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能力是没的黑,之所以风评差,是因为
1.此人的信用和人品早就被狗吃了。搞曹爽前怎么说的?保证曹爽兄弟平安,老同事蒋济和陈泰都用自己的信用去做保了,结果呢?上台后二话不说就灭了曹爽,毫无信义可言,蒋济被他气死,陈泰也惊到吐血。这样的阴险狡诈之人,风评怎么会好?
2.残忍好杀,打辽东后筑京观、让军队泡冷水、对政敌动辄灭三族,都显得这个人残忍没有人性。相比诸葛亮虽废李严仍用其子、与敌国百姓打成一片相安无事,自然会去唾弃司马老贼。
3.他的作风影响了后代。司马懿本身靠政变,阴谋起家,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这种作风也使得司马氏在建国过程中将仁义礼信都统统当作狗屎扔掉了。结果导致西晋建国就人心惶惶,上下离德,为了皇位爆发八王之乱,诸位王爷效仿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出惨绝人寰的悲剧。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风评会好?
4、如果西晋统治者能像汉灭匈奴,唐灭突厥,明破蒙古,本朝逼退联合国军那样,开创一个武运昌隆(至少是初期)的大一统王朝,之前为了夺权的黑点洗成牛奶都没人说什么,结果呢?西晋建国不到四十年,就被蛮夷打垮躲到了南方,神州陆沉,五胡乱华,自秦以来汉人第一次被外族灭国,北方赤地千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危险的时期。说西晋是最差劲的王朝都不为过!对比曹老板在世时国家尚未统一,可哪个胡人敢来中原撒野?而这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是始于司马懿,因此,不黑你黑谁?
就这几点,司马懿掉煤渣里,都是最黑的
同样是朝堂的政治斗争,你们对比一下。
曹爽让司马懿,明升暗降。回家养老。对司马师,司马昭。也依旧是官一样做,俸禄一样领。
可是司马懿呢?说过绝对不会加害曹爽的,等到兵权到手之后。却把曹爽三族尽数诛杀。
无怪乎,夏侯霸要孤身一人,逃亡去蜀地,投靠季汉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这三位,都在淮南,举兵反对司马家了。
我这里说一件事,夏侯霸的亲爹就是夏侯渊,要不是真的没法子了,我想夏侯霸绝对不会去投靠斩杀亲爹的季汉!他投靠蜀汉的时候,都已经超过60岁了。他还让夏侯玄一起逃亡蜀汉,结果夏侯玄没有听,结果后来就被司马师给干掉了!夏侯玄自己也说过,司马懿会容得下自己,但司马师和司马昭,绝对不会让自己活着的!
哪怕是曹操和袁绍之间,再怎么龙争虎斗,曹操也都没有把袁绍的三族尽数诛杀吧?袁绍的孙子,可都也活得好好的!司马懿三父子,哪里配和曹操比人品?更别提和刘备比了!
谢邀……这个其实不关诸葛亮的事情,蜀魏政治环境不同,李严和曹爽的可比性也不大。
一个人后世的风评,虽然一般来说是盖棺定论,一生的功过拿过来给个评价,但是很多时候盖棺也定不了论,评价一直在变化,司马懿就是一个例子。
司马懿的风评,在高平陵之前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在魏国内部,比如曹植说他「魁杰雄特,秉心平直」:
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而作为旁观者的吴人张俨在「默记」里面更是提到了「诸葛司马二相」的高度: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也正是因为这么好的风评和养望,司马懿才能发动高平陵事变,并且得到敌友双方的共同信任。后来杀曹爽,囚禁宗室等一系列行为,说是谋朝篡位也可以,但是说是营立家门也未尝不可。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於洛阳,帝以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咨访焉。
高平陵之后两年,司马懿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中间推辞掉了丞相和九锡,但是在洛阳立了自己的家庙。是不是有明确的一步步取代魏朝的计划,我的看法是萌芽是有的,希冀也是有的,但是要说已经坚定了建立晋朝的决心,我倾向于没有。临终前:
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
我们无从揣测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心态,但是从作「顾命三篇」来看,仍然以曹魏的顾命大臣自居。想来大约就和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时候的曹操差不多,那时候的曹操刚刚打完赤壁之战两年,在汉朝朝廷的地位业已稳固,正在逐渐的蛀空汉庭。但是另一方面,此时的曹操依然以汉臣自居,距离称魏公、和荀彧决裂还有八年之久,这也说明无论是建安十五年的曹操,还是嘉平三年的司马懿,在当时的朝廷「忠臣」们看来,并不是一定要篡位的。
而曹氏代汉、司马氏代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以架空朝廷的霸府,在司马懿晚年仅仅只有一个雏形:
嘉平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 置左右长史增椽属、 舍人满十人岁举椽属任御史、 秀才各一 人增官骑百人鼓吹十四人。
真正对霸府进行大规模的完善和扩容,足以强大到架空朝廷的时候,还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时代。可以说,直到司马懿去世,他的风评虽然没有高平陵之前那么好了,但是依然没有被钉在篡位者的柱子上。
在淮南第二叛,文钦和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时候,为了团结大多数,文钦他们依然还在借用司马懿的名义,打着老子的旗号反儿子,也是奇景:
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懿每叹说齐王自堪人主,君臣之义定。奉事以来十有五载,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师自知奸慝,人神所不佑,矫废君主,加之以罪。孚,师之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齐王,悲不自胜。群臣皆怒而师怀忍,不顾大义,其罪六也。
如果司马师和司马昭被魏朝翻盘了,其实司马懿千载之后的名声未必会像现在这样。曹芳,或者曹髦为了稳定人心,缩小打击面,可能会在诛杀司马氏的时候把矛盾集中到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上,而把司马懿推成伟光正的典范,依霍光故事——汉宣帝诛霍光满门,但是麒麟阁上依然霍光排名第一。现在的我们可能就是感慨一下司马懿人大体还是好的,就是私心重了,老了忙着营立家门,然而最终因为两个有野心的逆子,最终族灭云云。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即便是贵为开国帝王,身后的名声和子孙的实利也只能要一个。要不然也不会有讨论得国「正不正」的说法了。
总之,司马懿真正风评变差,一来他在高平陵事变之后的行为,像「诛夷名族、宠树同己」的事情,这确实非纯臣所为;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孙成功的把魏朝给篡了,这个锅就变成了实锤,那之前的很多行为,都可以指向这最终迁移魏鼎的结果。在李世民给宣帝本纪写的制里面,也说到了这一点。而同样是在「晋书」里,连明帝都觉得自己的祖先不地道,羞惭满面的把脸埋到床上:若如公言,祚安得长!第三,则是晋朝国祚不永,传了两代就搞了八王之乱,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大乱世,颇有一点——「你夺了人家的地盘还干不好,搞的一团糟」的感觉。
其实如果放下史书,单看「三国演义」的话,里面对司马懿的描述其实并不是对大奸大恶的典型描述,不但隐去了立庙等细节,还给司马懿编了一套临终遗言: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司马懿真的说过这段话,但是至少写出来这段话的人对司马懿的评价不会是一个纯粹的奸臣形象。同样还有书中对司马懿的赞诗: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
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所以在民间的风评跌倒谷底并且深入人心的,当还是在明朝之后的事情。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京剧。因为京剧中的人物非常脸谱化,司马懿和曹操都是白脸大奸臣的标准形象,而其行为和唱词也完全的和奸臣形象对应,而京剧对民间的渗透在晚清到民国期间是非常有成效的,故而其在民间的风评从三国演义直线下滑到现代,应和京剧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段落比如「失空斩」有关。
就因为三个字
诸葛亮
==========
诸葛亮对李严什么态度?
有没有像某个“还原历史”(迫真)的电视剧那样在朝堂之上公然抓人?
有没有杀他全家?
可以说,武侯对李严就四个字
仁至义尽
个人觉得,像李严这种分配任务时还推三阻四提条件讲价钱的人,武侯对他实在是太宽容,以至于到了几乎巴结的程度,以至于耽误了第四次北伐——讲真我都替武侯不值
相比之下,曹爽让司马懿靠边站,然后司马懿对曹爽又是什么态度?
然后再看看子孙辈
诸葛瞻吧
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也没干啥坏事
——跟姜维的矛盾是路线之争;况且姜维自己的战略也有问题,不能服众~
最后还带着儿子殉国了~
相比之下
司马师干了啥?司马昭又干了啥?司马炎又干了啥?子孙辈做的事一个比一个出格~
更别说参与八王之乱的司马亮司马伦这两玩意儿,本身就是司马懿的亲儿子!
子孙出了这么一堆猪狗之辈,这特么是基因变异啊(暴论),他司马懿不用负责吗?(滑稽)
=========
讲真
如果没有诸葛亮,如果不看子孙辈
那其实放在那个年代,司马懿的作为也没啥说,就是晚年杀曹爽全家这个黑点(然后收不住,王凌令狐愚也是夷三族)
——要比烂的话,曹操晚年黑化后也这么干
——司马懿可以说我行太祖武皇帝之事,然后甩锅给曹操(计划通)
但是
诸葛亮这颗太阳,恰恰横在曹操和司马懿之间
——你司马懿学操不学亮,学坏不学好,被骂怪谁呢?
所以结论就是
既生亮,何生懿
(滑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