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到底是“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些流民的归附是衡量一个势力是否强大、是否有号召力的重要标志。
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 当时,天下主要由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主导。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一直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势力相对弱小,急需扩大实力。
赤壁之战前夕: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势力主要集中在荆州南部,但尚未完全稳固,且面对强大的曹操南下威胁。

二、 “携民渡江”的说法和论据

“携民渡江”是一种将刘备描绘成仁德之君、以民为重的观点。其论据主要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记载:

原文描述: “先主辞,而心不能忍,乃部署诸葛亮,使守城,遂率步骑千余,渡江击备。”(这是指刘备离开刘表,去攻打江夏的黄祖,与百姓无关。)
后文描述“携民渡江”的核心内容: “曹公军败于赤壁,刘备乘胜追之,遂据有荆州之地,荆州百姓亦愿附从。时备使羽巡行,令兵毋犯百姓,及有馈遗,皆有重赏。由是远近百姓,莫不欣赖,家家有喜色,户户皆欢声。备遂携其百姓,渡江以据有南郡。”

支持“携民渡江”的解读:

1. “百姓亦愿附从”: 这句话表明,荆州百姓是自愿追随刘备的。这可能源于刘备在荆州期间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严明军纪、尊重百姓等,赢得了民心。
2. “家家有喜色,户户皆欢声”: 这句形容词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拥戴刘备的景象。
3. “令兵毋犯百姓,及有馈遗,皆有重赏”: 这是刘备严明军纪、爱护百姓的具体表现,能够吸引流民和百姓的归附。
4. 战略考量: 拥有大量人口和农业资源是壮大实力的基础。刘备此时需要巩固在荆州的统治,吸引人口是重要的战略手段。

三、 “胁民渡江”的说法和论据

“胁民渡江”则是一种更为现实主义或带有批判色彩的解读,认为刘备是将百姓作为人质或军事工具,强制他们跟随自己。其论据可能来自于对历史事件的更深层分析和对“携”字的另一种理解。

“携”字的多重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携”字可以表示“带着”、“牵着”,但也可能包含“胁迫”、“扶持”、“拉扯”等含义。如果理解为“拉扯”或“胁迫”,那么就有“胁民渡江”的意思。
曹操的追击: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战败,但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且很快就卷土重来,试图收复荆州。刘备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要迅速撤离,很可能难以保证所有百姓都愿意、能够安全地跟随。
当时的战争环境: 战争时期,百姓常常是军队的辎重和包袱。为了避免百姓落入敌手,军队可能会采取强制手段,要求百姓随军撤离。
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记载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或者带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即使是《三国志》,也可能存在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进行的润色。

支持“胁民渡江”的解读:

1. 生存压力: 刘备当时面临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他的首要任务是保存自己的力量。在仓促撤离的情况下,强行带走百姓,既可以避免百姓成为曹操的资源,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部队实力(虽然这些部队战斗力可能不强)。
2. 缺乏其他选择: 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刘备不带走这些百姓,他们很可能在曹操到来后遭受兵乱、屠杀或被俘虏。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备的行动也可能是出于对百姓的“保护”,但这种保护是以强制性的方式实现的。
3. 《三国演义》的渲染: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对“携民渡江”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万余黎庶,扶老携幼,漫山塞野,号泣而随之”的场景,更倾向于是一种壮观但带有悲情色彩的景象,容易让人联想到被迫跟随。但《三国演义》是为了艺术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

四、 历史记载的更详细分析:

我们需要关注《三国志》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是否完全一致。在描述刘备从荆州撤退时,其实有两个重要的节点:

第一次撤退(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刘备乘胜追击,并在荆州站稳脚跟。此时的记载是“荆州百姓亦愿附从”,并且刘备实行了“军不犯百姓”的政策。这似乎更倾向于“携民”而非“胁民”。
第二次撤退(曹操南下): 赤壁之战后不久,曹操并未死心,而是重新集结兵力南下。此时,刘备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关于曹操第二次南下的记载是:“……曹公遣其将往征备,备走。寻使羽别将,从间道大于夏口,遂破操军,据南郡。操遂引军还。” 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刘备“携民渡江”的记载。

关键点在于对“携民渡江”的理解,它更多是来自于对刘备在占据荆州期间(特别是曹操南下之前的时期)的描写,以及后来为了争夺南郡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

一些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携民渡江”更像是后来的“诸葛亮率军入川”,但那是在刘备已经占据了益州的大部分地区,并且是带有明确战略目的的。

五、 总结与思考

“携民渡江”的观点更侧重于刘备赢得民心,百姓自愿追随。 这符合他作为仁德之君的形象,并且在当时曹操威胁下,赢得民心是重要的战略优势。
“胁民渡江”的观点则更关注当时的军事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在战争时期,军队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复杂的,强制性的行为也可能发生。
历史记载的模糊性: 《三国志》作为正史,虽然相对可靠,但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刘备“携民渡江”的具体细节,史料记载并不十分详尽,留下了解读的空间。

更可能的真相是:

刘备在荆州时期,确实通过“不犯百姓”、“重赏馈遗”等方式赢得了相当一部分百姓的拥护。当曹操再次南下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和保护这些拥护者,可能会采取行动让他们跟随自己撤退。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百姓自愿跟随的成分,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比如为了避免他们落入敌手而被利用,或者为了增加部队的后勤和人力。

因此,与其简单地将刘备定性为“携民”或“胁民”,不如说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刘备的意图可能是仁德的,但执行过程中可能受到了现实的制约和影响。他的行动既有争取民心的成分,也包含了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总而言之,刘备到底是“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取决于你如何解读史料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赢得部分民心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和保护百姓而采取了引导和组织性行动,其中可能包含一定的强制性因素”。 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既非携民渡江,也没有胁民渡江,实际情况是刘备被“裹挟”。

曹操南征、刘表病亡、刘琮继位、举州暗降,刘备能做啥?

只消曹军抵达荆州,身边的刘琮军就会改旗易帜,届时刘备陷入曹军的汪洋大海,唯有死路一条。

除了脚底抹油,别无他法。

可不只是刘备军跑,很多百姓也在跑,他们不仅跑,还来自愿加入亡命途中的刘备行队。

抛家舍业而来,你能不收留么?

这一路队伍便似滚雪球般愈发壮大,抵达当阳地界已经十万人有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百姓。

人是多了,速度也慢了。

刘备撇下这些人,大可以带着军队轻装上路去抢江陵,然后渡江。

可百姓们呢?

提速对他们而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的命运注定要在南下途中被曹军追上。

现实如此残酷,刘备没有保护百姓的力量,只有两个选择:弃百姓、轻兵速抢江陵;弃生途、坐等被追上。

这种选择题给谁都很简单,谁不选择前者啊,本就不欠这些百姓什么,能跑快为啥要被拖累?

而刘备呢,对百姓不忍弃之,甘愿与民同败。

从始至终刘备也没胁迫过百姓,谈何胁民渡江?

百姓的速度根本无法抵达江陵,如何携民渡江?

唯有刘备这厮,被百姓裹挟,被仁义裹挟,明明可以上岸,偏偏甘坐沉船。

历史中明明是刘备被百姓拖累,偏偏有人诬他胁迫百姓,如此浅显易懂的事实也要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忒没劲了不是。

user avatar

要是胁民渡江,老百姓自然是不愿意的。

那么,刘备需要多少人维持秩序?

那么,如果老百姓反抗需要多少人镇压?

有那么多人,刘备为什么不直接保存实力开溜,偏偏要消耗在这上面?

胁了这么多人,拖慢了刘备的行军速度,曹操追来,老百姓那肯定是会一哄而散的,那刘备怎么干值得吗?

老百姓不愿意,我看是你不愿意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