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初期,魏国为什么要劳师远征,宁肯隔着赵国,也要灭亡中山国?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

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大地上的绊脚石。魏国想要在中原诸侯争霸的棋局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解决中山国这个“眼中钉”。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山国的位置。它正好位于赵国和魏国之间,像一根刺一样卡在那里。如果魏国想要向北发展,或者与北方的燕国、赵国发生联系,中山国就像一个收费站,随时可能阻碍你的行程,甚至在你背后捅刀子。更何况,中山国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如果与赵国联合,对魏国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其次,从战略纵深来看,吞并中山国对魏国意义非凡。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国土相对分散,一旦被敌人从两侧夹击,后果不堪设想。而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如果被魏国控制,就能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向北抵挡赵国和燕国的压力,同时也能为魏国进一步向北方拓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出发点。试想一下,如果中山国被赵国控制,那么赵国就能从容地从侧翼攻击魏国,魏国将腹背受敌,战略上的主动权将拱手让人。

再者,长远来看,吞并中山国能为魏国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尽管初期代价不菲。魏文侯时期,魏国已经开始实行“耕战”政策,国力蒸蒸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魏国不能容忍一个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吞并中山国,不仅能够解除后顾之忧,更能为魏国争取更多的战略回旋空间。这意味着魏国可以更加自由地调动军队,与秦国、楚国等强敌周旋,而不必担心腹地的安全。

至于为什么“宁肯隔着赵国”,这恰恰体现了魏国决策者的深思熟虑。直接攻打赵国,无疑会引来赵国的全力反扑,战火可能蔓延到魏国腹地,对刚刚崛起的魏国来说,风险太大,代价也无法承受。而中山国虽然挡在前面,但其国力相对弱小,相对更容易被攻克。魏国采取迂回策略,先解决中山国,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推进,最终将中山国纳入囊中,再从容地与赵国进行博弈。这是一种“避实击虚”的战术,也是一种“步步为营”的战略。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战争往往伴随着土地和人口的掠夺。中山国的土地虽然不算肥沃,但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而且,战胜中山国,不仅能获取其土地和人口,还能打击那些可能与赵国结盟的潜在势力,进一步孤立对手。

总而言之,魏国之所以要不远千里,绕过赵国去攻打中山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出于对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深谋远虑。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稳定腹地、巩固自身战略地位、为未来争霸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尽管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役和资源,但为了实现“势”的扩张和“利”的获取,魏国人认为这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魏国控制着中山,就能把赵、韩绑在自己主导的三晋联盟中

三家分晋后,三晋中实力最强大的并不是魏,而是赵。

赵氏在晋国成为卿族更早(始于晋文公时期),担任正卿次数更多,在灭亡范氏、中行氏时获利巨大,赵襄子时又吞并了代国,其领土和实力均强于兴起更晚且担任正卿次数较少的魏。

魏灭中山后三晋形势

[1]

赵国在建立时有三个核心区域:

  • 以晋阳城为中心的吕梁山脉周边地区
  • 代地
  • 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原邢国故地和部分卫国故地

而魏国只有两个核心区域:

  • 以安邑为中心的河东地区,占据了春秋初期大部分的晋国故地
  • 黄河以南的崤函、上洛地区,开发程度较低并且周边是秦国、楚国、韩国
  • 黄河边沿温邑到朝歌、邺的河内地区

韩国则最弱,领土分为互不相连的两大块和三小块:

  • 汾河谷中段的平阳地区,夹在吕梁山和中条山之间,但是这块区域最南端的绛、曲沃、新田还在晋国公室手中。
  • 雒水、尹水、汝水、颖水流域,南边是楚国西边是郑国北边是周王畿的剩余部分。
  • 河内西南的一小块地区,以野王为中心
  • 荥阳周边的一小块地区
  • 雍丘、黄池周边的一小块地区,其西是楚国从郑国所占据的大梁,东边是宋国,北边是卫国,和荥阳的连接又被魏国所控制的酸枣隔开

三晋中赵国的三个核心区域不但面积更大,还能互相连接。魏国虽然占据了河东、河内富饶的土地,但是国土分成了互不相连的两大块,而这两块周边都有秦、楚、齐这样的大国。形势最严峻的是韩,不但实力最弱,国土碎片化也最严重,又要面对晋国的传统对手楚国。

但是赵襄子死后赵氏内乱,严重地削弱了赵氏,魏文侯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西攻打秦国,占据了秦国趁晋国内乱时占领的智氏在河西的故地,直抵洛水,抢先完成了扩张。此时魏、赵、韩已经成为诸侯,但是仍然保持着出自晋国的惯性结成了以魏国为主导的同盟(晋国此时仍然存在,保有故都绛、曲沃、新田地区和上党地区)。但是这个同盟是不稳固的:魏国实力并非最强却占据着主导地位,实力最强的赵国和魏国的扩张需求不一致,只有韩国暂时受到外部压力需要另外两国的保护。魏国希望向西兼并秦国的土地,向东南夺取楚国的大梁;而赵国希望吞并中山,向东攻打齐国。所以在三晋同盟中,魏国和赵国存在巨大的矛盾,一旦爆发冲突,三晋同盟就会解体,魏国将无法专心应对楚、齐、秦三强。

而吞并中山国,能使魏国很好地压制赵国:

  • 抢先占领赵国要吞并的土地,遏制赵国扩张
  • 魏国控制中山后可以轻易将赵国以在太行山东以邯郸为中心的区域和其它区域阻隔开
  • 中山地区西北皆是大山,东南则有河流保护,本身易守难攻,自身也有不小的体量。
  • 控制中山后,若是和赵国和魏国开战开战,赵国如果集中主力攻打中山则一时难以攻下,置之不理则会被分成两半

而在吞并郑国并和魏国交换土地解决国土碎片化之前的韩国是不敢失去魏国这个强大的盟友独自面对楚国的。只要占据了中山,魏国就能压制住赵国,迫使赵国留在三晋同盟中。而只要赵国仍然在三晋同盟中,魏国和齐国发生冲突时就能以赵国的力量对抗齐国,楚国方向的压力又有韩国分担,魏国就能逐步蚕食秦国的土地,时不时以瓜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合力攻打齐/楚作为安抚赵和韩的手段。一旦魏国独占了秦国的土地,其实力将变得难以撼动,甚至能超越巅峰时期的晋国。

而魏文侯时攻打中山又有许多优势:

  • 晋国内乱前中行氏已经重创中山并一度攻入其都城,中山的国力尚未完全恢复,魏军攻打中山可以沿用之前中行氏的经验。
  • 魏国此时已经率先变法,实力强劲
  • 中山此时孤立无援:周边的齐国尚未以中山作为牵制三晋的棋子,燕国则甚少介入中原事务,赵国则和中山冲突不断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最终魏国确实比较顺利地占领了中山,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压制住赵国迫使其留在三晋同盟内。而魏武侯时中山复国则导致魏国失去压制赵国的能力,最终魏-赵之间爆发战争,三晋同盟瓦解,魏国扩张停滞。

参考

  1. ^地图作者:山河长水 https://weibo.com/u/5419700965
user avatar

1、

在魏文侯一朝时,魏氏隔着赵氏领土对中山国进行征伐并非个例。

事实上,在智襄子执政时期,智氏也以晋执政的名义跨越赵氏领土进行征伐。

在讨论魏文侯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智襄子隔着赵氏去攻击中山又是图什么呢?

春秋后期,赵氏为躲避晋卿的火并而不断向太原及延展的代邑进行发展,最终在族内形成了北赵氏、南邯郸氏(注)的格局,其中邯郸氏由于地理上的分隔及齐、卫的关系而产生了一种不可避免地分离趋势。

(注:本文中的“邯郸氏”并非专指邯郸午一系,而是泛指赵氏在邯郸的力量。)

在四晋时期,晋执政之位被智氏控制,而赵氏为余下三卿中最强大的一方,由此智、赵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出某种抵牾。这种抵牾在公元前464年攻郑的战争中公开化,当时智襄子以主帅的名义命令赵襄子率部攻城,赵襄子则直接拒绝服从——晋卿之间的矛盾和独立性可见一斑——其后,智襄子谋划了攻击中山一事,历史上著名的赠钟开道事件就发生在这场战争当中。

那么,智襄子发动对中山的战争是否和针对赵氏政敌存在联系呢?

稍微熟悉一点点古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在先秦时期,黄河在潼关一带转弯一共会逐渐向东北方向延伸,穿过华北平原最终至天津入海。从晋南阳(今河南省西北部)地区至中山国(今河北省中部),正是要经过邯郸地区。

至于智襄子所选择的进军路线,大抵有二:

(出自布哈林的战国示意图,所选用的是三晋瓜分智氏后的版图)

一是沿黄河水道进行,而后转向陆路进入夙繇国地区——期间会途径邯郸氏;

二是沿汾河进入太原一带,再经过五台山或其他谷底进入夙繇国——期间会途径晋阳一带。

注意,当时的智氏和赵氏虽均有相当的独立性,但本身依旧具有相当的晋卿成分。也就是说,在明面上这是晋执政率领晋廷的主力部队途径晋国的地方政府对蛮夷之国的战争。可想而知,无论晋执政的大军选择哪条路线挺近中山国,其浩荡之势都会给途径的赵氏的家臣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尤其对邯郸氏而言。

说到这里,大抵解释了在四晋火并期间尚有一定体量的赵氏为何只能以晋阳孤城对抗三卿的合围。

2、

在智氏覆灭以后, 赵氏一家独大,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晋廷的控制权被魏氏掌控——最直观的原因或许是赵襄子死后的赵氏内乱,不过在此之前魏氏似乎就有在晋廷上位的迹象。

有些朋友存在这样一种观感,似乎觉得晋卿在四晋时期还有着“卿”的成分,但一到晋阳之战以后的三晋时期就马上变成了完全独立的政治实体——晋国由此也变成了“三晋联盟”——这显然是受到历史断代影响而产生的误解。

事实上,在魏文侯一朝之中三晋依旧保留有一定晋卿的属性,从减弱到消失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至于周室册封究竟是离心的结果还是这一过程中的催化剂并不好说,但三晋作为晋卿属性的减弱过程明显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

公元前409年,韩武子、赵献子于当年逝世。

此年,晋魏斯命令家臣吴起率晋军——事实上的魏军—— 将秦人赶出了洛水以东,被秦国占领了40余年的晋故地终于重新回到了晋人的手里。

显然,魏斯的声望在当年达到了顶点。

应是在这一年的秋收后,魏斯有命令家臣乐羊攻击中山国,又把家臣吴起从河西调回协助攻击中山国——不出意外的话,乐羊、吴起应兵分两路行动,一者走黄河,一者走汾河,经过了若干年的艰苦战斗后终于消灭了中山国——而新即位的赵籍在面对晋执政和魏家这两位强悍武将的压力下自然也很难有什么动作,其下家臣的心理变化当然也不能持乐观态度。

待消灭了中山以后,魏家以封君的形式控制了中山,黄河下游的前后两端均被魏氏控制,夹在其中的赵邯郸当然不大好受。

在这种情况下,赵氏在邯郸乃至中牟的亲魏派也就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抬头了——赵氏在战国前期持续不稳定应与之存在一定关联。

从这一点来看,魏文侯此举有点像智襄子的改良版,但文侯的手段要婉转又狠毒得多。

3、

然而,魏据中山的一些战略效果都是建立在三晋尚存有一定晋卿属性之上的。

至魏武侯一朝,三晋的晋卿属性衰弱殆尽,中山的脱离也就只缺一个契机了——而这个契机正是楚将吴起的饮马黄河。

user avatar

比较像现在俄国劳师远征叙利亚,当地盟友需要帮助,如果不出兵会遭受更大损失,也会危害联盟威信。

根据“清华简系年”记载,公元前441年和前430年,赵国两次联合宋国,越国一起围攻齐国。

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巩,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晋幽公立四年,赵狗率师与越公朱句伐齐,晋师[门戈](门?)长城句俞(谷?)之门。越公、宋公败齐师于襄平。

这和中山(准确讲,当时还叫鲜虞)有啥关系?齐国是鲜虞的大哥,是它的后台靠山。齐国被三国联军打败,它就无力援助鲜虞,鲜虞被迫屈服于赵国,成为赵国的附庸,鲜虞政权算是赵国控制的傀儡。

随着时间推移,齐国逐渐恢复元气,鲜虞也开始努力摆脱赵国控制,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

同时,齐国也进攻赵国,实际上它是在牵制赵国军力,和鲜虞遥相呼应,协助鲜虞的行动。

六国表:齐宣公四十三年, 伐晋,毁黄城,围阳狐。(黄城和阳狐都是赵地。)

这个时候,鲜虞不仅成功获得独立,武公还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政治军事制度。鲜虞从部落联盟状态发展成国家,可以叫中山国了

中山社会在进步,文明程度在提高,它的军事实力也在增强。赵国拼尽全力也不能阻挡中山和齐国,只能眼看着中山一步步膨胀。

中山就像赵国肚子里的肿瘤,肿瘤还在一步步扩大,这样下去不得了。赵国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它向三晋联盟的盟友魏国求助,这就是魏国灭中山的来由。

所以,魏国出兵中山的主意最初是赵国提出,魏国顺势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了扩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崛起势头迅猛,地处天下之中,拥有“三晋”的战略优势。然而,在是否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也曾有过不少讨论。如果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会这样分析:先整合三晋,后图霸业,是更为稳妥且符合魏国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什么说整合三晋是首选?1. 地理和战略优势的巩固: 魏国位于三.............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绝非仅仅是齐国和秦国崛起那么简单。这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病症就能解释的。虽然齐秦二国的壮大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但魏国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才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魏国的衰败:首先,魏国在早期的崛起.............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历经数百载风雨,从春秋末期的诸侯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到后期逐渐衰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历代魏国君主的治国方略、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要评价魏国历代君主,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行动。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70年):开创基业.............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穿越回战国初期的韩国,成为国君,我的首要任务是让这个夹在强国之间、看似最没有生存希望的国家焕发生机,并最终实现统一六国这个宏大的目标。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第一阶段:稳固内政,积蓄力量(短期目标:自保与初步发展)在战国初期,韩国的国力与魏、赵、秦、楚、齐、燕相比,无疑是处于劣势.............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