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代名将,或者,一代雄主?

回答
刘备算不算一代名将,算不算一代雄主,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块玉石有没有光泽,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但要细细说来,还得从头捋一捋。

咱们先说“名将”。什么是名将?在我看来,名将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伐果断,更重要的是能够统御三军,指挥若定,打出名声,甚至改变战局。刘备有没有这个本事?

从早年说起,刘备是个实打实的“行伍出身”。 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在朝堂上舞文弄墨的士大夫。年轻时候,他就跟着人贩子出身的“幽州太守”刘虞,后来又投奔了公孙瓒,在那样的乱世里,他可是在前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你想想,在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边境,跟人家真刀真枪地干,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参与的几次大仗,虽然说不上以少胜多,但至少能看出来他是个悍勇的将领,也敢于身先士卒。像讨伐黄巾贼,他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督邮,但之后参与的几次战役,他都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的“个人魅力”和“团队建设”是真的很强。 他虽然没什么家底,但却能吸引来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这些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将。这可不是靠钱就能办到的,这得靠人格魅力,靠一种“志同道合”的信念。你想想,关羽张飞两人,那是何等骄傲的人,却甘愿在刘备身边鞍前马后,生死相随。这种凝聚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一个能聚集起这样一群将才的人,怎么能说他不懂得用兵,不懂得如何指挥?

但是,如果拿刘备跟那些纯粹的“战神”比,比如曹操、孙权,甚至后期的司马懿,刘备的“名将”头衔,就得打个问号了。 曹操一生经历了多少大战?赤壁之战虽然败了,但之前官渡之战那一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以少胜多。孙权也坐拥江东,三次抵挡曹操大军,也是靠着他的军事才能。刘备呢?他虽然赢了一些小规模的胜利,比如打败张绣、曹洪,但是那些真正决定天下大势的大战,比如赤壁之战,他更多的是联合孙权,自己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别说后来夷陵之战,他亲自挂帅,结果惨败,损兵折将,几乎葬送了蜀汉的基业。从纯粹的战术指挥和军事谋略上看,刘备可能比不上一些顶尖的军事家。他更像是那个“总指挥”,而他的手下有太多才能出众的“前线指挥官”。

所以,说刘备是“一代名将”,如果严格按照“战无不胜”的标准来衡量,那他可能还差一点火候。但他绝对是一个有军事才能、勇于征战、能够凝聚人心、善于用将的将领。 他的战场经历是丰富的,他的勇气是毋庸置疑的。

那他算不算“一代雄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是肯定的,而且是相当肯定的。

雄主,在我理解,是指那种有宏大志向,能够审时度势,懂得抓住机遇,并且能够建立一番事业的领袖。刘备身上,这些特质是极其明显的。

首先,他的“志向”是贯穿一生的。 他虽然出身卑微,甚至可以说是“布衣”,但自打出道起,他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汉室宗亲”,要“兴复汉室”。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有多少人是靠着实力上位,或者只是为了割据一方?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这种坚持,尤其是在他屡败屡战,多次颠沛流离的时候,更是难能可贵。想想他在陶谦那里求官,在曹操那里做客,在刘表那里避难,甚至在张鲁那里碰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汉室”理想。

其次,他的“审时度势”和“抓住机遇”的能力非常强。 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所以他懂得“联合”。先是联合关羽张飞,然后联合曹操,再然后联合孙权,最后又联合马超、黄忠、魏延、赵云。他懂得在不同的阶段,和谁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赤壁之战,他能抓住曹操南下的机会,和孙权联手,这是何等的高明!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仁德”的力量。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能够以“仁德”为旗帜,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策略。他爱民如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长坂坡赵云为他救阿斗,这些事迹,虽然有演义成分,但其核心都在于刘备的“仁”和“义”。这种“仁德”,为他赢得了民心,赢得了人才,也赢得了士人的支持。一个能够用“仁德”作为号召,并且真正践行,从而凝聚起强大力量的领导者,绝对算得上是“雄主”。

他建立蜀汉政权,更是他“雄主”身份的有力证明。 从一无所有,到占据四川,建立独立的政权,对抗曹魏和东吴这两个更强大的对手,这中间付出了多少努力,经历了多少艰辛,才能做到?虽然蜀汉的基业并非他一人奠定,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巨大贡献,但正是刘备这位“主公”,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并且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他最后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也足以证明他至死都不放弃自己“兴复汉室”的信念。

所以,在我看来,刘备绝对算得上一代雄主。 他可能不是那个最擅长打仗的“战将”,但他是那个最懂得如何领导一群杰出人才,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并且最终能够建立一番事业的“领袖”。他身上有着那个乱世之中,一位真正“雄主”所应具备的野心、智慧、韧性和仁德。他所代表的,是一种“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一种“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以及一种“万折必胜”的奋斗精神。这些,足以让他名垂青史,被后人称为“一代雄主”。

把刘备说成“名将”还是“雄主”,就像你问一个画家是不是“色彩大师”还是“构图大师”。他可能两者都不是顶尖,但他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艺术家,却能通过他的作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光芒。刘备就是这样,他不是最完美的,但他绝对是那个时代最独特、最令人敬佩的“雄主”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算,名将与雄主不是用胜率来说话的,而是靠关键战役个最终成果来说话的。昔日汉高祖面对西楚霸王项羽未尝一胜。尤其是在彭城之战中,汉高祖率领五十万大军硬是被项羽三万人给打得全军总崩溃,仅以身免。可是那又如何,随后高祖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给不可一世的战神项羽来了个十面埋伏,最终赢得天下。如果你光看刘项对刚的胜率,那你简直不敢相信刘邦能得天下。

再来说说我皇叔,我皇叔一生虽然颠沛流离,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你几时看到他被活捉。不论他到哪里,各方势力都是以礼相待,是人是鬼见到我皇叔都要给三分薄面。如果看官你不信,我就给你列举一下各路诸侯对我皇叔的态度。

一、中平五年(188年)刘备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看见没,见面就给官。当然了在公孙瓒这里我皇叔是关系户啦,毕竟他当年跟公孙瓒是同学关系。

二、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在小沛。在东汉末年州牧、刺史之职可是封疆大吏,总揽一洲之军政。同年十二月,陶谦病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州牧,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徐州乃天下富庶之地其地位更是有别于一般州牧。堂堂封疆大吏陶谦,那也是一见我皇叔立即上表讨要豫州刺史之职位。随后陶谦病重,居然把面子一给到底,直接要求刘备接手徐州太守之职。

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曹老板久闻我皇叔大名,仰慕不已,直接上表朝廷给我皇叔封侯拜将。随后曹操老板是给钱、给粮食、给兵马还让刘备做豫州牧。你看看,三国成就最大的曹老板倍儿给面儿我皇叔。

四、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大家可别小看了左将军这个职位啊,左将军是常设武官。两汉最高武官为大将军,大将军以下,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四方将军(前后左右)。此八将军,位高权重,金印紫绶,号称“八重号”。左将军按今天标准,大将军衔。凭良心讲,曹老板真心对皇叔很不错了。

五、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刘备曾举荐他为茂才,率领军队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四世三公,名满天下的袁本初尽然出城二百里来迎接我皇叔,这是何等的威风,这是何等的重视。

六、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

七、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法正主动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我皇叔威名远播,刘璋主动邀请入川。

如果刘备不是豪杰,不是雄主,不是名将,我皇叔能得到天下众多实力派诸侯的高规格礼遇?

再来看看我皇叔的战场表现,虽然我皇叔一生中败多胜少,但是这不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我皇叔败仗最多的时期,是其颠沛流离时期。这主要是因为他出身中下阶层,所以自身实力有限,在早期的诸侯混战过程中才会屡屡遭受失败。但是我皇叔百折不挠,屡败屡战,而且十分善于打关键战役。

在极其关键的赤壁之战中联吴抗曹,狂胜曹操,获得荆州一席之地。自从我皇叔获得这块基本盘后,其才能立即得到了充分发挥。在短时间内入川夺得益州,随后北入汉中大败曹操,占据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说只要给我皇叔一点机会,其能力立即得到了认证。

再后来,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引发夷陵大战。我皇叔为了给二爷报仇,为了夺回荆州,毅然率军伐吴。关于夷陵之战,有些键盘侠开了上帝视角说不该打从而避免惨败,我则认为我皇叔完全应该打。

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被杀,荆州被夺。可以说吴国已经是骑着刘备的脖子拉屎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如果不伐吴,敢问他蜀汉的队伍还怎么带?如果连个出击的动作都没有,敢问天下的士人谁会看得起他?局势都这样了,居然还有人说不该伐吴,这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有人已经倾门踏户,作为屋主人采取防卫措施这是必须的,这应该是本能的反应,何来该不该之说?伐吴是必然要做的,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战争没开始之前谁知道输赢?

一代雄主,既为兄弟情义也为蜀汉利益,他毅然伐吴。这一点上讲,刘备做得完全没错。至于伐吴失败那是军事上的问题,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又如何,起码我敢于出兵,总比那些不敢亮剑的人强。

如果以结果论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零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没必要打了。皇叔伐吴,从道义上和实际利益层面都完全没问题。再说了,我皇叔虽然在夷陵战败,但是蜀汉的基本盘还是保住了,不论如何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是没变的。

在一个贵族横行的年代里,我皇叔带领一批中下阶层出生的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让他们有机会封侯拜相,让他们有机会荣华富贵。多么励志的一个带头大哥,怎能不是名将,怎能不是雄主。

以我皇叔的终生成就来讲,他可能略差于超级官二代曹老板,也可能略微逊色于天生捡漏王“孙十万”。但是,我皇叔绝对有资格笑傲于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等人面前。

先主起于微末之间,奋翼于大乱之时。汉得天统,莽簒而在光武,操窃而在昭烈。魏吴虽僣,犹夫吴楚也。昭烈天资仁厚,宇量宏毅,岿然一世之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崎岖百折,偾而益坚。颠沛之际,信义逾明。故能终系景命,信大义于天下。任贤使能,洒落诚尽,使诸葛亮以死自效。复见三代君臣,高、光为不亡矣。国贼未讨,境土未复,而偾军崩殂,哀哉!

刘皇叔小档案:

籍贯:涿郡涿县

身世:皇室世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童年生活:少孤而贫,胸怀大志

老师:卢植 (卢植字子干,是东汉末年名儒,这个卢植绝非一般人物,他也是曹操的偶像。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立即启用卢植,拜北中郎将,率领官军主力连破贼帅张角。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卢植所率军队打的是主力C位。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卢植被袁绍拜为军师。在去世之后,曹操途径涿州时,亲自撰写祭文纪念卢植,对卢植的一生高度评价。孟德对子干的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不信请看孟德公亲笔题写的原文: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同窗:公孙瓒、刘德然

最好的兄弟:关羽、张飞

爱好:狗、马、音乐、时装

性格:恢宏大气,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朋友

出道官职:安喜尉

亲手殴打过的人:督邮

曾经的上级:邹靖、毌丘毅、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第一次封疆:徐州牧

最一言难尽的人:曹操

最讨厌的军阀:吕布

最失败的夺权:衣带诏事件

最成功的跳槽:官渡之战前南投刘表

最好的朋友:公孙瓒

最得力的文臣:法正、诸葛亮

最喜欢的武将:关羽、魏延

最无可奈何的女人:孙夫人

最具战略眼光的贵人:鲁肃

最具价值的建议: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最仁义的事: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束手,荆州十余万人愿随先主。《三国志》原文: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事业之转折:赤壁之战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块根据地:荆南五郡

最高光的时刻:跨有荆、益,北据汉中

最高称谓:皇帝(汉昭烈帝

最愤怒的时刻:东吴背刺,二弟殒命

最伤心的时刻:夷陵战败

最想感谢的人:罗贯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算不算一代名将,算不算一代雄主,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块玉石有没有光泽,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但要细细说来,还得从头捋一捋。咱们先说“名将”。什么是名将?在我看来,名将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伐果断,更重要的是能够统御三军,指挥若定,打出名声,甚至改变战局。刘备有没有这个本事?从早年说起,刘备是个实打实的“行伍.............
  • 回答
    刘湘是否算一个“纯正意义上的军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军阀”这个词。如果咱们把“军阀”理解为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私人武装力量掌握地方行政权力,并且在中央政府的权威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拥有高度自治甚至独立倾向的政治军事人物,那么刘湘确实符合很多关键特征。首先,咱们得看看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极为复杂,他究竟是“仁义”还是“虚伪”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考察他的言行、策略以及历史背景,并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一、 仁义之说:刘备的正面形象支持刘备是“仁义”之人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他公开宣.............
  • 回答
    刘备这人,你说他怎么样?哎,真是说起来话长。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人物,而是个在历史的洪流里不断打磨,塑造出复杂棱角的人。想把他用几句话概括完,那可真是难为人了。首先得说,刘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份“仁义”的招牌。从《三国演义》里读出来,他好像就是汉室正统、百姓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收拢人.............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刘备集团对待人才的态度可以用“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知人善任,恩威并施”来概括。在三国乱世,人才的争夺是各方势力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在众多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崛起并最终鼎足一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用人理念和对人才的珍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 .............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 回答
    刘备与手下同床共卧的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及裴松之的注。这些记载并非描绘刘备与普通士卒整日同吃同睡,而是集中体现在他创业初期,特别是早年艰苦奋斗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同床共卧的记载?要理解刘备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来分析:1. 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共同进退.............
  • 回答
    刘邦是不是无赖流氓?这个问题,就像评价一个久远的古人一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一言蔽之。历史的河流淘洗掉了很多细节,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经过无数人解读、筛选、甚至加工过的故事。但要说刘邦“无赖流氓”,恐怕也得看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了。从出身和早年经历来看,说他“混混”有一定道理。刘邦出身沛县的一个.............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糜芳在刘备早期艰难时期甘愿跟随,却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时投降曹操,这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糜芳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个人的性格、家族的利益、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动态。一、 糜芳的个人背景与性格特点: 富家子弟的底色: 糜芳出.............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