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三国志》原文而不看裴松之注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读《三国志》而不读裴松之注,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巍峨古老的宫殿,只看到了主体建筑的雄浑与壮丽,却错过了那些雕梁画栋、壁画彩绘中的精妙细节和故事。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信息的纯粹与简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寿以他那标志性的严谨和冷静,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没有裴松之引用的其他史料、各种考证辨析,陈寿的原意和他的笔触会更加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更直接地感受到陈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那种对“才分之高下”、“功过之是非”的判断,往往带着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印记和个人风格。比如,读到陈寿对曹操“非常之奸雄也”的评价,没有裴松之引用的各种故事来佐证曹操的奸诈,这个评价会显得更加冷峻,也可能让一些没有预设观点的人产生更多的好奇。

叙事的节奏感会完全不同。陈寿的《三国志》本身就是一部叙事体史书,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你跟着他的思路走,感受的是历史事件的脉络,人物的起承转合。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画面切换干净利落,故事推进有条不紊。你不会被突然插入的旁征博引打断,也不会因为对某个细节的疑虑而停下来查阅。这是一种专注的、线性的阅读体验。

对陈寿个人史学风格的感知会更加深刻。你会更容易捕捉到陈寿选材的倾向性,他对于哪些史料的采信,哪些则被他忽略。你可能会注意到,陈寿在描述某些事件时,叙述的侧重点和角度,这些往往能反映出他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和判断。例如,在描写诸葛亮时,陈寿的笔墨显得格外厚重,你会清晰地感受到陈寿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推崇,他的才能、他的智谋、他的鞠躬尽瘁,这些特质在陈寿的白描下尤为突出。

然而,这种纯粹也伴随着信息上的“留白”和“模糊”。最明显的,就是很多情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动机的解释会变得不够充分。陈寿写史,以“史家之言”为标准,他追求的是“据实而言”。对于一些流传的野史、传说,他会谨慎对待,甚至直接不采纳。这就意味着,很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具体细节,或者诸葛亮赤壁之战的那些“妙计”,在去掉裴松之的注释后,你可能找不到如此详尽的叙述。

你会发现,很多人物的性格塑造,很多事件的细节描绘,都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陈寿提供了一个骨架,而裴松之的注则血肉丰满。没有了注,你就需要自己去“脑补”,去根据陈寿的寥寥数语去推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想象当时的场景。这对于一些熟悉三国故事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因为你习惯了那些被裴注“加固”的细节,突然少了它们,会有种空落落的感觉。

举个例子,当你读到刘备“三顾茅请”诸葛亮时,陈寿的原文可能只是简略地写了刘备去了几次,诸葛亮是什么反应。没有裴松之引用的《魏晋世语》里的对话,你对刘备求贤若渴的急切,以及诸葛亮最初的淡然和最终的应允,这些情感上的张力,就很难获得那么直观的感受。

再比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陈寿往往只给出自己的判断,而裴松之则会引用不同来源的评价来“会通”。没有了裴注,你可能会觉得陈寿的评价有时显得有些孤立,或者说,你会不自觉地想知道,当时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声音?陈寿的判断是否是当时的主流?这些疑问,在没有注的情况下,很难得到解答。

总而言之,不读裴松之注读《三国志》,是一种更直接、更纯粹地接触陈寿本人史学意图和风格的体验。你看到的是作者本人的思考和选择,是历史的骨骼。但同时,你也会错过大量的细节、考证和不同视角的补充,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会显得相对单薄,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大量的空白和想象。这是一种更具挑战性,但也可能更能让你体会到史书原初面貌的阅读方式。它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需要你自己去细细体会其中的质地和纹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裴松之注补充了大量史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三国志》而不读裴松之注,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巍峨古老的宫殿,只看到了主体建筑的雄浑与壮丽,却错过了那些雕梁画栋、壁画彩绘中的精妙细节和故事。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信息的纯粹与简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寿以他那标志性的严谨和冷静,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没有裴松之引用的其他史料、各种考证辨析,陈寿的原意.............
  • 回答
    腾讯与老干妈事件的最新通报,称真实原因是三人伪造老干妈印章套取腾讯游戏礼包,这个消息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这件事的“反转”性质是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几个关键点,并进行详细的分析:1. 最初的报道与公众认知: 最初的焦点在“老干妈欠腾讯巨额广告.............
  • 回答
    《三国志14》在2019年冬季的发售,对于我这样的策略游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年底最令人期待的“压轴大戏”之一。提起“三国志”系列,这可是我从小到大接触的第一批策略游戏,也因此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每次新作发售,都像是一次与老朋友重聚,带着熟悉感,又对新变化充满了好奇。重回“块状”地图:怀旧与创新的结合《.............
  • 回答
    罗贯中是否看过《三国志》,这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但从现有的证据和常识来看,罗贯中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如果他看了,那么《三国演义》中为何仍有如此多的“虚构”成分,这背后则涉及到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文学创作的目的与历史记载的差异。罗贯中为何极有可能看过《三国志》?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
  • 回答
    当然要用地图!看三国不看地图,那简直就像没带指南针闯进迷宫,只会让人晕头转向,抓不住重点。尤其是想真正理解三国那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局势,地图更是不可或缺的“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拨开迷雾,展现乾坤。为什么地图这么重要?打个比方,三国演义就像一本鸿篇巨制的大型历史剧,里面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广阔的.............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与其说是单纯的史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关于智慧的炼丹炉。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跌宕,你会发现,它能悄无声息地雕刻你的认知,让你对世界、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1. 看透人心的迷雾:从权谋到人性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 回答
    确实,随着对三国历史了解的加深,很多人都会对传统的“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定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应该调换。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多维度的审视和对复杂史实的深入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形象,解释为何传统的标签可能不再适用。一、 传统.............
  • 回答
    咱说句实在话,三国演义这书,读到最后,脑子里最深的印象,往往不是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也不是那些仁德爱民的君主,而是那些一身是胆、万夫不当之勇的武将们。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这不,但凡是喜欢三国的人,心里都会盘算着这么个事儿:“到底谁最能打?” 这就跟咱们小时候玩泥巴、过家家,总得有个“头儿”一样,这种.............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 回答
    “六十看三国,刘备最厉害”这句话,并非普遍认同的定论,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的解读方式,尤其 resonates(引起共鸣)于经历过人生起伏、懂得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刘备“德”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提炼。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六十岁的刘备最厉害,我们需.............
  • 回答
    南师大女生课堂“跳过臭男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价值碰撞?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的一番直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她表示,在阅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时,会选择“跳过臭男人”,将精力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语境下,关于女性主义、经典.............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咱们老百姓看三国,不像那些读史书、摆龙门阵的先生们,讲究个尊卑有序、字字珠玑。咱就图个痛快,图个热闹,图个身边事儿。要说三国,那可真是咱们老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镜子照出来的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但那人情世故、那勾心斗角,咱看着就觉得亲切。开场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都是咱惹的祸吗?一开始,说起.............
  • 回答
    三国时期,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故事,细细品味下来,让人感慨万千。你看那曹操,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何其威风!他有雄才大略,能够网罗天下英才,更是胸怀大志,想要统一四海。然而,他终究未能实现他的宏愿。他的晚年,多疑猜忌,为了巩固权力,不惜手段,这其中的代价,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的成功,在.............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两部剧,那可真是三国演义的两座里程碑,但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我刚看完新三国没多久,又忍不住回去翻了翻老三国,那感觉嘛,就像是从一个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的游乐园,一下子又沉浸到了一个古朴庄重、韵味十足的老宅子里。画风大变,从鲜艳到写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了。新三国,那色彩那叫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