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到底被过誉到了什么程度?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之一。然而,当我们剥去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以史学和逻辑的角度审视,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确实被“过誉”了。这种过誉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过誉”之处:

一、 神化其智谋与预见性:

未卜先知,料事如神: 《三国演义》极大地夸大了诸葛亮的预见能力。例如,他能预知曹操偷袭汉中,提前做好布防;在《出师表》中,他能够预见到蜀汉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甚至能预知自己的寿命,安排好身后之事。虽然历史上的诸葛亮以深谋远虑著称,但小说将这种能力拔高到了“鬼神”级别,失去了现实的合理性。
“万事皆算”的绝对智力: 小说中,诸葛亮几乎掌握了所有情报,对敌人的每一个动向都了如指掌。敌人稍微有一点动作,诸葛亮就能精准推测其意图和后续计划。这种“万事皆算”的设定,使得其他角色在智谋上完全无法与他抗衡,缺乏了真实战争中情报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神机妙算”的实际操作: 一些著名的“计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虽然火烧赤壁是孙吴集团的功劳,但小说将诸葛亮描绘成关键策划者之一)、七擒孟获等,虽然在小说中精彩绝伦,但很多在历史上并非完全由诸葛亮主导,甚至有些情节是虚构或经过艺术加工的,例如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更倾向于孙权的功劳,而空城计则是司马懿的谨慎而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 神化其军事才能与指挥能力:

战无不胜的指挥官: 尽管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一个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常胜将军。每一次战役,他都能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甚至在劣势下也能化险为夷。这与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多次受挫(如街亭失守、祁山之战的失利)形成鲜明对比。
“锦囊妙计”的万能解药: 小说中,诸葛亮总是能够提前准备好各种“锦囊妙计”,在关键时刻交给部下执行,从而解决燃眉之急。这极大地简化了战争的复杂性,将军事指挥变成了按部就班的执行过程,削弱了战场上将领们的临机应变能力和创造性。
发明创造的奇迹: 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发明,在小说中都被描绘成诸葛亮的杰作,并且效率惊人。虽然历史上确有这些发明,但其真实功劳和普及程度可能被夸大,而小说则将这些发明与诸葛亮的个人天才直接挂钩,进一步神化了他的技术能力。

三、 神化其政治智慧与治国能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化形象: 虽然诸葛亮确实忠心耿耿,但小说将他的奉献精神描绘得近乎于一种自我牺牲的极致,仿佛他一人扛起了整个蜀汉的重担,且毫无怨言,完美无瑕。这种完美的形象,在现实的政治运作中是难以企及的。
平衡各方势力与调和矛盾的能力: 在蜀汉内部,诸葛亮需要处理刘备集团内部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的武将集团,以及李严、黄权等本土派系的复杂关系。小说将他描绘成一个能够轻易平衡各方势力、化解内部矛盾的政治家,忽略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弱点。
对蜀汉政权的绝对掌控: 小说似乎暗示,离开了诸葛亮,蜀汉将立刻土崩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他个人的作用,而低估了刘备建立的制度基础以及其他官员的贡献。事实上,即使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也继续了北伐,说明蜀汉的军事力量和政治体系并非完全依赖于诸葛亮一人。

四、 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的需要:

文学叙事的需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其目的是为了引人入胜,塑造英雄形象。诸葛亮作为蜀汉阵营的核心人物,其神化处理是服务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追求的。通过塑造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可以增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吸引力。
“三绝”的文化符号: 诸葛亮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刘备的“卧龙”,其定位本身就带有很高的期待。小说作者罗贯中将他塑造成集智慧、忠诚、仁爱于一身的完美君臣代表,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贤臣的崇拜。
对现实的投影: 诸葛亮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代对理想化政治家的期望。人们希望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智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稳定,诸葛亮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总结来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过誉”主要体现在:

将现实中的杰出人物,提升到了近乎于“神”的超凡脱俗的境地。
过度夸大了其预见性、军事指挥的成功率、发明创造的独特性以及政治平衡的能力。
忽略了战争和政治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作用。
为了艺术表达和文化需求,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加工。

尽管存在“过誉”,但这并不否定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贡献和非凡才华。《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的形象寄托了人们对智慧、忠诚、仁德等美德的向往。这种“过誉”,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和精神符号。理解这种“过誉”,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意思,大概相当于铁拳无敌孙中山、军道杀拳周总理吧。

您会觉得,把孙中山说成铁拳无敌、是夸他还是骂他?

都不是,是编歪了

中国早年评书和小说,是给老百姓和民间读书人读的。

老百姓不懂何谓庙堂,何谓治军。他们只接受京剧和话本的设定。所以要按着他们的逻辑来编。

于是:

诸葛亮、徐世绩、李靖这种军事家,被描述成牛鼻子老道。

张飞、程知节(咬金)、胡大海这种猛将,被描述成花脸憨人。

君王都是软耳根子,要听奸妃和国丈的话。

要歌颂杨业和包拯,就要把潘美和庞籍(就是庞太师)说成大坏蛋。

打仗靠单挑和个人血气;谋略靠埋伏和火计;这些都符合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

就这样了。


诸葛亮历史上,是不世出的战略分析家,《三国演义》除了照抄隆中对,别的没提。

诸葛亮历史上,以蜀科为端正的政治家,陈寿都要加一句“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三国演义》没提。

诸葛亮历史上,治军严整如神,后来西晋都用他的练兵法。所谓军队在国内国外,都百姓无忧,《三国演义》没提。

只是给他安排了:各种火烧、各种跟张飞玩激将法小心眼、各种“一声炮响伏兵四起”,各种锦囊搞点小动作。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英霸之器,历史级宰相,了不起的政治家,统军理戎的大才。

《三国演义》里呢,变成了一个妖道。

这是格局大小的问题了。

《三国演义》整本书,逻辑是为了伺候读者,简化过的。比如,许多读者都以为徐州和荆州只是几座城池(小说里都有类似描写),不知道那是行政区划;以为打仗就是两阵对圆,谋士负责念几句。

大将军录尚书事是干嘛的,三公宰相的职权是什么,这些说出来,大家也莫名其妙。

鲁迅先生说罗贯中“貌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可不是夸人。

刘备历史上是英雄之气,弘毅宽厚,百折不挠,是所谓枭雄。但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哭包,还很虚伪。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千古贤相,外交战略内政一把抓的大才。但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妖道。

因为这样好理解。

同样,荀彧应该是曹操实际的合伙人(而非部下),士族领袖,曹魏负责日常工作的人,被写成一个普通谋士,跟荀攸刘晔们毫无区分度。

同样,张昭是东吴文士领袖,孙策和孙权用来平衡与当地大族关系的王牌,东吴的镇山之宝,被写成一个尽出馊主意的懦弱老头。

因为没法子,这些东西,小说无法表现得很细致。

所以,罗贯中只好挑些让老百姓能接受的形象来刻画。

所以,也不怪罗贯中。


换一个例子。

上面说的,军道杀拳周总理。

我朝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宣传他。只好尽量说他公众体国,说他日理万机,说他勤勉简朴。尤其是勤勉简朴、睡衣补丁什么的。

真是格局太小了。

人家少年时奋战天津,之后闯荡欧洲,扬名黄埔,斡旋江西,遥控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情报人员,堪称中国007;然后长征、移权、平衡大局。外交、内政、上匡国君、下抚将帅,屈伸自如,概有英奇之略,外则纵横天下,“哪个国家我没有去过”,出入机枢,最后终于邦宇敬爱。

这些东西,如何表现?

没法表现。

最后还是只好,“睡衣又打了几个补丁”、“又说了几句机智的话引得记者们鼓掌”。


以前有个相声《怯大鼓》的版本,如是说:

有个嘛都不会的,去给老乡们说评书。想找老乡们爱听的说,于是:

这边一人,金盔金甲,头戴冕旒冠,手提丈八蛇矛,这是毛主席。

对面一人,白盔白甲,身着素罗袍,持杆亮银枪,这是蒋介石。

毛主席手起一矛,蒋介石闪过;蒋介石手起一枪,毛主席抬矛一架……

其实毛主席和蒋介石各有过人之处,然而器略才武,老百姓又听不懂。

还是直接“手起一矛、手起一枪”,大家都听得过瘾。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也是这个劲。

谈论官职、派系、练兵、赋税、法令这种军国大事,罗贯中写出来了,老百姓也看不懂。“你在说什么鬼?”

那还不如说点借东风、装神仙,大家比较过瘾。“哦哟诸葛亮好厉害,有神通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之一。然而,当我们剥去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以史学和逻辑的角度审视,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确实被“过誉”了。这种过誉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绝对算得上是全书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富争议的经典场景之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智谋较量,更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巅峰对决,它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王朗的迂腐、不堪一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被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要评价这段对话,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说到诸葛亮晚年智谋“退步”,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说法。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几个关键点,并且用一种更贴近说书人的方式来聊聊,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核心人物,为了突出其“神机妙算”的光环,在前期的描绘上确.............
  • 回答
    如果让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以他《三国演义》中惯用的“怼人”方式来回击网络喷子、杠精和键盘侠,那场面定然是蔚为壮观,充满智慧的火花,也绝对会令那些无理取闹者哑口无言,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想:一、 诸葛亮的“怼人”风格分析:诸葛亮的怼人,绝非简单的谩骂或人身攻击,而是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 回答
    《三国志14》中司马懿统率99,吕布95,诸葛亮93的设定,确实引起了很多玩家的讨论和思考。要详细看待这个设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游戏设计理念与策略侧重: 《三国志14》的核心是“主义”和“战法”的战略博弈。 与系列前作不同,《三国志14》更强调在占领土地、控制区域、发挥部队战法.............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然而,正如任何改编作品一样,《三国演义》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塑造和改写。要说“反差最大”的人物,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因为不同读者对“反差”的定义和侧重点可能不同。但我认为,曹操 是《三国演义》.............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中描绘的战术当然带有不少文学加工和夸张成分,但我们细究起来,其中蕴含的许多战术思想,在当时甚至放到今天,仍有其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可行性。当然,要做到“高度可行”那就得打个问号了,毕竟它不是兵书。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战略层面:大势所趋,运筹帷幄《三国演义》.............
  • 回答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那是小说,是艺术加工,不是历史教科书。它里面的很多情节,尤其是将帅一对一的单挑,虽然看得人热血沸腾,但真要说古代战争就那样,那就扯了。将帅对决:有过,但绝非主流,更不是战前“开胃菜”《三国演义》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坡一声吼退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奇幻爱好者和三国迷们热衷的讨论话题。将《权力的游戏》中的“魔山”格雷果·克里冈,与《三国演义》中的“人中吕布”吕布放在一起比较,就好比用现代的坦克去对战古代的骑兵,本身就充满了跨越时空的想象。不过,咱们不妨就当一次“跨界武力评测”,从他们的“战绩”、“体格”、“武艺”和“战.............
  • 回答
    关于董卓,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比《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为复杂,而“坏”这个字,或许过于简单化了他。让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看看史书里这位西凉猛将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承认,董卓在历史上留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源的。他确实做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野心勃勃,以权谋私.............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中隐藏着许多令人捧腹、细思极恐又啼笑皆非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需要读者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和讽刺。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细思笑爆的细节: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