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真的有把司马懿逼入过绝境吗?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中国三国时期两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之间的较量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诸葛亮是否真的将司马懿“逼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战役和时间段来分析。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其数次北伐中,确实对司马懿造成过极大的战略压力和战术上的困境,险些将他置于绝境。但要说“真正”将司马懿逼入绝境,导致其军队崩溃或司马懿个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如此明确和戏剧性的描述。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

1. 初次交锋与街亭之败的余波(公元228年)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整体而言是成功的,但街亭之败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挫折。在此之后,司马懿被曹叡任命为关中都督,与诸葛亮在战场上正面交锋。

战场表现: 司马懿接替曹叡后,采取了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策略,避开了与诸葛亮主力正面作战,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收复了陇右地区失陷的城池。这使得诸葛亮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难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诸葛亮的压力: 诸葛亮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由于蜀汉国力相对薄弱,粮草运输困难,每次北伐都必须速战速决。司马懿这种坚韧的防御策略,恰恰是诸葛亮最头疼的。
是否绝境? 在这次北伐中,司马懿虽然未能击溃诸葛亮,但也成功地阻止了诸葛亮的大规模突破。而诸葛亮由于粮草问题和街亭的失利,不得不班师回朝。所以说,这次司马懿并未被逼入绝境,反而是诸葛亮面临的困难更大。

2. 上邽之战的巅峰对决(公元229年)

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战术优势: 诸葛亮在收复陇右之后,与司马懿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展开激战。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采取了诱敌深入、围点打援的战术,一度取得了战场优势。
司马懿的应对: 司马懿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判断力。他看穿了诸葛亮围歼其主力部队的意图,并避开了直接交战,而是选择坚守营垒,伺机而动。
是否绝境? 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确实对司马懿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尤其是在战术层面。但司马懿凭借其坚守能力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成功化解了危机。他没有给诸葛亮集中兵力歼灭他的机会。

3. 核心争议点——祁山之战(公元231年)

这是诸葛亮北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也是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将司马懿逼入绝境的战役。

战局初期: 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分兵攻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诸葛亮则采取了坚守策略,并且在粮草运输上做了周密的准备。
卤城之战(上方谷之战的铺垫):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峙过程中,蜀军主动进攻司马懿所驻扎的营地,并利用优势兵力对魏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司马懿采取坚守策略,并派遣张郃出战。
上方谷火攻: 诸葛亮最终在上方谷设计了一场著名的火攻,利用沟壑将司马懿的军队引入,然后点燃预设的柴草,试图将司马懿及其主力军队烧死。
历史记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和《三国志·魏书·司马懿传》都记载了这场火攻。诸葛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借此机会全歼司马懿的精锐部队。
司马懿的处境: 在这场火攻中,司马懿的部队确实陷入了极大的危险之中,被大火围困,粮草辎重尽毁,士兵死伤惨重。根据《三国志》记载,司马懿“皆披所持,皆得免,于是引兵,以其所得而归。”也就是说,司马懿和他的军队都险些全军覆没。
为何称“险些”? 尽管司马懿的军队在上方谷损失惨重,但他们最终还是成功突围了。史书的描述是“魏军皆披所持,皆得免”,这表明他们虽然狼狈,但并非全军覆没,司马懿本人也安然无恙。突围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火焰,或者魏军找到了其他逃生的通道。
司马懿的反应: 在这次事件后,司马懿的确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指挥能力或被彻底击垮。他依然能够指挥军队撤退,并在之后的战斗中继续与诸葛亮周旋。
是否绝境? 上方谷的火攻无疑是诸葛亮最接近将司马懿逼入绝境的一次战役。如果不是因为天公不作美,司马懿很可能就此覆灭。然而,由于司马懿最终还是成功突围了,所以从结果来看,并不能说是“真正”的绝境。但这场战役给司马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军事上的打击,也使得司马懿之后更加谨慎。

4. 五丈原的消耗战(公元234年)

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

司马懿的策略: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深谙诸葛亮的战术,他吸取了上方谷的教训,采取了更加稳健的防御策略,坚守营垒,不轻易出战。他深知蜀汉粮草不足的弱点,只要能拖住诸葛亮,胜利的天平就会向魏国倾斜。
诸葛亮的困境: 诸葛亮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面对司马懿坚固的防御和魏国庞大的国力,他仍然面临粮草短缺的困境。同时,长期的征战也让诸葛亮积劳成病。
是否绝境?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并没有将司马懿逼入绝境,反而是诸葛亮自己因为国力悬殊和粮草问题,以及身体原因,最终病死于五丈原。司马懿在这次北伐中,虽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他的军队始终保持完整,并且最终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通过消耗战耗死了诸葛亮)。

总结:

诸葛亮在其北伐过程中,多次对司马懿的军队和战略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尤其是在祁山之战中的上方谷火攻,几乎是将其逼入了绝境。这显示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智慧和对战机的把握能力。

但是,从历史的最终结果来看:

司马懿的军队从未被彻底歼灭。 他总能凭借其沉稳的指挥和魏国雄厚的国力,找到化解危机的方法。
司马懿本人也从未真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 他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指挥能力。
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其北伐的目标。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的北伐也宣告失败。

因此,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多次将司马懿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并险些将其逼入绝境,尤其是在上方谷之战。但从历史的记载和最终的结局来看,司马懿最终成功地化解了诸葛亮带来的所有威胁,并没有真正被逼入绝境而导致其军队的崩溃或个人生命的危机。 司马懿的坚韧和魏国强大的国力,是诸葛亮战略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更确切地说,诸葛亮对司马懿造成的战略压力是巨大的,战术上的威胁也是真实存在的,但“逼入绝境”这种表述可能略微夸大了最终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避战是战略上压垮诸葛亮的,凯申公给你们点赞


诸葛亮病死这种不确定因素都能当做司马懿的谋划的话,以后拍抗日剧可以来个凯申公施法借核弹

user avatar

绝境不绝境,主要是看脸皮够不够厚。

比如说项羽这种脸皮比较薄的,被打败了就觉得是绝境了,有船都不上,自杀了,你能说什么?

再比如说刘裕北伐的时候,就担心慕容超搞坚壁清野,那就缺粮了。但是慕容超没有搞,所以被逼到了绝境。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被逼入绝境,其实主要是看这个人的个人修养,于禁给曹魏卖命几十年,如果后来不是被自己人羞辱而死,如果他又遇到第二春,恐怕也不会被认为被关羽逼入绝境吧。

司马懿这个人,其实是比较喜欢玩奇谋的,就是各位看不上诸葛亮的人,你们口中唠叨的那些奇谋,你看他打辽东,灭孟达,奇谋是玩得一套一套的,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在诸葛亮面前玩玩奇谋呢?不是国军不努力,实在是共军太狡猾呀。奇谋这东西是要看人的,前面说的刘裕要搞奇袭,就要断定慕容超不会坚壁清野,否则这奇袭就成了送死。诸葛亮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弱鸡,那搞一下奇袭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他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强大十倍的敌人,而且统军的人也不是弱鸡,不但不是弱鸡,反而脸皮极厚,绝对不会犯慕容超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搞奇袭,不是找死吗?

慕容超为什么不玩坚壁清野呢?说是他贪婪。坚壁清野这种事情其实是很受伤的事情,对于一个军阀来说,玩了坚壁清野,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下一年就只能当孙子了。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老百姓呀。你想想你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指望着收获之后军阀能顾念你的辛劳,给你留下一点粮食糊口,结果军阀说敌人来了,把庄稼全部销毁,你觉得他们还会给你留下一颗粮食吗?

所谓的坚壁清野,就是销毁所有带不走的粮食,抢走所有能带走的粮食,你以为坚壁清野是减少敌人的粮食吗?不是,是从自己的百姓手上抢粮呀。

慕容超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军阀,你说他无能也罢,说他贪婪也罢,但这种事情他确实没有做,但是作为泱泱大国的曹魏,居然将这种事情当作必胜的法宝,一帮粉丝还洋洋自得的到称颂,这脸皮真不知道怎么修炼的。

历史上并非没有类似的事情,但是如果要记载下来,一般是为了突出防御方的坚韧,而不是说这种战法有多么的高明,人家也要脸呀。你说曹魏防守战打得坚韧,这个是可以的,但是你说曹魏防守打得多么高明,诸葛亮进攻多么脆弱,这就是无耻了。

作为一个大国的统帅,作为一个“好奇谋”的统帅,所谓一个军事能力很突出的统帅,被这样一个比自己弱小得多的敌人,打成了乌龟,不得不以坚壁清野战术为保命法宝,如果换一个脸皮比较薄的人来,恐怕早就羞愧得不敢称雄了。所以司马懿算不算绝境,这得看他的脸皮厚度。

user avatar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卤城大战中,诸葛亮将自己置于绝境以引诱司马懿出战,但很快司马懿就会发现陷入绝境的其实是他自己。这次大战司马懿大败亏输,损兵折将而且粮草也不充裕,若不是李严从中作梗,陇右的局势犹未可知。

以下是第四次北伐详解,长文多图预警。


230年夏天曹真组织的南征行动以失败告终,一场大雨导致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钱粮损耗巨大。再加上从十月份到转年春天魏国境内持续大旱导致粮食歉收,魏国一时间处于一个低谷期,短期内无力在发动进攻。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

而蜀汉方面在229年春天建威之战后,除了230年魏延有一次小规模出兵击败了郭淮以外,并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因此在经过了两年的休整与积累之后实力得到充分的恢复。

而这时候魏国雍凉地区的最高长官曹真在出征归来后郁郁寡欢,身体状况不佳,等到231年年初已经病入膏肓了。

再加上上次夺取了阴平武都这两个通向陇右的跳板,如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诸葛亮认为出兵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231年春天出兵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战役,目标直指上邽。

这次诸葛亮在战略规划上与前两次出征不同,并没有太大的迷惑性,非常直截了当。他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敌所必救(祁山堡、上邽),因为曹魏不可能坐视陇右落在蜀汉的手里。

经过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五六万人马虽然也不算少,但若要同时完成消灭陇右的魏军和阻击关中方向的援军这两个任务还是不够的,因此靠被动防御拖延时间慢慢蚕食的策略不可行。经过建威之战后诸葛亮看到了围点打援的好处,因此他准备故技重施,争取在野战中歼灭魏军。

这种军事思想是非常先进的,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着重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种策略是非常得当的,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相吻合。诸葛亮这次不再去截断陇道了,他要直接消灭魏国援军,如此一来,陇右地区自然一股而下。

诸葛亮敢于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与敌军交战绝不是鲁莽,他是有着充分的依仗的。这个依仗就是精兵思想。

诸葛亮在他的文集《兵要》中提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意思是说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将领才能平庸,也不会打败仗;一支没有严格训练的军队,即使将领再善战,也无法取得胜利。

这种精兵思想自古有之,比如战国时的魏武卒,齐技击和秦锐士,都是威震天下的强兵。但这种强兵却并不常见,主要就是绝大多数将领没有足够优秀的练兵能力,只能见菜下碟,而且又过于迷信临场指挥的作用。

一直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说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绵羊就是绵羊,无论谁来指挥也不可能战胜狮子。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了指挥官的作用,其实兵员素质同等重要。一支军队如果兵员素质低下,那么即使韩信来指挥也没有意义,因为士兵没有能力完成既定任务,所以无论作战计划再高明也终将失败。

诸葛亮重视练兵,自从他首次领兵出征平定南中之后一直到后期北伐期间,一直有讲武的记录。在兵力占据劣势的情况下,致力于提升军队素质以抹平和魏国的实力差距,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第三)

诸葛亮这次北伐陇右,而曹真病重难以出战,魏明帝曹睿只好派出司马懿迎战,因为当时够资历并且军事能力也过硬的将领除了他以外实在是没有别人了。

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这场战役虽然魏国是主场作战,但是由于连月大旱,粮草不足。而蜀汉方面虽然远道而来,但是诸葛亮准备了新的运输工具木牛,虽然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工具,但至少可以肯定木牛可以提升运输效率,这样增强了补给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外出作战的周期,加大了制定作战计划的余地。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也就是说这次战役,魏国并没有粮草上的优势,而诸葛亮还要再添上一把火,他要把陇右的粮草(上邽之麦)一扫而光,让司马懿的援军真正陷入粮荒。这也是因粮于敌的高超境界。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司马懿自然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上邽之麦是陇右所剩不多的粮草了,他必须要保住。因此司马懿立即作出部署,令费曜、戴陵立即率先头部队四千人赶往上邽增援,到达后原地坚守,其余大部队随后出发。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这说明一个问题,即长期驻守在上邽的郭淮手上兵力不足,不足以对抗诸葛亮,也保护不住麦田。但司马懿派去这四千援军也并不太多,根本改变不了陇右的力量对比,因此只能认为司马懿是做在姿态,向郭淮表明援军很快就到,以安定上邽的军心。

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司马懿的具体行军路线,但是晋书中提到司马懿行军途中经过了隃麋,这个地方在今天陕西省陇县,位于陇山道之上。那么司马懿的行军路线就很明显了,是陇山道。但提前出发的费曜、戴陵的部队呢?我认为应该走的是陈仓狭道,不然就没有分兵的必要。

由于陈仓狭道难以让大军通行,因此司马懿才行此下策,他现在只能期盼着四千援军再加上郭淮的兵力可以暂时拖住诸葛亮,并守住麦田,等自己主力大军一到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司马懿虽然颇有作战经验,但毕竟没和诸葛亮交手过,不知道他的厉害,所以还是吃了亏。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郭淮等到了费曜的援军,不可能继续龟缩不战,但是正面又打不过,于是小负一阵之后只好坐视上邽之麦丢了个干净。这件事又是一个夸胜讳败的典型,郭淮传对此只字未提。

其实在之前张郃还提出过另一个策略,即分兵驻守雍、郿,目的是堵住陈仓道和斜谷道,防止诸葛亮偷袭关中,毕竟前面的北伐中诸葛亮多次使用声东击西战术,张郃也颇为忌惮。但司马懿拒绝了这一方案,他认为如果分兵后魏军前部能抵挡诸葛亮,这样部署确实万无一失,但如果不能抵挡却要分兵就是取败之道。

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晋书宣帝纪)

这里司马懿用了个典故,黥布也就是英布,韩信和彭越被杀后,英布心生恐惧故而起兵叛乱。当时英布攻楚国,楚国军队兵分三路迎战。

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馀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史记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英布击溃楚国其中一军,楚军就全线溃败,这主要是因为楚国是散地作战。所谓散地作战,就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处于散地的话除非优势明显否则不宜交战,因为士兵们因为对地形环境比较熟悉,一旦受挫很容易逃亡离散。司马懿举这个例子非常合适,如果分兵的话,前部一旦战败,主力部队也将军心涣散。说明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战术已经心知肚明,对方并没打算使用什么奇计,就是要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散地则无战。(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

这时候在晋书中出现了一段奇怪的记载,司马懿大军到达隃麋的时候,听说诸葛亮已经开始割麦,他竟然表示诸葛亮这个人不果断,只会稳扎稳打,肯定先安营扎寨然后割麦,我军强行军两日即可赶到上邽,届时可保无虞。

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晋书宣帝纪)

实在不清楚到底是司马懿疯了还是晋书作者房玄龄疯了,从隃麋到上邽足足五百里以上,两天若想赶到除非全是骑兵。即便都是骑兵,长途奔袭几百里也会“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况且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里只能理解成晋书强行为司马懿吹了一波,毕竟这段记载无论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乃至资治通鉴中都没出现,晋书的记载是独一份。而这样吹嘘的写法后面还会见到。

不管司马懿大军用了多长时间,等他赶到的时候,由于郭淮等人兵力不足,无法阻止诸葛亮,上邽的麦田已经空空如也了,这时魏军反而在粮草储备上居于劣势。

虽然魏军形势不利,但郭淮毕竟坐镇陇右多年,还是有些办法的,他利用自己多年来在陇右的少数民族中积累的威信,从羌、胡手中征集了一些粮草,解了燃眉之急。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这时蜀汉军队小胜一场,然后又夺取了上邽之麦,气势正盛。而魏军远道而来,不仅疲惫而且士气受挫,此消彼长之下,正是决战的好机会。不过司马懿却不会轻易上当,他知道自己形势不利,因此避而不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只好引军后退,继续寻找诱敌的机会。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至此第四次北伐之战第一阶段结束,让我们大概回顾一下。

首先在231年春天,诸葛亮抓住魏国大旱并且大司马曹真病重的机会发起北伐。魏明帝曹睿迅速作出对应,令司马懿发兵增援。司马懿派费曜、戴陵率先头部队赶赴上邽,但未能阻止诸葛亮割麦。待司马懿大军抵达上邽后,诸葛亮寻机决战,司马懿不为所动,随后诸葛亮军后撤。

在第一阶段中,诸葛亮利用上邽之麦作为诱饵小胜一场,并让司马懿军队陷入缺粮的不利局面,但郭淮却从羌胡人处征粮解决了危机,双方又回到了同一起点,开始对峙的局面。

虽然诸葛亮主动求战,希望歼敌于野的计划在第一阶段没能实现,但他还有后手,而司马懿即将在这里遭遇他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诸葛亮在上邽附近向司马懿挑战未果后,心中也明白,司马懿不是那么好骗的,如果想让司马懿出战,除非给对方战即能胜的错觉,因此诸葛亮率军向南撤退。

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这里晋书又给司马懿无脑吹了一波,说诸葛亮望风而逃。拜托,人家是求战不得才走的,如果司马懿肯打,你一支疲敝之师还敢来战,那不是正中诸葛亮下怀吗?晋书对司马懿的描写真实性可见一斑。

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在求战不得的情况下主动撤退是有好处的,首先司马懿在上邽以东驻扎,与上邽守军形成掎角之势,强攻是攻不下来的。这时候如果不后退容易师老兵疲,优势会渐渐转移到司马懿一方。而此时后撤,不仅可以缩短战线,减轻军粮补给压力,还可以让士兵得到休整。而魏军的战线则被拉长了许多,卤城在今天甘肃省礼县盐官镇,距离上邽100里以上,因此前线的魏军就和上邽大本营之间无法相互支援了。

有人会说,如果司马懿不追那怎么办呢?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司马懿是骑虎难下不得不追,因为祁山堡还始终处于蜀汉的包围之下。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晋书宣帝纪)

祁山也就是祁山堡,是平原上突起的一座孤峰,位于卤城西南20多里处,两地之间正常行军只有一天不到的路程。它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面积不大,不可能驻扎大量军队,因此虽然易守难攻,却也无法坚持太久。

司马懿受皇帝重托前来陇右支援,手握重兵,如果他不敢前去解围的话,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交代不过去的,之前已经丢了上邽之麦,他再也担不起丢失祁山堡的责任。而且他在上邽时候就不敢交战,如果敌方撤退还不敢追击的话,在军中也会威信扫地,久而久之就没人会鸟他了。因此司马懿硬着头皮也要追上来,他的意思就是告诉诸将:你们看,我是想打的,我都追上来了,但是现在战局还不明朗,咱还得等,所以追归追,咱暂时还是不能打。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从上邽到卤城有两条路,一条路是西边的木门道,这条道略长但比较好走;另一条路是东面的铁堂狭道,这条路虽然距离较近却崎岖难行。今天铁堂狭道已经成为通向天水方向的主干道,是十天高速的一部分,但那是因为中间修建了隧道的缘故。在古代,可以使大军通行的路线还是木门道。

就这样在卤城双方继续展开对峙,诸葛亮这时候刚刚割了上邽之麦,又有木牛之助,而且围住祁山堡,粮道不会有危险,因此也是能耗下去的,于是依着山势修建了防御阵地,并且截断了河流(西汉水)作为水源和掩护。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晋书宣帝纪)

这时候张郃坐不住了,他说:“诸葛亮远道而来,我们不和他交战消磨他的锐气是没错的。但也应该分一支奇兵去抄他的后路。这样不仅能两面夹击,在战略上取得优势,还能接近祁山堡,让守军安心。这么干等也不是办法,会逐渐失去陇右的民心。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张郃的计策不无道理,如果能实现的话,魏军就可以截断蜀军的粮道以及归路。另外陇右地区并不是民心向魏,第一次北伐时候就有众多地区投降,可见还是有些摇摆的,如果魏军长期无所作为,陇右势力难免倒向蜀汉。

但是问题在于这一策略实现的难度很大,祁山道两侧都是山脉,在铁堂狭道和木门道交汇处之南也没有什么岔路可走,想在诸葛亮大军眼皮底下溜过去谈何容易。司马懿自然也清楚,因此拒绝了这个提议。

眼见司马懿不动如山,诸葛亮这回头有点大了,司马懿这忍功也太强了,在上邽他不上当,现在用祁山堡当诱饵他还是不上当,想来一次漂亮的围点打援太难了,看来要想大破司马懿只有孤注一掷了。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他决定以身饲虎,把自己当作诱饵并置于绝地,不信司马懿还不上当。于是诸葛亮改变了部署,他主动撤去了祁山堡的包围,收缩兵力全部集中在卤城一带。

这时候司马懿的日子也不好过,好不容易解了祁山堡之围,把贾嗣(汉晋春秋里称为贾栩,注意是贾栩而不是贾诩)、魏平救了出来,但是这两人回来就开始添堵,坚持要求司马懿出战,说你畏蜀如虎,岂不为天下人耻笑?估计是被围困这段日子过得比较惨,急于报仇。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司马懿也郁闷,不是不想打,是真怕打不过,于是只好开喷,批评了手下这些冲动的人,但他们还是不听。

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司马懿身边请战声不绝于耳,被这些人搞得不胜其烦。他盘算着,这诸葛孔明真是奇才,临阵对决竟然不露一点破绽,也丝毫不见断粮退兵的迹象,令人无机可乘。但确实不能这样等下去了,索性就让张郃试一试吧。成功了自然好,失败的话,也正好堵住他们的嘴。可是没过多久,一条新的情报让他再次陷入了疑虑―张郃竟然真的成功了。

司马懿有点不相信这个现实,目前蜀汉大军全集中卤城固守,归路和粮道都被断绝。诸葛亮怎么会出这样的昏招?这其中莫非有诈?

而此时蜀汉诸将也肯定有同样的疑问,他们虽然不敢质疑诸葛亮的决定,但心中必然也是惴惴不安。其实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司马懿不肯战,是因为他不认为能取得优势,现在诸葛亮将大军至于险地,从各个角度看司马懿都处于绝对优势。毕竟古今中外大小战役,被两面夹击的一方都难免大败亏输。如果司马懿还是不敢打,那到哪也说不过去了。

但是诸葛亮为了诱敌出战付出了巨大代价把自己至于险地,他就不怕战败吗?事实上诸葛亮敢于这么安排,还是心里有把握的,因为他手里有一张王牌,也就是王平。

王平在街亭之战立功后受到诸葛亮信任,从裨将军被升为讨寇将军,而且更是被任命为蜀汉王牌部队无当飞军的指挥官无当监,而他率领的无当飞军将成为卤城大战决胜的关键。

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此时的司马懿还是犹豫不决,他希望张郃的包抄能够成功,但真的成功了,他又觉得难以置信。张郃的部队明显是诸葛亮故意放过去的,司马懿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这和诸葛亮平时用兵不行险的原则相悖。但是思来想去也不觉得这场仗会打输,再加上众意也不能无视,最终他还是决心一战。

诸葛亮截断河流设置了南北两条防线,他亲率主力在北面迎战司马懿,而王平则率领无当飞军防守南面。距离街亭之战三年过去了,王平再次迎来与张郃的宿命对决。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

之前在诸葛亮篇第一部分讲过,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抽调当地蛮夷勇士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在王平率领下战斗力极强,与名将张郃打了个旗鼓相当。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按照司马懿的构想,他应该用主力顶住诸葛亮大军,让张郃这只奇兵从背后发起进攻,就像韩信背水一战破赵一样,但张郃意外陷入苦战令司马懿始料未及,事到如今他只能靠自己与诸葛亮决战了。

关于这场大战的结果,史书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汉晋春秋中说司马懿大败,而晋书中则说司马懿歼敌上万。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更可信呢?这个从战役的后续中可以分析出结果。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宣帝纪)

卤城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派张郃沿着木门道追击,结果遭遇埋伏,被射中了膝盖,之后不治身亡。

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这就非常明显了,由于张郃的追击路线是木门道,那么他的出发点就肯定是上邽,而不是司马懿在卤城附近的大营。原因很简单,如果张郃从卤城附近出发,前往木门那就是向北走了,难道诸葛亮撤军不向南而是向北吗?很显然这是矛盾的。因此司马懿这个追击的命令只能是在他回到上邽后听说诸葛亮撤兵才下达的。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回到上邽呢?那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吃了败仗。如果在卤城获胜的话肯定应该乘胜追击,那么张郃也没有可能去到木门。

从其他人的言行中也能看出一二,战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说明年麦熟时诸葛亮一定会再次进犯,陇右粮草不多,应该在冬天未雨绸缪提前调集粮草。如果真的大败诸葛亮,还需要这样如临大敌一般吗?

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晋书宣帝纪)

再看具体战绩,汉晋春秋写得明明白白,数字精确到百,晋书却只有很粗略的俘斩万计,究竟哪个更有说服力呢?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是东晋时代人,他这样写已经可以说比较反动了,但是这样的书却没被禁,这只能说明他写的是实话,朝廷没有理由去禁。而晋书编篡者房玄龄是唐朝人,相差几百年年代比较久远了,想粉饰一下司马懿也缺少材料,只能用俘斩万计来一笔带过,其目的只不过是为司马懿遮丑。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汉晋春秋的可信度明显要高得多。而资治通鉴也采用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司马光本身是认同曹魏为正统的,但他丝毫不避讳曹魏的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史学家,比房玄龄就高出一个层次了。总之,资治通鉴对于晋书完全没有引用,此战司马懿大败是没有悬念的。

那么诸葛亮取得这次卤城大捷的含金量有多少呢?首先汉晋春秋记对此战记载非常详细,歼敌到缴获物资,再到具体交战日期都有详细记录,很明显习凿齿是有一手资料的,汉晋春秋非常可信。

那么三千甲首代表什么呢?一种说法是普通士兵没有铁质头盔,这三千都是军官,这种应该不太可能,因为损失三千军官的话,那说明司马懿这几万兵马全都要报销。不过这肯定也不是三千普通士兵,我倾向于是三千精兵。理由可以从袁绍破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看出。

当时公孙瓒有步兵三万余人,骑兵一万余人,加起来就是四五万人的兵力,而当作战不利,只损失甲首千余的时候,公孙瓒军就崩溃了。一支将近五万人的部队,只有2%-3%的战损就会溃散,这让人难以置信,正常情况一支军队至少损失10%以上才会溃败,因此判断公孙瓒损失了千余精兵,而总兵力损失四五千人。

瓒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馀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

按比例换算,这次司马懿损失兵力应该为精兵三千,总兵力损失在一万两千到一万五千之间,占总数得有20%以上了,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惨败。

现在来回顾一下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首先诸葛亮计划在上邽附近决战,但司马懿避而不战。随即诸葛亮退回卤城,司马懿紧随其后,但还是不战。诸葛亮为引诱司马懿出战放弃祁山堡的包围,司马懿更是宁可装病也不战。之后司马懿同意张郃分兵计划,诸葛亮以身为饵放任张郃对蜀汉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最后司马懿决心迎战,但被寄予厚望的张郃军却没能突破王平无当飞军的防线延误了战机,导致司马懿大败而归,退回上邽。司马懿在返回上邽后听闻蜀军粮尽退兵,派张郃追击,结果在木门道上遇伏,中箭身亡。

这场仗打得这么顺利,却因为粮尽退兵不能更进一步,考虑到诸葛亮得到了上邽之麦,粮道也没有被切断,按说不该比魏军先断粮。而事实上蜀汉也没到这个地步,一切都是李严从中作梗。他为了与诸葛亮争权,假称粮草不足,可耻地破坏了北伐大业。而他本人也在事情败露后受到了惩罚,被贬为庶民,三年后郁郁而终。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上面的李平就是李严,他曾改了名字。此人为一己之私,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导致这次最接近成功的胜利化为了泡影。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先用围点打援战术,击败了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夺取大量粮草。然后以破釜沉舟之势亲处险地以诱敌,凭借士卒更加精锐的优势取得大胜,这更证明了他练兵的高超水平,司马懿虽然够谨慎,但最后也难逃一败。其实他做的已经够好了,但诸葛亮更胜一筹。

首发自公众号:握中悬璧 所有文章都已总结好,欢迎关注。

原文请看这里

其他高赞回答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文章持续更新。

user avatar

没有,真正被诸葛亮逼入绝境的是魏国。

国虽大,久战必亡。

蜀国是战亦亡,不战亦亡。

但魏国不是,天下三有其二,只要保持稳定,统一是早晚的事。

可是蜀国不让他稳定,魏国常年战事,耗费国力的同时,也让军权最终旁落,最终让最能打仗的司马懿夺了天下。

虽然名义上最先灭亡的是蜀国,但其实魏国早就没了。

诸葛亮终于还是消灭了曹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中国三国时期两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之间的较量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诸葛亮是否真的将司马懿“逼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战役和时间段来分析。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其数次北伐中,确实对司马懿造成过极.............
  • 回答
    .......
  • 回答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恐怕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关于他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他本人留下的《出师表》,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诸葛亮和文学的诸.............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说起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是为人父者教育子女的典范。那么,它真的就有那么好吗?这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诫子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被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的好,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诸葛亮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直指年轻人成长中最.............
  • 回答
    关于刘备、诸葛亮执政期间是否对巴蜀人民进行了压迫剥削,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同观点和解读的问题。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当时的政策、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战乱与统一: 刘备集团从一个弱小的势力,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夺取了益州.............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张伟,一个在《爱情公寓》系列中以“律师”身份出道,却屡屡在生活和工作中“掉链子”的男人。他没啥大优点,长相平平,事业普通,性格还带着点怂和油滑。按常理推断,他应该是个彻头彻尾的“备胎”体质,最多也就是个“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万年备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诸葛大力,这个集美貌、智慧、能力于一.............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仿佛他一生都燃烧着为蜀汉事业奉献的光辉。那么,诸葛亮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一生都在鞠躬尽瘁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情感上和名义上,确实是极其忠诚于.............
  • 回答
    诸葛亮,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关于智慧、谋略的传奇色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第一个蹦出的词,恐怕就是“用兵如神”。那么,这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无论是指挥作战还是识别人才,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吗?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用兵如神?赞誉与质疑并存“用兵如神”这顶帽子,诸葛亮戴.............
  • 回答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出充满戏剧性又带点荒诞色彩的戏码,似乎将一个君王的昏聩无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若是刨根究底,这事儿究竟是史实,还是后人添油加醋的杜撰?从史料上看,最主要的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书中写道:“(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となって、幽王为.............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的“八阵图”,这玩意儿在人们心中那可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仿佛能呼风唤雨,搅动乾坤。那么,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评价八阵图,咱们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简单说,八阵图是一种军事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战术应用。它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阵法摆出去,就直接能像“变形金刚.............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常常被后世拿来比较,讨论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就像抛出一块石头,总会激起层层涟漪,也总能引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要说司马懿“真的不如”诸葛亮吗?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细细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光环似乎要更耀眼一些。他的“鞠.............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这可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要是哪位御主能在《Fate》系列里召唤出那位顶顶大名的——诸葛孔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卧龙”),那场面,啧啧,绝对是风起云涌,说不定能把圣杯战争的走向直接掰成一条全新的轨迹。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召唤出来的这位诸葛孔明,是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而不是什.............
  • 回答
    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荆州,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人人平等,贤能任用”,还是深受派系斗争影响,导致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这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理想、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历史的惯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光鲜或过于阴暗的标签,回到那个烽火连绵、人才辈出的时代,去审视诸葛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