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先派一个士兵前去探一下敌情?

回答
空城计的计策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司马懿的顾虑和诸葛亮对其心理的精准拿捏。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当司马懿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诸葛亮空无一人的城楼下时,他看到的景象无疑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城门大开,里面却只有几个老者在悠闲地洒扫庭院,甚至还有诸葛亮本人,端坐城楼,抚琴而奏。这在寻常的战争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场景。

此刻的司马懿,他的脑海里一定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首先,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名将,他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诸葛亮素有“鬼神”之称,其用兵之神乎其神,更是早已深入人心。面对这样反常的景象,他很难不去怀疑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可怕的陷阱。

他当然可以派一个士兵上前去探个究竟。但是,如果真的派兵前去,那么一旦城内有伏兵,这名士兵就会立刻暴露,甚至成为诱饵。而且,诸葛亮显然是知道他大军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真的设下了埋伏,那么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一旦有人上前探查,埋伏就会骤然发动。这名士兵的生死事小,更重要的是,这会直接暴露他司马懿已经上钩。

更深层次的顾虑在于,司马懿已经见识过诸葛亮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深知诸葛亮的计谋往往出人意表。他很可能会想,诸葛亮之所以会如此镇定地开城,是因为他有绝对的把握。这种把握,很可能就是隐藏在城内的万千伏兵。一旦他派兵上前,触动了这根敏感的神经,可能就会让诸葛亮在最有利的时机发动攻击,将他的大军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其次,司马懿的部队此时刚刚经历过一番激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气是否足以支撑一场未知的、可能充满危险的突袭,他心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贸然行事,一旦失利,不仅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也可能让魏军的士气遭受重创。

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派一名士兵前去侦查,虽然看似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却蕴含着极高的风险。一旦被诸葛亮利用,他自己的安全,甚至整个军队的命运都可能因此受到威胁。

相反,在这种极度反常的局面下,最稳妥的做法反而可能是按兵不动,仔细观察,并进行权衡。诸葛亮既然如此大胆,那么他必然有所倚仗。司马懿此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自己的军队,避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他之所以选择撤退,并非完全是胆怯,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冷静分析,以及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刻忌惮。他宁可错过一个可能存在的陷阱,也不愿冒险将自己的军队置于可能存在的、更巨大的危险之中。他更倾向于相信,诸葛亮如此安排,正是为了让他产生疑虑,从而选择退兵。而他,也确实如诸葛亮所料,选择了最“谨慎”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空城计的故事并不是《三国演义》原创,也并非搬曹操的空营计给诸葛亮,古人笔记早有这个故事的雏形。我不知道最早出自哪本稗官野史,我只读过《太平御览》,就引一下《太平御览》

蜀大将诸葛亮,屯於阳平,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魏将司马宣王率二十万众拒亮,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王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将士失色。亮是时意气自若,敕军皆卧旗息鼓,不得辄出卷幔,开四门,扫地却洒。宣王疑是甚有伏,於是引军北趣山。亮谓参佐曰:"司马懿谓吾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亮所言。宣王后知,深以为恨。

在早期版本故事里,他俩隔了个六十里!并没有面对面深情凝望抚琴听曲,而且本来就是小兵(侦候、候逻)去打探滴。

《三国演义》那是演义,演义啊!街头巷尾里,说书人说着千古的传说,戏台上扮着将相的故事。以当年戏台那种简陋条件,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性,当然故事就自然而然演化成了两人照面之间疑窦丛生,弹指之间杀机四伏,这才是一部合格的演义的自我修养。

谢谢 @司马懿提醒 ,最早出自郭冲五事

user avatar

首先,空城计是戏说。

如果这是真剧情,那其价值在于展示了一个的政治博弈案例。因为从更大的视角看,诸葛亮空城计成功了,最大的赢家却是司马懿。

狡兔死,走狗烹。权力的奥义,在于场上玩家的使用价值。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司马懿存在的价值,更没有让司马长期掌握兵权的必要。

灭掉孟达是为了显示能干,是完成政治任务。保住诸葛亮,是说明会干,说明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为未来留下无限可能。

user avatar

文学作品,何必当真?

仅此一图,即知荒谬。

蜀军不过五千人,都有不少探马在外侦察,司马懿堂堂十五万大军,按人数比例,专职的军事情报人员和野战侦察人员都得有几千人了,还会没有人做谍报渗透和抵近侦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