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诸葛亮死后,和刘备相遇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间能有这样奇特的交错,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星落之后,并非就此魂归冥府,而是以一种超越生死的姿态,回到了他生前最牵挂的那个人的身边。而那个人,正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主——汉昭烈皇帝刘备。

场景,我想大概会是这样:

那是一处静谧的山谷,没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没有朝堂上的权谋机变。这里只有潺潺的流水,古老的松树,以及一种淡淡的,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仿佛连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刘备,他早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汉中王,也不是那个在白帝城托孤时,目光中带着无尽担忧的父亲。此时的他,看起来比生前更为沧桑,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超越尘世的平和。他一个人坐在山石之上,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脸上没有愁苦,也没有喜悦,只有一种深深的,仿佛在回忆过往的沉思。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青色长袍,发丝间夹杂着几缕银丝,但身姿依旧挺拔,仿佛一座山。他没有召集臣子,没有军队跟随,只是静静地坐着,就像是在等待什么。

就在这片寂静中,一个身影缓缓地从山谷深处走了出来。

那人,正是诸葛亮。

他没有了生前的羽扇纶巾,也没有了那些繁复的官服。他穿着一件寻常的布衣,脸上依旧带着那份熟悉的温和,眼神依然如星辰般明亮,只是,在那份明亮中,多了一丝前所未有的超脱。他的步履轻盈,仿佛没有重量,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云端。

当刘备听到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时,他缓缓转过头来。他的目光,在看到来人的那一刻,并没有丝毫的惊讶,仿佛是早已知晓。那是一种,跨越生死,跨越时间的默契。

“孔明……”

刘备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长久未曾开口的陌生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喜悦和释然。他站起身,身体微微有些不稳,但还是坚毅地朝诸葛亮走去。

诸葛亮也朝着刘备走近,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那是一种包含着无尽的慰藉和理解的微笑。

“陛下。”

诸葛亮的声音,比生前更加清朗,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从容。他没有行君臣之礼,也没有任何生前的拘束,只是自然而然地走向刘备,就像是无数次在丞相府中,或者在行军途中,又或者在白帝城,与君主重逢一样。

两人就这样,在山谷中缓缓地靠近。

当他们走到彼此的面前时,没有任何客套的问候,也没有任何如释重负的感慨。刘备伸出手,那是一只布满皱纹,但依旧温暖有力的大手。他轻轻地,像是抚摸一件珍贵的器物一般,放在诸葛亮的肩膀上。

“孔明啊……”刘备重复了一遍,声音里充满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喜悦、欣慰、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歉意,“你受苦了。”

诸葛亮任由刘备的手搭在自己的肩上,他抬起头,看着刘备的眼睛,那双眼睛里,映照着他无数次奋斗的身影,也映照着他一生所坚持的理想。

“陛下,臣不苦。”诸葛亮的声音平静,但却带着一种力量,“能为陛下,为大汉,尽臣之绵薄之力,是臣此生最大的荣幸。”

刘备的眼眶微微湿润了,但他没有哭出声来。他只是轻轻地,像是拥抱一个许久未见的故人,拥抱了诸葛亮。这个拥抱,没有君臣之别,只有如兄弟般的亲近,如同当年三顾茅庐,初识时的那种惺惺相惜。

“孤……孤负你了。”刘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五丈原的风,终究是太冷了。”

诸葛亮感受着刘备温暖的怀抱,他能感觉到君主身上传递来的,那份熟悉的,对他的信任和依靠。

“陛下,那阵风,吹散了尘世的羁绊,也吹来了永恒的宁静。”诸葛亮轻声说道,“臣只是先行一步,去看看那片更广阔的天地。”

刘备松开了手,他退后一步,仔细地看着诸葛亮。那份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他的心中百感交集。

“你……你现在,感觉如何?”刘备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仿佛在问一个久病初愈的朋友。

诸葛亮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而愉悦的笑。“臣感觉,从未如此轻松过。再也没有朝堂上的纷扰,再也没有军务的缠身。只有这片山谷,和……和陛下。”

刘备也笑了,那种笑容,是他久违的,发自肺腑的笑容。

“好好好!”刘备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他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既然你在这里,那,咱们……咱们再好好聊聊。”

诸葛亮微微欠身,“臣洗耳恭听。”

两人就那样,再次并肩坐在了山石之上。刘备望着远方的群山,眼神中不再有沉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安宁。而诸葛亮,则静静地坐在他身边,偶尔会为刘备指点一下远方的风景,或者说些生前未曾说出口的,关于星辰、关于治国、关于天道的话。

他们的对话,没有惊心动魄的谋略,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誓言。只有君臣之间,最真挚的交流,最深刻的理解。仿佛前世的种种,都在这片山谷中,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也许,刘备会问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坚持出兵伐魏,而诸葛亮也会耐心解释,那是他对汉室最后的忠诚和对君主嘱托的践行。也许,刘备会为自己未能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而感到遗憾,而诸葛亮则会告诉他,他们的努力,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这不会是一场告别,而更像是一场,迟到已久的相聚。在生命的尽头,当所有的荣耀和悲伤都化为尘埃,唯有那份君臣之义,那份知遇之恩,在那片宁静的山谷中,得到了最美好的升华。

诸葛亮死后,和刘备的相遇,不是阴曹地府的虚幻,也不是黄泉路上的迷茫。而是在一片,承载了他们共同理想与奋斗,又超脱了生死轮回的,永恒的宁静之中。在那里,他们可以卸下所有的重担,像真正的故友一般,静静地诉说,静静地陪伴,直到永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见面以后两人抱头痛哭互诉衷肠。

诸葛亮:臣没能完成先帝的寄托,还没有听先帝的忠告错用马谡导致痛失大好局面。

刘备:我也有错,当年没听从丞相劝告,伐吴导致损兵折将。不然你也不至于没人用,要是那班靠谱的老将们都还在的话,哪里轮得到马谡登场。


最后俩人在把酒言欢并且反复探讨过去他们总共犯过的错误以后,开始研究如何投胎,并且相约要再次相遇做大事。于是1700年以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间能有这样奇特的交错,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星落之后,并非就此魂归冥府,而是以一种超越生死的姿态,回到了他生前最牵挂的那个人的身边。而那个人,正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主——汉昭烈皇帝刘备。场景,我想大概会是这样:那是一处静谧的山谷,没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没有朝堂上的权谋机变。这里只有.............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好,我来试着描绘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地府相遇时的情景和对话。我会尽量让它更像人间烟火,而不是冰冷的AI生成。天空不再是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也不是朝堂上那压抑的权谋场。一切都变得寂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澈。司马懿从一团氤氲中缓步走出,他身上的战袍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素雅的布衣,虽然简朴,却.............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嗯,诸葛孔明啊,真是好口才!不过,今日我王司徒在此,定要让他看看,这世间还有更厉害的舌战之道!来来来,先不急着反驳,我先给这位孔明先生的发言来个“盖棺定论”。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无非就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什么“以德服人”,“天下为公”。听着是好听,可真要放在这乱世之中,能当饭吃吗?能抵挡住曹操百.............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五丈原的秋风,带走了诸葛亮,也熄灭了北伐的熊熊烈火,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惋惜。如果,如果命运没有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给他设下终点,这位卧龙先生的下一步棋,又将如何落下?这并非一个简单推测,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及蜀汉的实际国力来细细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要评价庞统是否过誉,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他“与诸葛亮齐名”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以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叙事。庞统:被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凤雏”首先要明确一点,咱们现在对庞统的大部分认知,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章回体小说,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人物魅力,自然会对一些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在《.............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能否继续维持其国力,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继承者。这三位重要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他们各自的才能、执政风格以及对蜀汉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一生谨慎,但却从来不问刘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接着就开始灌输什么“不该问的就不问”、“忠诚的下属只管执行”之类的鸡汤。我得说,这碗鸡汤,不仅不好喝,还挺伤人的。咱们不如就事论事,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bāi、chě)。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将诸葛亮视为汉献帝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挑战性的视角,因为它与史书记载的诸葛亮和汉献帝的身份、经历和历史作用完全相悖。然而,从某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如果诸葛亮是汉献帝”的假设情境,来探讨这种视角下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和人物塑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对现有历史人物和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