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战争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面,将帅先对决一番,然后小兵们再上吗?

回答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那是小说,是艺术加工,不是历史教科书。它里面的很多情节,尤其是将帅一对一的单挑,虽然看得人热血沸腾,但真要说古代战争就那样,那就扯了。

将帅对决:有过,但绝非主流,更不是战前“开胃菜”

《三国演义》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坡一声吼退曹军百万、吕布辕门射戟救刘备,以及各种大将之间的“三百回合”大战。这些描绘非常有画面感,也符合了人们对英雄主义的想象。

为什么小说会这么写?

1. 塑造人物,突出英雄气概: 小说需要塑造鲜明的角色。将帅一对一的胜利,最能直接、暴力地展现一个武将的勇武、武艺和胆略。这就像现代电影里的“主角光环”或者“个人英雄主义表演”。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立刻get到关羽有多猛,张飞有多狂,吕布有多强。
2. 制造戏剧冲突,吸引读者: 大战前的将帅单挑,就像是战争的“预告片”或者“序曲”。它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大部队交锋充满期待。
3. 简化战争场面: 真实战争的规模宏大、细节繁琐,如果一股脑儿都写出来,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枯燥。将帅对决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战斗,更容易被接受和记忆。
4. 受限于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史书对战争的记载,往往侧重于胜败结果、战略部署、政治影响等大方向。对于具体的战斗过程,尤其是普通士兵的细节,记录并不多。小说家在没有足够细节的情况下,自然会发挥想象力,填补这些空白,而将帅单挑是最容易被想象出来且有史料依据(虽然不多)的战场现象。

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1. 将帅对决更像是“侦察”或“激励士气”的手段:
侦察敌情: 有时候,双方会派出一些精锐的勇士或者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的交锋。这种交锋的目的之一,就是观察对方将领的勇武和部队的战斗力,为后续的战术部署提供情报。如果己方将领能够轻易击败对方的先锋,无疑会极大地提振士气。
激励士气: 在战场胶着、双方士气可能动摇的时候,己方一员名将出马,斩杀敌方一员大将,那绝对是士气上的巨大鼓舞,能让士兵们看到胜利的希望,从而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反之,如果己方名将战败,那对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
场合非常特定: 将帅对决并非每次战役都会发生,更不是开战前必须的环节。它往往出现在双方都不想立刻进行大规模决战,或者双方都想通过展示实力来威慑对方的时候。很多时候,它可能就发生在双方主力部队还未完全展开、只是前锋或两军阵前相遇的某个时刻。

2. 大规模战役才是常态,士兵是主体:
真正的战争是整体: 一场大规模的古代战争,其核心是双方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士兵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的整体对抗。这种对抗是战术、阵型、兵种协同、后勤保障、地形利用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帅的个人武艺,在整个战争的宏观层面上,作用是有限的。
士兵的“车轮战”: 如果真要说“一对一”,那也是在士兵层面。士兵们组成方阵、车阵、骑兵队,他们之间不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而是小队对小队,方阵对阵。当两军对垒时,往往是先由双方的前锋部队进行初步的交锋,互相消耗,侦察敌情,然后才能进行更大规模的主力部队的碰撞。这种碰撞,与其说是“小兵们再上”,不如说是“士兵组成的整体单位”在进行大规模、持久的消耗战。
将帅的指挥作用: 将帅的主要职责不是在阵前冲锋陷阵(虽然有些将领确实很勇猛,但那更多是为了身先士卒激励士气),而是坐在后方的高处,通过旗令、鼓声来指挥整个战场的走向。他们需要观察战场态势,调动不同兵种,执行战术,应对突发情况。一个好的将帅,其指挥能力远比个人武艺重要得多。

3. 历史上的将帅对决:
数量稀少且被重点记载: 史书之所以会记载一些将帅对决的事件,正是因为它们是相对罕见的、具有标志性的。比如三国时期的庞德战关公,颜良诛文丑,这些事件被记载下来,是因为它们本身就足够“特别”。如果是普通的士兵互相砍杀,史书是不会花费笔墨的。
很多都是“单挑”的另一种形式: 有时候所谓的将帅对决,可能更像是两军阵前,双方各派一名或者几名最勇猛的将领出来,进行一场公开的较量。这场较量可能是在双方主力还没完全投入战斗前的“暖场”,也可能是为了打破僵局,又或者是在某个有利地形上双方都觉得可以进行一次决定性的局部冲突。

总结来说:

三国演义里将帅一对一先打,然后小兵们再上的模式,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用来塑造英雄人物、增加故事的观赏性。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将帅的个人武艺确实会影响士气,也会有将领在战场上勇猛作战,甚至有阵前单挑的例子,但它们都只是战争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边缘的部分。

真正的古代战争,主体是士兵的集体作战和将帅的指挥艺术。小兵们不是在将帅打完之后才“再上”,他们构成的是整个战争的主体,他们是在将帅的指挥下,按照既定的战术配合,进行着规模宏大、持续不断的战斗。将帅的“对决”,如果发生,往往是这场整体战争中的一个片段,是战略战术博弈的一个侧面反映,而不是战役的全部或者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首先,对所有说这种方式不存在或没有存在过的答案表示明确反对。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真实历史中是有过的,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这种方式叫做“致师”,孔晁注:“致师,挑战也。”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是全军统帅去完成这件事的,而是派遣勇士。

《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

郑玄注曰:“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夏官·叙官》:“ 环人,下士六人, 史二人,徒十有二人”。郑注:“环犹却也, 以勇力却敌”。


看着可能觉得不太理解?

解释一下:

战斗前双方派出勇士(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队人),在阵前进行决斗,哪方赢了哪方的士气就会大振,成为最后胜利的一大条件。

就是这样。


觉得没有例子不开心?那我说个著名人物的:

《逸周书 ·克殷解》:

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师尚父与伯夫致师

牧野之战,纣王派队上阵致师决斗,而武王这边……派的是白发苍苍的尚父姜尚带着“伯夫”(伯通百。伯夫,百人小队)上阵!

真是老当益壮啊有木有!


啥,觉得上一段太过玄幻?那我们接着看:

著名的晋楚邲之战。《左传·宣公二十四年》: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於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後,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

这是派遣“先遣队”方式的致师,帅不帅?直接记录了多人协同“致师”的作战方式,御者、车右、车左都有分工:御者要将战车驶得飞快,以至车上的族旗像倾倒一般;充当车右的勇士要冲入敌方营中,杀死敌人取其左耳,还需生擒一个俘虏;充当车左的的射手则要发射利箭并代替御者把持疆绳。这里最牛逼的是御者,他在车左、 车右行动之时,要“御下两马、掉鞍而还”。掉鞍就是整理马颈革 。致师都能这么优雅与豪气!


还不能说服你?再举个栗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従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谋?”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皆笑,曰:“公孙之亟也。”

译:

两人先是让宛射犬驾驶广车前进,自己乘战车跟随。快到楚军大营时, 张骼、辅跞才上了宛射犬的车,坐在车后弹琴。战车逼近楚营,郑国的宛射犬突然将车驶入。在此危急时刻 , 张、辅二人先是不慌不忙地戴好头盔,,然后跳下车,把靠近的楚兵抓起来扔出去, 将俘虏捆好夹在腋下。这时,宛射犬又不等两人而独自驾车向楚营外冲,张、辅二人立刻飞身上车,并抽弓射杀追兵。等脱离险境后,两人又坐在车上弹琴,对宛射犬说:“公孙!同乘一辆车,就是亲兄弟,怎么你却连续两次都不和我们商量而自作主张呢?”宛射犬狡辩说:“前一次是我一时兴起闯了进去,后一次则是因为害怕而退缩了。”两人听后笑着说:“公孙真是急性子,这么快就报复我们。”

在这次致师中,张骼、辅跞的优雅与晓勇显露无遗,还有工夫弹琴,杀完人还有工夫开玩笑!


那么先秦之后有没有“致师”呢?有,但已经不太常见了。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嗯,《隋唐演义》里说尉迟恭莽撞的经常单挑也不净是吹牛……


还有

《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宋太祖不愧是历代皇帝中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一挑二,杀一擒一!壮哉!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将帅开战前单挑,不是瞎编,是之前真的有这传统的。(关于三国时代真实发生过的阵前单挑行为,请参考 @Kaiser知友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