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道理之前先理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赤壁之战前,荆州属于刘表,刘表病死,刘琮继承了刘表的位置,曹操北下,刘琮投降,荆州属于曹操。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撤回北方,然后发生了所谓的借荆州事件。
借荆州不像是很多人想象中一样,我手里拿着五块钱,你和我借五块钱,我把五块钱递给你就行了。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孙权把荆州西南数郡许给刘备,刘备带人去接收地盘,西南数郡投降刘备。具体的记载和引用接下来会有,不用着急。
在开始讲道理之前,有两个问题要理清。
第一,有人说,借荆州是无稽之谈,因为荆州本身没全部掌握在孙权手里。
如果大家要这么玩文字游戏,那就没的说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到了美利坚没?统一到了大不列颠没?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不是也是无稽之谈?后来李世民统一中国,拿下台湾东三省没?是不是李世民统一中国也是无稽之谈?朱元璋驱逐游牧民族,是不是当时明朝治下一个胡人、金人、元人都没有了?朱元璋驱逐游牧民族是不是无稽之谈?
所谓借荆州,考虑的主要应该是有没有借这个字,而不是纠结所谓的荆州是不是全境。实际上,一个思维能力正常的人都能明白,所谓的借荆州并不是借了荆州全境,在这一点上胡搅蛮缠的人是什么心态?只要把水搅浑,不讲道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还有人认为,既然西南数郡不属于孙权,那么也就没有借荆州的说法了,不是你的东西你怎么借人?
首先,孙权确实没有拥有西南数郡,但是这里的借,指的应该是从名义上的归属权交给刘备。实际上多史料多记载基本都是这么说的。
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
三国志吴书九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魏晋春秋:【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从这里我们大概能明白一个大概,打完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手下的兵力增加而地盘不够,所以找到孙权要在西南数郡安营,孙权阵营商量了一阵之后赞成了刘备的意见。
至于西南数郡的归属权,名义上在曹操手里,实际上基本处于无主之地的状态。关于刘备平定四郡的记载,基本上人来了就投降了,也不存在什么反抗。事实上,想反抗也反抗不了。当时刘备在公安,孙权控制了部分江夏,西南四郡和曹魏地盘基本上是被分割开了,所以这块地谁去打就归谁。
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了,所谓的“借荆州”的说法,并不是将孙权已经有的四个郡借给了刘备,而是孙权允许了刘备去占领这四个郡。
好了,以上两个问题清楚之后,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也是解答“借荆州”到底有没有合理性的最关键一处就是,两边的人有没有认可这个东西?
换句话说,别管咱们后世的人怎么看,当时刘备阵营和孙权阵营有没有认可说,刘备占领的西南四郡本应属于孙权?这就和签合同了一样,别人怎么解读都没用,得先看当事人同不同意。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刘备和孙权方都认可了“借荆州”的合理性。
我们还是从史料中找答案,先看正面记载。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三国志吴主传:【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
这两边的记载是一样的,刘备占领了益州,孙权就去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说拿下凉州就把荆州给你。如果双方不认为荆州主权在孙权,那孙权何必讨要,刘备又为什么要保证给孙权?
这一段在鲁肃传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备旣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旣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以及鲁肃传引吴书:【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自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衆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衆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荅。】
这两段的意思就是,鲁肃和关羽见面展开会谈,鲁肃说,当初你落魄的时候,我家老大看你们需要土地,就接济了你们,现在你们有地盘了,当初给的还不乐意还给我们,这没意思真的。然后旁边起来一个人说,天下这么大,谁有德谁就可以占据土地,被关羽骂出去了。
关羽说,当年咱们打赤壁也算战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不能一点好处没有吧。鲁肃反驳,基本又把前面那段话重复了一次,中心思想就是你小子当初过不下去了,我老大帮了你,你怎么现在翻脸不认人了呢?关羽说不出话来。
二爷是什么人,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没理都能找你茬的,马超就受了这个气,到这居然直接【无以荅】了,说明当时情况是比较明显的,这个事关羽是认荆州本来属于孙权方的。
所以结论出来了,从道理上来说,借荆州是合理的,因为双方都认了这个条约,后人争执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人家当事人都认了,后面人跳出来说其实没这回事,就贻笑大方了。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多说两句,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破事屡见不鲜,到最后都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都是军阀装啥清高,道义上该做的事多了去了,有几个军阀真能做到的?曹操按照道义该奉天子令诸侯吗?李世民按照道义该发动玄武门之变吗?朱元璋按照道义该谋杀韩林儿吗?
最终刘备集团的悲剧结局并不是他们在道义上亏了,而是拳头不够大,干不过孙权和曹操罢了,也就是这点破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