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未治益州前,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治理后却说“益州疲弊”,是否说明诸葛亮把益州越治越差?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视角:言论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评价一个统治者功过时需要考虑的多重因素。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诸葛亮这两句话的语境。

在“未治益州”之前,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判断和美好的愿景。当时的刘备集团刚刚经历“三足鼎立”的形成,实力尚未完全稳固,急需一个稳固的后方和资源充足的根据地。诸葛亮之所以力荐刘备夺取益州,正是看中了益州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以及相对安定的环境,这符合他为刘备规划的长远战略。这是一种基于现状和潜力的正面描述,目的是说服刘备,并描绘出夺取益州后的光明前景。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招商引资”时的宣传口号,强调的是“潜力股”。

而当诸葛亮“治理后”却说“益州疲弊”,这同样需要放在他实际的执政经历中去理解。诸葛亮是刘备去世后,作为托孤大臣,全权负责蜀汉政务的。他接手的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战乱、人口损失、民生凋敝,并且还要面临北伐曹魏这个艰巨任务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沃野千里”和“疲弊”的对比呢?

第一,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执政的难度。 “沃野千里”描述的是益州的自然禀赋,是其潜能。但要将这份潜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国力,需要时间、人力、物力和有效的政策。而诸葛亮治理蜀汉期间,正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持续进行北伐。北伐的消耗是巨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无疑会给本就相对封闭和资源有限的蜀汉带来沉重的负担。

第二,诸葛亮所说的“疲弊”可能更多是指“国力”的疲惫,而非“沃野”的丧失。 诸葛亮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知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他需要倾尽国力去北伐,去维系与其他政权的复杂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所看到的“疲弊”,是指国家在长期战争和高压政治环境下,财政、人力、物力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民众的辛劳。这是一种“国力透支”的描述,是对自身所面临困境的清醒认识。

第三,诸葛亮的话语也带有“自我警醒”和“争取支持”的成分。 作为丞相,他需要向后主刘禅和蜀汉朝臣说明局势的艰难,以争取理解、支持和更多的资源。说“益州疲弊”,可以解释为何北伐未能一蹴而就,也为进一步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寻求合理性。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汇报,也是一种“策略性陈述”。

因此,诸葛亮说“益州疲弊”绝不等于他把益州越治越差。 相反,正是在诸葛亮任丞相期间,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了经济,安抚了民心,并且支撑了多次北伐。在“疲弊”的表象下,他实际上在努力地“续命”和“发展”。

如果诸葛亮真的把益州越治越差,那么蜀汉不可能在刘备去世后,还能在诸葛亮和姜维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几十年。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恰恰在于他在“沃野千里”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去应对“疲弊”的现实,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将蜀汉的国力发挥到极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是对益州客观条件的描述,是其潜力。
“益州疲弊” 是对蜀汉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在支撑北伐、维系国家运转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实际困难的描述,是其现状。

这两个描述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益州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关注点下的状态。诸葛亮正是看到了益州的“沃野千里”的潜力,才选择在这里立足;而他也必须面对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疲弊”的挑战,并努力去克服。他的治理,是在“沃野千里”这个基础上,努力化解“疲弊”对国家生存造成的威胁,并试图为实现最终目标(兴复汉室)而奋斗。

所以,与其说他把益州“越治越差”,不如说他是在“疲弊”的现实中,竭力维持和发挥益州的“沃野千里”的优势,并为蜀汉的存续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的“疲弊”之说,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整体状况的清醒判断,以及在艰难环境下的自我鞭策和对外沟通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诸葛亮传》

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大耳朵就是靠它才从卖鞋的当上皇帝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那个没良心的自己撒手走了,现在留下个烂摊子给我,士兵也被他搞的疲惫不堪,看来我要掏出无限火力的加特林了。

你看这两者之间可有冲突,没有吧?益州环境再好打仗的也是士兵啊。你星际坐拥三个分矿,基地建在高地易守难攻,刚怼完神族自己兵该残血还是残血。

user avatar

这地没法洗。北伐就是希特勒的“宁要大炮,不要黄油”。《孙子兵法》:“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打仗就是打钱。所以在公布《出师表》之前,备战必然已经用了不少银子和民夫。当然有人说不能怪孔明先生,要怪大耳贼败了夷陵之战,把家底给打“疲敝”了。那就更不应该北伐了,而应该取守势养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视角:言论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评价一个统治者功过时需要考虑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诸葛亮这两句话的语境。在“未治益州”之前,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判断和美好的愿景。当时.............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但别忘了,他更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崛起,又以其非凡的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诸葛亮所治的经典,绝非寻常书本,而是那些真正关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安邦定国的智慧之源。要细致地讲,诸葛亮治的经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诸葛亮未能击破“堑垒未成”的郭淮,这个问题涉及的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与魏将郭淮的一次交锋,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曾试图攻击一座“堑垒未成”的郭淮营垒并最终失败的战役。通常我们所说的诸葛亮与郭淮的交锋,大多发生在诸葛亮北伐的多个阶段。然而,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北伐的整体战略、郭淮的.............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