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诸葛亮眼里,占有荆益两州真的能夺取天下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世津津乐道、反复探讨的政治战略。要回答诸葛亮是否真的认为占有荆益两州就能夺取天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的战略考量,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

首先,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仅仅是夺取天下,更是要恢复汉朝的统治秩序。他并非像曹操那样纯粹的权力追求者,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理想和历史使命感。

那么,荆益两州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荆州:战略要地与兵源粮仓

荆州,在诸葛亮眼中,绝非仅仅是一块地理区域。它拥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东连吴会,西接巴蜀,北阻曹操: 荆州地处南北交通的枢纽,扼守着长江中游的关键地段。一旦稳固荆州,就能在战略上形成对曹操的东向压力,同时为北伐提供一个重要的出兵方向。与孙吴结盟,也能形成掎角之势,共同对抗曹操。
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物产,能够支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它的人口稠密,是理想的兵源地。如果能将荆州的军事力量和后勤能力纳入囊中,将极大地增强蜀汉的实力。
水陆并进的优势: 荆州临近长江,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这对于军队的调动、物资的运输都至关重要。在那个时代,水战的优势不容小觑,控制了长江,就等于控制了南方的经济命脉和战略通道。

益州:稳固后方与发展基础

相比于荆州的战略进攻性和枢纽作用,益州则更侧重于提供一个稳固的基地和发展的潜力。

天府之国,易守难攻: 益州(今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相对稠密。更重要的是,益州被崇山峻岭环绕,只有几条主要的通道可以进入,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这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心发展、休养生息的“国中之国”,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后方受到威胁。
人才与资源的储备: 益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数量的人才。在诸葛亮来到之前,虽然刘璋治下人才凋零,但其潜力和可塑性依然存在。占有益州,可以整合当地的资源,招揽人才,为蜀汉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基础的支撑: 作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所盈余的地区,益州能够为北伐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持。粮草、军需、钱粮,这些都是支撑一场长期战争必不可少的要素。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逻辑

诸葛亮之所以提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并非是简单地占有这两块地盘,而是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格局。

战略纵深: 占有荆益两州,就获得了战略上的纵深。在面对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时,可以依靠益州的险峻地势进行防御,并利用荆州的地理优势牵制曹操。
战略平衡: 荆州与孙吴联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当时最现实的选择。有了荆州,蜀汉就有了与孙权抗衡的资本,同时也能共同抵御曹操。如果没有荆州,蜀汉的战略地位将极其被动。
北伐的基地: 诸葛亮深刻地认识到,曹操的实力远超刘备。因此,他并不打算一开始就与曹操硬碰硬。而是要“待天下有变”,等待时机。在等待时机期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积蓄力量。而荆益两州,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选择。益州提供稳固的后方,荆州则作为北伐的前沿阵地。

“一步之失,则国本动摇”——对荆州的重要性强调

《隆中对》中,诸葛亮对于荆州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益州。他清晰地预见到,一旦失去荆州,蜀汉的战略优势将荡然无存。

失去屏障: 荆州是抵御曹操东进的天然屏障。如果失去荆州,曹操可以长驱直入,直接威胁蜀汉的腹地。
联盟瓦解: 荆州也是蜀汉与孙吴联盟的关键纽带。如果失去荆州,孙吴可能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倒向曹操,或者至少会与蜀汉的合作破裂,形成孤立的局面。
北伐受阻: 没有了荆州,北伐的通道将变得极为狭窄且危险,难以形成有效的进攻。

因此,诸葛亮并不是简单地说“只要有了这两块地方就能天下无敌”,而是说,“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稳定蜀郡,练兵积谷,然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将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意味着,占有荆益两州仅仅是实现“兴复汉室”的第一步,是构建战略优势的必要条件。更关键的在于,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励精图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发动北伐,最终夺取天下。

可以说,在诸葛亮看来,占有荆益两州,如同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战略平台,为蜀汉争取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提供了一个进攻的跳板。但这个平台能否最终支撑起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还取决于后期的政治运用、军事指挥以及最重要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如果一步走错,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则“国本动摇”,甚至有“倾覆之虞”。

所以,诸葛亮认为占有荆益两州,是夺取天下的关键和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战略前提,但并非一蹴而就的绝对保证。它是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还要看后续的执行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是没有认真看隆中对啊,占有荆、益这只是个小目标,初级目标。其实我觉得隆中对缺了很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人才的选拔利用没有个规划。当时名震江南的荆南五虎居然没有被拉拢过来,唉。。。

请看一段《三国演义》的原文:

探马报说:“孔明自引一军到来。”道荣便引军出战。两阵对圆,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厉声高叫:“反贼安敢侵我境界!”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我今来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荣大笑曰 :“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轮大斧竟奔孔明。孔明便回车,望阵中走,阵门复闭。

荆南五虎之首邢道荣将军怼得诸葛村夫无话可说,杀得村夫狼狈逃窜。可见荆南五虎的实力绝对不输曹魏五子良将,可惜邢将军得罪了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世津津乐道、反复探讨的政治战略。要回答诸葛亮是否真的认为占有荆益两州就能夺取天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的战略考量,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首先,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仅仅是夺取天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尤其是在躬耕南阳,隐居于乡野的文人雅士,生计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诸葛亮,这位后来名垂千古的智者,在尚未出山辅佐刘备之前,他的生活并非毫无烟火气。首先,作为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士人,诸葛亮自然不会完全脱离社会。尽管他选择避世,但也不可能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他可能会有一些熟识的.............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之所以妇孺皆知,确实与《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问是《三国演义》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三国演义》,这其中的关系远比简单地说“是”或“否”要复杂和有趣得多。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极大地普及了诸葛亮的名声,可以说是将他从历史的殿堂推向了民间。在罗贯中笔下,诸.............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在四川这片沃土上,诸葛亮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符号,他更像是一位深入骨髓的精神图腾,其地位之高,甚至可以说渗透到了四川人民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信仰,到地域认同,无不打下深深的烙印。“蜀汉之父”,历史记忆的根基首先,从历史本身而言,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奠基人和核心支柱。他辅佐刘备,在四川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然人们普遍称他为“军师”,但若论实际的官职,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首先,刘备创业初期,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军师”表明了他作为军事谋划者的角色,而“中郎将”则是一个带有实权的军事指挥官头衔。在当时的曹魏、孙吴以及蜀汉内部,官职体系是层层叠叠的,一个“中郎将”已经.............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吾乃诸葛孔明,字孔明。今奉汉室,兴复汉业,乃吾之天命。然如今势孤力弱,魏军压境,若不审慎,则前功尽弃,汉室危矣。时值吾退兵至西城,兵少,仅带文官五千,并无战将。而魏军司马懿,号称智绝,兵多将广,此番来袭,必是灭此朝食。若以死相搏,恐不敌。吾熟知司马懿多疑谨慎,此乃吾破敌之道。吾焚香操琴,镇定自若,以.............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丞相,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然而,若要将其在“历史丞相”的范畴内进行一个精确的排名,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丞相”这个职位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而且评价一位丞相的功过是非也需要多维度的考量,包括其政治才能、军事贡献、对国家.............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 回答
    白帝城托孤,刘备的这一幕,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史实。其中,关于刘备此举是否在试探诸葛亮,更是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赤裸裸的“试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交织下的“权衡与托付”,而这其中,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与考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处境。他病重垂危,.............
  • 回答
    谈及刘备、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的表现,与曹操相比,孰优孰劣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要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理念与重心:情义与实际 刘备与诸葛亮: 他们的教育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仁义”与“守成”。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早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教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