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懿形象一直被妖魔化,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吗?

回答
司马懿的形象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妖魔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其中确实包含统治者出于政治考量而进行的宣传和塑造,但并非唯一因素。这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文学创作、民间传说、政治策略以及后世解读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 统治者的需要:为晋朝政权的合法性奠基

这是司马懿被“妖魔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司马家族通过“九品中正制”的衰败和内部政治斗争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建立了晋朝。这种夺权过程并不光明正大,带有一定的“篡位”色彩。为了巩固新政权的合法性,司马氏及其后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叙事来解释和合理化他们的崛起,同时贬低前朝(曹魏)的统治者,并将曹操、曹丕等人的功绩归功于自己,或者将其描绘成昏庸无能、被司马懿取代是理所当然的。

政治合理化: 司马懿在曹魏后期掌握了军政大权,他一步步架空曹魏皇帝,最终促成了司马炎建立晋朝。在官方史书中,尤其是在晋朝建立后,为了将司马氏描绘成顺应天命、取代曹魏是时势所趋,必然需要突出司马懿的“权谋”和“隐忍”,但同时也会将其描绘成一个有野心、工于心计的人,以此来合理化他最终的夺权行为。反之,曹魏君臣在司马懿面前的“愚蠢”或“无能”,也能衬托出司马懿的“能力”,进而证明司马氏接管政权是“ যোগ্য”的。
“篡权者”的辩护: 如果将司马懿完全描绘成一个忠臣,那司马氏的篡位就难以解释。因此,必须将他描绘成一个既有能力又有野心,最终为了“天下苍生”而不得不承担起取代曹魏责任的人。这是一种“顺天应人”的说辞,但其背后是对曹魏的否定。
“以史为鉴”的警示: 后世一些朝代为了警示后来的臣子不要效仿司马懿,也会在史书中强调司马懿的阴险和权谋,以此来巩固君主集权,防止功高震主的臣子出现。

二、 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的放大与演变

虽然政治上的需要是根源,但真正将司马懿的形象深入人心、“妖魔化”的,很大程度上是后世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加工与再创作。

《三国演义》的“黑化”: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司马懿被塑造成一个与诸葛亮针锋相对的对手。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道德高尚,作者必然要将司马懿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多谋善断、不择手段的“奸臣”形象。
与诸葛亮的对比: 小说中,诸葛亮勤劳鞠躬尽瘁,而司马懿则代表着“阴谋”与“狡猾”。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虽然不是司马懿的戏份,但其背后反映的是诸葛亮面对魏国重臣的策略,而司马懿则被描绘成一个总是被诸葛亮算计,但又不得不与之周旋的对手。最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懿则凭借着“忍辱负重”和“权谋”最终赢得了权力。这种对比强烈地塑造了司马懿的负面形象。
强调“忍辱负重”的另一面: 司马懿在小说中常常是隐忍,等待时机。这种“忍”被解读为阴谋,他的“等待”被视为图谋不轨。
强调“老谋深算”: 小说中,司马懿常常出现在关键时刻,解决曹魏的危机,但这也被解读为他善于抓住机会、利用局势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民间传说中的添油加醋: 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司马懿的形象进一步被放大和曲解。例如,“说曹操,曹操到”等俗语的背后,也暗含着对曹操的某种忌惮,而司马懿的某些行为在口耳相传中,也可能被添油加醋,使其形象更加脸谱化和负面。

三、 历史记录的解读与后世价值判断

史书中对司马懿的记载,虽然相对客观,但后世在阅读和解读时,往往会带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

《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 《三国志》等史书对司马懿的记载,虽然褒贬不一,但确实也记录了他辅佐曹魏后期掌握军政大权,以及后来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的事实。这些事实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
汉贼不两立: 传统观点中,“忠君报国”是重要的道德标准。司马懿最终代魏,在许多人看来就是“背叛”了曹魏政权。这种价值判断会影响对司马懿行为的解读。
“鹰视狼顾”的隐喻: 《三国志》中记载司马懿“有体貌”,“而顾影而行,其疾如风”,尤其是“鹰视狼顾”的典故,被后世解读为司马懿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虽然这种解读可能过度,但作为历史记载,为后世的“妖魔化”提供了素材。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影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虽然也客观地记录了历史,但他本人是宋朝人,其政治立场和对历史的评价也会影响后世的解读。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司马光在评判历史人物时,可能会更加强调“忠义”的价值,对司马懿的“权谋”和“篡权”行为自然会有批判。

四、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正面神化”的支撑

与许多被正面塑造的历史人物不同,司马懿身上并没有太多的“神化”因素作为支撑,反而更多的是“权谋”和“隐忍”,这更容易被负面解读。

缺乏“忠君”的标签: 司马懿一生辅佐曹操、曹丕、曹叡、曹芳,但他的最终目标并非是曹魏的江山稳固,而是司马氏的权力巅峰。这使得他无法成为像诸葛亮那样被广泛尊崇的“忠臣”典范。
“权谋”的双刃剑: 司马懿的权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权谋”在传统的儒家道德观中,往往与“阴险”和“欺诈”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涉及权力斗争时。

总结:

司马懿形象被“妖魔化”,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统治者的需要是最初的驱动力: 晋朝为了巩固政权合法性,需要对曹魏进行批判性叙述,而司马懿作为晋朝的奠基者,其行为必然会被政治化解读。
文学创作是“妖魔化”的关键放大器: 《三国演义》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将司马懿塑造为诸葛亮的对立面,通过戏剧化的冲突和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司马懿的“权谋”和“阴险”推向极致。
历史解读的价值判断强化了负面印象: 后世对史书的阅读和评价,往往带有自身的道德和政治立场,更容易将司马懿的某些行为视为“不忠”、“篡权”。
缺乏“神化”的支撑使得负面解读更易传播: 司马懿身上没有“忠君”或“仁义”等容易被神化的特质,反而其“权谋”和“隐忍”更易被负面解读。

因此,我们看到的司马懿的“妖魔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叙事建构的过程,它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文学艺术的加工,更有后世解读的价值判断。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这位在三国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政治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明明都是吹捧司马懿厚黑精明老奸巨猾的好不,把司马懿吹捧成真正的大赢家,都神了,还弱化呢。感觉题主是不是替司马懿有受迫害妄想,于是来找同道中人了

居然拿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比所谓的“使诈境界”,我看不是境界有问题,是题主被漫画电视剧之类的观念影响太深了

司马宣王夷了诸多政敌三族,一个儿子废了皇帝,另一个儿子光天化日杀了皇帝,孙子直接改朝换代

诸葛亮鞠本人躬尽瘁死而后已,子孙都为季汉殉国,这使诈的境界太高了

还觉得西晋不行呢。西晋它行过吗?

以屠戮同僚名族、废杀皇帝起家,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因为光天化日之下把皇帝怼死了,哪有脸提忠

以杀人起家不是不行,天可汗杀兄屠弟逼父,但人家文治武功,麾下名臣良将有凌烟阁

内有贞观之治,水可载舟亦可赛艇

对外灭突厥,灭吐谷浑,打残高句丽,留下的是大唐盛世

西晋有什么?

开国就现亡国之状,第一代羊车啪啪啪,第二代智力有亏损

外戚王恺在皇帝的支持下和豪贵石崇斗富

更碉的是风姿英豪有盛名的王济,用人奶乳猪

开国元勋们极尽豪奢之能事

王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

和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

何曾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拟于王者

对外?八王之乱把精兵良将全自己打没了,然后看着五胡入华,本来老老实实的编户们一个一个起兵当皇帝

胡人刘渊追封刘禅,打的旗号是晋室昏虐,他要复兴大汉

羯人石勒在八王之乱胜利者司马越棺材上蹦迪

真是把脸都丢没了

最后说下宣王,宣王本人确实是厉害,南平孟达,西拒诸葛,北灭公孙。可就他和子孙做的那事,能有好评价?

四朝元老,两代托孤,却夺人国祚;欺负少主女流,狐媚以取天下,却无平定四海之大功

有现在这么多漫画、电视剧吹捧,厚黑崇拜,他笑还来不及呢,还妖魔化呢。

user avatar

首先,司马懿的形象被弱化了吗?

天天拿来和诸葛亮对比,诸葛亮招谁惹谁了?以诸葛亮的段位,难道不应该和伊、吕、管、萧谈笑风生吗?怎么看也轮不到司马宣王吧。论政治,被葛贼完爆;论军事,被葛贼完爆;论文采,被葛贼完爆;论发明,被葛贼完爆;论人品,被葛贼完爆;论操守,又尼玛被葛贼完爆……除了寿命、诈术、异装癖,完全看不到司马宣王有强过武侯的地方,然而题主还是认为他战胜了诸葛,天底下有这种“弱化”吗?

其次,司马懿形象被妖魔化了吗?

司马家爷们儿在篡魏过程中吃相有多难看不用说了吧?正史斑斑可考。可谓神挡杀佛,佛挡杀神,一言不合,红进白出,管尼玛天子还是大臣。如果说石勒说他“狐媚以取天下”,李二说他“东智西愚 前忠后奸”是出自“统治者需要”的话,那么晋明帝掩面娇羞又当何解呢?就算王导是个老狐狸,是个低级黑,也不能当着皇帝的面抹黑人家祖宗吧?不想“共天下”了?只能说小马哥的形象本来就是这样啊,自家子孙都感到无地自容。

历来对司马氏的评价都不怎么高,唯独现代开始追捧了起来,然而追捧者也只看中他的厚黑手段和他顶上的王冠,至于宣王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心人意,管他呢?——可见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些厚黑学的信徒们不妨看一看人家《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怎么说的:“司马懿集厚黑学之大成,欺人孤儿寡妇,心黑如曹操;甘受巾帼之辱。脸厚更甚于刘备。诸葛武侯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到司马懿还是没有办法,可见王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敌手。”平心而论,这是好话吗?

当然,司马懿本身水平并不差,权谋老到得紧,也是一时人杰。但同时代的曹人妻、刘大耳、孙十万、诸葛村夫哪个不比他强?但是人家运气好啊。司马家得势的时候,曹、刘两个大佬已死,孙十万自保狂魔,就一村夫,还被大宣王召唤的陨石砸死在军营里。更难得的是宣王还有两个厚黑高手的儿子和一个羊车猎艳的孙子,对付刘禅、曹奂、孙皓这些弱鸡,人家不得天下谁得?阮嗣宗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三国最大的悲剧是什么?不是“浪花淘尽英雄”,不是“顷刻兴亡过手”,而是那么多英雄奋斗一生,桃子居然被司马家小儿摘了!更悲剧的是,我大晋王朝甫一开国就暮气沉沉,具足亡国气象,开国皇帝拉着羊车嫖宿内宫,真是喜闻乐见。随后就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丢尽了华族的脸面。

————————

好久没见过这么思路清奇的亮黑了,说实话,关于诸葛亮的很多问题自然是可以讨论的,崔浩和太祖不就黑过么?也没见什么不妥。不过亮黑现在居然吹起大宣王的忠心来了,你们连脸都不要了吗?


人家问“一州之力”,你回答“一己之力”。曹魏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蜀汉不需要防备南蛮和东吴?诸葛亮承认孙权称帝都成了不忠的证据了,这个就是智商问题了。

user avatar

司马家是违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到极致了。

其实中国人对很多所谓的规矩,已经比较宽容了。

你说杀老大,自己上位的有吗?朱元璋就可以点赞。

你说坑架空老板,欺负人孤儿寡母的,赵匡胤直呼内行。

二世而亡,秦隋都不多让;划江而治,大宋表示不服。

但问题就在于,他家全占了……朱元璋是杀了老大,但人自己打下的梁山。赵匡胤是对不起柴家,可没赶尽杀绝。隋秦死的快,但人家都是大一统。

司马家是一样好没占。历史不怕你不要脸,只要你够强,不要脸也是一种资本。李二杀兄囚父,也不影响伟大。

关键是司马家又菜又不要脸,还得罪了文人权贵等精英阶层,等于背叛了所有人。打根上说,你到死,就甭指望他们死心塌地跟着你了。

司马家靠什么上位的?靠司马懿那点军功?靠司马师那几千死士?别扯了,核心的核心,就是洛水之屁,没有权贵世家支持,他有几万死士也没用。

user avatar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猜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就连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掩面愧疚,何况别人呢?

user avatar

就司马懿也配跟我葛贼比?!

看《晋书》,人家史书作传,负责编修的写一写结束语就好了,不会太黑,一般都是能吹就吹

他司马懿呢?李世民亲自下场开黑,不作到一定程度,谁稀罕黑一个当时死了四百来年的人

user avatar

1:他儿子当街弑君,古往今来,独此一人,所以后面被刘裕杀光子孙也不要埋怨,毕竟是他开的头,当然,刘裕后面子孙也被人剁了。

相比起来同样欺负孤儿寡母的赵匡胤形象瞬间伟大起来。

2:高平陵之变忽悠曹爽,最后违背约定,导致道德滑坡一千年。

相比起来,赵匡胤确实善待了柴家。

3:老对手诸葛亮形象太过光伟正。

4:三国鼎立最后被人捡漏,难免有些唏嘘。

5:捡漏也就算了,西晋是个什么玩意?

石崇王焕斗富

八王之乱

妖后乱政

大搞清流(所谓的魏晋风骨,绝大多数都是晋)

傻子皇帝司马衷(司马衷躺着中枪。)

上面这些事,随便出来一个,都会被人批烂,大概率还是亡国之兆,也唯有西晋,短短几十年时间全部凑齐。

6: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在这以前汉人也不是没被异族锤过,但是基本都守住了基本盘,西晋是第一个将汉人北边基本盘丢了的朝代,简直就是耻辱。

7:两晋主流思想不思进取。

闻鸡起舞听过吧?

祖逖刘琨后来倒是成了大英雄,可惜带不动这帮废物。

刘裕北伐被猪队友拖后腿

桓温北伐被猪队友拖后腿。

这些问题,都是始作俑者一路留下来的。

至于说维护统治?

肯定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绝对的。

伊尹废王,为啥人家成了千古名相?因为人家功劳大,干的正事多。

霍光同理。

其次造反的也不止他一个。

曹操为啥没这么黑?

南朝四位开国皇帝也没这么黑?

赵匡胤为啥也没这么黑?

因为相对而言人家子孙要争气一些。

其次人家自己是有大功劳的。

user avatar

高平陵之变降低了政治斗争的下限。

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不杀曹爽,这种誓言在那个年代甚至是以前的上千年里都是很神圣的,而且胜利者也都会践行誓言。不光曹爽信了,蒋济等一干老臣也都信了。但很遗憾,司马懿这货食言了,他是第一个。

司马懿的脸皮厚度与狠毒程度,超出了曹爽以及诸位曹魏老臣的想象。

司马懿利用曹爽和诸位老臣的信任,骗了并弄死了曹爽,气死了蒋济等担保人。

司马懿造成了贵族士大夫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此开启了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

晋朝多隐士,很多有能力的人都不愿为朝廷效力了。

司马懿父子的得国不正,失天下人心,是囯祚不会长久的之根源。

司马懿打破了游戏规则,从此即便面对外族入侵,统治阶级无法团结起来了,直接造成了神州陆沉。一旦失信一次,打破了默认的底线,信任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从此不言忠,不言礼仪。

司马懿父子给华夏造成的危害更甚于秦桧,汪精卫。

借鉴了其他网友的回答和评论。

user avatar

并不是妖魔化,准确说属于直书其事的情况。

这个不能怪到唐人头上,他们修史有材料取舍和编纂修饰,但材料本身还是以前流传的,干这些的主要是晋人。

东晋草创,西晋国史留存到江左的很少,官方修史制度也不完善,这导致东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待修史官方干预是相对较弱的,因为没有西晋完整官修国史的文献,私修成为一种潮流,来源变得驳杂,道听途说和私人感情成分不可避免的更多,使得很多明明年代很近的事迹也不能准确记录。

西晋覆灭,东晋这些写史的人,是抱有深刻反省检讨的情绪在里面,并且他们这个时代的人,认为西晋历运已终,东晋是以金行继金行,虽云中兴,其实受命,写史“务以实录”,怀崇仰之情直指其非,也就成了这个时期的常态,很多喜闻乐见到现在的八卦段子几乎都是这个时期编纂的。

后来人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基于感情倾向和政治需要延伸。

user avatar

司马家的烂事,连自己的子孙后代都看不下去。也基本不提。

两晋最英明神武的司马绍,也就是司马懿的重孙子晋明帝,想知道祖宗怎么创业的。老臣王导也不客气,一股脑全说了。

你猜怎么着?晋明帝听了直捂脸,说:这么脏,怎么会国运长久?

对比下得国之正的汉与明,人家可不藏着掖着。

老刘家亭长动不动说大哥我提三尺剑斩白蛇;位面之子刘秀,也拍着胸脯说,这天下劳资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至于朱重八,人没事就底气十足的吹水:劳资就是个淮西乞丐,怎么就当了皇帝了呢?

user avatar

所谓的妖魔化: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

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翻译:

宣帝(司马懿)内心嫉妒而外表宽厚,对人多猜忌,善用权谋,魏武帝察觉宣帝有雄心大志,又听说宣帝能像狼一样回首反顾,想试验他。召来同行,使他走在前面,令他反顾,他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魏武帝又曾梦三马食于一槽,心中很厌恶。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你以后要防备。”太子平时与宣帝友善,每每庇护他,故得无事。宣帝于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以致采樵牧马人之间,也要走动询问,因此魏武帝才安心。后来平公孙文懿时大肆杀戮。杀曹爽时,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幼,姑姊妹女子已经嫁人的都杀掉,最后竟篡夺曹魏天下。

后世看法:

东晋晋明帝司马绍,有一次见大臣王导、温峤,向温峤问起司马家先祖得天下的故事,温峤不知如何回答,王导便将司马父子弄权,杀魏主髦等事说与他听。司马绍听后,伏床哭泣,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在同时期,也有另一个人有类似的事情,被人形容“狼顾虎视”

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翻译: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后主刘禅穿着白色衣服为诸葛亮举行三天的哀悼仪式,李邈上疏说:“吕禄、霍禹未必怀有想要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常常为国家的安危而感到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刘禅对此十分气愤,将李邈关进牢狱,并诛杀。

后世是:

邓艾灭蜀,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以身殉国。干宝评论: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西晋时期:

据《资治通鉴》记载: 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

翻译: 晋武帝向给事中樊建询问诸葛亮治理蜀国的事情,说:“难道我偏偏不能得到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人作我的臣下吗?”樊建跪拜于地,说:“陛下了解邓艾的冤情,却不能为他平反,即使得到诸葛亮,会不会像汉文帝时冯所说的那样,得到了也不能任用呢?”

为什么都是有妖魔化,诸葛亮就受后人尊重呢?还有,妖魔化司马懿难道不是司马粉吗?个个都是吹捧司马懿如何如何厚黑精明老奸巨猾,如何如何是三国最后大赢家。

user avatar

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以上截取自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唐太宗这个人虽然是统治者,权术之高超世所罕见,但是我个人认为,他对于人物的评价还是很到位。

user avatar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曹爽的新集团威胁到老臣集团的利益,许多人都默认了司马懿的行为。

但这种支持也仅仅是基于内部斗争,希望司马懿清除曹爽集团的权力,再给他们一个台阶下,这样大家都皆大欢喜,不用死拼,并不支持司马懿为篡位打基础。

司马懿是三朝老臣,连续两次被选为托孤大臣,这是非常宠信才有的待遇。

而现实情况却总是有意外,司马懿在老臣们希望通过他这位大哥来清除曹爽时,对高平陵时发生的事情的沉默,被司马懿反过来利用。

他将之当做一种跳板,利用集团冲突过河拆桥,破坏了游戏规则,还借此上位造反。

如果他只是自己单独做到军政要务大臣的地位,他的叛变显然不需要太过受道德责备。

但现实情况是,曹操整合的乱世,曹丕信任司马懿让他帮助治理,曹叡也信任他让他辅佐后人,连续两朝皇帝的绝对信任换来了司马懿过河抽板的恶心行为,这在任何角度来看都是道德上的巨大污点。

最近一个杭州保姆纵火案跟就很像司马懿对曹家做的事情,保姆得到主人家的绝对信任,还借钱给她买房,最后换来被火烧死的结局。

司马懿固然是很有能力的人才,但一个人的德行也往往的另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入手点,也因此诸葛亮与关羽这样的人能成为后人崇拜的典范,而司马懿大多为人诟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懿的形象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妖魔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其中确实包含统治者出于政治考量而进行的宣传和塑造,但并非唯一因素。这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文学创作、民间传说、政治策略以及后世解读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统治者的需要:为晋朝政权的合法性奠基这是司马懿被“.............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确实是围绕着交通安全和包容性来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之所以交通信号灯至今仍普遍采用相同的圆形设计,而不是根据色盲司机的需求设计成不同形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现状的形成。首先,我们得从“形状识别”的便利性和普及度上说起。人们驾驶汽车,在很大程.............
  • 回答
    关于司马懿穿上诸葛亮送的女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历史段子,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它更像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通常是基于《三国演义》或其他民间演绎。我们不妨就从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来细说。故事的起因,通常是为了描绘诸葛亮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在《三国演义》中.............
  • 回答
    司马懿:严苛家教下的政治野心与子孙的成功之路司马懿的家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苛”。他本人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政治嗅觉敏锐,对权力的渴望更是赤裸裸的。这种性格必然会渗透到对子孙的教育中。1. 严酷的训练与政治洗礼:司马懿深知,在曹魏政权下,想要立足甚至更进一步,靠的绝非一时之勇,而是长久的隐忍.............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司马懿与德川家康:一壁之隔的“奸臣”与“英雄”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常常被后世反复咀嚼、争论不休。司马懿和德川家康,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相似的政治手腕,相似的权谋手段,相似的在乱世中崛起的经历,却为何一个被冠以“奸臣”之名,一个却被奉为“英雄”?这其中的缘由,.............
  • 回答
    空城计之所以成了千古流传的计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司马懿最终选择了“不放一箭”离开,而不是选择杀死诸葛亮。这其中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权谋和对局势的精妙判断,绝非简单的一时疏忽或心慈手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司马懿的冷静判断与对诸葛亮的深刻认知: 诸葛亮的声望与能力: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
  • 回答
    好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实力对比以及历史时势的博弈。同样是“托孤”,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可谓环环相扣,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从 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接受的是曹叡的托孤。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年纪尚.............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司马懿和李世民都算得上是历史上颇有手段的政治家,都曾用非常规甚至残忍的方式巩固权力。但司马懿在道德评价上遭受的指责,比李世民要沉重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背景、道德标准、史书记载以及后世的解读等等。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背景与起点:一个比另一个更“脏”首先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司马懿的风评,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复杂”。说他风评差,绝非空穴来风,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沉淀,也有后世解读的叠加,更有政治宣传的影子。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扯。一、 政治上的“阴谋家”形象:篡权夺权的关键角色这是司马懿风评最直接也最负面的来源。他一生都笼罩在“篡权夺权”的阴影之.............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我真心觉得他这个人,既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韧劲,也有深藏不露的智慧,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如果要说“喜欢”,我更愿意说我对他那种复杂而又现实的生存哲学,以及在乱世中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策略,感到一种由衷的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着迷”。我喜欢司马懿,不是因为他像关羽那样忠义盖世,也不是.............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空城计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情节,发生在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时。在当时,诸葛亮面临兵力空虚,主力部队被围困的危急关头,却在空荡荡的城门大开,自己则在城楼上悠闲地抚琴。来犯的魏国大将司马懿,在见到这番景象后,不仅没有派兵攻城,反而率军撤退,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那么,在空城计的关键时刻.............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曹操,这个被后世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毋庸置疑。而司马懿,这个在曹操晚年崭露头角,最终三分天下的关键人物,与曹操之间的暗流涌动,着实引人深思。曹操明明早早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为何却迟迟不动手,反而让他步步高升,直至成为曹魏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疏忽或仁慈,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