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到底是“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些流民的归附是衡量一个势力是否强大、是否有号召力的重要标志。
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 当时,天下主要由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主导。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一直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势力相对弱小,急需扩大实力。
赤壁之战前夕: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势力主要集中在荆州南部,但尚未完全稳固,且面对强大的曹操南下威胁。

二、 “携民渡江”的说法和论据

“携民渡江”是一种将刘备描绘成仁德之君、以民为重的观点。其论据主要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记载:

原文描述: “先主辞,而心不能忍,乃部署诸葛亮,使守城,遂率步骑千余,渡江击备。”(这是指刘备离开刘表,去攻打江夏的黄祖,与百姓无关。)
后文描述“携民渡江”的核心内容: “曹公军败于赤壁,刘备乘胜追之,遂据有荆州之地,荆州百姓亦愿附从。时备使羽巡行,令兵毋犯百姓,及有馈遗,皆有重赏。由是远近百姓,莫不欣赖,家家有喜色,户户皆欢声。备遂携其百姓,渡江以据有南郡。”

支持“携民渡江”的解读:

1. “百姓亦愿附从”: 这句话表明,荆州百姓是自愿追随刘备的。这可能源于刘备在荆州期间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严明军纪、尊重百姓等,赢得了民心。
2. “家家有喜色,户户皆欢声”: 这句形容词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拥戴刘备的景象。
3. “令兵毋犯百姓,及有馈遗,皆有重赏”: 这是刘备严明军纪、爱护百姓的具体表现,能够吸引流民和百姓的归附。
4. 战略考量: 拥有大量人口和农业资源是壮大实力的基础。刘备此时需要巩固在荆州的统治,吸引人口是重要的战略手段。

三、 “胁民渡江”的说法和论据

“胁民渡江”则是一种更为现实主义或带有批判色彩的解读,认为刘备是将百姓作为人质或军事工具,强制他们跟随自己。其论据可能来自于对历史事件的更深层分析和对“携”字的另一种理解。

“携”字的多重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携”字可以表示“带着”、“牵着”,但也可能包含“胁迫”、“扶持”、“拉扯”等含义。如果理解为“拉扯”或“胁迫”,那么就有“胁民渡江”的意思。
曹操的追击: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战败,但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且很快就卷土重来,试图收复荆州。刘备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要迅速撤离,很可能难以保证所有百姓都愿意、能够安全地跟随。
当时的战争环境: 战争时期,百姓常常是军队的辎重和包袱。为了避免百姓落入敌手,军队可能会采取强制手段,要求百姓随军撤离。
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记载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或者带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即使是《三国志》,也可能存在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进行的润色。

支持“胁民渡江”的解读:

1. 生存压力: 刘备当时面临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他的首要任务是保存自己的力量。在仓促撤离的情况下,强行带走百姓,既可以避免百姓成为曹操的资源,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部队实力(虽然这些部队战斗力可能不强)。
2. 缺乏其他选择: 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刘备不带走这些百姓,他们很可能在曹操到来后遭受兵乱、屠杀或被俘虏。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备的行动也可能是出于对百姓的“保护”,但这种保护是以强制性的方式实现的。
3. 《三国演义》的渲染: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对“携民渡江”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万余黎庶,扶老携幼,漫山塞野,号泣而随之”的场景,更倾向于是一种壮观但带有悲情色彩的景象,容易让人联想到被迫跟随。但《三国演义》是为了艺术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

四、 历史记载的更详细分析:

我们需要关注《三国志》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是否完全一致。在描述刘备从荆州撤退时,其实有两个重要的节点:

第一次撤退(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刘备乘胜追击,并在荆州站稳脚跟。此时的记载是“荆州百姓亦愿附从”,并且刘备实行了“军不犯百姓”的政策。这似乎更倾向于“携民”而非“胁民”。
第二次撤退(曹操南下): 赤壁之战后不久,曹操并未死心,而是重新集结兵力南下。此时,刘备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关于曹操第二次南下的记载是:“……曹公遣其将往征备,备走。寻使羽别将,从间道大于夏口,遂破操军,据南郡。操遂引军还。” 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刘备“携民渡江”的记载。

关键点在于对“携民渡江”的理解,它更多是来自于对刘备在占据荆州期间(特别是曹操南下之前的时期)的描写,以及后来为了争夺南郡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

一些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携民渡江”更像是后来的“诸葛亮率军入川”,但那是在刘备已经占据了益州的大部分地区,并且是带有明确战略目的的。

五、 总结与思考

“携民渡江”的观点更侧重于刘备赢得民心,百姓自愿追随。 这符合他作为仁德之君的形象,并且在当时曹操威胁下,赢得民心是重要的战略优势。
“胁民渡江”的观点则更关注当时的军事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在战争时期,军队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复杂的,强制性的行为也可能发生。
历史记载的模糊性: 《三国志》作为正史,虽然相对可靠,但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刘备“携民渡江”的具体细节,史料记载并不十分详尽,留下了解读的空间。

更可能的真相是:

刘备在荆州时期,确实通过“不犯百姓”、“重赏馈遗”等方式赢得了相当一部分百姓的拥护。当曹操再次南下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和保护这些拥护者,可能会采取行动让他们跟随自己撤退。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百姓自愿跟随的成分,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比如为了避免他们落入敌手而被利用,或者为了增加部队的后勤和人力。

因此,与其简单地将刘备定性为“携民”或“胁民”,不如说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刘备的意图可能是仁德的,但执行过程中可能受到了现实的制约和影响。他的行动既有争取民心的成分,也包含了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总而言之,刘备到底是“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取决于你如何解读史料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赢得部分民心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和保护百姓而采取了引导和组织性行动,其中可能包含一定的强制性因素”。 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既非携民渡江,也没有胁民渡江,实际情况是刘备被“裹挟”。

曹操南征、刘表病亡、刘琮继位、举州暗降,刘备能做啥?

只消曹军抵达荆州,身边的刘琮军就会改旗易帜,届时刘备陷入曹军的汪洋大海,唯有死路一条。

除了脚底抹油,别无他法。

可不只是刘备军跑,很多百姓也在跑,他们不仅跑,还来自愿加入亡命途中的刘备行队。

抛家舍业而来,你能不收留么?

这一路队伍便似滚雪球般愈发壮大,抵达当阳地界已经十万人有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百姓。

人是多了,速度也慢了。

刘备撇下这些人,大可以带着军队轻装上路去抢江陵,然后渡江。

可百姓们呢?

提速对他们而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的命运注定要在南下途中被曹军追上。

现实如此残酷,刘备没有保护百姓的力量,只有两个选择:弃百姓、轻兵速抢江陵;弃生途、坐等被追上。

这种选择题给谁都很简单,谁不选择前者啊,本就不欠这些百姓什么,能跑快为啥要被拖累?

而刘备呢,对百姓不忍弃之,甘愿与民同败。

从始至终刘备也没胁迫过百姓,谈何胁民渡江?

百姓的速度根本无法抵达江陵,如何携民渡江?

唯有刘备这厮,被百姓裹挟,被仁义裹挟,明明可以上岸,偏偏甘坐沉船。

历史中明明是刘备被百姓拖累,偏偏有人诬他胁迫百姓,如此浅显易懂的事实也要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忒没劲了不是。

user avatar

要是胁民渡江,老百姓自然是不愿意的。

那么,刘备需要多少人维持秩序?

那么,如果老百姓反抗需要多少人镇压?

有那么多人,刘备为什么不直接保存实力开溜,偏偏要消耗在这上面?

胁了这么多人,拖慢了刘备的行军速度,曹操追来,老百姓那肯定是会一哄而散的,那刘备怎么干值得吗?

老百姓不愿意,我看是你不愿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极为复杂,他究竟是“仁义”还是“虚伪”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考察他的言行、策略以及历史背景,并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一、 仁义之说:刘备的正面形象支持刘备是“仁义”之人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他公开宣.............
  • 回答
    刘备这人,你说他怎么样?哎,真是说起来话长。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人物,而是个在历史的洪流里不断打磨,塑造出复杂棱角的人。想把他用几句话概括完,那可真是难为人了。首先得说,刘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份“仁义”的招牌。从《三国演义》里读出来,他好像就是汉室正统、百姓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收拢人.............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刘备与手下同床共卧的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及裴松之的注。这些记载并非描绘刘备与普通士卒整日同吃同睡,而是集中体现在他创业初期,特别是早年艰苦奋斗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同床共卧的记载?要理解刘备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来分析:1. 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共同进退.............
  • 回答
    刘涛,一个在观众心中拥有着多重身份的女性。她既是荧幕上那个坚韧、温婉的国民媳妇,又是生活中那个内外兼修、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妻子和母亲。要说刘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荧幕上的多面体:从青涩到成熟,从古装到现代,她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刚出道时的刘涛,给人的印象更多是带着几分古典韵味的.............
  • 回答
    关于 B 站用户刘尊荣到底是什么生物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 B 站社区引起不少讨论和猜测的话题。要详细地说清楚,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解析,尽量还原一个比较立体和真实的刘尊荣形象,而不是一个生硬的 AI 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刘尊荣并非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名称。在 B 站的语境下,这个称呼更像.............
  • 回答
    在探讨万姓之首是刘还是李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万姓之首”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中华姓氏文化中,“之首”通常可以指代以下几种情况:1. 历史上的开创者或重要人物: 指某个姓氏的起源人物,或是对该姓氏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祖先。2. 人口数量的排名: 指在特定时期或当下,哪个姓氏的人口最多,通常是按全国.............
  • 回答
    关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与演员刘熙阳之间关系的传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猜测。坊间流传着两种主要说法:一种是师生恋,另一种则是权色交易。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些传闻的由来、涉及的细节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传闻的起源与发酵最早将张辉和刘熙阳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是一些公开的活动照片和.............
  • 回答
    刘封的身世,确实是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也因为其与刘备的密切关系,使得他的真实背景一直引发着不少猜测和讨论。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从他早年被刘备收养说起,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首先,大家最普遍、也最深入人心的说法,就是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依据的。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注引《魏.............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首先,生.............
  • 回答
    江歌案,一个令人心痛的名字,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人性与法律的复杂博弈。其中,刘鑫是否锁门,以及她前后说法的不同,无疑是案情中最具争议和最牵动人心的部分。要厘清这一切,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剖析。刘鑫到底锁门了吗?这个问题,在法律判决和公众舆论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法律判决的认定: 在陈.............
  • 回答
    刘备从一名忠于汉献帝的臣子,一步步走向自立为帝,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夹杂着政治斗争、个人野心、时势所迫以及对汉室衰微现实的无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演变。早期的“忠诚”:乱世中的一丝执念刘备出身寒微,早年颠沛流离,但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标签,就是“汉室宗亲”。这不.............
  • 回答
    关于刘秀何时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位面之子”,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咱们看史书,总觉得他身上自带一股天命所归的劲儿,但要说他哪一天突然就“悟了”,觉得自己是穿越来的、是注定要当皇帝的,那倒也未必是那么清晰界限的一刻。很多时候,这种“位面之子”的感觉,更像是在一次次生死考验和重大决策中,被反复验证.............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三国演义》核心的魅力之一,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出身背景确实不高,但他们之所以能拥有后世传颂的绝世武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多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支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这股子强大的武力到底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文学.............
  • 回答
    哎呀,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最近饭圈确实是挺流行“王俊凯带大丁程鑫,丁程鑫带大刘耀文”这个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别急,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故事和情感连接,不是随便瞎说的。咱们先得从头说起,了解一下他们几个是怎么认识的。王俊凯和丁程鑫的“缘起”:同门师兄弟的情谊这事儿啊,得追溯到TF家族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