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诸王朝的皇帝死后存在帝陵一说吗?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皇帝的埋葬方式和地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王朝的更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谈到“帝陵”,我们首先要明确它在中国帝王陵寝文化中的概念——即规模宏大、形制固定、拥有大量随葬品的地下宫殿式的墓葬。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审视东罗马皇帝,答案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

总体而言,东罗马帝国皇帝的葬礼是具有帝国象征意义和宗教仪式感的,但并不像中国古代帝王那样,存在一套统一、固定、规模宏大的地下陵墓建筑群。他们的“帝陵”更集中于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宗教场所,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场所的性质和皇帝的埋葬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早期(君士坦丁大帝至狄奥多西一世,公元4世纪):

君士坦丁大帝是东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他的葬礼就奠定了早期皇帝的埋葬模式。他并没有为自己建造一个独立的、规模宏大的陵墓。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陵墓设在了他建造的圣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内。这座教堂后来成为了许多东罗马皇帝的安息之地,被视为“皇室陵墓”的雏形。

君士坦丁的墓葬被安置在教堂的中央,周围是他追随的十二使徒的象征性墓穴。这种将皇帝安葬在教会内部,特别是与教会最重要的圣徒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意义。这不仅彰显了皇帝的神圣性(罗马皇帝经常被视为神圣的,尤其是在早期基督教化过程中),也表明教会是帝国核心的一部分。

其他早期皇帝,如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狄奥多西一世等,也大多安葬在君士坦丁堡的各大教堂中,最著名的是圣母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Wisdom,即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前身)以及前面提到的圣使徒教堂。这些教堂往往是皇帝本人下令建造或扩建的,他们的安葬于此,是将自己与这些神圣空间永恒地联系在一起。

这个时期的皇帝的葬礼是公开的,通常伴随着隆重的宗教仪式,遗体会被公开展示,然后安葬在教堂的某个显要位置,可能是祭坛附近,或者教堂的穹顶下方。但并没有发展出像中国古代帝陵那样独立的地下宫殿结构,更侧重于地上的神圣建筑。

中后期(查士丁尼一世时期 onwards,公元6世纪至15世纪):

随着帝国的发展和基督教神学的发展,皇帝的安葬地点和方式继续演变。

圣使徒教堂作为皇室陵墓的延续: 即使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之后,圣使徒教堂仍然是许多重要皇帝的安息之所,例如查士丁尼一世的继承者。它被视为一个神圣的皇家墓地,象征着王朝的延续和对先辈的纪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皇帝都安葬于此,皇帝也会选择其他重要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地位: 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帝国的心脏,也曾安葬过一些皇帝,但相对而言,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帝国最高级别教堂,而不是专门的皇家陵墓。

其他重要教堂: 除了上述两座教堂,一些皇帝也可能安葬在君士坦丁堡的其他著名教堂,例如圣母圣殿(Church of the Theotokos Evergetes)等。

安葬方式的变化: 中后期的皇帝安葬方式也趋向于更加私密和庄重,尽管仍有公开的仪式。安葬地点可能是教堂内的石棺,或者在教堂的附属建筑中。一些考古发现表明,一些皇帝可能被安葬在祭坛后方或侧翼的特定区域。

陵墓的“非固定性”: 关键在于,东罗马帝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像秦始皇陵那样,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固定下来的、为历代皇帝量身定制的地下陵墓建造传统。每一位皇帝的安葬地点,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环境,以及皇帝个人的意愿和遗嘱。因此,我们不能像谈论中国帝陵那样,去追溯一套固定的“帝陵”体系。

关于“帝陵”的几个重要考量点:

1. 宗教至上: 东罗马帝国是一个深度基督教化的帝国。皇帝作为基督的代理人,他们的安葬与教会的联系比与世俗陵墓的联系更为紧密。将自己安葬在神圣的空间,是他们对神圣权力和来世的追求。
2. 象征意义: 皇帝的安葬地点往往选择对帝国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建筑。这是一种将个人生命与帝国命运、宗教信仰紧密联系的政治姿态。
3. 缺乏集中性: 与中国古代帝王陵园的集中化管理不同,东罗马皇帝的安葬地点是分散在君士坦丁堡各大教堂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陵园”概念。
4. 考古证据的局限性: 尽管我们知道一些皇帝被安葬在特定教堂,但由于教堂本身在后来的历史中(例如奥斯曼征服君士坦丁堡后)经历了改建、破坏甚至拆除,很多皇帝的墓葬已经难以确切辨认,甚至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目前对许多皇帝墓葬的了解,更多是基于史料记载和零星的考古线索。
5. “陵”与“墓”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帝陵”理解为一种具有固定规模、形制和随葬品的地下建筑,那么东罗马皇帝死后,更准确的说法是存在“皇室墓葬”,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帝陵”。他们的墓葬形式更加融入宗教建筑,并且缺乏统一的、大规模的地下工程。

举例说明:

查士丁尼一世就安葬在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中,位于他的叔叔查斯丁一世的旁边。
马努埃尔一世·科穆宁的墓葬也在圣使徒教堂,他的石棺曾被提及。
但也有一些皇帝,比如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宁,据信是安葬在帕特尔莫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Christ Pantepopetes)。

总结来说,东罗马帝国皇帝死后,他们的安葬确实非常重要,并且通常选择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标志性教堂中,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皇室墓葬”的形态。然而,如果套用中国古代“帝陵”那种规模宏大、形制固定、注重地下宫殿建设并作为历代帝王家族陵园的理解,那么东罗马帝国皇帝死后,并没有存在这样一套统一、独立、成体系的“帝陵”。他们的安葬方式更紧密地与宗教建筑和仪式结合,体现了帝国独特的文化和信仰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帝去世(善终)后大部分都埋葬在修道院或者宫廷里的礼拜堂(palace chapel)。建议题主有空可以看一下History of Roman and Byzantine Domes:

en.m.wikipedia.org/wiki
@Melissa兰

写了科穆宁王朝的Pantokrator Monastery of Constantinople,这个比较知名了,我稍微补充一点情况吧。



修道院从左向右分别是The Church of the Virgin, the Mausoleum of St. Michael(伊莲娜皇后、约翰二世、其长子阿莱克修斯和次子安德洛尼卡、苏兹巴赫的贝莎埋葬于此), 以及the Pantokrator Church。

The Mausoleum“……满是圣遗物,其中包括据说是耶稣受膏的石柱,历代帝后们的大理石陵墓皆是镶金嵌玉……”

镶金嵌玉到什么程度,1544年奥勒留的第一任皇后,斯提里科之女玛利亚的金裹尸布被融化成“36磅黄金”。科穆宁时期和古典时期对奢侈的追求可以说有过之无不及(imperial costume原本tablion+paludamentum+fibula的制式11世界中期被更奢华的chlamys+loros取代。)

很可惜,修道院先是1204年被十字军劫掠了一次,“皇帝和皇后们的陵墓被打开,暴徒们将珍宝洗劫一空……当1261年尼西亚帝国重新夺回君堡时,威尼斯人运走了这些珍宝,用以装饰圣马可大教堂。”

帕列奥略王朝时期Pantokrator有所恢复,然后在1453被再次洗劫。奥斯曼时期修道院被修建成Zeyrek Djami清真寺。

如今是伊斯坦布尔现存的、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时期宗教建筑,大部分被毁,在维护中。具体可以参考这个:

pallasweb.com/deesis/pa

--------

Reference:

1,T. F. Mathews., (1976), The Byzantine Churches of Istanbul: A Photographic Survey.

2,M. G. Houston., (2003), Ancient Greek, Roman & Byzantine Costume.

BTW,答案我觉得写得不是很好。也许会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皇帝的埋葬方式和地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王朝的更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谈到“帝陵”,我们首先要明确它在中国帝王陵寝文化中的概念——即规模宏大、形制固定、拥有大量随葬品的地下宫殿式的墓葬。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审视东罗马皇帝,答案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总体.............
  • 回答
    首先明确一点,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从严格的王朝延续性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作是拜占庭(东罗马)历史上的一个王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拜占庭(东罗马)帝国自身的历史脉络以及拉丁帝国诞生的特殊背景。拜占庭帝国的悠久传统与身份认同: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特别是东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拥有着.............
  • 回答
    东哥特王国在意大利的统治,虽然一度辉煌,但最终未能长久,不到20年就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彻底击溃。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强大压力,也有内部的脆弱根基。首先,我们得明白东哥特王国的建立本身就带着一种“占便宜”的性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当时,东哥特人.............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亚·帕里奥洛吉娜(Sophia Palaiologina)对俄罗斯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深远且多层次的故事,她不仅仅是一个皇室联姻的符号,更在文化、政治和宗教等多个层面上,为俄罗斯帝国未来的崛起播下了种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索菲亚公主的身份背景。她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
  • 回答
    东罗马,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它本身就是一个横跨千年、文化融合的庞大存在。谈论它是否“信奉”某个哲学流派,需要我们先梳理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经院哲学”这个词,严格意义上是用来描述中世纪西欧教会主导下,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旨在论证和阐释基督教教义的学术思潮。 它在11、12世纪以.............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东罗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其扩张方向的选择,特别是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以及为什么更侧重于向东方发展,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简单地说,不是“不用心”,而是“心有旁骛”,且有更清晰的战略优先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东罗马帝国诞生的背景。 罗马帝国后期,由于种种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对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感到惋惜的地方。为什么东罗马没能像中国那样,经历几次大动荡之后,还能屹立不倒,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和东罗马在地理、文化、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上都有着天壤之别,不能简单地类比。但正因为这.............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在安那托利亚地区,在公元498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货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和规范帝国的货币体系,以应对当时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和挑战。在此之前,东罗马帝国的货币流通相对混乱,存在着各种不同时期铸造的铜币,重量、成色和面额都可能存在差异,这给商业交易和税收征收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在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也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东罗马人是否会认同自己是“希腊人”,这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个时期,以及你对“希腊人”的定义是什么。早期:模糊的界限,但“罗马人”是主导在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常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尤其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公元395年),帝国大部分地区讲希.............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是否曾真正确立过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封建制”,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的议题,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可以被简单地认定为“确立”。相较于西欧那种以领主与封臣之间层层分封土地和权利为核心的封建体系,拜占庭的制度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路径,虽然存在相似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其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为何未能重返共和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帝国本身的演变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继承的罗马共和国的遗产,以及帝国制度如何一步步巩固其统治,最终将共和理念推向了历史的边缘。首先,罗马共和国的记忆虽然存在,但它早已不是人们可以.............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是这样!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许多人名,到了现代希腊语里,发音和我们通常见到的译名之间常常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语言演变和翻译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语言的“时间滤镜”——古希腊语到现代希腊语的演变这是.............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贵族称号和爵位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希腊、罗马和东方元素。与西欧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爵位不同,拜占庭的贵族称号更多地与官职、军事职位和宫廷职位挂钩,而且其授予并非完全世袭。随着帝国政治和军事结构的变迁,称号的意义.............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想要获得东罗马正统皇室的宣称,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寻觅一件失落的珍宝,而且这珍宝还被层层迷雾笼罩。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步一步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东罗马正统皇室宣称”这个概念本身就相当复杂。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它延续了千年,期间皇位传承有过很多方式,也.............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期,特别是经过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国力日渐衰微,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组合姓氏家族的兴起。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现象,而是多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拜占庭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姓氏状况。在帝国早期,姓氏的概念并不.............
  • 回答
    在东罗马帝国的漫长历史中,约翰一世·齐米斯喀斯的名字或许不像君士坦丁大帝或查士丁尼那样响亮,但若论及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重振帝国雄风的君主,他绝对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贵族、靠军功一步步登上皇位的皇帝,其治国理政和军事才能都堪称卓越,为拜占庭帝国带来了短暂而辉煌的复兴。出身草莽与军事天赋的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