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在中国是妇孺皆知,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么?是三国演义成就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的三国演义?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之所以妇孺皆知,确实与《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问是《三国演义》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三国演义》,这其中的关系远比简单地说“是”或“否”要复杂和有趣得多。

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极大地普及了诸葛亮的名声,可以说是将他从历史的殿堂推向了民间。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形象:他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神机妙算,呼风唤雨,挥扇成兵。从草船借箭的智谋,到火烧赤壁的英勇,再到七擒孟获的仁德,最后到五丈原的鞠躬尽瘁,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无所不能,他的智慧、忠诚、勇气和悲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和忠臣典范。没有《三国演义》的生动描绘和艺术加工,我想诸葛亮即便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绝不可能达到如今这种家喻户晓的程度。

然而,反过来说,诸葛亮本身的历史真实和其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无限的素材。诸葛亮在历史上并非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描写的对象,他本人就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辅佐刘备,在乱世之中开创蜀汉政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性的奋斗历程。他的政治才能、军事策略、以及在内政上的贡献,都被历史所记载。这些真实的史实,为罗贯中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扎实的基础。罗贯中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艺术加工,但“七擒孟获”、“空城计”(虽然史书上记载与诸葛亮无关,但《三国演义》将其与诸葛亮紧密相连,成为其智慧的象征)、“出师表”等情节,都离不开诸葛亮历史上的作为和个人魅力。

更进一步说,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历史上的诸葛亮,凭借其非凡的才能和传奇的经历,在三国时期便已名声远扬,赢得了“卧龙”的美誉。他的智慧和品德,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被人们所敬仰。这种先前的声名和认可,为《三国演义》的创作奠定了民意基础和关注度。当罗贯中将这些故事以小说形式呈现出来时,他无疑是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对诸葛亮乃至整个三国时代的热情和兴趣。

而《三国演义》的出现,则将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极致的升华和传播。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将历史的种子,培育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小说中的诸葛亮,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学色彩和象征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智慧、忠诚、勤勉和理想。这种被艺术化的诸葛亮,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历史的范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传奇。

所以,与其说是一个成就了另一个,不如说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诸葛亮,用他的生平和成就,为《三国演义》提供了灵魂;而《三国演义》则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传播力,将诸葛亮推向了文化的巅峰,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符号。诸葛亮的历史存在和其人格魅力是《三国演义》的根基,而《三国演义》的出现,则让诸葛亮的“神性”更加光彩夺目,流传千古。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真”,成就了《三国演义》的“意”,而《三国演义》的“意”,又极大地弘扬了诸葛亮的“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答案,居然有人引用诗歌这样的文学载体来说明问题。我就问一句,古代中国人的识字率有多高?反正我是看了清朝数据的各种统计,大部分统计识字率不超过百分之十,看得懂朝廷发布公文的不到百分之一。要读懂诗歌,不仅仅是识字就能够做到的吧。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比诸葛亮功劳大,但是名气不如诸葛亮。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别的不说,起码他完成了大一统,起码他不是个地方割据势力。

如果没有《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充其量也就是个“地方之才”而已。正因为有了《三国演义》,才让诸葛亮光芒四射,甚至神话诸葛。也正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让诸葛亮的事迹走上戏台、说书台,让广大妇孺有机会,通过最接地气的表现形式来了解诸葛亮的文学形象。

诸葛亮的自身实力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和其他人对比的话,我觉得站不到一线。不论“蜀粉”们怎么吹,诸葛亮也就是个“地方之才”。当然了,“蜀粉”之所以有这么多也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三国演义》。

user avatar

我觉得“成就”这个词用的不好,没有谁成就谁的这种说法,只能说诸葛亮他本身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我认为问题的重心在【诸葛亮能够让现在人妇孺皆知,是不是因为三国演义?】

诸葛亮能够广为人知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由于广告的影响,三国演义只不过是推广的其中一种方法而已。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不服气,诸葛亮达到这么高成就难道是因为广告?没有,我并没有这么说。成就是成就,出名是出名,很高的成就不代表你就一定会出名,中国从古至今5000多年历史,成就高者也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人,但能有诸葛亮这么高的知名度的,寥寥无几。中国几百位皇帝,你能说出多少人的名字?更别提其他大臣武将了,而诸葛亮呢?很多人不仅仅了解诸葛亮生平以及相关故事,甚至连诸葛亮写的文章【出师表】都可以背诵出来吧。

人非生而知之,并不是你一出生就能知道这个人,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了解的,比如游戏、文学、艺术、他人之口等等。网上很多人抱怨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知名度,还不如网红。为什么呢?因为没人去推、没人去帮忙打广告导致很多人不了解啊。不说诸葛亮,就单单汉末-三国-一统这段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你会发现相较于中国古代其他时期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其中的缘由和宋元明清,尤其是明清时代的推广脱不了干系,而三国演义就是明清时期做推广的作品之一。

同样的,别看现在三国老少皆知,很多人了解的其实也不过是演义中的而已,真实历史了解的其实不多。没有三国演义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读三国志,没有大明王朝,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了解明朝那点事。广告虽然推广效果极佳,但弊端也极为明显啊,所以网上:

“演义看多了?”

“李白是诗人,而不是一名刺客”

……

类似这种词很多啊。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能被广为人知,不仅仅和他自身人品和成就有关,其主要是因为“广告打的太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之所以妇孺皆知,确实与《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问是《三国演义》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三国演义》,这其中的关系远比简单地说“是”或“否”要复杂和有趣得多。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极大地普及了诸葛亮的名声,可以说是将他从历史的殿堂推向了民间。在罗贯中笔下,诸.............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盲区。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节,确实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同时又存在很大争议的经典故事。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 它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经过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文学创作而成的。很多情节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
  • 回答
    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权力中心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智慧和战略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既有刘备的慧眼识珠和诚意邀请,更有诸葛亮自身的非凡才华和深谋远虑。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一过程:1. 初露锋芒,未遇明主: 隐居隆中,博览群书: 诸葛亮虽然出身寒门,但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他在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隐.............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关于“中国式鬼城”的数量是否在继续增加,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情况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变化和不同的表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中国式鬼城”。普遍的理解是,这些城市或区域拥有大量已建成的住宅、商业建筑,甚至是一些大型公共设施,但入住率却非常低.............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而在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同样涌现出不少能够与之比肩的智谋之士,他们以超凡的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术运用,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要寻找诸葛亮式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将诸葛亮置于现代的科技和资源环境中,他的才能是否能帮助他统一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10台解放卡车和1亿吨柴油,对于诸葛亮来说,到底能有多大用处,又能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是谁,他能做些什么。诸葛亮,字孔明,号卧.............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从蜀汉阵营中抽离,换上韩信来辅佐刘备,蜀汉能否最终统一中国,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也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韩信本人的能力、蜀汉当时的国情、以及三国鼎立时期的整体大势。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是一位绝世的兵法大家。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指挥大规模战役、奇袭、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