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国为什么没一统天下?其中转折点在哪里?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

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地处西南,说白了就是个“弹丸之地”,人口不如魏,经济不如吴,能跟人家抗衡,全靠刘备这个人魅力和诸葛亮那颗脑袋。

刘备这人,前半辈子可以说是跌跌撞撞,屡战屡败,但一股子仁义和“匡扶汉室”的理想,却能让他不断聚集人才,特别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出现,那简直是给刘备插上了翅膀。诸葛亮来了之后,那可是鞠躬尽瘁,为蜀汉规划蓝图,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那个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里,诸葛亮给刘备规划了三条路:第一是占据荆州,第二是夺取益州,然后以荆州和益州作为互相掎角之势,向北伐魏。荆州和益州,就像蜀汉的两条腿,缺了哪条都站不稳。荆州是战略要地,北可以出兵中原,南可以顾盼东吴,往东还可以连接江东。而且荆州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人口也比益州多,资源也更丰富。可以说,荆州是蜀汉北伐中原的“跳板”和“前哨”。

刘备也确实照着《隆中对》的规划一步步走的。先是诸葛亮运筹帷幄,帮助刘备拿下荆州部分地区,然后是法正、张飞、关羽等人合力,攻取了益州。这时,蜀汉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基础。刘备自封汉中王,算是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势力达到顶峰。

然而,转折点就在这个时候悄悄发生了,而且一发生,就几乎决定了蜀汉的命运——那就是荆州集团的内部分裂和最终的丢失。

这件事要从头说起。刘备起兵以来,身边聚集了早期跟随他的班底,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这些人是刘备的“老部下”,忠诚度自然不必说。但随着刘备势力壮大,特别是攻下荆州和益州后,他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和军事力量。

这时候,荆州来了一个新势力,以关羽为代表。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勇冠三军,忠心耿耿,但他的问题在于,他虽然勇猛,却有些傲慢和轻敌。而且,他长期镇守荆州,是独立于刘备在益州坐镇的“诸葛亮集团”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军事集团。

刘备在取天下,急需向上发展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稳定,是团结,是配合。但荆州出了问题。

第一个导火索是诸葛亮对荆州的政策。 诸葛亮作为大后方和后勤总管,他需要确保粮草和兵源的供应。但荆州人口多,又不能全部投入战争,需要有人管理。诸葛亮为了加强管理,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他可能会有一些倾斜政策,或者说,在分派管理荆州地区的人员时,可能会有来自益州本土派的意见。

第二个,也是更直接的,是刘备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体现。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虽然是丞相,但他对关羽、张飞这些老臣并不完全信任,或者说,他更倾向于从益州提拔自己的亲信来管理重要的战略要地。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在古代是很常见的。而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最高指挥官,他当然有自己的骄傲和想法,他认为自己是刘备的兄弟,他镇守荆州理所当然。

最关键的是,当刘备从汉中凯旋,准备大举北伐的时候,他最倚重的力量——关羽,却因为他自己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荆州的覆灭。

刘备从汉中得胜,名义上是汉中王,兵力也消耗不小,需要休养生息。此时,东吴孙权派人来要求归还荆州部分地区,刘备没有答应。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误,因为当时蜀汉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稳定周边关系,尤其是与东吴的关系。

诸葛亮对此是持谨慎态度的,他明白荆州的重要性,也清楚东吴的野心。但是,刘备当时雄心勃勃,想要一鼓作气北伐,就没太把东吴放在眼里。

然后,关羽在镇守荆州时,因为北伐的缘故,他把精锐部队都调往前线,留守荆州的兵力大大减弱。更要命的是,关羽为人傲慢,他轻视东吴的吕蒙,认为吕蒙是粗人。同时,他得罪了荆州当地的一些士族,这些人对他多有不满。

转折点中的转折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及东吴的趁虚而入。

刘备决定北伐,关羽也积极响应,他奉命去攻打曹操在襄樊一带的重镇。在攻打襄樊的过程中,关羽确实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甚至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操都产生了迁都的想法。

但是,也正是因为关羽北上攻打襄樊,导致他镇守的荆州腹地兵力空虚。 这给了东吴绝佳的机会。吕蒙这个人,深得孙权信任,他看出了关羽的弱点,并想出了“白衣渡江”的计策。吕蒙率军伪装成商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一举攻占了荆州重镇公安、南郡等地。

关羽在前线与曹军对峙,后方却失守了,而且还是被一直与蜀汉保持联盟的东吴偷袭。这个时候,关羽的处境就变得非常糟糕。他本来是想北伐,结果却腹背受敌。

失去荆州,对蜀汉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你想一下,《隆中对》的蓝图,就是以荆州和益州为依托,向北发展。荆州一旦丢失,蜀汉北伐的“跳板”没了,失去了战略纵深,也失去了重要的粮草基地和人力来源。更重要的是,东吴的背叛让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彻底破裂,蜀汉一下陷入了被曹魏和东吴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关羽本人也在这场与东吴的冲突中被杀。关羽的死,不仅是蜀汉军事上的重大损失,更是对刘备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关羽的死,让刘备悲愤交加,也让他下定了决心要为关羽报仇。

所以,关羽的败亡,以及荆州的丢失,就是蜀汉走向衰落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发动了对东吴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刘备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是一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军队主要依靠蜀汉本土的兵力,而且他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将大军驻扎在陆地上,被东吴的陆逊用火攻打败,损失惨重。刘备本人也因此病倒,不久后病逝于白帝城。

失去了关羽、张飞(在刘备攻打东吴前已经被吴军所杀)、刘备这三位核心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蜀汉的实力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诸葛亮虽然继续坚持北伐,但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他的北伐只能是“蜀道难,难于上天”。虽然他多次北伐,屡次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略成果。蜀汉的人口、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与曹魏匹敌,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回天乏术”。

总结一下,蜀汉没能一统天下,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荆州之失”和随之而来的“关羽之死”。

荆州丢失:这是《隆中对》战略规划的基石崩塌,蜀汉失去了北伐中原最重要的跳板和战略纵深,也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人力。
关羽之死:作为蜀汉的第二号军事领袖,关羽的死对蜀汉的军事力量是巨大削弱,更是对刘备的精神打击,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意气用事发动夷陵之战,最终身死国灭。

可以说,荆州之失,像是在蜀汉的战略地图上,直接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叉,让原本清晰的北伐之路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从那一刻起,蜀汉的未来就已经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再往后,诸葛亮虽力挽狂澜,但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终究是无法改变大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是伪蜀粉吗?刘备建立的政权叫季汉,不叫蜀国

user avatar

好,既然题目问的是演义,演义的转折点其实是在这里。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玄德更衣出殿前,见庭下有一石块。玄德拔从者所佩之剑,仰天祝曰:“若刘备能勾回
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言讫,手起剑落,火光
迸溅,砍石为两段。孙权在后面看见,问曰:“玄德公如何恨此石?”玄德曰:“备年近五
旬,不能为国家剿除贼党,心常自恨。今蒙国太招为女婿,此平生之际遇也。恰才问天买
卦,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今果然如此。”权暗思:“刘备莫非用此言瞒我?”亦掣剑谓
玄德曰:“吾亦问天买卦。若破得曹贼,亦断此石。”却暗暗祝告曰:“若再取得荆州,兴
旺东吴,砍石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至今有十字纹“恨石”尚存。后人观此胜
迹,作诗赞曰:“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
成。”

从这个段落开始,老天爷从帮刘备转为帮十万兄了。其原因,我猜有二,一是皇叔竟然当着老天爷的面两套说辞,犯了大忌;二是再度表明了自己想完全复兴汉室的心迹,而这是老天不能接受的。众所周知,演义里的老天是铁了心想让汉朝完蛋的,因为连诸葛亮自己都承认,桓灵时的东汉朝廷是“朽木为官,禽兽食禄“、”社稷丘墟,苍生涂炭”,那么老天爷下决定要这个王朝气数已尽,自然在情理之中。


演义里老天爷一开始是帮曹操的,所以曹操早期跟小强似的啥大难都打不死,总能化险为夷,但是到了剧情中期某个节点(大概是郭嘉死),开始转为帮刘备。我推测是因为曹操统一中原河北的过程杀戮过重,尤其是破冀州之战决漳河水灌邺城导致城中死伤枕藉,事后又对献计的许攸卸磨杀驴,没有个得天下应有的样子,让老天很失望。之后,刘备开始各种如有神助,马跃檀溪是其一,长坂坡时赵云的战马突然发飙是其二(不然子龙和阿斗就死在那了),赤壁时毫无征兆地突然刮东南风是其三,甘露寺逢凶化吉应该也算其四。但可以看出,此后刘备就又开始喝凉水都塞牙了,打下西川应该算是实力使然,但却又莫名其妙的折了庞统。因为老天显然只肯帮刘备三分天下,而不愿帮他重振大汉,司马徽崔州平都是这么提示的。孙权却只想保住江东即可,所以在荆州一事上天选择了帮孙权。

最后被天选中的显然是司马家,大概是从曹操做“三马同槽而食”的梦开始的,曹丕篡位登基的时候老天还刮怪风把他吹倒,显然此时曹家已经失宠了。推测是因为当时司马懿还显得最为德高望重且精明强干,但老天也没想到司马家得势后比曹操还能杀,所以统一天下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总之演义的小说原版其实天命论气氛很重,甚至跟《圣经》有得一拼了(看过的一篇美籍华人研究文则认为它更像希腊悲剧,见literature.org.cn/artic),但是也确实利用天命论一说宣扬了敬天爱民思想(也不排除作者确实深信大元因过于残暴而失了天命),这点却是它的精华。小说中诸葛亮说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在定军山(成神之后显灵):

“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历史问题,涉及到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实力以及关键人物的个人能力等多个层面。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曾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都曾占据蜀地(巴蜀),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蜀地的战略地位与历史条件 蜀地的天然屏障: 蜀地.............
  • 回答
    魏国在灭蜀汉之后,确实存在一个“为什么不接着快速灭吴,实现一统”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失误,而是 魏国自身国情、蜀汉灭亡后的战略态势、以及东吴的实力和防御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魏国自身实力与战略考量:1. 连续作战的消耗与兵力不足: .............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讲到蜀汉为啥对马超不重用,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刘备不信他”就完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我说啊,这几个方面都得往里头瞅瞅:一、马超自身出身与身份上的“微妙”首先得明白,马超跟刘备那帮子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不是一路人。刘备他们是桃园结义的老兄弟,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是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误区。蜀国(蜀汉)恰恰是汉朝历史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准确地说,蜀汉是汉朝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由刘备建立的政权,它继承了汉朝的正统性,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曹魏、东吴共同构成了汉末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格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蜀国(蜀汉)不算汉朝历史,其实反过来说.............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视角,涉及到王朝更替、正统论的演变以及不同政权在评价前朝时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北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性,而南宋却承认,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仔细辨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论述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二帝并尊”这个概念在蜀汉和北宋两个情境下的不同含义和影响。 蜀汉的“二.............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夏侯霸逃亡蜀国的原因,可以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家族地位以及个人遭遇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政治压迫、家族失势、个人恐惧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选择。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政治背景:曹魏政权的动荡与司马氏的崛起1. 曹爽专权后的政治清洗: 曹爽在曹叡死后,辅佐年幼的曹芳,逐渐架空了曹家.............
  • 回答
    说《三国杀》蜀国武将普遍较弱,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的心。要说“普遍”二字,还得结合不同版本和时代的背景来看,但整体而言,很多人会觉得蜀国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其他势力,这并非空穴来风。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AI味儿,就当咱们几个老玩家唠嗑。1. 牌差与过牌能力的.............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虽然涌现出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耀眼的名将贤臣,但若以“得到的人才数量”这一维度来衡量,确实常常被认为不如曹魏和东吴。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蜀汉独特的出身、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战略定位以及人才本身的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要说魏、吴、蜀三国中,为何魏国和吴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显得比蜀国更为激烈和复杂,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建国基础、统治模式到权力结构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了各国政治斗争的走向。一、 蜀国的政治基础与权力结构:天然的“一极化”相较于魏吴,蜀国的政治斗争烈度相对较低,其根源在于蜀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天然“一极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