想轨迹严重偏离了。凭借外交联吴抗曹和赤壁之战的大胜的后续影响,刘备集团对隆中对的偏离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弥补。

其实之前,荆州有两次归属刘备的机会,但都被刘备以所谓“道德”的理由拒绝了。第一次是刘表死的时候:

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先主传 裴注引《魏略》)

当然这次刘备即使答应了也很难实现,毕竟当时军政大权已经被蔡氏垄断,刘表病重不能理事可能是个虚谈。

第二次是听到曹操打过来的时候,刘备集团就一个字“跑”。跑到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因为当时刘备有军队,并且已经有百姓因为怕曹操屠城混到了军队里跟着一起跑,结果又被刘备拒绝,失去了占领荆州首府的襄阳的机会。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先主传)

个人觉得刘备拒绝这次机会很可惜,看到以后历史发展的走向,真的觉得这是跟项羽鸿门宴放掉刘邦一样的“妇人之仁”的错误。因为当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再行攻打等于打曹操的地盘,完全不违背道义。而刘备说他“不忍心”,不忍心的做法是对着城楼刘琮喊,“你他吗为啥投降曹操?”喊的结果是襄阳百姓怕曹操屠城,很多都出来选择跟刘备的军队跑,这就是演义中的“携民渡江”。刘备这个“以人为本”收足了“仁厚之风”的名,但是实际结果非常不理想,到最后还是自己和核心团队成员单独跑了(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跟随的十余万百姓还是无法保全。如果当时能攻下襄阳,不但可以保全军队,保护百姓,更能在以后的荆州之争中有足够的道理上的主动权,说不定能避免历史的悲剧结果,襄阳那个位置如果能和南部连起来,那真是大业可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转折点。刘备明明已经占据了荆州南部这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为何之后还要向孙权“借”荆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占便宜或贪心,而是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南征失败,荆州格局剧变赤壁之战,.............
  • 回答
    关羽丢失荆州,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战略失误,对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也成为许多人讨论蜀汉灭亡原因时绕不开的环节。然而,尽管在军事战略层面他犯了错误,关羽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被后世歌功颂德,其原因极其复杂,并非简单地因为一场军事上的成败可以定义。这背后融合了历史事实、文学创作、民间.............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却也充满现实考量的历史进程。虽然小说家言添油加醋,但其核心脉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对应。要说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通常指的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势力扩张,最终占据荆州南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懂你的感受,其实很多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刘备这个人的看法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并且越来越欣赏他。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摆脱掉那种看演义小说时对刘备的脸谱化印象,什么“皇叔”的光环,什么“仁德”的标签,这些固然是他成功的一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
  • 回答
    三国争雄,风云激荡,各有英才,亦各有憾事。要说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这问题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就像是问,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失去哪个得力助手,对自家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咱们先来说说刘备失了法正。法正,字孝直,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也在曹操手下混过,但那会儿不受重.............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历尽艰辛,最终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是他个人奋斗的写照。然而,他的“报应”之说,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后人的评判中解读出来的。首先,从“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来看,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原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维持了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探讨性的问题。如果刘备没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他还能否达到历史上的高度,答案很可能是: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过程会更加艰难,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汉室宗亲身份的核心作用: 合法性与正统性来源: 在那个讲究血脉与家族传承的时代,刘备的汉室宗.............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个人特别奇怪。你说他吧,挟持汉献帝,那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他能把皇帝攥在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优势,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号召力。可他偏偏要把皇帝送回去,还搞得跟个圣人似的,你说这让人怎么理解?更奇怪的是,他明明有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天下大乱,这是他打破僵局、扩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马超在刘备手下“碌碌无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超的个人特质与背景 桀骜不驯的性格: 马超素以勇猛、桀骜不驯著称。他早年跟随父亲马腾,后又独立拥兵,在羌、氐等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典的“假如”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驶向了刘备一统天下,那么他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态度,是否会与曹操对待谋臣武将的态度一样,产生猜忌和杀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性格、他与三人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仁.............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突然亲政,刘备的处境将会变得异常复杂,他的既定战略和未来走向都将受到颠覆性的影响。以下将详细分析刘备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背景分析:汉献帝亲政对刘备的直接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献帝亲政意味着什么,以及这对刘备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 正统性的回归: 汉献帝作.............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