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不变。
电车难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选择,而在于它的性质是“思想实验”。
所谓实验,其目的在于验证某一原则是否有效。
例如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一条有关物质运动的基本原则: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
之所以称之为原则,是因为此原则是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那么验证其是够具有普遍性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即通过控制变量,使得变量只有一组并加以对照,看看是否能与原则相符合,不产生矛盾。
后面伽利略如何通过羽毛与铁球的实验验证这一原则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在这里提及这个小故事的原因在于,电车难题同样是为了验证某一条具体的道德原则而设计的实验。
这个道德原则即为边沁开创的“功利主义原则”,在边沁等功利主义者看来,道德原则也需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基础——每个人都有对痛苦的厌恶与对快乐的喜爱。
基于这一客观事实,道德的事物即为那些能够创造快乐的事物;反之,不道德意味着它带来痛苦。
又因为每个人都有对快乐/痛苦的感受,故而没有人在这一点上能够比别人更优越。每个人的快乐都只能计作1。
这样,说一个国家/政体是道德的,意味着这个国家能够满足足够多的人的快乐,而不是少数人。
在边沁看来,这是一种有关道德的科学理论,它与之前的任何道德原则都不同,既不借助人性是善或是恶,也不借助上帝的命令等无法实证的形而上学因素。
而“电车难题”实验的目的,即在于验证边沁所说的道德原则(苦乐计算法),是否具有他所宣称的科学性,是否像牛顿力学给出物体运动答案一样给出道德难题一个符合直觉的解释。
很明显,在电车难题模型中,古典功利主义失效了。它无法以一种毫无争议的办法回答对那一个牺牲者是否不正义的问题。
即使如题主所说,另一边变成了1万人,对这一边这一个本不该受死的人来说,仍是一种不正义。
要注意的是,电车难题不是难以解决,甚至在一些传统道德体系中,电车难题很容易给出答案。比如神命论体系中,道德律令来自上帝与摩西的立约,那么“不可杀人”就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放任1万人被压死,也不能谋害这一个人,这是道德上正确的。又比如在儒家伦理中,道德来源于个人亲密关系范围,假如这一个人是自己的父亲/君主,那么放任1万人被压死,而坚决不谋害父亲/君主,这也是道德上正确的。
虽然这些解释有诸多不足,但忠实的履行这些道德原则是能够解决这一困难。
但功利主义的困境在于,忠实的履行功利主义根本无法解决电车难题:
①如果选择救1万人而杀害1人,那功利主义对“快乐/痛苦”的计算就被替换成了对“数量”的计算,功利主义的前提失效。
②如果选择救1人而放任1万人死亡,那功利主义要求的“积聚性”(即最大快乐的总量)则无效了,功利主义的最终原则失效。
可以看到,电车难题的存在准确揭露了功利主义的逻辑困境——它开始于对个体快乐与痛苦的关注,但在最终原则上,却无意中将个体抛弃了。
当然,电车难题虽然验证了古典功利主义科学性的失效,但仍不至于打败功利主义。只能说功利主义还需要更多的改进。事实上,至今为止,仍没有任何一种道德理论能够在保证个体权益上做的比功利主义更好。
(一般认为现在有了,就是以罗尔斯《正义论》为标志的道义论理论复兴,但也有人认为罗尔斯是一种经过伪装的功利主义,这里不深入了。)
只能说,边沁尝试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观察人类道德生活,这无疑是伟大的。只是其在描述人类道德生活时,仍然不够准确罢了。
建议在看待电车难题时,不要将它看作一个找寻答案的问题,而是看作一个工具。通过电车难题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审视、评判各类道德理论的优劣,并加以反思改进。
电车难题是一个资本主义假想实验,也仅仅是一个资本主义假想实验,哪怕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实际选择中,为了逃避碾向自己少数人的危机而把灾难泼向全世界也是他们实际会做出的选择。它只是一个掀翻其他地区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撬棍罢了,工具是不能用来对付使用者的,一旦对自己不利他立马把工具扔飞了。。
一旦落实到实际事务,电车难题就不会存在,它只存在于理论中。
所谓电车难题只是一个“人人平等”洗地论罢了,在真空中的球形鸡以外存在真正的平等吗?在实际选择中人数和电车原本走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操纵者的利益取向、两边人在该利益中的权重、对操纵者的责任追究机制。
各位掌权者都是曹贼,一个也跑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