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懿会穿上诸葛亮送给他的女装?

回答
关于司马懿穿上诸葛亮送的女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历史段子,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它更像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通常是基于《三国演义》或其他民间演绎。

我们不妨就从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来细说。

故事的起因,通常是为了描绘诸葛亮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过世了,但他的智慧依然影响着战场。魏国大将司马懿,作为诸葛亮最后的对手,一直对诸葛亮抱有复杂的感情——既有敬佩,也有深沉的忌惮。

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有时被描绘为诸葛亮死后的一次,有时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但无论如何,都与诸葛亮密切相关)中,司马懿率领魏军与蜀汉军队对峙。诸葛亮在生前或死后,精心布置了一系列计策,旨在消耗、打击甚至羞辱司马懿。

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计策就是送给司马懿一套女装。这套女装并非真的要司马懿去穿,而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性格:他既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又是一个对名声极为看重、心思缜密的老臣。诸葛亮送女装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战,一种对司马懿“懦弱”或“胆小”的暗示和挑衅。

诸葛亮是这么想的:司马懿在军事上表现得极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稳重得有些过头,尤其是面对诸葛亮时,他总是采取保守的防御姿态,步步为营,不敢轻易冒进。诸葛亮认为,这种谨慎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不敢承担风险、惧怕失败的心理。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里,“男儿穿女装”被视为一种极大的耻辱,是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否定,也是对一个人尊严的践踏。

所以,诸葛亮送去女装,就如同直接给了司马懿一个标签——“像个女人一样胆小”。他料定,司马懿就算心里再愤怒,或者觉得这是一种侮辱,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尤其是在两军对阵的时刻,为了维护自己“大丈夫”的面子,为了不被敌人(更重要的是,不被自己的士兵和后人)看轻,司马懿断然不会轻易穿上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处,通过精神上的打击,瓦解对手的斗志。

那么,故事的高潮来了:为什么会有司马懿穿上女装的情节呢?这更像是民间智慧的再创作,或者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极度演绎。

一种流传的说法是,司马懿的部下,可能是为了迎合司马懿的“隐忍”或者“大局为重”的性格,也可能是出于某种误解或者甚至是故意,将那套女装强行给司马懿穿上。这种解释不太符合逻辑,因为司马懿的权力和地位,谁敢如此大胆地欺辱他?

更符合戏剧性冲突和人物塑造的解释是,司马懿在收到女装后,确实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知道这是诸葛亮的计谋,知道穿上会颜面扫地,但他同时也被诸葛亮的策略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在这种说法中,司马懿的回答或者他的行为,往往被解读为一种“以退为进”或者“笑里藏刀”。他并没有真的觉得自己胆小,而是看穿了诸葛亮真正的意图。他明白,如果他因为被激怒而做出什么冲动的军事决策,那才是中了诸葛亮的下怀。

所以,当他收到女装时,他可能表面上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和羞辱,但内心却无比冷静。他可能会大声斥责送女装的使者,甚至下令斩杀,以示自己的“清白”和“尊严”。然而,在某些版本的故事里,为了展现司马懿的“隐忍”和“深谋远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极度压抑的方式来应对。

一种更具传奇色彩的说法是,司马懿确实穿了那套女装,但不是因为害怕,也不是因为被侮辱,而是他用一种戏谑甚至是一种反讽的方式来回应诸葛亮。他可能是在众军面前,披上那件女装,然后仰天大笑,说:“诸葛亮啊诸葛亮,你以为这样就能打败我吗?我司马懿,何曾畏惧过谁?这件衣服,我便穿了,但你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怯懦的女人,而是比任何男人都更加沉稳、更加懂得忍辱负重的司马仲达!”

这样一来,司马懿就将诸葛亮精心设计的羞辱,变成了自己大智大勇的证明。他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行为,反弹了诸葛亮的心理攻势,甚至将诸葛亮的智慧踩在了脚下,达到了“以奇制胜”的效果。这种穿法,不是被动的屈服,而是主动的宣示,是对诸葛亮“不过如此”的回击。

当然,也有说法是司马懿穿上女装是他在一次撤退或者转移过程中,因为情况紧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衣物遮体,而手边恰好有那套女装。这种解释就显得比较随意,也削弱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心理博弈的深度。

总而言之,关于司马懿穿诸葛亮送的女装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三国时期两位顶级智囊之间的巅峰对决。诸葛亮试图通过心理战来击垮司马懿,而司马懿最终如何应对,无论是被动接受、主动反击还是其他方式,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果非要一个“详细”的解释,那么最符合大众想象的,最能体现两位人物性格的版本,应该是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意图,并用一种极具反讽和智慧的方式回应了这次挑战,将耻辱化为荣耀,将羞辱变成自己坚韧和城府的象征。他穿上女装,可能是在一个私下场合,也可能是在一个经过精心安排的公开场合,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他司马懿,无论面对何种挑衅,都能保持绝对的冷静和强大的内心。这正是他能够最终熬死诸葛亮,并且成为魏国擎天之柱的原因所在。

这个故事虽然正史不载,但它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人们心中对这两个传奇人物的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如神,司马懿的隐忍和老辣同样令人敬畏。而司马懿穿女装的情节,正是这种敬畏感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只有足够强大、足够有分量的人,才值得被如此“对待”,也才有可能将这种“对待”化解为自身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懿不可能穿诸葛亮送的女装,因为诸葛亮的女装是一个有深度的嘲讽,目标指向并不是司马懿,而是整个魏晋。由于曹操给中原带来的恶劣文化影响,魏晋阴柔之风盛行。士人们不仅出门会点唇涂粉,而且真的会参考一些女性服饰。

为什么说是曹操带来的恶劣影响呢?因为女装就是他先带头穿的!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曹瞒传》

轻绡是一种透明的丝纱。我们看看哪些古人会穿它。

《汝川行》: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蹋金梯倚枝歇。

《池北偶谈》:南越轻绡似碧云,裁为飞燕御风裙。

我到淘宝找了一个同款衣服。



猜猜什么男人会喜欢穿这个?

有些人可能会说了,轻绡凉快啊,汉朝男人夏天不也有穿这个材料的衣服吗?这倒不假,可是别忘了这里说的是“被服轻绡”,也就是说曹操并不是穿夏服,而是在衣服外再披一层薄纱。除此之外,他还揪着一块手绢。

大概是这样。

除了女装以外,曹操平时还戴着帢帽。帢帽又是什么呢?是胡帽的一种。我找到一顶新疆出土的文物。


这....这不就是....

不过据说曹操修改了帽子的高度和材料,变成了这样。


也就是说,曹操带着高帽,披着轻纱,揪着手绢。而且杀人无数,是个奸雄。

是你吗,东方先生。

什么“佻易无威重”啊,这不是典型的阉人之后吗。

不过女装曹操有一点和林青霞不同,就是他的脸很难和“伪娘”联系上。按史书记载,曹操相貌丑陋,身材短小,赛过武大郎。

《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世说新语》:(曹操)自以形陋。

请自行脑补下面这哥们穿上东方不败行头的样子,我先吐会。

不仅仅是曹操,整个曹氏家族不是珠绣就是香粉,总离不开一个女字。想来是曹阉一门的家族传统。

帝(曹丕)将乘马,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魏书 朱建平传》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魏略》

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不改。及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晋书 舆服志》

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委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断。--《魏氏春秋》

(杨)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褎。--《魏书 杨阜传》

可见曹腾应该是一个爱翘兰花指的太监,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子嗣的穿衣习惯。

曹氏家族的女装习惯是很可怕的。甚至连曹操的干儿子何晏也受其影响,成了著名的女装大佬(注意,这货是真的女装了)。

(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魏略》

魏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傅玄曰:“此服妖也。”--《宋书 五行志》

这样发展到南朝,接近于女性的造型基本就是贵族标配。他们甚至连胡子都不留了,儒家信仰吃屎去吧。

(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颜氏家训》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颜氏家训》

从曹氏宗族的变态爱好,到南朝的变态风气,完全是一脉相承。曹操在文化上的负面影响绝对被历史界低估了。

不过话说回来,魏国士人的服饰虽然参考了女装,但一般并非真正的女装(除了何)。除了皇族和部分贵族外,也没有像南朝那样风靡全国。我认为当时很多魏国人,特别是崇尚热血的魏国军士,他们是看不起这种妖风的,只是无可奈何而已,类似于我们看不上丁x和菜x坤。而司马懿要穿上诸葛亮送的巾帼,就好比当众大跳“鸡你太美”,坐实了魏国男人都是变态的情况,搞不好还会引起将士们的质疑,所以他肯定不会穿。

其实看到曾经的汉家子弟被东方操带成这种不男不女的模样,最难受的应该是诸葛亮本人吧。


P.S.

曹雪芹是曹操的后人,他在塑造贾宝玉时融入了自己的影子。而贾宝玉有一个特点,就是痴迷于女性物品,甚至会吃胭脂吃口红。由此可见,虽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把他祖宗曹操臭骂了一顿,但是他身上还是出现一些特殊返祖现象。

所以说基因这个东西,可真是恐怖啊....


P.S.

顺便一提,当时除了被曹氏家族带歪的中国以外,日本人也在涂脂抹粉。

(倭人)父母兄弟卧息异处,以朱丹涂其身体,如中国用粉也。--《魏书 东夷传》

关于曹氏家族和日本人的种种紧密联系,我以后会专门整理成一篇文章。这两伙人真的叫人不能不疑。

user avatar

比女装大佬啥的严重多了。因为晋书里面正经写的那玩意其实比女装缺德加三级。

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不是衣服,是头饰,饰品。

男人是戴冠,腰绶服剑以示身份。女人是头巾、步摇,耳铛 甚至是插梳子。

穿个女装最多是倾奇者,行为不检点。

司马懿把冠摘了。把头发披散开,换女人的头巾和饰品。

免冠,用巾,意味着不再是士族。白身,甚至是陪隶。

再戴几个女性首饰,得,你娈童小主。

再出门逛大街,谁给的,孔明给的。

当场就变成我军主帅和对方有深入负距离交流,甚至吹箫赏菊这事都做过了。其心必异。

这要是还敢出门,能被自己人砍死。

所以晋书里面当场就怒了。

哪怕是演义里面,送了衣服和巾帼。司马懿只是接受了,在明清理解下,毛宗岗做批注的时候也损司马懿损的不轻。

更无别策,只好咒他死。却不想受了他巾帼女衣,是竟为孔明之妇矣!若咒死了他,则是真正寡妇也。

所以,不管哪个版本,大庭广众下接受这事,都有点现代人瞎猜古代人思维的意思。

我在可劲强调这事的侮辱性…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氪cp?(迷茫)

user avatar

这可能是个流传已久的误会,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义里,司马懿从未穿过女装。

这是《晋书》。司马懿大怒,千里请战,和曹叡玩了一出双簧。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

这是《三国演义》

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

《三国演义》简直比窦娥还冤,女装cosplay这个头,真不是罗贯中他老人家开的。“受之”和“衣之”,差的至少十万八千里。三国演义诚然对此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描述的绘声绘影,但仍然没有犯基本原则错误,让司马懿穿女装。

司马懿女装大佬的形象,始于京剧里《胭粉计》的凤冠霞帔,再经过魏宗万老师、倪大红老师演绎,至吴秀波三军阵前女装跳大神,业已深入人心。

但事实上,无论正史记载还是《三国演义》原著,他都没有往身上穿。女装这个东西,于私穿可能是情趣,像魏明帝好妇人饰。两军作战,给对方主将送女装,是极大程度的羞辱。正常的反应,是杀使者并出战。

出于战局考虑,不出战,且款待使者,就已经可以称之为“受之”了,至于女装是扔了,是烧了,是拿来抹灰,都是小事情,都可以囊括在“受之”里。

为了战局受此辱是一回事,真往身上招呼是另一回事。其实各版影视剧,当着使者面穿,和吴秀波三军阵前女装跳大神,有本质区别吗?这段情节里,难道是私密场合吗?“懿对众启盒视之”,前后左右那都是人啊,以古人的伦理价值观,他们会觉得,都督疯了,世界崩塌了。当着诸葛亮的使者面前穿和当着三军穿有本质区别吗?使者有眼有嘴有手,当他面穿且不杀他,他出去就能拿大喇叭喊的全世界都知道了。

送女装,本身是个极为危险的任务,这个使者想来已经做好了激怒司马懿出战,头被女装包着掷回军营的准备。这种事情发生了,他才算不辱使命。如此死士,给他看一出活色生香的女装秀,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司马懿,大怒是必须的,搞得云淡风轻,我识破了你的计策,我不上钩,我还特意穿给你看,这是现代人才能想象出来的。任何一个古代的有身份的,非特殊性癖,有基本廉耻的,还打算继续在场面上混的男人,都不可能在此等场合把女装往身上穿。

不宣战,已经是“受之”了,没必要再搞行为艺术。

顺便安利一下唯一一版符合原著的,1985年李法曾版《诸葛亮》,司马懿先是读信,读至“与妇人何异”,惊怒交加难以置信。

狐疑地去看盒子里是什么东西,拎起女装,跟烫手一般,掷于地。司马师暴怒,当场对使者拔剑,使者岿然不动。

司马懿的情绪已经稳住,下令住手,非常之“鹰视狼顾”地扭头,“子元,收下”。

司马师惊诧“父亲,这……”,司马懿再次咬牙切齿地说“收下”,司马师只得压着怒火把女装往盒子里一扔,气的掀营出去。

司马昭在那把来信揉成一团,往案上一扔,也准备跑,没跑掉,被情绪已经完全克制住的父亲叫住,给使者备酒。

司马昭至使者面前,以一副要吃了他的表情,用要吃了他的声音说,“来人,备酒”

司马懿开始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并关心丞相身体健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