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小时候学了思想品德课学到了道德与善良。
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看到了社会上的良心缺失和道德沦丧,和小时候学的并不一样。
一个人读书思考长大成熟以后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与善良,这才真正读懂了30年前学的思想品德课。
当然了,可能某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读懂那最基本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还有向善与向上。
附图一张,画得很明白了:
再附专栏文章一篇:
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精准的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或者颓废,或者堕落的三个认知阶段。
【情景1】
看山是山:我父亲真的很厉害。
看山不是山:我父亲老古板落伍了。
看山还是山:姜还是老的辣。我父亲真的很厉害。
【情景2】
看山是山:做题厉害,我牛逼。
看山不是山:做题厉害毛用没有,我煞笔。
看山还是山:原来还是做题真•厉害的牛逼。
【情景3】
看山是山:领导怎么专业这么不靠谱。
看山不是山:领导人情世故好牛啊。
看山还是山:领导被抓了原来还是不靠谱。
觉得好多答案都把参禅三境界跟道家的返璞归真混到一起了。
变成:对着一碗红烧肉,思来想去,最终不过还是吃下去了,放下杂念,还是一碗红烧肉嘛。
山是山,山不是山,山仍旧是山,必然陷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执念于此,又何谈顿悟?
抑或无色无相,亦色亦相,山是山如何,不是山又如何?空洞之言,怎么敢称境界?
要真如此那就成为鸡汤了。
为何而参禅?为成佛。
谈参禅三境,不可不提二偈:
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看山是山,试问又有多少人看山非山,看石以为山?身如杂草,心镜蒙秽,如何看山。
身如菩提,心似明镜,
透参山之本质,醒悟山之因果,
此所谓看山是山。
二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也好、杂草也罢,不过一时之态,一面之辞。心无执念,方能解构。
看山不是山,“是”者“此”也。不看此山,心在千山,神驰万物。
然后可称看山不是山。
对比三境,可得三偈:
身非菩提树,心亦明镜台,本来存万物,何不拂尘埃。
菩提杂草,都是植物;
明镜尘埃,皆属无机。
科学分析,合理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山还是山,你已不是你。
此三境界,以儒家说法就是:
格一物、格万物、格自己,
层层相扣,互为因果,
越过懂与不懂的鸿沟,
成为非人,弗人,佛也。
其实大家都读错了。这三句是筛选的。100个常识(看山是山),其中30%可能是错误的。30%中可能1%后来发现是正确的。
比如,我小时候就父母/师长/书籍 教给我很多知识/常识,后来发现很多不靠谱,于是学会了科学这个方法论,一下子筛选了30%的错误出来。后来发现这些错误中某些还可能是正确的,这些正确点才是闪光点的精华啊。
另外,这三段话是价值渐进的。分辨30%的常识的错误的价值高于前面100%的常识;而最后1%的再次认识也超越30%推翻的价值。
看山是山:执着于相。
看山不是山:执着于空。
看山还是山:空即空,相即相;空即相,相即空。牛屎即谢逊,谢逊即牛屎。山在此,我在此。有什么分别?
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凡夫境界,贪嗔爱慢,人我是非,五欲六尘里面流浪生死,见色生淫,遇境沉迷,被物质现象所迷惑,被外境牵着鼻子走。
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修炼的过程,此时关闭六根,视而不见,听耳不闻。眼见色不被色尘所转,耳闻声不被声尘所转,享受着内在的甚深禅定。叫:下無大地上无天,水无波浪火无烟,耳听尘事心不摇,眼观形色内无有。
第三个阶段,见山是山,此时又入红尘,见到红尘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圆满,与极乐世界没有丝毫区别,真真切切,全然无我。即红尘超红尘,在俗而不俗,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身在三界内,心超三界外。超越三界,首先超越的是自己,没有自己也就没有三界可超越了。
外在看与第一个阶段没有区别,但内在已经决然不同。
认识世界的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蒙昧状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无比真实可信,相信我们眼见的就是全部。
第二个层级认识真理,我们苦苦寻觅世界的真相,慢慢明白这个世界不过是虚幻的泡影。
第三个层级是开悟,你明白了这份如泡影般的世界存在是有目的的,只所以人不能看出其中的真相也是有目的的,我们不要因为纠结这些而错过了世界本身的精彩,我们应该积极坦然的接受和拥抱这个世界,从中活出自己的乐趣和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