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回答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禅语,通常被称为“禅宗三境界”或者“悟道三阶段”,意境深远,历久弥新。它并非指代实际的山,而是用“山”这个意象来比喻一个人对事物、对真理、对自我的认知过程。理解这三层境界,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三层境界的含义:

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未悟之前,率性而为,以貌取人)

字面含义: 看到一座山,就认为它是一座山。就是那么简单,直接,不加思索。
引申含义:
直观认知,未经分析: 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停留在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层面。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形”,是它“是什么”。比如,看到一个人,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好人”或“坏人”,看到一件事,我们就直接下结论说“对”或“错”。
被动的接受者: 我们如同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辨别,就轻易地接受了事物的表象。我们没有质疑,没有探究,只是机械地将事物归类。
局限于感官经验: 我们的认知完全依赖于感官所提供的信息。山就是高高的、固定的、绿色的、有棱角的。我们没有去想这座山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内部是什么,它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它象征着什么。
未建立内在联系: 此时的我们,与事物之间缺乏更深层次的联系。我们只是从外部观察,而未能将事物的本质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幼稚、天真的阶段: 可以说,这是我们孩童时期或者尚未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的初级阶段。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缺乏分辨力。

举例:
一个初次见到大海的孩子,会说:“大海是蓝色的,有波浪。”
一个人听到某个名人做了好事,就觉得他是个“完美无缺的圣人”。
一个刚开始学习一门技能的人,看到别人熟练地操作,就觉得“这太简单了”。

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初悟之时,拨开迷雾,洞察本质)

字面含义: 看到一座山,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座山。它可能是由无数岩石、泥土、树木、水源组成的集合体,它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地质变迁,它与天气、气候息息相关,它甚至可能隐藏着丰富的矿藏或古老的传说。
引申含义:
开始质疑和分析: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开始运用理智和分析能力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我们开始问“为什么”,开始打破原有的认知框架。
看到事物的构成与关系: 我们不再只看到“山”这个整体,而是看到了山是由什么构成的(石头、土壤、植物等),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地质构造、水土保持等),山与周围环境(天空、河流、其他山峦)的关系是怎样的。
认识到事物的多重属性与动态性: 我们发现事物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变化和发展的。这座山可能在缓慢地侵蚀,可能在孕育生命,它的价值也可能因人而异。
摆脱固有的概念束缚: 我们开始意识到,之前对“山”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和片面。原有的标签和分类开始被打破,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理性与智慧的萌芽: 这是从感性认知转向理性认知的过渡阶段。我们开始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事物。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困惑和迷失,因为我们正在剥离过去的旧认知,构建新的理解。
看到事物的“空”性: 这里的“不是山”,也可以理解为看到了事物并非是恒常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山离不开土壤、水、空气,离不开时间、空间,甚至离不开我们的意识。

举例:
一个地质学家看到一座山,会想到它的形成年代、岩石成分、 tectonic plates的运动。
一个人了解到某个名人也曾有过失败和犯错的经历,就会觉得他不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更真实的“人”。
一个深入学习技能的人,会发现这门技能背后有着复杂的原理、不同的流派和精妙的技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

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大彻大悟,返璞归真,融会贯通)

字面含义: 经过一番探索和理解,我们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状态,但这个“山”已经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山”,而是经过深刻理解和体悟后的“山”。
引申含义:
回归自然,顺其自然: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再执着于分析和拆解,而是能够以一种自然、放松、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事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也接纳了事物的表象。我们不再纠结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是顺应事物的本来面目。
融会贯通,浑然天成: 我们已经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内化,不再需要刻意去分析。我们能够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但同时也能欣赏事物的表象。这种状态是智慧与境界的统一,是知与行的合一。
超越对立与分别: 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是”与“不是”的二元对立思维。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共性,也能理解事物的个性。我们能看到整体,也能洞察细节。
证得空性,但并非虚无: 证得了事物的空性,意味着我们不再执着于事物的实有,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但这并非走向虚无,而是看到事物在因缘条件下的“如实存在”,是一种不执着、不挂碍的自在状态。
返璞归真,以静观动: 经历过万千变化后,我们回归到最初的纯粹和简单,但这种简单是包含了深刻智慧的简单。我们能够洞察事物运行的规律,并能以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来理解世界。
“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此时的认知已经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行为和决策中。

举例:
一位资深的登山家,在登上顶峰时,看到的山是如此壮丽而熟悉,他不再需要思考它的地质构造,而是与山融为一体,感受它的巍峨与宁静。
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看到一个人,他能够一眼看出这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但不会简单地评价他,而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与之相处,并知道如何引导他走向更好的方向。
一位真正掌握了一门技能的大师,他不再需要思考每一个步骤,而是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技巧与思想浑然一体,甚至能创造出新的风格。

总结这三层境界的意义:

这三层境界代表了我们认知世界、理解事物、认识自我的三个递进的阶段。

第一层 是朴素的、表象的认知,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第二层 是理性探索的、分析的认知,是璞玉经过雕琢打磨的过程,看到了玉石本身的纹理和光泽。
第三层 是智慧圆融的、洞察本质的认知,是璞玉最终散发出内敛而璀璨的光芒,既看到了玉石的本质,也能欣赏它最终呈现的美。

这三个阶段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深化和回归的过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本质的体悟,最终达到一种“无心”,一种顺应自然的自在境界。无论我们是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理解一个人、还是审视我们自身,都可以借用这三层境界来审视和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人小时候学了思想品德课学到了道德与善良。

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看到了社会上的良心缺失和道德沦丧,和小时候学的并不一样。

一个人读书思考长大成熟以后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与善良,这才真正读懂了30年前学的思想品德课。

当然了,可能某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读懂那最基本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还有向善与向上。

附图一张,画得很明白了:


再附专栏文章一篇:

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user avatar

精准的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或者颓废,或者堕落的三个认知阶段。

【情景1】

看山是山:我父亲真的很厉害。

看山不是山:我父亲老古板落伍了。

看山还是山:姜还是老的辣。我父亲真的很厉害。

【情景2】

看山是山:做题厉害,我牛逼。

看山不是山:做题厉害毛用没有,我煞笔。

看山还是山:原来还是做题真•厉害的牛逼。

【情景3】

看山是山:领导怎么专业这么不靠谱。

看山不是山:领导人情世故好牛啊。

看山还是山:领导被抓了原来还是不靠谱。

user avatar

觉得好多答案都把参禅三境界跟道家的返璞归真混到一起了。

变成:对着一碗红烧肉,思来想去,最终不过还是吃下去了,放下杂念,还是一碗红烧肉嘛。

山是山,山不是山,山仍旧是山,必然陷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执念于此,又何谈顿悟?
抑或无色无相,亦色亦相,山是山如何,不是山又如何?空洞之言,怎么敢称境界?


要真如此那就成为鸡汤了。


为何而参禅?为成佛。


谈参禅三境,不可不提二偈:
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看山是山,试问又有多少人看山非山,看石以为山?身如杂草,心镜蒙秽,如何看山。
身如菩提,心似明镜,
透参山之本质,醒悟山之因果,
此所谓看山是山。

二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也好、杂草也罢,不过一时之态,一面之辞。心无执念,方能解构。
看山不是山,“是”者“此”也。不看此山,心在千山,神驰万物。
然后可称看山不是山。

对比三境,可得三偈:
身非菩提树,心亦明镜台,本来存万物,何不拂尘埃。
菩提杂草,都是植物;
明镜尘埃,皆属无机。
科学分析,合理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山还是山,你已不是你。

此三境界,以儒家说法就是:
格一物、格万物、格自己,
层层相扣,互为因果,
越过懂与不懂的鸿沟,
成为非人,弗人,佛也。

user avatar

其实大家都读错了。这三句是筛选的。100个常识(看山是山),其中30%可能是错误的。30%中可能1%后来发现是正确的。

比如,我小时候就父母/师长/书籍 教给我很多知识/常识,后来发现很多不靠谱,于是学会了科学这个方法论,一下子筛选了30%的错误出来。后来发现这些错误中某些还可能是正确的,这些正确点才是闪光点的精华啊。

另外,这三段话是价值渐进的。分辨30%的常识的错误的价值高于前面100%的常识;而最后1%的再次认识也超越30%推翻的价值。

user avatar

看山是山:执着于相。
看山不是山:执着于空。
看山还是山:空即空,相即相;空即相,相即空。牛屎即谢逊,谢逊即牛屎。山在此,我在此。有什么分别?

user avatar

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凡夫境界,贪嗔爱慢,人我是非,五欲六尘里面流浪生死,见色生淫,遇境沉迷,被物质现象所迷惑,被外境牵着鼻子走。

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修炼的过程,此时关闭六根,视而不见,听耳不闻。眼见色不被色尘所转,耳闻声不被声尘所转,享受着内在的甚深禅定。叫:下無大地上无天,水无波浪火无烟,耳听尘事心不摇,眼观形色内无有。

第三个阶段,见山是山,此时又入红尘,见到红尘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圆满,与极乐世界没有丝毫区别,真真切切,全然无我。即红尘超红尘,在俗而不俗,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身在三界内,心超三界外。超越三界,首先超越的是自己,没有自己也就没有三界可超越了。

外在看与第一个阶段没有区别,但内在已经决然不同。

user avatar

认识世界的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蒙昧状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无比真实可信,相信我们眼见的就是全部。

第二个层级认识真理,我们苦苦寻觅世界的真相,慢慢明白这个世界不过是虚幻的泡影。

第三个层级是开悟,你明白了这份如泡影般的世界存在是有目的的,只所以人不能看出其中的真相也是有目的的,我们不要因为纠结这些而错过了世界本身的精彩,我们应该积极坦然的接受和拥抱这个世界,从中活出自己的乐趣和精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