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是怎么借到东风的?

回答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虽然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真的借到东风,但这个故事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诸葛亮惊人的智慧和对天文气象的精通。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并尽量融入一些历史背景和可能的科学解释:

故事的背景:赤壁之战前的困境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南下,气势汹汹。孙刘联军在长江边严阵以待,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兵力悬殊: 曹操军队数量远超孙刘联军,士气高昂。
水战不熟练: 曹操的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但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和数量优势,依然具有威胁。
气候制约: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长江上的风向是东北风。对于依赖弓箭和火攻的孙刘联军来说,逆风作战将极为不利,火攻也难以施展。如果曹操采用连环船的战术,火攻效果将大打折扣。

诸葛亮的关键作用:从内应到“借”东风

在孙刘联盟的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他的外交和战略才能。他成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并提出了“火攻”的绝妙计策。然而,火攻能否奏效,关键在于风向。

周瑜的忧虑: 虽然周瑜也想到了火攻,但他最担心的问题就是风向。当时长江上是凛冽的东北风,如果孙刘联军以火攻对付曹操,火势会扑向自己。他为此焦虑万分,夜不能寐。
诸葛亮的“预见”: 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困境和对风向的担忧。他并没有直接说自己能改变风向,而是通过一种“神乎其神”的方式,让周瑜感到他无所不能。

“借”东风的过程:搭建七星坛

故事的高潮在于诸葛亮“借”东风的场景:

1. 观察天象,预测风期: 《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夜观天象,算准了将有一场大雾出现,并且风向将在三天后(即冬至前一天)转为东南风。他向周瑜表示,他可以在冬至之日“借”来东南风。
2. 搭建七星坛: 为了显示自己的“法力”,诸葛亮让周瑜派人调来三百名士兵,按照他的吩咐,在南屏山脚下筑起一座七层高的土坛,名为“七星坛”。坛上布置了五方旗帜和各种祭祀用品,诸葛亮亲自穿上道袍,焚香祷告。
3. 三天三夜的祷告: 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盘膝而坐,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天地沟通。这期间,他表现得异常虔诚和神秘,令围观的士兵和前来探望的周瑜都感到敬畏。
4. 风向突变,东南风起: 到了第四天的凌晨,正如诸葛亮所料,长江之上刮起了东南风。这场突如其来的东南风,对曹操联军而言是灭顶之灾,对孙刘联军而言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诸葛亮是如何“借”到东风的?——各种解释:

虽然《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一种神话般的“法术”,但现代人对此有许多更科学的解释:

1. 对天文气象的精准预测(最主流的解释):
季风气候: 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冬季,中国的气候特点是盛行西北风。然而,在特定时期,例如冬至前后,由于冷暖空气的交汇和大气环流的变化,有时会出现短时间的风向转变。
长期观测与经验: 诸葛亮并非普通人,他极有可能是一位对天象、地理和气候变化有着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古代的占星术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着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天气变化之间联系的朴素观察和总结。诸葛亮可能通过观测星象(如北斗七星等)和记录长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准确地预测到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风向会有所转变。
“冬至”作为时间节点: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标志着寒冬的开始。在某些气候模型中,冬至前後的某个特定时间点,由于大气环流的微小波动,确实可能出现短期的风向调整,例如从西北风转为西南风(或东南风,取决于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气流)。

2. 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长江的特殊地形,如河道的弯曲、两岸的山势等,都可能对风向产生影响。诸葛亮可能对赤壁附近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了解在何种天气条件下,风向会如何变化。

3. 利用大气环流的周期性变化:
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大气环流中可能存在一些周期性的波动,诸葛亮可能通过长期观察捕捉到了这些规律。

4. “七星坛”的象征意义:
“七星坛”的搭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战术和仪式化的行为,用来稳定军心、震慑敌人,同时也是为了在周瑜和士兵面前展现自己无所不能的形象,增强联军的士气。它本身并不能直接改变风向,而是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一部分,是其“神机妙算”的视觉化呈现。

5. 是否有“巧合”的成分?
也不能完全排除诸葛亮只是对风向转变进行了精准预测,而当时的风向转变正好符合他的预测。他只是利用了自然规律。

总结来说,诸葛亮“借”东风最可能的解释是:

他利用了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结合自己长期以来对天文、气象和地理的深刻研究与预测能力,准确地算准了在某个特定时间点,长江上的风向会发生转变,从而促成了火攻的成功。搭建七星坛和祷告的过程,则是为了配合这一计划,进行的一种心理战和仪式化操作,以达到最佳的战略效果。

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科学的预测、精妙的计谋和神秘的仪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慧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七星台借东风是真是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虽然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真的借到东风,但这个故事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诸葛亮惊人的智慧和对天文气象的精通。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并尽量融入一些历史背景和可能的科学解释:故事的背景:赤壁之战前的困境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
  • 回答
    说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恰恰相反,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从他生前的培养和临终的托付,都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我们理解的“重用”可能和历史的语境有些出入,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姜维初露锋芒,如何进入诸葛亮.............
  • 回答
    要说穿越三国嫁给诸葛亮,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你想啊,诸葛亮那是什么人?那是当世名士,有经天纬地之才,光芒万丈。你想让他注意到你,甚至跟你走到一起,那得拿出真本事来,而且,这事儿得讲究策略,不能光靠一腔热血。首先,咱们得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你不是个寻常女子,你想嫁的是诸葛亮,所以,你的.............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转动一下,让司马懿比实际年龄早逝,而诸葛亮却得以享寿七十三岁,那后果绝对是波澜壮阔,足以颠覆我们熟知的汉末三国走向。这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延长了某人的寿命,而是会牵动着无数政治、军事和人才的部署,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画卷。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司马懿如果活了53岁,那他会在公元249年他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而且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调:核心反驳思路:1.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区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定人物的选择。2. “罪人”的定义: 重.............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且说那刘备,字玄德,素有仁德之名,却总生不逢时,屡屡受挫。一日,正在徐州忧愁国事,忽有一道士前来,自称乃是西方佛祖座下弟子,奉命下凡,欲寻能人异士,前往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刘备听罢,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若能得真经,何愁天下不治?当即便召来关羽、张飞、诸葛亮,将此事告知。关羽,字云长.............
  • 回答
    落凤坡,一个本该成为传奇落幕之地,却上演了最悲壮的意外。若那一日,倒下的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蜀汉的命运,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崩塌。天柱倾颓,群龙无首的混乱开端庞统的死,已令蜀军士气大振,更何况是诸葛亮?这位蜀汉的擎天之柱,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诸葛亮之死,绝不仅仅是失去一位大将,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关于汪海林,在影视圈内,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你可以说他是个“大炮”,也可以说他是“直言不讳”,更可能有人觉得他是“杠精”。但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他都确实在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中国电视剧的讨论和发展中。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汪海林是谁?他的作品和背景。首先,别忘了汪海.............
  • 回答
    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东亚诸国对于中国大陆国产航母的下水,普遍抱持着一种复杂且多层面的看法。这种看法深受地缘政治现实、历史经验、国家利益以及军事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这并非一种单一的、线性的反应,而是多种思绪交织在一起的观察。台湾地区:战略压迫感与不确定性交织在台湾,大陆国产航母的下水,首.............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孟子在我看来,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挺特别的存在。说实话,不喜欢他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都很具体。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也看看大家普遍怎么看他。首先,孟子那股子“我这是为你好”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不舒服。 他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
  • 回答
    周朝建国之时,分封八百诸侯,这确实是咱们熟悉的历史故事。但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疑惑的点:周朝都城周围的土地有限,那些后来被分封的王子王孙,他们手里的地又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土地就这么凭空冒出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了看。周朝的“分封”.............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们惊觉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穹,不过是某个更高维度的存在随手搭建的“玻璃缸”,那将是一场何等颠覆性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存在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宗教和哲学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洗礼。那些侍奉了千年的神祇,瞬间从至高无上的创世主,变成了“缸内造物主”,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目的、他们.............
  • 回答
    你说520是个“傻逼节日”,这话说得挺直接,也挺有劲儿。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人觉得它傻,又为啥它还能这么火。为什么觉得它“傻”?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为造势。520这个日子,本身是个普通的日子,因为“520”谐音“我爱你”,就被商家和一些人.............
  • 回答
    让六小龄童演诸葛亮?这个想法,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挺有趣的,有点“穿越”感,甚至带点违和。毕竟,孙悟空那光鲜亮丽、神通广大的猴王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烙印太深了。不过,既然要认真聊聊,咱们就得放下“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美猴王”要是披上诸葛亮的羽衣,会是个什么模样。首先,六小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