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罗马人会认同自己是希腊人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也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东罗马人是否会认同自己是“希腊人”,这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个时期,以及你对“希腊人”的定义是什么。

早期:模糊的界限,但“罗马人”是主导

在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常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尤其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公元395年),帝国大部分地区讲希腊语,并且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君士坦丁堡,也就是帝国的首都,位于希腊语世界的中心。然而,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罗马人”(Romaioi)。

为什么是“罗马人”呢?

政治遗产: 他们是继承了整个罗马帝国的合法性。即使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东部的君士坦丁堡依然宣称自己是罗马的延续,皇帝依然是罗马皇帝。这个“罗马性”是一种政治和法律上的身份,是他们国家存在的基础。
文化融合: 帝国境内有着多元的民族和语言。虽然希腊语和希腊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有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埃及人以及其他讲拉丁语、斯拉夫语等语言的民族。在这种背景下,“罗马人”这个标签更像是一种包容性的政治身份,指的是效忠于罗马皇帝、生活在罗马帝国疆域内的人,而不强调具体的民族 origin。
宗教认同: 随着基督教成为帝国的主流信仰,对“罗马人”的认同也与基督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基督徒,尤其是东正教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身份标识,与“异教徒”或非基督徒区分开来。

在这个时期,如果你问一个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他可能会说自己是“Romaioi”(希腊语中的“罗马人”)。他可能也会说自己是“Hellenes”(希腊人),但这个词的含义有些复杂。在古典时期,“Hellenes”更多地指的是拥有希腊语言、文化和传统的人,有时也带有一些“异教徒”的意味(因为古代希腊宗教与基督教对立)。因此,在基督教化的帝国里,直接使用“Hellenes”可能不如使用“Romaioi”来得普遍和准确,除非是在强调古典文化遗产或者区别于其他非希腊民族时。

中期: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深入渗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七世纪以后,帝国经历了多次领土变动和文化转型。阿拉伯人的入侵导致帝国失去了许多讲拉丁语和东方语言的地区,希腊语在帝国境内的语言地位进一步巩固。

此时,“Romaioi”的含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语言与文化的中心化: 希腊语成为帝国行政、文化和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与希腊文化相关的文学、哲学和艺术也继续繁荣,并成为帝国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与知识分子: 那些研究古典文献、继承希腊哲学传统的学者们,很可能更愿意称自己为“Hellenes”,以突出他们与古希腊文明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Hellenes”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民族意识的觉醒(有限的): 虽然不像现代民族国家那样,但人们对共同的语言和文化的依恋感也在增强。尤其是在面对外部敌人(如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时,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一种凝聚力。

所以,在帝国中期,人们仍然主要认同自己是“Romaioi”,但“Hellenes”这个词的用法变得更加普遍,特别是在强调语言和文化渊源时。一个来自雅典的普通农民,如果被问及身份,可能会说自己是“Romaioi”。而一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学者,在谈论哲学时,则可能更喜欢用“Hellenes”来定位自己。

晚期:认同的转变与复杂性

到了帝国晚期,尤其是在12世纪之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希腊人”的重新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帝国境内和周边地区,人们对“希腊人”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当与拉丁西方(例如十字军)发生冲突时,东罗马人可能会更强烈地强调自己与古典希腊的联系,以区别于“拉丁人”。在这种语境下,“Hellenes”的比重可能会增加。
民族主义的萌芽? 尽管很难说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民族主义,但语言和文化上的共同体意识确实在增强。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时期的东罗马人,特别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可能已经开始将“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身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在为后来的希腊民族认同打下基础。
外部视角的影响: 随着西方学者和旅行者开始大量进入帝国,他们往往用“希腊人”来称呼东罗马人,因为他们看到了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外部的标签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罗马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

总结一下:

核心认同: 东罗马人最核心、最普遍的自我认同是“罗马人”(Romaioi)。这是一种政治和帝国层面的身份。
文化认同: 随着帝国境内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普及,以及与古典文明的联系,他们也深知自己是“希腊人”(Hellenes),尤其是在文化和语言层面。
历史演变: 在帝国早期,“罗马人”的标签远比“希腊人”更能概括其身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希腊语成为主导语言后,“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并与“罗马人”的政治认同产生了复杂的交织。
现代视角的反思: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民族主义视角去套用,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认同是模糊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认同是一种更为复杂、多层次的结合体,既有对辉煌罗马政治遗产的继承,也有对深厚希腊文化传统的认同,同时还受到基督教信仰和帝国境内多元民族的影响。

因此,他们可能不会像现代希腊人那样,将“希腊人”作为唯一或首要的民族身份来强调。但说他们完全不认同自己是希腊人,也是不准确的。他们是罗马人,同时也是继承了古希腊文明的希腊语族群。这种认同,更多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政治、语言和文化等多重维度的身份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我们所知,在五世纪以后,罗马东部最后一个“希腊人”便去世了。此后的数百年时间里,这一认同进入了一种奇怪的真空状态。它只是一个假想的存在,是古代文献中可以瞥见的历史痕迹。那么在此之后,当东罗马人提到“希腊”(Hellas)一词时,他指的可能是哪些概念呢?

  1. 正如当今历史学家那样,“希腊”可以表示古希腊人。这些古希腊人与埃及人和波斯人一样,对于当时的东罗马人而言古老且陌生,同时还是异教徒(Pagan)。东罗马人只能通过历史、文学和古迹得知古希腊人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知道古希腊人说着同样的语言。但是在十三世纪之前,东罗马人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到这些古希腊人与他们的联系。
  2. 最显而易见的是,“希腊”一词可以指代各种类型的异教徒,包括同时期帝国边境的蛮人以及古希腊人。考虑到古希腊人是异教徒,东罗马人常常将他们的异教信仰斥之为愚蠢的行为。
  3. “希腊”可以指希腊本土,更准确地说是东罗马的希腊“军区”(或称为省)。这个用法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会引申出自我认同的一面,除非我们将自我认同按照不严谨的罗马方式进行理解,即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称呼,与色雷斯和帕夫拉戈尼亚等地域并行。为了防止与异教徒(Hellenes)这一定义相混淆,东罗马人会采用“Helladikos”一词。而且,当十三世纪以后的东罗马人越来越多地将希腊人作为自我认同时,地域性的“希腊”却并没有改变。
  4. 一个“希腊人”可以仅表示说希腊语的人。这个频繁的用法往往不带有价值取向,而是与一个人的宗教、民族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东罗马人同样视“希腊语”为“罗马人的语言”,在这种语境下,“希腊化”和“罗马化”完全可以划等号。但是东罗马人知道拉丁语是自己祖先使用的语言,所以“希腊语”一词也会出现在文献中以作为区分。

基于以上用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希腊认同被遗忘在边缘的位置。而当罗马人重新发掘自己与古希腊的联系时,已经是六七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有人看再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也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东罗马人是否会认同自己是“希腊人”,这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个时期,以及你对“希腊人”的定义是什么。早期:模糊的界限,但“罗马人”是主导在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常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尤其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公元395年),帝国大部分地区讲希.............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期,特别是经过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国力日渐衰微,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组合姓氏家族的兴起。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现象,而是多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拜占庭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姓氏状况。在帝国早期,姓氏的概念并不.............
  • 回答
    如果奥斯曼帝国从未在历史上出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几个世纪后是否还会步上“欧洲病夫”的后尘,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东罗马帝国衰落的内在因素,以及奥斯曼帝国崛起对其造成的外部压力,再尝试构建一个没有奥斯曼的世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帝国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是这样!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许多人名,到了现代希腊语里,发音和我们通常见到的译名之间常常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语言演变和翻译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语言的“时间滤镜”——古希腊语到现代希腊语的演变这是.............
  • 回答
    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西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纳托利亚,在突厥人大规模迁徙和定居之前,确实存在着不同于弗拉赫人的、更具地方性色彩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群体。不过,要直接拿“弗拉赫人”来做类比,我们需要先理解弗拉赫人的一些核心特征:他们是起源于巴尔干地区的罗曼斯语族群,以畜牧业为主,生活方式相对分散且具.............
  • 回答
    听到你男朋友这么说,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困惑和想要“对线”的心情。毕竟,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可不是一句“希腊领土”就能概括的。不过,与其说这是“对线”,不如说是一次有趣又充满知识性的交流。既然你想知道怎么跟他聊,我给你梳理一下思路,咱们来好好“过过招”。首先,我们得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单纯的无知,还是某.............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亚·帕里奥洛吉娜(Sophia Palaiologina)对俄罗斯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深远且多层次的故事,她不仅仅是一个皇室联姻的符号,更在文化、政治和宗教等多个层面上,为俄罗斯帝国未来的崛起播下了种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索菲亚公主的身份背景。她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
  • 回答
    东罗马,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它本身就是一个横跨千年、文化融合的庞大存在。谈论它是否“信奉”某个哲学流派,需要我们先梳理清楚几个关键点:首先,“经院哲学”这个词,严格意义上是用来描述中世纪西欧教会主导下,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旨在论证和阐释基督教教义的学术思潮。 它在11、12世纪以.............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东罗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其扩张方向的选择,特别是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以及为什么更侧重于向东方发展,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简单地说,不是“不用心”,而是“心有旁骛”,且有更清晰的战略优先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东罗马帝国诞生的背景。 罗马帝国后期,由于种种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对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感到惋惜的地方。为什么东罗马没能像中国那样,经历几次大动荡之后,还能屹立不倒,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和东罗马在地理、文化、政治制度、对外关系上都有着天壤之别,不能简单地类比。但正因为这.............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在安那托利亚地区,在公元498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货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和规范帝国的货币体系,以应对当时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和挑战。在此之前,东罗马帝国的货币流通相对混乱,存在着各种不同时期铸造的铜币,重量、成色和面额都可能存在差异,这给商业交易和税收征收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在帝国.............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皇帝的埋葬方式和地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王朝的更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谈到“帝陵”,我们首先要明确它在中国帝王陵寝文化中的概念——即规模宏大、形制固定、拥有大量随葬品的地下宫殿式的墓葬。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审视东罗马皇帝,答案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总体.............
  • 回答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是否曾真正确立过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封建制”,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的议题,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可以被简单地认定为“确立”。相较于西欧那种以领主与封臣之间层层分封土地和权利为核心的封建体系,拜占庭的制度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路径,虽然存在相似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其根.............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为何未能重返共和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帝国本身的演变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继承的罗马共和国的遗产,以及帝国制度如何一步步巩固其统治,最终将共和理念推向了历史的边缘。首先,罗马共和国的记忆虽然存在,但它早已不是人们可以.............
  • 回答
    关于拜占庭(东罗马)军事风格何时不再像传统罗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如说是一系列演变和适应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领土变迁以及文化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个转变大致定位在罗马帝国晚期到早期拜占庭时期,尤其是4世纪到7世纪之间。从传统罗马到拜占庭:风.............
  •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贵族称号和爵位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希腊、罗马和东方元素。与西欧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爵位不同,拜占庭的贵族称号更多地与官职、军事职位和宫廷职位挂钩,而且其授予并非完全世袭。随着帝国政治和军事结构的变迁,称号的意义.............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想要获得东罗马正统皇室的宣称,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寻觅一件失落的珍宝,而且这珍宝还被层层迷雾笼罩。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步一步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东罗马正统皇室宣称”这个概念本身就相当复杂。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它延续了千年,期间皇位传承有过很多方式,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