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面的战术可行性有多高?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中描绘的战术当然带有不少文学加工和夸张成分,但我们细究起来,其中蕴含的许多战术思想,在当时甚至放到今天,仍有其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可行性。当然,要做到“高度可行”那就得打个问号了,毕竟它不是兵书。

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战略层面:大势所趋,运筹帷幄

《三国演义》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对宏大战略的描绘。

孙子兵法思想的体现: 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孙子兵法的精髓,在演义中随处可见。曹操赤壁之战前,许攸献计“火攻”,正是抓住了曹操水军不习水战,且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弱点。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更是“伐交”的极致体现,在军事对抗之前,先在政治和外交上瓦解对手的联盟,为己方创造有利条件。
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虽然排兵布阵有失误,但他在博望坡之战、新野之战中的火攻,以及赤壁之战中巧妙利用风向,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这些战术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地形、气候,制造心理优势,并精准抓住对手的疏忽和弱点。 比如,在不熟悉的地形(如山林、水域)设伏,利用夜色、迷雾等掩护,都可以放大己方优势,削弱对方的兵力数量优势。
后勤保障与民心士气: 演义中也常强调后勤的重要性,虽然不是直接的战术,但任何战术都离不开粮草和兵员的支持。诸葛亮七擒孟获,不仅仅是为了收服人心,更是为了稳固南方后方,保证北伐的后勤供给。士气高昂的军队,即使在装备和人数上处于劣势,也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反之,军心涣散的部队,即使人数再多,也可能不堪一击。

二、 战术层面:形形色色,各有妙处

演义中描绘的具体战术,更是五花八门,其中不少有现实基础。

火攻: 毋庸置疑,火攻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术之一。赤壁之战的“草船借箭”后用火攻,博望坡的火攻,都是经典。在古代,尤其是在水战或者干燥季节,火攻的威力是巨大的。
可行性分析:
优点: 破坏力强,可以迅速瓦解敌军阵型,尤其是对木制战船和密集步兵效果显著。还能制造恐慌和混乱。
挑战: 对风向、风力有极高的要求,一旦风向不利,火势反噬将是灾难性的(如曹操在赤壁)。而且需要准备大量的易燃物,以及安全施放的手段。冬季或湿润地区,火攻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没有高科技点燃设备的情况下,如何精确引燃并控制火势也是难题。草船借箭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利用了当时技术手段(火种、引燃物)的限制,以及曹操水军缺乏夜间作战经验的盲点。
伏兵与诱敌深入: 这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战术之一。演义中,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善用此道。
可行性分析:
优点: 能以逸待劳,消耗敌人锐气,打乱敌人部署,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可以利用地形(山林、峡谷、隘口)来放大效果。
挑战: 伏兵的位置和时机选择至关重要。一旦被敌人识破,或者敌人不按预设路线行进,伏兵就会失效,甚至被反噬。兵力过少或装备太差的伏兵,难以形成有效杀伤。需要极好的战场侦察和情报收集能力。
攻心为上(心理战): 演义中经常出现通过心理战来瓦解敌军的情况。比如诸葛亮在街亭,对马谡的指挥失当(固守山顶,断绝水源)进行的批评,就是一种心理打击。还有用喊话、散布谣言等方式打击敌军士气。
可行性分析:
优点: 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削弱敌军战斗意志,为后续战斗铺平道路。
挑战: 对执行者的口才、临场应变能力要求很高。敌方指挥官如果意志坚定,或者军队士气高昂,心理战的效果会非常有限。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激怒敌人。
围点打援/歼灭战: 诸葛亮北伐时,常采取围困敌人城池,然后吸引敌军前来救援,并在途中设伏歼灭援军的战术。
可行性分析:
优点: 可以逐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迫使敌人疲于奔命。
挑战: 需要强大的攻城能力,否则围点时间过长,消耗过大。同时需要精确计算敌军援军的行进路线和时间,并有足够的兵力进行伏击。如果援军来得太快或太强,围城部队可能会被反包围。
车轮战与疲劳战: 演义中也偶有提及轮番作战,消耗敌军体力。
可行性分析:
优点: 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轮番进攻,让敌军疲惫,抓住其懈怠之机发动总攻。
挑战: 我方也必须做好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否则同样会因连续作战而疲惫。对兵力要求很高,否则很快就会陷入兵力枯竭。

三、 演义的“夸张”与现实:艺术与真实的界限

《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将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战役过程更加跌宕起伏。

个人武力的夸张: 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吕布一人独战刘关张,这些无疑是文学的想象,在真实战场上,即便是一骑当千的猛将,也难以做到如此夸张的个人战绩。古代战争更多的是集团作战。
神机妙算的夸张: 诸葛亮能呼风唤雨、借箭过江、八阵图困敌等,这些已经超出了凡人的范畴,是作者赋予他的“智圣”光环。虽然诸葛亮确实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演义中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创作。
战术的“一招鲜”: 有时演义为了突出人物的智谋,会设置一个“绝杀”性的战术,并且屡试不爽。现实中的战场是复杂的,敌人也会学习和适应,很少有战术能连续多次奏效而不被破解。

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战术,战略思想是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诸如利用地形、气候、心理战、后勤保障等,这些都是古今中外军事家都在运用的基本原则。

而具体的战术,尤其是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比如精准控制风向的火攻,或者能够以寡敌众且百发百中的伏兵,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则大打折扣。 它们更多是为了凸显人物的智慧和胆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国演义》最可贵的,不是教你一套具体的“如何排兵布阵”的秘籍,而是它所传达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军事哲学,即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因敌而制胜。它教会我们观察大势,分析对手,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同时也要警惕自身的弱点。这些,是它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并对军事爱好者有启发的根本原因。所以,与其说它的战术“有多高可行性”,不如说它的战术思想,其“内核”是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题主把问题改成三国演义


其实三国演义里的战术并不高端,你提的例子即所谓的“围城三阙”如果你的军队将敌人包围了

不要包死了 故意留一个缺口 敌人就会向那个口子溃逃

至于关羽那里 不过是在敌人预计会到达的地方设下埋伏

可以说是基本中的基本了

说到夜战 在古代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小规模的偷袭之类的)

是不会夜战的 因为晚上连看路都困难 实在难以指挥军队

最后说说三国演义里的战术可行性

那些比较简单的战术其实还是有一定参考性的 比如埋伏 围点打援

但一些比较夸张的战术最重要的是常常出现的武将单挑是不会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中描绘的战术当然带有不少文学加工和夸张成分,但我们细究起来,其中蕴含的许多战术思想,在当时甚至放到今天,仍有其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可行性。当然,要做到“高度可行”那就得打个问号了,毕竟它不是兵书。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战略层面:大势所趋,运筹帷幄《三国演义》.............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劫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被多次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其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戏剧性。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劫寨指的是 在敌方主营或重要据点受到骚扰、麻痹、或者兵力分散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发动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摧毁或占领敌方营寨,并消灭或俘虏守军的一种突袭.............
  • 回答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以其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严谨的历史考据赢得了无数读者,但我们不禁要问,小说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史料,又有多少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三国机密》中的核心战争线索。小说以汉末时期为背景,重点描绘了董卓之乱后的军阀混战,以及曹操、刘备、孙.............
  • 回答
    话说三国那个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要是真有《全面战争:三国》这么个玩意儿,那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能否借着这股“模拟器”的东风,完成他辅佐刘备统一大业的宏图,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全面战争:三国》里的战斗和战役模拟器,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里面包含了.............
  • 回答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那是小说,是艺术加工,不是历史教科书。它里面的很多情节,尤其是将帅一对一的单挑,虽然看得人热血沸腾,但真要说古代战争就那样,那就扯了。将帅对决:有过,但绝非主流,更不是战前“开胃菜”《三国演义》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坡一声吼退曹.............
  • 回答
    咱这话说清楚了,你问的这光荣《三国志》系列的“讨董”和“群雄割据”剧本,还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全战三国)里那些在剧本开始时“名义上”属于空城,但历史上却有实际控制者的情况,得这么看。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戏里的“空城”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确实在剧本开始时,没有任何势力占领.............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然而,正如任何改编作品一样,《三国演义》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塑造和改写。要说“反差最大”的人物,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因为不同读者对“反差”的定义和侧重点可能不同。但我认为,曹操 是《三国演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奇幻爱好者和三国迷们热衷的讨论话题。将《权力的游戏》中的“魔山”格雷果·克里冈,与《三国演义》中的“人中吕布”吕布放在一起比较,就好比用现代的坦克去对战古代的骑兵,本身就充满了跨越时空的想象。不过,咱们不妨就当一次“跨界武力评测”,从他们的“战绩”、“体格”、“武艺”和“战.............
  • 回答
    关于董卓,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比《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为复杂,而“坏”这个字,或许过于简单化了他。让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看看史书里这位西凉猛将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承认,董卓在历史上留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源的。他确实做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野心勃勃,以权谋私.............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七擒孟获”拍成电影?这可是个大有看头的点子! 《三国演义》里这么精彩的一段故事,要是搬上大银幕,绝对能激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咱们好好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怎么个成法儿。首先,故事本身够不够吸引人?绝对够!你想啊,诸葛亮带兵南征,要平定南方叛乱。但他不玩硬的,而是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通过七次.............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从一开始来看,确实充满了“死局”的意味,但要说从“打一开始”就注定是死局,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如果以刘备出山为起点,或者以诸葛亮辅佐刘备为起点,那么蜀汉的“死局”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明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创业的起点:基础薄弱,人力物力匮乏 .............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诗,给人的感觉,确实有那么点意思,既有朗朗上口的,也有细品之下,让人觉得“嗯,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你说“不和谐”,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格格不入”,或者说是“时代的烙印”吧。毕竟,《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作者罗贯中在里面穿插诗词,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点明主旨、塑造人物、或是.............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如果让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以他《三国演义》中惯用的“怼人”方式来回击网络喷子、杠精和键盘侠,那场面定然是蔚为壮观,充满智慧的火花,也绝对会令那些无理取闹者哑口无言,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想:一、 诸葛亮的“怼人”风格分析:诸葛亮的怼人,绝非简单的谩骂或人身攻击,而是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