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

回答
三国争雄,风云激荡,各有英才,亦各有憾事。要说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这问题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就像是问,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失去哪个得力助手,对自家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咱们先来说说刘备失了法正。

法正,字孝直,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也在曹操手下混过,但那会儿不受重用,后来才辗转到了刘备那里。到了刘备这儿,那叫一个如鱼得水,简直是刘备的“军师神器”加“战略顾问”。

咱们掰着指头数数,法正在刘备那里干了啥?

隆中对的实践者: 诸葛亮不是已经给出了“隆中对”这个宏伟蓝图吗?刘备是要三分天下,然后北伐中原。可这“隆中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谁来把这个纸上谈兵变成现实?法正就是那个将“隆中对”付诸实践的关键人物。
入川的关键推手: 当时刘璋在益州,虽然是刘备的盟友,但益州这块地盘太富饶了,刘备一直垂涎欲滴。是谁第一个站出来,给刘备分析益州的形势,提出“割据益州,图霸西川”的战略?就是法正。而且,他提出的伐蜀策略,那叫一个漂亮,不是硬碰硬,而是以“义”为名,顺势而为,直接把刘璋赶下了台,把益州这块肥肉给刘备吞了下去。这可是刘备基业能跟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关键一步。没有益州,哪来的蜀汉?
汉中大捷的策划者: 汉中之战,那可是刘备军事生涯的一个高峰,也是蜀汉政权巩固的基石。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法正扮演了什么角色?他是总策划!他对曹操军队的了解,对战局的判断,提出的“奇兵”战术,可以说是直接决定了刘备能够以少胜多,夺取汉中。要知道,汉中这个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汉中者,才能北伐中原。法正的功劳,在这场战役里,甚至不亚于诸葛亮指挥若定。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评价法正,用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可不是白说的。法正不仅有军事谋略,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能理解刘备的政治抱负,也能在关键时刻提出最务实的建议。刘备对法正的器重,从“若法孝直在,必不使孤至此”这句话里就能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给陆逊之后,无比怀念法正。他觉得,如果法正还在,他绝对不会犯下那样致命的战略错误,不会让东吴的火攻得逞。

法正的早逝,对刘备来说,打击是巨大的。他就像是刘备手中一把锋利的剑,一把精准的尺子。失去了法正,刘备在军事上的锐利度和战略上的精准度,都大大下降。后来的夷陵之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备缺乏像法正这样能够洞察局势、给出稳妥建议的谋士,才一意孤行,最终落得惨败。

再来看看曹操失了郭嘉。

郭嘉,字奉孝,也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谋士。他跟诸葛亮、法正、周瑜这些人一样,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智囊。

郭嘉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那也是举足轻重的。

早期奠基的功臣: 曹操早期创业,从一个小小诸侯,一点点打出名堂。郭嘉在他身边,出谋划策,功劳不小。比如,官渡之战前,袁绍集团内部人心惶惶,但没人敢说袁绍的坏话。是谁第一个站出来,列出袁绍十大罪状,并且准确预言了袁绍集团必败?就是郭嘉。他对袁绍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为曹操奠定了必胜的信心。
“十胜十败”论的制定者: 曹操在和袁绍对决之前,很多将领都对袁绍的力量感到畏惧。郭嘉却写了《讨袁檄文》并提出“十胜十败”论,详细分析了曹操和袁绍在政治、军事、人心等各个方面的优劣,清晰地指出曹操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十胜”,而袁绍必败,是因为“十败”。这个分析,极大地振奋了曹操军的士气,也让曹操更加坚定地采取了进攻策略。
平定北方战略的规划者: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郭嘉功不可没。他不仅参与了官渡之战的谋划,在击败袁绍后,他更是为曹操规划了进一步平定北方的路线图。比如,当时很多人认为应该先平定江南,郭嘉却坚持认为应该先消灭袁尚和袁熙,巩固北方。后来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吴的战略远见: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想要南下攻打孙权,但很多人认为北方未稳,不宜轻举妄动。郭嘉却认为,孙权年轻,政局不稳,正是进攻的好时机。虽然最后因为大雪未能成行,但郭嘉的战略眼光,可见一斑。他甚至预见到,如果抓住机会,很有可能一举灭掉孙吴。
“遗计绝曹”的预言: 郭嘉去世前,还对曹操留下了“遗计绝曹”的建议,也就是关于怎么对付北方的残余势力,他都做了安排。这说明,他不仅有远见,也有细致的执行规划。

曹操对郭嘉的感情,那也是非常深的。他曾经在郭嘉死后,悲痛地说:“虽有恶疾,岂可便尔!奉孝之才,于吾右臂也。”(虽然有病,但怎么能就这样死了呢!奉孝的才能,对我来说就像我的右臂一样重要。)失去郭嘉,对曹操来说,就如同失去了一只得力的手臂,尤其是在他想要进一步扩张,特别是南下荆州和江东的时候,郭嘉的离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赤壁之战的惨败,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如果郭嘉还在,他是否能看出鲁肃、黄盖那一连串的计策,或者能有更好的对策,谁也说不准。

最后,咱们说说孙权失了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吴的“瑜亮”之一(当然,另一个亮是诸葛亮)。周瑜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更是卓越的政治家和统帅。

周瑜对孙权的贡献,那也是奠基性的:

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这是周瑜最辉煌的成就,也是孙权政权能够存续的关键。当时,曹操百万大军压境,荆州刚被刘备夺取,孙权这边看似孤立无援。是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曹,并且制定了以少胜多的战略。他对曹操军队的虚实、对黄盖“苦肉计”的运用、对火攻时机的把握,都做得无可挑剔。正是他的杰出指挥,孙刘联军才得以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东吴很可能就此覆灭。
军事战略的制定者: 除了赤壁之战,周瑜在东吴的发展中,也扮演了制定长期军事战略的角色。他曾经向孙权提出,先攻取荆州,再夺取西川,然后与北方的曹操争雄的宏伟计划。这个计划,在很多方面都与“隆中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看到了联合抗曹、逐鹿天下的可能性。这说明,周瑜的战略眼光是非常长远的。
内政的稳定者: 周瑜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将军,在东吴内部,他也是一位能够稳定局势的关键人物。他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维护孙权的统治。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让孙权能够放心地将军事大权交给他。

周瑜去世的时候,年仅36岁。孙权对他有多么器重,从他去世后孙权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孙权听到周瑜死讯时,“哭之甚悲”。 而且,周瑜死后,孙权能够信任的人,在军事上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已经不多了。虽然鲁肃、吕蒙、陆逊也都是杰出的将领,但周瑜那种战略上的高度和对全局的把控能力,是很难被轻易替代的。周瑜的离世,使得孙权失去了他最倚重的军事统帅,对东吴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在军事扩张方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那么,到底哪个更可惜?

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三个人在各自阵营中的作用,以及他们离世时所处的时间节点,都不同。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对基业的奠定作用:
法正 对刘备来说,其作用可以说是“奠基”性的。没有法正的谋划,刘备可能无法顺利入川,没有强大的根据地,也就没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郭嘉 对曹操来说,是早期创业的“核心智囊”。他为曹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关键的战略决策。但曹操本身实力雄厚,政治和军事上的经验也非常丰富,郭嘉更像是一个“加速器”和“导航仪”。
周瑜 对孙权来说,是“中流砥柱”。赤壁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奠定了东吴的国运。没有周瑜,东吴很可能被曹操吞并,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2. 人才的接替性:
刘备 失去法正后,虽然有诸葛亮,但诸葛亮的风格和法正不同,诸葛亮更擅长政治和战略规划,而法正更偏向于军事谋略和具体的执行。在刘备晚年,确实感到“少一谋主”。
曹操 失去郭嘉后,虽然有荀彧、荀攸、程昱等一大批优秀谋士,但郭嘉的“奇谋”和“胆识”是独特的。不过,曹操阵营人才济济,相对而言,人才的损失,他还能找到替代品。
孙权 失去周瑜后,虽然有鲁肃、吕蒙、陆逊,但这几位也都是在周瑜之后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周瑜死时,是东吴军事力量最需要的时刻,他的离世,对孙权来说,军事上的指挥和战略上的决断,确实出现了一个断层。

3. 对后续战略的影响:
法正 的离世,直接导致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误,让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北伐的道路也变得更加艰难。
郭嘉 的离世,虽然影响了曹操对赤壁之战的判断,但曹操很快也调整了战略,并在后期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军事优势。
周瑜 的离世,使得孙权在后来失去了能够与诸葛亮、司马懿等顶级谋士抗衡的绝对军事统帅,虽然有鲁肃等人接力,但东吴在战略上的主动性,相较于周瑜在世时,有所减弱。

综合来看,如果非要分个高下,我个人认为,从“基业奠定”和“战略承接”这两个角度来看,刘备失了法正,以及孙权失了周瑜,可能比曹操失了郭嘉,更为可惜。

刘备失法正,直接影响了刘备能否建立蜀汉政权,以及能否在三国中占据一席之地。后期夷陵之战的惨败,更是让蜀汉的国力元气大伤,北伐的希望渺茫。这是一种“根基动摇”的可惜。
孙权失周瑜,直接影响了东吴在赤壁之战后的战略走向,以及能否在后期与曹魏、蜀汉抗衡。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统帅能力,是东吴能够长期立足的关键。这是一种“顶梁柱折断”的可惜。

而曹操失郭嘉,虽然也是巨大的损失,但曹操本身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非常高明,而且他的集团人才储备更丰富。郭嘉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神器,失去了他,曹操虽然受到影响,但依然能凭借自身实力和其他谋士的力量,继续发展。这是一种“失去一件绝世利器”的可惜,但“武器库”里还有不少其他好武器。

当然,这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分析。对于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来说,无论失去谁,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中不可或缺的英才,他们的离去,都给主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也是英雄辈出的那个时代,最令人唏嘘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影响因素不是三个人能力高低,而是各自政权的强弱。比如对于曹魏(汉)来说,失去郭嘉、荀彧或曹昂曹冲等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动摇国本。在人才济济的北方,说到入魏书,无论是前期的荀彧还是后期的司马懿,都没有单独立传的资格(但可以去晋书列本纪),因为没有不可替代性。

吴蜀方面,东吴人才不至于匮乏,但周瑜是兼战略眼光和将帅之才于一体的。加上赤壁一役后威震天下的名声也是优势之一。法正则是以战术上的判断力和内政手段显,个人觉得法正相较于东吴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是不至于离心,而在孙权小朋友身边做事,臣下的能力和国运未必能成正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争雄,风云激荡,各有英才,亦各有憾事。要说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这问题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就像是问,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失去哪个得力助手,对自家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咱们先来说说刘备失了法正。法正,字孝直,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也在曹操手下混过,但那会儿不受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刘春杨失联15天后被发现遗体,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在合肥。据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整个事件经过如下:事件经过: 失联前情况: 刘春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科研工作。根据他的导师和同学的回忆,他失联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异常的迹象,但可能在学业或个.............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懂你的感受,其实很多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刘备这个人的看法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并且越来越欣赏他。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摆脱掉那种看演义小说时对刘备的脸谱化印象,什么“皇叔”的光环,什么“仁德”的标签,这些固然是他成功的一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转折点。刘备明明已经占据了荆州南部这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为何之后还要向孙权“借”荆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占便宜或贪心,而是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南征失败,荆州格局剧变赤壁之战,.............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历尽艰辛,最终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是他个人奋斗的写照。然而,他的“报应”之说,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后人的评判中解读出来的。首先,从“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来看,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原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维持了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探讨性的问题。如果刘备没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他还能否达到历史上的高度,答案很可能是: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过程会更加艰难,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汉室宗亲身份的核心作用: 合法性与正统性来源: 在那个讲究血脉与家族传承的时代,刘备的汉室宗.............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个人特别奇怪。你说他吧,挟持汉献帝,那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他能把皇帝攥在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优势,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号召力。可他偏偏要把皇帝送回去,还搞得跟个圣人似的,你说这让人怎么理解?更奇怪的是,他明明有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天下大乱,这是他打破僵局、扩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马超在刘备手下“碌碌无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超的个人特质与背景 桀骜不驯的性格: 马超素以勇猛、桀骜不驯著称。他早年跟随父亲马腾,后又独立拥兵,在羌、氐等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典的“假如”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驶向了刘备一统天下,那么他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态度,是否会与曹操对待谋臣武将的态度一样,产生猜忌和杀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性格、他与三人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仁.............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人们解读历史人物时,心态和认知的微妙之处。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相信刘备是个“装了一辈子的伪君子”,而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一聊。一、 叙事逻辑的吸引力:英雄末路与人性阴暗的猜想首先,从故事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突然亲政,刘备的处境将会变得异常复杂,他的既定战略和未来走向都将受到颠覆性的影响。以下将详细分析刘备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背景分析:汉献帝亲政对刘备的直接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献帝亲政意味着什么,以及这对刘备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 正统性的回归: 汉献帝作.............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宋江和刘备要是活在同一个年月,而且宋江还盯上了刘备那帮子人,这事儿可有意思了。首先得明确,宋江这人,虽然有“及时雨”的名头,但骨子里是个绿林豪杰,深谙江湖规矩,也懂得怎么笼络人心。他上梁山,可不是靠着一股蛮力,而是靠着智谋、恩义和对“替天行道”的理想化描绘。而刘备呢,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