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到底被过誉到了什么程度?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之一。然而,当我们剥去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以史学和逻辑的角度审视,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确实被“过誉”了。这种过誉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过誉”之处:

一、 神化其智谋与预见性:

未卜先知,料事如神: 《三国演义》极大地夸大了诸葛亮的预见能力。例如,他能预知曹操偷袭汉中,提前做好布防;在《出师表》中,他能够预见到蜀汉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甚至能预知自己的寿命,安排好身后之事。虽然历史上的诸葛亮以深谋远虑著称,但小说将这种能力拔高到了“鬼神”级别,失去了现实的合理性。
“万事皆算”的绝对智力: 小说中,诸葛亮几乎掌握了所有情报,对敌人的每一个动向都了如指掌。敌人稍微有一点动作,诸葛亮就能精准推测其意图和后续计划。这种“万事皆算”的设定,使得其他角色在智谋上完全无法与他抗衡,缺乏了真实战争中情报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神机妙算”的实际操作: 一些著名的“计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虽然火烧赤壁是孙吴集团的功劳,但小说将诸葛亮描绘成关键策划者之一)、七擒孟获等,虽然在小说中精彩绝伦,但很多在历史上并非完全由诸葛亮主导,甚至有些情节是虚构或经过艺术加工的,例如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更倾向于孙权的功劳,而空城计则是司马懿的谨慎而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 神化其军事才能与指挥能力:

战无不胜的指挥官: 尽管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一个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常胜将军。每一次战役,他都能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甚至在劣势下也能化险为夷。这与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多次受挫(如街亭失守、祁山之战的失利)形成鲜明对比。
“锦囊妙计”的万能解药: 小说中,诸葛亮总是能够提前准备好各种“锦囊妙计”,在关键时刻交给部下执行,从而解决燃眉之急。这极大地简化了战争的复杂性,将军事指挥变成了按部就班的执行过程,削弱了战场上将领们的临机应变能力和创造性。
发明创造的奇迹: 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发明,在小说中都被描绘成诸葛亮的杰作,并且效率惊人。虽然历史上确有这些发明,但其真实功劳和普及程度可能被夸大,而小说则将这些发明与诸葛亮的个人天才直接挂钩,进一步神化了他的技术能力。

三、 神化其政治智慧与治国能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化形象: 虽然诸葛亮确实忠心耿耿,但小说将他的奉献精神描绘得近乎于一种自我牺牲的极致,仿佛他一人扛起了整个蜀汉的重担,且毫无怨言,完美无瑕。这种完美的形象,在现实的政治运作中是难以企及的。
平衡各方势力与调和矛盾的能力: 在蜀汉内部,诸葛亮需要处理刘备集团内部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的武将集团,以及李严、黄权等本土派系的复杂关系。小说将他描绘成一个能够轻易平衡各方势力、化解内部矛盾的政治家,忽略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弱点。
对蜀汉政权的绝对掌控: 小说似乎暗示,离开了诸葛亮,蜀汉将立刻土崩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他个人的作用,而低估了刘备建立的制度基础以及其他官员的贡献。事实上,即使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也继续了北伐,说明蜀汉的军事力量和政治体系并非完全依赖于诸葛亮一人。

四、 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的需要:

文学叙事的需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其目的是为了引人入胜,塑造英雄形象。诸葛亮作为蜀汉阵营的核心人物,其神化处理是服务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追求的。通过塑造一个超凡脱俗的智者,可以增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吸引力。
“三绝”的文化符号: 诸葛亮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刘备的“卧龙”,其定位本身就带有很高的期待。小说作者罗贯中将他塑造成集智慧、忠诚、仁爱于一身的完美君臣代表,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贤臣的崇拜。
对现实的投影: 诸葛亮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代对理想化政治家的期望。人们希望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智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稳定,诸葛亮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总结来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过誉”主要体现在:

将现实中的杰出人物,提升到了近乎于“神”的超凡脱俗的境地。
过度夸大了其预见性、军事指挥的成功率、发明创造的独特性以及政治平衡的能力。
忽略了战争和政治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作用。
为了艺术表达和文化需求,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加工。

尽管存在“过誉”,但这并不否定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贡献和非凡才华。《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的形象寄托了人们对智慧、忠诚、仁德等美德的向往。这种“过誉”,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和精神符号。理解这种“过誉”,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意思,大概相当于铁拳无敌孙中山、军道杀拳周总理吧。

您会觉得,把孙中山说成铁拳无敌、是夸他还是骂他?

都不是,是编歪了

中国早年评书和小说,是给老百姓和民间读书人读的。

老百姓不懂何谓庙堂,何谓治军。他们只接受京剧和话本的设定。所以要按着他们的逻辑来编。

于是:

诸葛亮、徐世绩、李靖这种军事家,被描述成牛鼻子老道。

张飞、程知节(咬金)、胡大海这种猛将,被描述成花脸憨人。

君王都是软耳根子,要听奸妃和国丈的话。

要歌颂杨业和包拯,就要把潘美和庞籍(就是庞太师)说成大坏蛋。

打仗靠单挑和个人血气;谋略靠埋伏和火计;这些都符合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

就这样了。


诸葛亮历史上,是不世出的战略分析家,《三国演义》除了照抄隆中对,别的没提。

诸葛亮历史上,以蜀科为端正的政治家,陈寿都要加一句“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三国演义》没提。

诸葛亮历史上,治军严整如神,后来西晋都用他的练兵法。所谓军队在国内国外,都百姓无忧,《三国演义》没提。

只是给他安排了:各种火烧、各种跟张飞玩激将法小心眼、各种“一声炮响伏兵四起”,各种锦囊搞点小动作。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英霸之器,历史级宰相,了不起的政治家,统军理戎的大才。

《三国演义》里呢,变成了一个妖道。

这是格局大小的问题了。

《三国演义》整本书,逻辑是为了伺候读者,简化过的。比如,许多读者都以为徐州和荆州只是几座城池(小说里都有类似描写),不知道那是行政区划;以为打仗就是两阵对圆,谋士负责念几句。

大将军录尚书事是干嘛的,三公宰相的职权是什么,这些说出来,大家也莫名其妙。

鲁迅先生说罗贯中“貌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可不是夸人。

刘备历史上是英雄之气,弘毅宽厚,百折不挠,是所谓枭雄。但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哭包,还很虚伪。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千古贤相,外交战略内政一把抓的大才。但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妖道。

因为这样好理解。

同样,荀彧应该是曹操实际的合伙人(而非部下),士族领袖,曹魏负责日常工作的人,被写成一个普通谋士,跟荀攸刘晔们毫无区分度。

同样,张昭是东吴文士领袖,孙策和孙权用来平衡与当地大族关系的王牌,东吴的镇山之宝,被写成一个尽出馊主意的懦弱老头。

因为没法子,这些东西,小说无法表现得很细致。

所以,罗贯中只好挑些让老百姓能接受的形象来刻画。

所以,也不怪罗贯中。


换一个例子。

上面说的,军道杀拳周总理。

我朝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宣传他。只好尽量说他公众体国,说他日理万机,说他勤勉简朴。尤其是勤勉简朴、睡衣补丁什么的。

真是格局太小了。

人家少年时奋战天津,之后闯荡欧洲,扬名黄埔,斡旋江西,遥控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情报人员,堪称中国007;然后长征、移权、平衡大局。外交、内政、上匡国君、下抚将帅,屈伸自如,概有英奇之略,外则纵横天下,“哪个国家我没有去过”,出入机枢,最后终于邦宇敬爱。

这些东西,如何表现?

没法表现。

最后还是只好,“睡衣又打了几个补丁”、“又说了几句机智的话引得记者们鼓掌”。


以前有个相声《怯大鼓》的版本,如是说:

有个嘛都不会的,去给老乡们说评书。想找老乡们爱听的说,于是:

这边一人,金盔金甲,头戴冕旒冠,手提丈八蛇矛,这是毛主席。

对面一人,白盔白甲,身着素罗袍,持杆亮银枪,这是蒋介石。

毛主席手起一矛,蒋介石闪过;蒋介石手起一枪,毛主席抬矛一架……

其实毛主席和蒋介石各有过人之处,然而器略才武,老百姓又听不懂。

还是直接“手起一矛、手起一枪”,大家都听得过瘾。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也是这个劲。

谈论官职、派系、练兵、赋税、法令这种军国大事,罗贯中写出来了,老百姓也看不懂。“你在说什么鬼?”

那还不如说点借东风、装神仙,大家比较过瘾。“哦哟诸葛亮好厉害,有神通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