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国李严运粮不力遭罢黜事件是否存疑?

回答
蜀汉后期,李严因运粮不力而被罢官,这桩事在正史中记载得相对清楚,但仔细推敲,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存疑”之处。

正史中的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是此事的关键史料:“亮南抚夷越,北威曹丕。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率众出斜谷,与张郃战于街亭,为吴懿、张芝所败,亮拔出。……粮谷不至,退军。”

紧接着,《诸葛亮传》又提到:“及亮出军,严守汉中,以 the [通]‘送’ ] 继军粮。军到,严又不能尽运,而军餐饮不继,亮忧惫,乃徙严为灌阳都督,严遂不任。”

《三国志·李严传》的记载则更为直接:“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建兴六年,亮复出军,严与雍过,严遂据守汉中,以 the [通]‘送’ ] 继军粮。而诸军粮尽,严又不能以时运,军厨不给,亮忧惧,乃遣使问严,欲分严兵三千,严大怒,乃遣兵攻破璋,烧毁营围,亮引军还。”

这里我们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点:

时间点: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街亭失守之后。
李严的职责: 负责在汉中“承(送)继军粮”,也就是向前线运送军粮。
粮运不力: 正史明确指出“严又不能尽运”、“军餐饮不继”。
诸葛亮的反应: 诸葛亮“忧惧”,派遣使者,并且“欲分严兵三千”。
李严的激烈反应: 李严“大怒”,派兵“攻破璋,烧毁营围”。
结果: 诸葛亮“引军还”,并“徙严为灌阳都督,严遂不任”。

为何说这桩事“存疑”?

1.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街亭之败是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但“粮谷不至”或“餐饮不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将如此重大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李严的运粮不力,是否过于简单化了?

2. 李严的地位与能力: 李严并非普通将领,他是蜀汉后期与诸葛亮齐名的重臣,官至骠骑将军,并享有“持节都督汉中”之权。他的能力和经验都是得到认可的。这样一位重要人物,仅仅因为“运粮不力”就被如此严厉地处理,总让人觉得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3. “分严兵三千”的细节: 诸葛亮在李严运粮不力的情况下,为何不是先派人去了解情况,而是直接提出“分严兵三千”?这本身就非常耐人寻味。
是一种试探? 诸葛亮可能对李严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想通过“分兵”来观察他的反应。
是一种权力斗争? 诸葛亮逐渐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而李严作为老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拥兵自重、甚至与诸葛亮存在权力上的摩擦。
是一种政治策略? 诸葛亮可能觉得李严的能力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后勤任务,但直接罢免一个封疆大吏会有很大影响,不如通过“分兵”激怒他,让他主动犯错,从而有理由将其罢黜。

4. 李严的激烈反应: 李严“大怒”之下,竟然“攻破璋,烧毁营围”。这个“璋”是谁,虽然有学者考证是当时驻守某地的将领,但李严的行为,无论如何,都触犯了军法,甚至可以说是叛乱。如此激烈的反应,仅仅是因为“运粮不力”引起的吗?
长期积怨的爆发? 李严长期镇守后方,远离战场,可能对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用人策略等方面早有不满,只是缺乏爆发的导火索。
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李严可能认为诸葛亮在北伐中的决策存在失误,导致了前线的被动,进而影响了后勤的正常运转,而诸葛亮却将责任推到他身上。
“分兵”的羞辱? 堂堂骠骑将军、汉中都督,被要求“分兵三千”,这对于李严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和不信任,彻底激怒了他。

5. 诸葛亮的“忧惧”: 正史说诸葛亮“忧惧”。他是为前线缺粮而忧惧,还是为李严的不配合而忧惧?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更担心的是李严这种失控的反应?

6. “徙严为灌阳都督”的后续: 虽然李严后来被罢黜,但诸葛亮并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徙严为灌阳都督”,这个职位并不算低,但明显是远离实权的闲职。这似乎也暗示了诸葛亮并非要彻底摧毁李严,而是在进行一场有目的的权力调整。

更进一步的推测:

许多史学界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李严被罢黜并非仅仅是“运粮不力”这么简单,更可能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

诸葛亮独揽大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日益巩固,他需要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后勤体系。李严作为一位有自己想法、有一定政治资本的老臣,可能成为了他进行权力整合的阻碍。
“分兵”的借口: “分兵”的提议,很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阳谋”。诸葛亮知道李严的性格,也知道他对于前线后勤的责任重大。通过这个提议,他可以制造一个让李严“不得不犯错”的局面,从而名正言顺地将其罢黜,避免留下“功臣被猜忌”的污名。
李严的“罪状”放大: 即使李严在运粮上确实存在不足,但诸葛亮可能也选择了放大他的责任,以达到清洗内部、巩固权力的目的。

总结:

将李严罢黜事件简单地归结为“运粮不力”似乎有些单薄。虽然正史记载了运粮不力的事实,但结合李严的地位、诸葛亮的策略(尤其是“分兵”的提议)以及李严激烈的反应,我们不能排除这其中存在更复杂的政治博弈。

可以说,李严事件更像是一场权力交接和清洗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诸葛亮通过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巧妙地处理了一位可能对他权力构成潜在威胁的老臣,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蜀汉的统治地位。这桩事,用“存疑”来形容,并非否定史实,而是提醒我们,在历史的烟尘中,常常隐藏着比表面记载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心观点:我觉得李严运粮不力这件事,是确实存在的。

因为史料方面,在这件事上并没有矛盾的地方。
而题主关注的点很棒——“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

首先,假如真有这封信,李严为什么会坑在坑葛公时,弄出这么封信留作证据?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不奇怪,真不奇怪,李严连劝葛公称王这种事,都敢手书一封出来。可见他做事真是糙的不行,一点儿谨小慎微的风范也没有。犯这种错误,符合一贯作风。


其次,假如李严没给葛公写信,那么他就有可能是被自己手下人给卖了,葛公手里的文书是封有关运粮不利的文书。

对于这一点也是不奇怪的。

详情参见:

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年三十七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三国志·蜀书十五》
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三国志·费诗传》

显而易见,李严的情商不高,不擅长和身边人打成一片,革命友谊着实有限。对待手下,也没有葛公那般赏罚分明,能愣生生把手下挤兑得降了魏。所以,自己的手下连降魏都可能发生,那自己被手下出卖给同朝德望颇高的葛公,也是不奇怪的。

另外,题主怀疑葛公拿出的是当初那份煽动信。
我觉得多半不会,结合李严最后被流放的下场,和李严最后在闻知葛公的死讯后的绝望表现。可以推测,葛公在这里,很可能是放了李严一马的。至于当初劝葛公称王,我觉得未必是煽动,结合当时两人的境况,我觉得李严在拍马屁的可能是更大的……

最后,回顾运粮整件事的始末。
李严本来是“督汉中”,军政大权一把抓,结果葛公北伐,一巴掌给他拍成了运粮官,长年压抑下的心里阴郁肯定更是有增无减,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活儿又没干好,百爪挠心,又怕葛公回来cei他,所以想这么个烂招打算反坑葛公一下,参照李严往日的行为品性,我个人还是觉得不奇怪,真不奇怪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后期,李严因运粮不力而被罢官,这桩事在正史中记载得相对清楚,但仔细推敲,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存疑”之处。正史中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是此事的关键史料:“亮南抚夷越,北威曹丕。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率众出斜谷,与张郃战于街亭,为吴懿、张芝所败,亮拔出。…….............
  • 回答
    李严在蜀汉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角色,他的派系归属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李严属于哪个派系,我们需要回到蜀汉初期的政治格局,以及他在其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一、 蜀汉早期的权力格局与派系雏形蜀汉政权,顾名思义,是围绕着刘备建立的。刘备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早期跟随.............
  • 回答
    要回答李密是否对蜀汉“忠”,我们需要先明确“忠”的含义以及李密的人生轨迹和行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李密对蜀汉的“忠”是复杂且最终未能体现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机会但最终选择背弃蜀汉的枭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李密与蜀汉的关系背景: 早年经历与刘备的联系: 李密是李.............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看似是对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无奈慨叹,实则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存在的几个重要弊端。这并非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才干,而是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他那位高瞻远瞩的“隆中对”之下,所显露出的现实困境与决策上的局限。首先,对“平衡”的过度追求,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平均主义”。.............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虽然“马忠”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位射杀了关羽的吴国将领,但蜀汉阵营中同样拥有一位同样名为马忠的武将。这两位同名的马忠,在各自的阵营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也各有千秋。要评价哪位马忠的水平更高,我们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战绩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来细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历来是许多三国迷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说蜀汉应不应该把荆州还给东吴,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政治、军事、战略上的考量,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荆州这块地到底对蜀汉有多重要。刘备当初之所以能从曹操手中夺取荆州,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荆州地处.............
  •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
  • 回答
    如果蜀汉在治理上完全抛弃诸葛亮“从严”的治国理念,而全盘采纳法正的“从宽”思路,那么蜀汉的命运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很难简单概括为好或坏,而是会导向一系列复杂的后果,其详细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法律层面: 法律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下降: 诸葛亮“从严”的精.............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虽然都与曹魏政权长期对峙,但就“抗魏主力”而言,蜀汉的地位和贡献更为突出,承担了更主要的战略进攻任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蜀汉:战略上的进攻方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一方 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 蜀汉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北有曹魏强敌,东有东吴盟友(但存在.............
  • 回答
    讲到蜀汉为啥对马超不重用,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刘备不信他”就完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我说啊,这几个方面都得往里头瞅瞅:一、马超自身出身与身份上的“微妙”首先得明白,马超跟刘备那帮子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不是一路人。刘备他们是桃园结义的老兄弟,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是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引人遐想。假设在正史中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发生重大改变,蜀汉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真的能够北伐成功,甚至灭掉了曹魏,那么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会如何对待这位名义上的汉朝皇帝——汉献帝呢?这其中涉及到的政治考量、刘备的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大局,都是值得细细揣摩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假设,它触及了三国历史中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之一:地理与国力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果蜀国和东吴的国力和地理位置对调,诸葛亮真的有可能北伐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蜀国和东吴各自的优劣势,以及这种对调会带来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清楚,所谓的“国力”不仅仅是.............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误区。蜀国(蜀汉)恰恰是汉朝历史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准确地说,蜀汉是汉朝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由刘备建立的政权,它继承了汉朝的正统性,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曹魏、东吴共同构成了汉末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格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蜀国(蜀汉)不算汉朝历史,其实反过来说.............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