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执政时期是真的人人平等,贤能任用还是派系之间斗争严重导致的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

回答
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荆州,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人人平等,贤能任用”,还是深受派系斗争影响,导致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这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理想、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历史的惯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光鲜或过于阴暗的标签,回到那个烽火连绵、人才辈出的时代,去审视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运作。

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极力推崇“贤能任用”的政治家。这一点在他治蜀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体现。

打破出身论,唯才是举的标杆: 诸葛亮接收的蜀汉,是一个以荆州集团为核心,但内部派系林立,人才基础相对薄弱的政权。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存亡至关重要。因此,他并不拘泥于出身、籍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所有有能力为蜀汉效力的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魏延。魏延本是长沙人,在刘备夺取荆州后才归降。在当时,一个出身、背景都与荆州集团不尽相同的人,能在诸葛亮手中获得重用,甚至担任军中要职(如镇北将军、汉中太守),这本身就说明了诸葛亮选贤用能的开放态度。李严也是一个例子,虽然其归降的过程有些波折,但诸葛亮依旧委以重任,将其作为制衡东吴的重要棋子,并委派其镇守江州,督率诸军。
严明法度,赏罚分明: 诸葛亮治蜀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严明的法度。他上任伊始就整顿吏治,惩治贪腐,确保了政令的畅通。无论是出身显赫的世家大族,还是普通士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公正的执法环境,客观上为那些真正有才干、有操守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让那些靠裙带关系或投机取巧之辈难以立足。他的“法令至明,赏罚必信”,确实为蜀汉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政治生态。
倾心培养人才: 诸葛亮不仅用人,更注重培养人。他麾下的姜维,就是他晚年精心培养出来的接班人。诸葛亮在世时,就让姜维参与军政大事,传授治军和战略经验,甚至在北伐前,还将不少具体事务交由姜维处理。这种“传帮带”的做法,体现了他对蜀汉长远发展的考虑,以及对人才梯队的建设的重视。

然而,说诸葛亮执政时期“人人平等”未免过于理想化。派系之间的斗争和影响力,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对人才的任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荆州派的根基与传承: 诸葛亮本人虽然是徐州琅琊人,但他成为刘备阵营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得到了荆州集团的首肯和支持。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的早期追随者,以及后来庞统、黄忠、马超等人的加入,构成了蜀汉的核心武将集团。诸葛亮作为刘备托孤重臣,自然需要平衡和安抚这些根深蒂固的势力。很多时候,诸葛亮会考虑到荆州集团内部的利益和平衡,尤其是在早期,他需要依靠这些老臣的经验和威望来稳定局势。
降将的“非我族类”困境: 说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但派系的影响确实体现在了对人才的任用上。这里的“降将”通常指的是刘备南征北战过程中收服的荆州本地士人或名士,以及来自其他割据势力的人才,例如原刘表旧部,还有马超集团等。这些人虽然有才干,但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在资历、关系网、以及对刘备集团的忠诚度(早期而言)上存在天然的距离。
诸葛亮如何“化解”派系影响? 诸葛亮非常清楚这种派系的存在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他所采取的策略,并非是简单地压制或排斥,而是通过自身的威望和能力,将这些不同背景的人才整合到蜀汉的国家机器中来,让他们为共同的目标服务。
信任与放权: 对于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早期追随者,诸葛亮更多的是尊重他们的经验和能力,在战略上进行指导,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相当的自主权。虽然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如诸葛亮,但其军事上的地位是稳固的。
重用与平衡: 对于像马超、黄忠这样的后加入者,虽然他们名气很大,但往往在战略决策和政治影响力上处于诸葛亮的下风。诸葛亮会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安排,例如马超作为骑兵将领,黄忠作为弓箭专家。同时,他也可能通过将这些“降将”与核心荆州派系成员进行搭配,来达到一种内部的制衡和稳定。比如,让魏延镇守汉中,这既是对魏延能力的认可,也是因为汉中地处战略要冲,需要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而魏延恰好具备了这个条件。
“降将”的定义模糊化: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降将”也并非完全是“外来户”。例如,庞统虽然是隐士,但也是早期就加入刘备阵营的。刘备平定益州后,收纳了大量原刘璋的旧部,这些人才的任用,诸葛亮也需要进行考量和安排。
具体案例的解读:
魏延: 魏延的例子恰恰说明了诸葛亮“破格任用”的能力。他并非是荆州派的早期成员,但诸葛亮却能信任他,并将其视为“良将”。关于魏延后期被认为有反骨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加工,在正史中,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是“勇猛过人”,虽然也提醒过他“吾事君,君亦Likewise”。但诸葛亮将其视为重要的军事将领,是无可置疑的。
李严: 李严作为江陵人,本是刘璋麾下的重要人物,后归降刘备。他拥有雄厚的家底和一定的政治资本。诸葛亮将他安排在巴西太守、江州都督等要职,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在东线战略上,需要有他这样的人来制衡东吴,同时他也需要来自江州方面的物资支持。李严的出现,也说明了诸葛亮对于收纳和利用有实力的地方豪强和官员的策略。
关羽、张飞、赵云等: 这些是刘备的早期核心班底,他们的地位相对稳固,诸葛亮更多的是与他们协同作战,在战略层面进行沟通和协调。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战友”关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派系压制”。

总结来看,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荆州,其人才任用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务实的景象:

“贤能任用”是核心原则,也是诸葛亮努力的方向。 他在打破门第、地域限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蜀汉吸纳了大量各方面的人才。
派系斗争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但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致力于将不同派系的力量整合为蜀汉服务。 他并没有简单地因为某个将领是“降将”就对其进行排斥,而是根据其才能、忠诚度、以及对大局的贡献来进行任用。
“荆州派”虽然是蜀汉的骨干力量,但诸葛亮并非完全依赖他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人才领域。 像魏延、李严这样的“降将”,能在诸葛亮的手下获得重用,正是他“唯才是举”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高超政治手腕的证明。他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势力,将人才的利用最大化,从而维系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所以,与其说“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不如说是在以荆州派为核心的政治格局下,诸葛亮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能够包容、吸纳、并有效利用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包括那些初来乍到的“降将”,来为蜀汉的复兴大业服务。 他的执政,是将理想的“贤能任用”与现实的政治平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不是政治清明且不说,我一直不明白东州派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政治人物会因为权力产生政治斗争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这个政治斗争一定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么?关联性不等于必然性。北伐转移政治矛盾这种奇葩理论我也一直没弄懂其核心逻辑:

  1. 矛盾的起因与北伐有何逻辑关系?
  2. 北伐会产生什么利益去填补、解决这种利益空缺,故而转移矛盾?

所谓政治派系矛盾说来说去无非是为了仕途,北伐对于巴蜀人和所谓东州人来说能产生大于常态的仕途优势么?并不能,本身都是被人打烂了的“旧时代的残党”而已,真有那个本事也不至于被张鲁侵入三巴,逼得刘璋不得不硬着头皮找外援以至于引虎自卫。

既然不能产生仕途上的优势,不能解决问题,那也就不存在转化矛盾。而且如果内部都处理不好,还怎么北伐?袁绍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诸葛亮做为后来人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脑子不如袁绍清醒。这与曹魏九品法并没什么相同之处,似是而非的地方都没有,九品法是一种选士法,本质上是把非官方掌握的序评舆论能力援引向中央,让“朝”面对“野”时具有主动权,仅此而已。

再说所谓「刘备占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重用当地派系」这个问题,因为地方治理只能依赖于更了解家乡的本地人,本地人远比外人更了解本地,且拉拢当地具有一定士林地位的士人以及具有一定才力的地方强族有助于更加有效的治理地方、选拔人才、纠合资源。袁绍立足冀州,重用沮授、田丰、审配、辛评等人;刘表盘踞荆楚,重用蒯越、蔡瑁、刘先、邓羲等人;曹操入兖州则用程昱、毕谌,定冀州则用崔琰、韩宣,收青州则用国渊、邴原,还有诸如陶谦、孙策、刘璋、吕布等人,重用本地人士,多不胜举,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最后,不可能人人平等,今天也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荆州,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人人平等,贤能任用”,还是深受派系斗争影响,导致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这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理想、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历史的惯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光鲜或过于阴暗的标签,回到那个烽火连绵、人才辈出的时代,去审视诸葛亮.............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如果诸葛亮穿越到现代,成为NBA球队的主教练,那绝对是场内场外的一场变革。咱们抛开那些玄而又玄的“预知未来”不谈,就从他那为人熟知的才能来剖析一下,诸葛亮在NBA教练席上会是怎么个样子。赛场上的“智多星”:战术大师,变化莫测首先,诸葛亮绝对是那种让你拍案叫绝的战术大师。你别看他古代的战法和现代篮球似.............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