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的意思是蜀国将才凋零。
廖化被diss ,一来是廖化黄巾贼出身,连匹夫都不如。
二来是廖化年岁太大,早该到退居二线,运筹帷幄的年纪,却还要风餐露宿,去做先锋战场搏杀。
说白了,原出处的意思是,这么大一个蜀国,怎么就找不到一个底子干净,年少有力的勇士?
比如说,今年还要拉赵忠祥老师来做春晚主持,民间就会有人说央视“蜀中无大将”了。
这意思不是说赵忠祥老师水平不行,而是说你央视太难为老人家。
廖化是整个三国演义中贯穿始终的角色,是三国时代的董必武,董老建国后不久就退居二线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够严谨。
三国演义里,“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贬低蜀国的将才凋零,还是说廖化的能力太低?(为避免问题后续可能被修改而引起误会,笔者先在这里备注一下)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句话,最早出自清末创作的《扫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创作者在贬低的人根本就不是以廖化为代表的老江湖;反之,很可能是在呛以姜维为代表的年轻人。
再谈顺口溜的后续延伸变化,也就是廖化的能力与蜀汉后期的人才问题。
人才凋零断档,并不单是蜀汉在三国后期在面对的问题。若三家的将才,换手牌来打,也很难断言胜负的变数。
对廖化的评价素来存在争议,他的能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廖化的出场时间都非常早。
三国演义,廖化最早出没于黄巾之乱时期,是最早的那一辈元老。
在三国志里面,廖化本身无传,个人描述主要都附在宗预传后。
廖化,最早有描述的登场身份是关羽身边的主簿。
主簿其实是主管副手型的职务,三国时代的主簿会因为主管而在职责上有所不同、管理业务不统一,可能是仓储、可能是统兵、可能是内政。
在关羽被东吴背刺、荆州蜀军战败后,廖化被擒装死,连夜千里携母归蜀。
这故事被传为佳话,这种去到哪里都要带老母的行为,看着十分像是正统士人的行为。
换言之,廖化本人,可能压根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将。
廖化回蜀后,刘备很高兴,马上给他封宜都太守的职位,并且拨一支部队,让廖化火速前往夷陵集合,随军作战。
可以理解,亡故二弟的老部下叛吴千里而归,老刘要宣传一下,助长伐吴气势,这是一个好兆头。
然而,夷陵之战,刘备军大败,不提。
廖化同学,再次上演了绝地求生。
不仅在夷陵再次逃得一死,廖化还带回了一支整整齐齐的兵马,这让诸葛亮大为赞赏。
这么看,廖化在乱战中的自保能力很强大的。
不然,廖化凭什么在三国活到七老八十?作为士兵,跟着这样的老大,也是幸事。
刘备过世后,廖化就加入了诸葛丞相府。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看似是没有什么关于廖化的描述。
但是,廖化有参与,只是不是带兵搞事情,而是在丞相府内当参军。
在陈式攻下武都与阴平之后,丞相很放心地让廖化当阴平太守。廖化,从参军转广武都督。
廖化的政务能力肯定是比较突出的,为人上想必也没毛病。
除了丞相的认可之外,连后来的蜀汉执政者蒋琬也都敬佩这位前辈。
因为在同年,诸葛亮举蒋琬为茂才时,蒋琬坚持推让给四人,廖化在其中。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
好了,接过阴平太守。廖化再上蜀汉第一线,独当一面,继续看他军事方面的能力。
阴平靠西,武都靠右,更近魏国,当时有羌人作乱。
建兴十四年(236年),羌人分裂,一支投蜀。一支投魏。
投蜀的羌人被迫迁入蜀地,这宣告着蜀汉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武都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廖化看准了时机,打出了他生平最漂亮的一仗。
建兴十五年(237年),羌人对魏国有骚动。
在阴平的廖淳主动对魏国发起了攻击,他没有通知、也来不及通知蒋琬与姜维两人帮忙。
阴平,是要扛着凉州跟雍州两线的。现在凉州有状况,魏国的主要军力正在平定辽东,廖化马上就意会到了机不可失呐。
魏国方面的郭淮,直接被廖化军训了。
郭淮派出广魏太守跟南安太守两支部队,准备用夹击的战术KO廖化的部队。
当时,廖化已经闪击掉了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
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两军,奉郭淮之命,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夹击廖化。
合,或许能以大军之势,吓退廖化。
分,包围没完成,就很可能被廖化这个老江湖打点击破。
从西面摸上来的游奕军,不少营寨更是驻扎在非险要之处,廖化继续抓住机会猛攻,先破掉游奕的部队,随后再去破王赟,后者在与廖化交战遭射杀。
廖化的这一战,很是漂亮,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催生了后续费祎让姜维先打凉州的布局。
题外话,在被廖化上课之后,郭淮受益匪浅。
高平陵事变后,费祎推测曹魏内乱,适合偷袭,命姜维率军出击,廖化来配合。
延熙十一年(248年),姜维主动率军去出击陇右,命廖化于成重山筑城守备。
在守城的过程中,廖化还吸纳了对魏国不满的羌人。
曹魏方面的主帅仍是郭淮。
这一次面对姜维的来犯,郭淮仍是果断选择分兵进击,头铁?
郭淮部下都震惊了,因为他们上次就是这样输廖化的。
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能制维,退不能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决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
姜维向西连接强大的胡兵,廖化则守据天险,如果兵分两路,定会削弱兵力,无法牵制姜维,又不一定能攻不下廖化所守之城。
于是,众将建议郭淮,集中兵力一起向西开进,趁廖姜两人未能联系之前,各个击破。
郭淮坚持分兵,两路推进。
他怎么不会不记得?
他就是要以廖化之道还施姜维。
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
郭淮赌的是这是姜维的第一次主军。
姜维没那么有经验,必定会像从前的自己,仗恃着自己兵多,又分兵回头救援、又边搞对抗。
郭淮直接率大军向廖化开进,只留夏侯霸率小股部队来游击串扰姜维。
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整个战局就如郭淮所预料,姜维果然分兵来救廖化。
最终,姜维未能击破郭淮,无功而返。
不知道在城头很有信心御敌的廖化,看到姜维这个弟弟中计,会不会气到爆炸呢?
廖化,是全能型选手。
在军事方面,身经百战的廖化,具备将才。
作为带兵才华的实力下限,廖化应在高顺之流之上一个档次。
至于更高的上限,或者说帅才的潜力,那廖化达不到。
隔年,249年,廖化与姜维,再战郭淮。
只是,这次郭淮的帮手,多了个年轻人邓艾。
郭淮,率军西击破蜀阵营的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北岸以避免蜀军上扑。
姜维还是蜀军的指挥。姜维拍了拍廖化的肩膀:前辈,河对面的那个邓艾,就交给你了。
姜维留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与驻扎北岸的邓艾对峙,欲牵制邓艾军,借以自己出兵去袭取洮城。
结果,邓艾见蜀军人多,且渡河根本不必设桥,立马识破了姜维想要东进突袭拿洮城的意图、
邓艾,隔岸布疑阵唬住了经验十足的廖化,实际上,邓艾的大军连夜潜行,抢先据洮城。
姜维见到洮城已被占,就马上撤兵退走了。
这一次,邓艾一个人就压制住了廖化+姜维。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
战后,郭淮回京述职,在报两次的战功的时候,也只提到了廖化一人的名字。
如果有帅才的话,按廖化的脾性和资历,应该会在姜维的布局前就提出异议,或者在邓艾潜行的时候就识破邓艾。
在此之后,廖化的表现多在于给姜维的北伐做接应工作。
至于两人之间的关系?
廖化,肯定是不太欣赏姜维的。
在姜维人生的最后一次北伐前,廖化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这句古人言,说的就是你伯约。智谋没见你比敌人强,军力又比敌人要弱,但是沉迷用兵,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
《诗经》里,周幽王无道,灾乱频生,老百姓吐槽为何自己偏偏赶上了这个倒霉时候,那种情况也能适用于现在。
在廖化眼中,姜维可能真的一直就是个弟弟吧。
不过,合作的善意肯定远大于恶意。
263年,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失败,退居沓中,魏军马上就要疯狂围剿过来。
这时候,距离廖化以关羽副手的身份第一次在史书登场,已经过去了44年。
廖化,怎么也该年过花甲奔古稀了。
他还是放下了所有的芥蒂,前往沓中火速救援,为的就是把那个被邓艾包围的蜀国将领给接应回来。
事实上,这也不是廖化第一次救姜维了。
在以往的北伐中,姜维要是没有靠谱的廖化在阴平接应,能不能演到“吾有一计,可使汉室幽而复明”的情节都很难说。
去救的是姜维么?
与其说是廖化去救的是姜维本人,不如说是老人在保护蜀国最后的年轻星火吧。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在如今,这句话已被多用来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新人,沦落到了需要由年长的、有经验的人出来担负重任。
只是,其实年老的、有经验的人,一样可以承担重任,不会输给年轻血液。
这正如能力不差的廖化。
如果站在廖化的角度,去理解“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
就算蜀国的年轻人们暂时还不够格来当大将,无妨,老夫廖化也愿意先当着他们的先锋。
蜀中有大将时,廖化也照样当先锋,然后还威震华夏了。
三国演义这个评论是说的后期蜀国的将才质量不如前期(的一线顶尖人员),其实并非刻意贬低后期,主要还是在感慨前期蜀国将领的个人能力太梦幻了。
其实稍微留意一下,演义前期的汉军先锋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刘备时期是关羽张飞(有时是黄忠),诸葛亮时期是赵云魏延(二次北伐以前是赵云,之后是魏延)。其实演义里廖化的水平一直是很靠谱的,走麦城时廖化竟然还能杀到上庸找救兵。但跟演义里的这四个人比,别说廖化,多牛的人可能都比不过啊。
正史的关张也是万人敌就不说了,演义里的关羽张飞,是一个将就能独力下一个郡的水平。张飞独立领兵打下武陵、巴郡,关羽带300校刀手就打下了长沙。而且中期以后的张飞是智勇兼备,多次用计成功,几乎可以当半个军师用。五虎上将里面才排老4的马超,都是把曹丞相杀得割须弃袍、两度险些丧命的神人。
演义里的赵云形象几乎完美这个公认了,魏延虽然被写成脑后有反骨,但老罗对他的实力还是认可的。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北伐期间,魏延的战胜次数奇多,说是各种狂虐魏军都不为过,包括斩王双、诱杀张郃这两件大事,也都是安排魏延执行的。
至于蜀国人才渐渐凋零,这是说了几十年的老话了,我其实不以为然。至少在演义里,蜀国的后期人才质量还是相当高的。蒋费之类的就不说了,要知道王平这样的公认名将在诸葛亮的北伐军里,都算不上很突出的角色(演义中的马岱、关兴、张苞等大大强于历史)。姜维的四维放在前期都可以说是神将,麾下夏侯霸、傅佥等人也是个个勇猛无比。
倒是演义里后期魏国人才并没有很多人说的这么强,张虎乐綝之类的废物都能上一线,司马懿都得在演义中的八卦阵决战时勉强用一用,要真有那么多能人,也不至于给打得不敢出战。其实就是前期蜀汉实在是神将扎堆,所以后面怎么写都无法再超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