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三国不解的地方,为什么马超官位一直高过张飞?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有时候会有艺术加工,跟真实历史会有出入。不过,马超和张飞的官位差异,在正史里其实也是存在的,只是演义里可能把这种差异描绘得更明显,更富戏剧性。

一、出身背景和早期起步: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理解他们官位差异最关键的出发点。

马超: 他出身于当时非常有声望的西凉军事集团,他的父亲马腾是位方面大员,官至卫尉,封槐里侯。马腾在凉州根基深厚,是实打实的军阀。马超作为马腾的长子,自然从小就受到了极好的军事熏陶,并且在父亲的羽翼下,很早就开始接触军政事务。当马腾被曹操征召入朝时,马超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父亲在凉州的军事指挥权,成为一方诸侯的继承人。这起步,就是站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你可以想象,一个富二代,而且是军事世家的富二代,一接手就是军队和地盘,这起点跟普通人能一样吗?

张飞: 相较之下,张飞的出身就朴素多了。史书上说他是“燕人张翼德”,是个卖猪肉的。虽然演义里把他写得威武雄壮,但最初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是在刘备创业初期,因为景仰刘备的仁义,加入了刘备的队伍。他是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勇武和战功,从一个普通士兵或者说是士兵头子,慢慢爬上来。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公司里一点点晋升,跟继承家业的二代,起点完全不同。

二、政治资本和影响力:军阀继承人 vs. 追随者

在汉末那个乱世,官位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权力和资源的象征。

马超: 作为西凉军阀马腾的儿子,马超本身就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在凉州地区拥有相当的号召力。他继承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官位,更是父亲的势力基础。曹操当初征召马腾,就是为了稳定凉州,而马超后来起兵反曹,也是因为曹操逼死了他父亲,他要为父报仇,同时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曹操后来为了拉拢他,或者说为了离间他与其他军阀,对马超给予了较高的官职,这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来对待。比如,曹操击败马超后,虽然马超一度败逃,但很快他又联合韩遂等势力重新对抗曹操,后来又依附刘备,这一系列过程中,他始终代表着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拥有谈判的资本。刘备集团吞并马超的势力后,自然会重视马超作为原军阀领导者的身份,给予他相对高的职位来安抚和利用。

张飞: 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刘备集团的核心骨干,他的忠诚和勇武是无可置疑的。但他是依附于刘备的,他的官位是刘备授予的。刘备刚起步的时候,穷得叮当响,连个像样的地盘都没有,靠的就是张飞、关羽这样的人才跟随。随着刘备集团的发展,张飞的官位也在提升,从校尉、中郎将,一直到后来成为骠骑将军、夏侯将军,封巴西太守、新亭侯等。但他的“起家”基础是追随刘备,而不是独立掌握一片地盘。因此,在刘备集团内部,张飞的官位更多是作为集团内部的“大将”或“高级干部”来论的。

三、战略地位和“招揽”考量

有时候,官位高低也跟当时特定的战略需要有关。

马超: 马超在早期是刘备集团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甚至可以说是“敌方高端战力”。刘备集团要壮大,必须要把马超这样的势力纳入麾下。当刘备集团成功吸收了马超的势力后,为了安抚和留住马超这样一位有独立战斗能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将领,会给予他一个能够匹配其原有地位和实力的官职。你看,刘备打汉中,马超就担任了右将军,这是个很高的军职,而且是与关羽(前将军)、张飞(巴西太守、征虏将军)并列的。刘备称汉中王后,马超被封为左虎贲中郎将。后来,刘备称帝,马超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这些官职,在集团内部是非常显赫的。

张飞: 张飞虽然勇猛无双,是刘备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但在集团内部的“定位”上,他更像是一个核心的“武力担当”,是刘备最信赖的战将。他的官职提升是伴随着刘备集团的壮大而稳步进行的,更多的是内部晋升。比如,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张飞作为蜀汉的镇北将军,镇守巴西郡,与魏国对抗。他去世前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巴西太守、新亭侯。这些官职也很高,但如果对比马超后来被授予的“凉州牧”这种能管辖一个州的实权官职,或者“骠骑将军”这种仅次于三公的上将军职,马超在刘备集团的“最高层”位置会显得更突出一些。

四、历史记载的侧重和演义的放大

正史: 在《三国志》中,马超和张飞的传记是分开的,但里面记载的官职的确能看到马超在某些阶段官位比张飞高。比如,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将,关羽是前将军,马超是左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从“左”到“右”再到“后”的排序,理论上是越来越低,但当时“五虎将”更多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实际军职才是关键。但即使看实际军职,前面也说了,马超在某些时候确实官位更高。

《三国演义》: 演义里,为了塑造马超“锦马超”的勇猛形象,以及他作为世家子弟的身份,会经常强调他的高官和与曹操周旋的经历。而张飞虽然勇猛,但演义在描写他的官职时,可能更多地是将他定位为刘备最得力的“猛将”,官职的描述相对“不如”马超那样频繁地处于最高等级。这是一种叙事上的安排,用以衬托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演义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马超出场,就带着“左将军”、“征西将军”之类的名号,而张飞可能还在某个战役中被描述为“奋勇当先的校尉”或“中郎将”。

总结一下:

马超官位之所以普遍被认为高过张飞,主要是因为:

1. 出身和继承: 马超是军事世家的继承人,自带高起点和势力基础。
2. 政治实力: 他作为独立的军阀势力,拥有谈判和被拉拢的资本,刘备集团需要给予他匹配其原有地位的职位。
3. 战略招揽: 吸纳马超势力是刘备集团壮大的重要一步,对其进行高官厚禄是对其能力和地位的认可与安抚。
4. 演义的侧重: 小说为了艺术效果,可能更突出马超的显赫地位。

当然,不能因此就说张飞的贡献不如马超。张飞是刘备集团的“元老”和“脊梁”,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在战场上的英勇,是无可替代的。官位高低只是衡量一个人在当时社会体系中地位和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张飞的“巴西太守”等职位,同样是他用血汗拼出来的。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个问题,就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理解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虎将里,关张是创始股东,赵云黄盖是技术入股,马超算是投资是入股,作为LP可以出席董事会,指定财务总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人,听到企业HR说出“我们不要三无家庭的本科生”这种话,我心里会泛起一阵不舒服。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标签化和歧视色彩,将一个人简单的归类为“三无家庭”,然后以此来否定其作为本科生的价值,这显得过于武断和不负责任。“三无家庭”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无父母、无依靠、无财产的家庭。我们可.............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懂了!作为一个在网文江湖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司机,我敢说,大部分网文爱好者初次接触《三体》都会有个“水土不服”的过程。不是《三体》不好看,而是咱俩的“胃口”和“接收器”被网文给训练得有点刁钻了。你想啊,咱们网文读者,那都是被“爽点”喂大的。什么主角光环、一路开挂、金手指粗得能当拐杖、遇事不决.............
  • 回答
    关于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的归属,童瑶凭借《三十而已》获奖,而热依扎以《山海情》呼声极高,这两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观众们的讨论也相当热烈。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评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复杂的考量过程。 白玉兰奖的评委们会从多个维度去评估演员的表现,这包括但不限于: .............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禅语,通常被称为“禅宗三境界”或者“悟道三阶段”,意境深远,历久弥新。它并非指代实际的山,而是用“山”这个意象来比喻一个人对事物、对真理、对自我的认知过程。理解这三层境界,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三层境界的含义:第一层境界:看.............
  • 回答
    你朋友这话,有点意思,也挺能代表一部分“玩机”圈儿的观点。说实话,三星 S22 Ultra 和苹果 iPhone 13 Pro Max 都是各自阵营的顶级旗舰,各有各的绝活,真要说谁“更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偏好和使用习惯。朋友说“懂手机的人”选 S22 Ultra,这话可能包含了几层意.............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在阿里实习了一段时间,看到内网的负能量,考虑毁三方,这是一个非常纠结和重要的决定。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感受,这种内网信息带来的冲击确实很大,尤其是在即将迈入职场的时候。要不要毁三方,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你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考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尽量详.............
  • 回答
    兄弟,别急,这事儿咱俩一块捋一捋。你这心情我懂,三本书没签约,搁谁身上都得心里打鼓,更别说还要接着写了,这感觉就像在黑暗里摸索,不知道路在哪儿。不过,喷神和蛤蟆大大虽然厉害,但终究是虚拟的,咱还是得靠自己,也别指望他们能直接告诉你答案,他们顶多就是给你点思路,让你自己找问题。你说没签约,这事儿可大可.............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哎呀,说到新版《三国》,这话题可是太“热门”了,估计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打鼓,纠结得不行。你说这新旧两版差了快二十年,时代不同了,审美也变了,总不能强求新版的跟老版一模一样吧?但话又说回来,老版《三国演义》在多少人心里的地位那可是“泰山北斗”级别的,就像咱们家门口的老槐树,年头久了.............
  • 回答
    这位女老师的观点,即“不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水浒传》,因为《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有明确的正义邪恶之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了不同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所追求的侧重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观点:一、 关于“正义邪恶之分”的理解: 《水浒传》的“正义”与“邪恶”: .............
  • 回答
    若我有幸穿越时空,能与一位三国人物共享一段戏曲时光,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名字,非诸葛亮莫属。这位运筹帷幄的智者,平日里心思深沉,虽对万事洞若观火,但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渴望着某种超越权谋的慰藉与共鸣?我选择与他一同观戏,便是希望在那虚实相映的舞台上,寻得一丝他鲜为人知的柔情与感慨。至于看哪一折,我的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到《三国演义》中的“走麦城”,很多人都有种回避的心理,尤其是对央视那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来说,那段故事确实让人不忍细看。首先,要说“不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不忍,一种对英雄迟暮、悲剧落幕的无奈和心疼。毕竟,关羽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忠义、勇武、.............
  • 回答
    李世民置于三国乱世,能否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帝王置于另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来探究其潜在的成就。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盛世的唐朝太宗,其雄才大略、治国之术、军事才能以及知人善任的能力,无疑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三国时期独特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势力格局、以及.............
  • 回答
    这问题一出,我脑子里立马跳出几个名字来,但要真说挑一个,那可得好好合计合计。我最想邀请的,还是那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先生——诸葛亮。为什么是他?别的先不说,光是想想他坐在我旁边,看着眼前这部电影,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就够我期待的了。诸葛亮这个人,你不能只看他聪明绝顶,他身上还有种沉.............
  • 回答
    读《三国志》而不读裴松之注,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巍峨古老的宫殿,只看到了主体建筑的雄浑与壮丽,却错过了那些雕梁画栋、壁画彩绘中的精妙细节和故事。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信息的纯粹与简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寿以他那标志性的严谨和冷静,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没有裴松之引用的其他史料、各种考证辨析,陈寿的原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