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从出生地山东临沂千里迢迢跑到南阳去隐居呢?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从山东临沂(古琅琊郡)前往南阳隐居,这是一个充满趣味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详尽到每一处细节的解释,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诸葛亮个人的志向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出身与早期经历:并非一蹴而就的“隐士”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并非生来就打算一辈子隐居。他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虽然不算显赫,但也属于官宦之家。然而,好景不不长,诸葛亮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便随叔父诸葛玄一同生活。

诸葛玄也是一位有声望的人物,曾任豫章太守。这说明诸葛亮从小就接触到一些官场和名士的圈子,耳濡目染之下,他不可能一开始就对功名利禄完全不感兴趣。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对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有着深刻的见解,这为他日后施展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琅琊到南阳:一个逐步选择的迁徙过程

那么,为什么会从山东跑到南阳呢?这更像是一个逐步选择的迁徙过程,而非一次性的“搬家”。

1. 避乱与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琅琊地区虽非战乱最核心的区域,但也受到了波及。诸葛玄作为一名官员,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为了避祸或者寻找更好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也需要迁徙。诸葛亮作为一个年轻人,自然会跟随长辈。

2. 叔父的境遇与影响: 诸葛玄在东海相陶谦死后,曾短暂代理东海相。但后来陶谦的继任者刘繇到来,诸葛玄便失去了官职,不得不再次迁徙。在这一过程中,诸葛玄曾想投奔曹操,但未果。后来,他又辗转去了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与叔父一同前往荆州,最终在南阳一带安顿下来。

可以说,叔父诸葛玄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诸葛亮的最初选择。当叔父的政治前景不太明朗,或者寻求更稳定的生活时,年轻人跟随长辈是合乎情理的。

3. 南阳的吸引力: 相较于饱受战乱的北方,当时的荆州(包括南阳地区)相对安定,政局也比较稳定,而且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刘表作为荆州牧,虽然有些局限性,但其统治下的荆州是当时一块相对和平的土地,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前去。诸葛亮选择在南阳隐居,可以看作是他在动荡年代里,为自己寻找一个相对安稳且能够潜心钻研学问的环境。

4. 个人的志向与“隆中对”的雏形: 尽管人在南阳,诸葛亮并非真的就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在这期间广交名士,如徐庶、石韬、孟公威等人,并以“耕耘”为名,实则是在观察天下大势,思考治国之道。他的《出师表》中也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选取,冒重 येतात,倾盖而别。”这说明即使在隐居期间,他与当时的政治圈子并非完全隔绝,甚至已经有人注意到了他。

南阳的“隐居”与其说是避世,不如说是他蓄势待发的一种状态。他选择这个地方,远离了北方的战火纷飞,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思考。他并非在等待一个机会,而是在默默地准备,如同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他心中的“天下大势”,在南阳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孕育和完善。这片土地为他提供了必要的宁静,让他能够将心中宏图大略付诸纸笔,最终形成了著名的“隆中对”。

为何不留在山东?

山东临沂(琅琊)虽然是他的故乡,但当时的北方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更为激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方逐渐被曹操统一,但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相比之下,荆州成为了一个相对安定的避风港。如果继续留在山东,诸葛亮可能面临更早的战乱波及,以及更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不利于他进行长期的思考和准备。

总结来说,诸葛亮从山东临沂迁徙至南阳隐居,是一个受到时局、叔父境遇以及个人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的自然过程。他并非是主动逃离家乡去隐居,而是随着叔父的迁徙,在动荡年代中为自己寻找一个相对安定且有利于潜心钻研、观察天下大势的环境。南阳的隐居,更是他为实现远大抱负所做的必要准备,是他“待价而沽”的战略性选择,而非真正的与世隔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活所迫,乱世丧乱流离,诸葛亮也一样,早年漂泊过去,谋生罢了。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献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从山东临沂(古琅琊郡)前往南阳隐居,这是一个充满趣味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详尽到每一处细节的解释,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诸葛亮个人的志向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出身与早期经历:并非一蹴而就的“隐士”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并非生来就打.............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出山前没有工作经验,这其实是个有点想当然的说法,毕竟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出山”前到底在做什么,但从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测来看,他并非是个完全与世隔绝、两手空空的普通农夫。首先,诸葛亮虽然隐居于隆中,但他的生活并非全然的“无所事事”。他并非是那种完全埋头苦读,与世隔绝的书呆子。相反,史书中有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笼统地说,“北美部落”涵盖了极其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化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一些普遍的认知,比如北美原住民社会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及印加文明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尝试从.............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一生 most 志不忘兴复汉室,而其一生 most 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北伐中原,灭亡曹魏。然而,尽管他倾尽才智,屡次出兵,却始终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不得不六出祁山,辗转反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政权的强大。曹魏在前朝基础上,经过曹操父子的经营,国力相对稳固,经.............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和“火烧藤甲军”的一些争议点。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力求讲得透彻,也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和真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虽然在小说里被描绘成“神机妙算”,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运筹帷幄的.............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说起郭靖对襄阳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而非刘秀,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的笔下。咱们得结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金庸老爷子的一些创作思路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雕侠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此时的襄阳正面临着蒙元的巨大威胁.............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些引人入胜的物理学问题。尽量用一种自然、流畅的方式来探讨,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光速为什么像磐石一样不可动摇?我们先从光速说起。想象一下,无论你在地面上拿着手电筒,还是在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里打开手电筒,你发出的光,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来说,其速度都是恒定的——大约每秒299,79.............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是啊,现在的技术、资金、演员阵容,很多方面都比当年强太多了,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再也找不回当年看TVB《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那种“哇,过瘾!”的感觉了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怀旧滤镜”,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一、创作环境与心态的变.............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一度集结了十八路诸侯,成为了讨伐董卓的盟主。这起点何其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盟主,最终却走向了失败,甚至兵败如山倒,客死他乡。细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志大才疏,战.............
  • 回答
    八世纪到九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确实经历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毁圣像运动”(Iconoclasm),这绝不是皇帝们一时兴起或出于个人好恶的反复折腾。要理解其根源,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拜占庭社会的宗教、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核心原因:对偶像崇拜的深刻忧虑与改革的驱动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统治者.............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