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绘的最烂章节没有之一,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上限。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范围太大,带动的连大量三国粉丝和关帝信徒也跟着不明所以。真心希望未来有学之士可以重新改写演义这部分章节。
实际上襄樊之战本可以成为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事迹,这是关羽真正的封圣之战。
“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蒋星煜
关羽虽然有假节钺,可以便宜取事,但当时有东吴在侧,论理不应该冒险北上。何况他也并没有得到刘葛的直接授命。
那么,为什么关羽会忽然急于北上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营救献帝。
216年,曹操称王,打破汉高祖异姓不得称王的惯例。此事引发汉臣极大愤慨,曹操也下狠手处理反对者。名士崔琰被构陷文字狱后杀害,毛玠也在之后悲惨的死去。
217年,曹操僭用天子十二旒,篡位大势已定。献帝和诸多汉臣深感恐惧,于是献帝太医吉本利用出入之便,通达献帝旨意,联系许都汉臣金祎韦晃等人。他们商议后,决定移驾献帝到刘备所属的荆州地区——这是当年衣带诏中最后尚在的势力。
《三国志引三辅决录》:时有京兆金祎字德祎,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关羽与献帝至少在此时便建立了联系。在豫州荆州一带的军事,我们笼统概括为献帝—吉本的囚徒集团,曹操——王必的监押献帝势力,和刘备——关羽接应人员三股力量。
甚至献帝还对刘备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自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可以和曹操拼死一搏。
《魏略》曰:献帝露布益州曰:"马系枊而不暇解,贯胄延颈以待白刃。"
而营救献帝,一直都是刘备集团的最高军事任务。
《立汉中王上表汉帝》: 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大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
218年初,趁曹操在汉中征战,吉本势力开始夺取许都。他们杀死替曹操监视许都的王必,摆脱了曹操的控制,准备前往关羽的地盘。
《武帝纪》: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
但尴尬的是,许都到关羽的南郡有襄樊二城阻挡,吉本纵能在短期占领许都,却无力越此二城。当时关羽可能有派遣一些游击队伍进行接应,但被曹魏从这两大重镇延展的汉水防线阻挡,未能成功,只能转而联络其他力量(如义军)。
曹操对这次许都事变痛恨无比,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来了一波大清洗。
《山阳公载记》曰: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其中主事人韦晃过于激动,痛骂曹贼而死。
《献帝春秋》曰:收纪、晃等,将斩之,纪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为群儿所误耳!」晃顿首搏颊,以至于死。
忠义无双的关羽,会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白白牺牲吗?
当然不可能。在许都大火事件的当年(218年),关羽就开始与曹魏战斗,目标直指许都。
《三国志武帝纪》:“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襄樊之战和许都之乱两个历史事件在时间非常相近,可见关羽和献帝的行动有高度的同步性,二者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这一点连曹操都看出来了。
《三国志关羽传》: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而史家裴松之也认同这个看法。他直接指出关羽的北伐目标就是拯救汉室。
臣松之云: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於兹而止。
关羽方:
武将:关羽、关平、赵累
文官谋士:王甫、廖化(时任主薄)、马良。
兵力:大约三万人
一共就这些人,三文三武。而关羽的敌人们呢?
218年—219年8月,被关羽单方面暴打的曹魏方:
后方总指挥:曹操
武将:曹仁、满宠、吕常、于禁、庞德、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裴潜、温恢、吕贡、胡修、傅方、东里衮。
文官谋士:司马懿、董昭、蒋济、桓阶等。
总兵力:十万左右。
219年8月后,魏属吴国方:
后方总指挥:孙权
吴王下属:吕蒙、陆逊、孙皎、朱然、蒋钦、潘璋、丁奉、诸葛瑾、虞翻、是仪、吴范、马忠。
蜀汉叛徒:糜芳、傅士仁。
兵员:五万左右。
219年8月后,魏国进一步增派的人手:
和吴国结盟后的补充武将:夏侯惇(存疑) 、 张辽(路上)、徐晃(替代曹植)。
兵力: 徐晃带兵两万左右,其余不明
也就是说,关羽用包括自己在内的三名将领,率领着从荆州三郡调集来的三万兵马,与魏吴两国三十员将领十五万人马打了近一年(不算谋士)。甚至在吴国加入前还在往前推进!
这是三国任何其他名将也无法做到的。
有三个原因。
1、关羽本身就是擅长以少胜多的万人敌
从南北朝开始,后人夸赞武将常常以关张为比。“勇必关张”的信念深入人心。虽然晋修蜀史时删减大量篇幅,但关羽的惊人表现远不是这些政治操弄所能按压住的。
甚至南宋岳飞也有追效关羽的理想,可见武圣之名。
2、关羽联合了北方汉臣的力量
前文已经提到,关羽的目的是营救献帝。他与献帝在同一年一起对曹魏发难,这种表现让曹操明白了关羽的想法。
于是在襄樊将失之际,曹操打算迁走献帝,去往河北。他要以黄河之隔替代汉水,阻止关羽与献帝的接触。
《晋书宣帝纪》: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
但这个做法遭到曹操帐下多位谋士反对,因为此时河北首府邺城发生了魏讽叛乱,轻动献帝很可能会被拦截。
是的,这次叛乱的时机正好和关羽相合,学界也多人认为与关羽有关。
魏讽叛乱非常离奇。因为主事人魏讽官职只是西曹掾,俸禄四百石,职级在九品制中仅为第七品,大约是某个分部门的办公室主任。就这么一个小人物,却能在奸雄脚下广联士族发动起义,显然有些别的隐情。他应该和太医吉本一样,是献帝或其他汉臣们的一个传音筒,代表了献帝或关羽的意志。
由此可见,北方汉臣对关羽的北伐有过一定帮助。除了切断曹操退路,他们或许还在其他方面帮助过关羽,比如制造麻烦削弱曹兵补给等。
3、关羽团结了人民百姓的力量
关羽在荆州一带与民相善,和五溪蛮族也相处甚佳。吴人也承认关羽“恩信大行”。
反观曹魏集团,他们在虐民方面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百姓对曹操怨恨的记录甚至还有大量文物留世,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罕见的现象。
在民意差距下,魏属荆州地区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蜀汉的旗帜瞬间插遍襄樊。
《三国志胡昭传》: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梁、郏、陆浑(这是孙狼起义的地点)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裴注引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是的,时机就是这么凑巧。这些起义早不爆发晚不爆发,偏偏就在218——219年一股脑的遍地开花。宛城侯音,陆浑孙狼,还有梁、郏之地的无名“群盗”,皆发于同一时间,皆举关羽信印。这些义军显然是关羽早先就有所联系的,不然关羽给他们来往发印的时间都不太够(我很怀疑黑社会拜关公的传统就是从这来的)。
由此可见,襄樊之战是一场由武圣,忠志之士和人民百姓共同发动的正义之战。个人英雄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反抗暴政的呼声,在这一刻被关羽合成一股高洁无比的力量。纵使曹兵势大,亦无所惧也。
因为二人贪污军私一事被关羽发现,于是暗暗地另谋出路。这虽然是一个假设,但事实证据很多,可能性非常高。
1、火烧军料场事出可疑
按裴注记载,糜芳等人叛离关羽的原因是一场大火。
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糜芳是跟刘备闯荡二十多年的老干部,一次意外事故何以畏惧到要叛国?可见关羽这次对糜芳的问责,是足以让他丢掉官位甚至性命的事,否则绝不可能连蜀汉的家人都不顾,一股脑地私通吴国。
换言之,这次大火很可能是糜芳故意为之,目的是掩盖他的贪污行为。
自古以来,以火灾掩盖贪污行为者比比皆是。北宋有一个韩姓宫女,为了掩盖偷盗行为放火烧堂,最后连整个皇宫一起烧了; 溥仪宣布调查皇家宝物失窃案,结果当晚太监们放火把他老窝烧了; 就连我们的国耻圆明园,也是因为八国联军抱着掩盖抢夺珠宝的目的被焚毁的。
从糜芳畏惧关羽的态度看,他很可能也是上述盗贼的同类。
2、蜀汉集团过度清廉,糜芳无油水可得
蜀汉的清廉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大概仅次于我党建国。蜀汉官员的富贵表现几乎接近于平民百姓,最多就是些小地主大富农的程度。
《祎别传》: 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三国志董和传》: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 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三国志姜维传》: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财资无余,家无余财,侧室无妄腰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三国志邓芝传》: 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三国志张嶷传》: (张嶷当都尉)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
当然,魏国偶尔也有两个官员有“家无于财”的说法,但一个个封邑成百上千的,很让人怀疑是故意营造出来的虚名(毕竟司空王祥卧冰求鲤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都是伪国编出来的)。而蜀汉没有一个官员写明有封邑,即使有恐怕也很少。
为了量化对比,我们看看蜀汉最大功臣诸葛亮的家产。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按《晋书食货志》记载,西晋初年对官员的占田数量有明文规定:
“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
也就是说蜀汉丞相的待遇,仅相当于魏晋的第八品的官员。
甚至连阿斗也受制于老爹留下的政治体制,没法随便胡来。
《三国志·董允传》: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为什么影视作品里的阿斗经常在低智地斗蛐蛐?因为朝廷根本不许他玩美女。
那么问题来了,连阿斗都只能无聊的斗蛐蛐,糜芳的俸禄又有多少?如果他的人生目标仅仅是安享富贵,泡泡美女,会不会有捞外快的念头?
3、东吴集团有以富贵对蜀汉臣子挖墙角的黑历史
面对被揭发罪行窘境的糜芳,东吴很可能会主动对他抛出橄榄枝。
理由很简单,东吴对费衤韦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的道德下限确实不高。
祎别传曰:权乃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之,祎答曰:“臣以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讨不庭、禁暴乱者也,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奖汉室,臣虽闇弱,终不负东顾。”
4、糜芳其人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潜在因素。那就是糜芳出身于巨富商贾,对投机行为比较熟悉,追逐利益的欲望也高于常人。
《三国志糜竺传》: 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
按吴志的记载,糜芳投降的积极性也远大于傅士仁。他不仅事先就决定献城投降,还将关羽烽火台的位置告知了东吴,帮助东吴白衣渡江成功。
《吴书》: 将军傅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
发觉主将献城后,江陵军民一度试图与东吴展开巷战,但已无济于事。
《三国志虞翻传》: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首先声明,我不认为我的见识及得上关老爷。而且襄樊之战史料太少太乱,不足以说明事实情况。所以以下只是一些连马后炮不如的个人看法,绝对绝对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的意思。
1、忽视下属思想问题,知恶不能去
一是未能在战前对下属进行“整风”,
二是察觉问题亦没有
2、未能及时支援宛城侯音
3、未据襄阳
219年,曹操
同年下半年,获知此事的关羽不顾心怀叵测的虎邻孙吴,开始和襄樊都督曹仁交战,准备除去这个阻止他和献帝沟通的障碍。
219年七月,关羽终于围住了襄阳,并打败了曹仁,使其只能带领几千人龟缩樊城。
《三国志温恢传》:“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
但他并没有选择拿下围困多时的襄阳,而是开始攻打樊城。
这个战术明显有一定问题。先拿下一个容易攻打的襄阳,再去思考如何获得樊城,是最常规也最稳妥的办法。特别是关羽兵力不多,名将也只有他本人一个,围一城攻一城非常勉强。何况襄阳守将吕常的水准也远不如曹仁,取得此城的概率远高于樊城。关老爷为何如此贪心求胜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樊城离许都更近。关羽想尽可能快速地救下献帝。他无法忍受许都的汉臣的流血牺牲,并想尽可能快地呼应他们的求告。
纵使不能令其复生,至少也要完成他们营救献帝的悲愿。
而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剧本,孙权对着北方的曹操扑通一声跪下来了。
级权为笺与操,请以讨羽自效
最终,这位忠肝义胆的武圣逝于麦城。他手上光照后世的青龙偃月刀,未能劈开黑暗沉重的现实。
220年,东汉灭亡。
(未完待续,睡觉了)
就荆州防御来说,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强调“荆州北据汉、沔”,即以襄樊-汉水防御北方,但问题是关羽没有襄樊。
要知道在扬州方向,孙权只需沿濡须水修筑濡须坞,以锁住巢湖和南岸濡须山,就几乎让曹军无计可施。
但在荆州方向,从襄阳南下,距江陵不过约500里,几乎是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无险可守。208年,曹操轻骑兵不惜马力,1天1夜就能长驱300多里,抵达当阳,距江陵不到200里。
1000年后的南宋依靠襄樊-汉水抗元长达6年,可惜关羽没有襄樊,那荆州防御完全处于地缘劣势。
210年-219年,尤其是211年-214年刘备入蜀,荆州空虚,对曹操来说完全是攻扬州难,攻荆州易,曹操骑兵一旦从襄阳南下,江汉平原,无险可守,关羽屯江北,则陷入被动。
然而有趣的是,210年关羽屯江北后,曹操对江陵以北,实施描边作战,满宠屯当阳,乐进在临沮、旌阳大破刘备歼敌一亿,而旌阳距离江陵不过50多公里,全是平原,曹军就是爬也爬过来了,但就是摸不到江陵。
结果219年,关羽撤还当阳,西保麦城,而朱然、潘璋就在临沮堵截关羽。从襄阳以南到江陵的江汉平原,关羽畅通无阻。
222年9月曹丕3路南下,孙权以陆逊为辅国大将军、郢州牧,率诸葛瑾、潘璋等人渡江距魏,也就是在长江以北抗拒曹魏,可惜江陵还是被围。
本来襄阳到江陵,不过500里,无险可守,出现江陵被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惜同样是曹军南下,蜀汉和东吴的差别却很大。
乐进等人南下,各个吊打关羽,歼敌一亿,但至少让关羽打一次江陵保卫战吧?
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水淹七军确实是刘备和阿瞒做梦都没有想过的史诗大捷——想要吹关二爷,盯着水淹七军吹就对了。
根据刘备和曹操任何一方的事前设想,于禁曹仁两部兵马合流,和关羽应该是不相上下,最多是被打到退兵的局面,毕竟于禁曹仁按之前的经验都不是什么草包,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要知道,曹仁于禁在魏营可谓是两大断后专业户,风格一向是踏实持重,曹操怎么会想到派出去两个最稳的将领督军,居然能打出来夏侯渊在汉中被击杀都没打出来的全军覆没的结果?这实在是超出了人算的范畴,曹操绝对不会预料到能在襄樊一口气输的那么惨。
可怕的不是关羽打了胜仗,也不是关羽即将拿下襄樊(东吴后来也染指过襄樊怎么没见曹魏震动),可怕的是关羽在曹仁于禁两个曹魏一流名将手上拿下了完美胜利这件事本身。
关羽水淹七军这一战确实是打的让人心服口服,上一个能让阿瞒萌生退意的还是全盛时期的袁本初,然而关羽的这个史诗大捷实在是太过逆天了,差点就捅破了曹操的心理防线。连于禁和曹仁联手都拿了个几乎全灭的结局,谁还能拍胸脯保证在关羽面前能万无一失?关羽正是凭借这一辉煌战绩,所以威震华夏,让曹魏中枢乱了分寸。
然而蒋济、司马懿、桓阶等第一批冷静下来的人很快就认识到,水淹七军是不可复刻的军事奇迹,只要魏军继续以数量优势保持压力,关羽是不可能再有大突破的。阿瞒回过神来之后也开始积极抽调兵力解围,亲率大军南征——为什么桓阶要执意阻止阿瞒亲自对阵关羽,就是他还是认为在关羽不继续创造军事奇迹的情况下,略多于关羽的兵力就足以击退关羽了,阿瞒带本部大军留在后方反而有利于分散风险。
毕竟军事奇迹就算可一可再,总也不可能再来第三次——只要阿瞒大军压阵,曹魏就有继续输的资本。徐晃输了,还可以怪徐晃水平不行,要是阿瞒自己上阵也输了,士气可真的就要崩溃了。
事实证明,徐晃不负众望,关羽也确实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创造第二次军事奇迹——假如没有孙权背刺,大概率就是关羽拿下襄阳后撤军,双方回归对峙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