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如此聪明,为什么不能聪明到让自己寿命长一点?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诸葛亮,那名字一出,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是“草庐对”里运筹帷幄的少年英才,是“出师表”里鞠躬尽瘁的忠臣典范。他算计天下,算计人心,甚至能算计到天上的星辰。可偏偏,这聪明绝顶的人物,却没能算计出个长生不老,更没能让自己多活几年,在北伐的路上积劳成神。

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

首先,寿命这事儿,得看“天”。

古代人讲究“天命”。诸葛亮自己也相信天命,你看他《出师表》里说:“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背违,臣 تک惶恐,不知所言。……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他这句话,虽然是劝谏刘禅,但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对“天意”的尊重和臣服。

寿命,这东西,在古人看来,很多程度上是天注定的。就像刘备,虽然雄才大略,也知道自己“汉室衰微,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不是人力能完全改变的。诸葛亮也一样,他能做的,是在天命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他的聪明,体现在如何“顺天而行”,而不是“逆天而为”。想要改变与生俱来的寿命,这在古人的认知里,是近乎“逆天”的行为,不是他的聪明能触及的。

其次,诸葛亮的“聪明”,用在了“治国安邦”和“统一霸业”上,而不是“个人养生”。

诸葛亮一生,心思全扑在了国家大事上。他出山辅佐刘备,就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到刘备死后,他一人挑起整个国家的重担,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他都事必躬亲,尽心竭力。

想想看,他为了解决蜀中粮食问题,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运输难题;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整顿军纪,推行法制;为了稳定后方,他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为了北伐,他更是夜以继日地筹划,制定详尽的策略。

他的“聪明”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他选择用它来劈荆斩棘,开辟前进的道路,而不是用来雕琢自己的小日子,琢磨如何多活几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事业中,自然就没有余力去关注个人的养生之道了。

再者,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也限制了他的寿命。

就算诸葛亮再聪明,他也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跟现在是天壤之别。感冒发烧,都有可能致命。像诸葛亮这样常年操劳,日夜操心,而且经常在战场前线指挥,身体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惫状态,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很难长寿。

而且,他长期主持军务,自然也免不了风餐露宿,生活条件也未必有多优渥。很多记载都说他“居无何有之乡,宫墙之间,不治营生,无一瓦屋,无一床席,不着一瓦,不着一衣,不被一瓦,不食一瓦”。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他的生活简朴,对物质享受没有太多追求。

最后,他的“聪明”也体现在“尽忠报国”的道德层面。

在那个时代,像诸葛亮这样对主公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被视为最高尚的品德。他的聪明,让他深刻理解了“忠”的含义。如果他为了多活几年,就放下北伐的重任,安享晚年,那在他自己和很多人看来,就是“不忠”,就是“失了本心”。

他的聪明,让他看到了“名垂青史”的重要性,看到了“完成大业”的意义。在那个时代,为国捐躯,为理想献身,反而更能获得后人的尊敬和传颂。如果他因为怕死而放弃,那他留下的,就不是“千古良相”的形象,而可能是一个“怯懦”的评价。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不够聪明”到让自己寿命长一点,不如说他的“聪明”是用在了更宏大、更具历史意义的目标上。他将自己的智慧、才华、精力,全部献给了他所坚信的“汉室复兴”。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为了理想而燃烧自己的壮丽史诗。他的生命虽然不长,但他的影响力、他的精神,却超越了时间和寿命的限制,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

这恰恰是他聪明之处的另一种体现:他知道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且选择了最闪耀的方式去度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诸葛亮来说,修身养性,很难吗?

还真的很难。

鞠躬尽瘁就是在慢性自杀,但诸葛亮放不下。

夷陵一败,蜀汉失去了积攒几十年的财货粮草,关羽张飞马超先后去世,此消彼长之下,蜀汉的未来已经没有希望。

可诸葛亮硬是在刘备死后,南平孟获,六出祁山。

诸葛亮就是那个一矿打九矿硬是凭借恐怖的微操保持攻势的人。

诸葛亮就是那个一人之力逆转天时的人。

若非街亭失利,诸葛亮已然再现建安二十四年的形势,灭魏将再一次成为可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无论后世对此有多少负面的推测,他们都无法否认,刘备真的敢托孤给诸葛亮,用人不疑。

有种阴谋论说,刘备托孤,是逼着诸葛亮辛劳致死。

可是以诸葛亮的韬略才智,又有谁真能逼的了他?

不过是诸葛亮自己同意罢了。

君子可欺之以方。

刘备留下的,是真正的战友情谊,那是你的事业,你的家国,当你的整个青春岁月都和这段伟业捆绑到一起的时候,你真的能放下吗?

放下就能长寿。

可他不能放下,放下都等于否定了自己这些年的青春和热血,辜负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和理想。

不止诸葛亮,周瑜,邓芝,陆逊,郭嘉,正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放弃了对治世的渴望,才有了汉末百年的精彩纷呈。

他们只能走下去,他们必须走下去。

为了家国长寿,个人短寿一些,又算得了什么?

人减岁月天增寿,

忠满乾坤义满门。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进而一统三国,刘禅的评价会变成什么样? - 路上不吃牛肉面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24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诸葛亮,那名字一出,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是“草庐对”里运筹帷幄的少年英才,是“出师表”里鞠躬尽瘁的忠臣典范。他算计天下,算计人心,甚至能算计到天上的星辰。可偏偏,这聪明绝顶的人物,却没能算计出个长生不老,更没能让自己多活几年,在北伐的路上积劳成神。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与诸葛亮,这位经天纬地之才,他们的组合本应是三国鼎立格局中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然而,纵观历史,他们虽一度占据荆州、益州,北伐曹魏,但终究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图霸业。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运气不好”可以搪塞。一、 曹魏之强,是无法绕过的巨石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曹.............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那份深切的忠诚,绝非一时的冲动或简单的利益交换所能概括。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认同,一种对理想共同体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知遇之恩的深刻回报。首先,刘备的“仁德”是打动诸葛亮最核心的因素。在那个乱世之中,诸葛亮饱览群书,深谙治国之道,也看到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与黑暗。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甚至被誉为“千古一相”、“智慧化身”,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神化和推崇的结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理念: 稳定刘备政权,奠定蜀汉基.............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五丈原的秋风,带走了诸葛亮,也熄灭了北伐的熊熊烈火,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惋惜。如果,如果命运没有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给他设下终点,这位卧龙先生的下一步棋,又将如何落下?这并非一个简单推测,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及蜀汉的实际国力来细细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一位坚韧不拔的战略大师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司马懿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在无数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常被与智慧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抛开这位“卧龙”,司马懿自身的军事造诣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与耐心等待的时机:司马懿并.............
  • 回答
    王猛与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大臣,他们都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辅佐君主,建立不朽功勋。要将二人进行比较,并且判断谁更胜一筹,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的治国理念都有所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所处环境的差异首先,.............
  • 回答
    姜维的北伐,与其说是在追逐诸葛亮的伟业,不如说是在接过他未竟的遗志。要比较他们的北伐成果,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负,更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达成的效果。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最稳固也最胶着的时期。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蜀汉偏安一隅,地势险.............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而闻名。如果他置身于现代,面对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他会如何应对呢?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想。首先,我们得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农村地区为根据地,通过发动农民革命,逐步削弱和孤立城市中的统治力量,最终夺.............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