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今中外有哪些礼失求诸野或者治失求诸野的例子?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者在治理上出了岔子,甚至把原本该有的秩序搞得一团糟时,却不得不从最基层、最朴实的民间智慧中寻找解决之道。

这种现象,古今中外,贯穿始终,而且往往带有某种戏剧性的张力。

古:从“礼”的失落到“野”的回归

要说“礼失求诸野”,中国古代的例子最为典型,也最为深刻。

周公制礼作乐的“野”之根源: 很多人都知道周公旦为周朝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数千年的礼乐文明。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周公制礼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求诸野”。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礼乐崩坏,道德沦丧。周武王伐纣灭商后,面临着如何重塑一个稳定、有序、有道德的社会。这时,周公从周民族在周原(今陕西宝鸡一带)一带建立早期国家时的朴素习俗、民众的自然情感、以及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民间规范中,汲取了大量灵感。他观察乡野的婚丧嫁娶、祭祀祀典、乡邻交往的规则,看到了其中朴实而真挚的人情。然后,他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未经雕琢的“野”规矩,经过提炼、升华、系统化,最终编纂成一套严谨、周密的礼仪制度。可以说,周公制礼,就是在“礼”在商朝末年失落后,从“野”中找到并重建“礼”的典范。那些“野”民的朴素生活,反而是“礼”最真实的土壤。

儒家思想的“野”性复苏: 儒家思想在汉朝之后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但其真正的生命力,却常常在“野”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守护。在某些朝代,当官方的儒学变得僵化、空洞,甚至被曲解时,一些真正遵循孔孟之道,推崇仁爱、诚信、孝悌的士人,往往退隐山林,或者游走民间。他们可能没有官职,没有显赫的身份,但他们以身作则,教化乡邻,践行儒家的核心价值。这些“隐士”、“乡贤”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比官方宣扬的“大学问”更能触动人心,更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和“礼”的真谛。在这些“野”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最纯粹、最“活”的体现。

明朝末年的“挽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官场上充斥着虚伪、权谋和冷酷。但与此同时,民间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士人,他们或是隐居授徒,或是投身于地方教育和慈善事业,甚至通过著作、讲学传播朴素的道德观念。例如,一些思想家在当时官场失序、道德沦丧的环境下,重新强调“良知”、“良能”,主张“知行合一”,他们的思想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响应,成为那个时代一股“挽救”社会失序的清流。尽管他们未能直接改变朝政,但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却是在“野”中为传统文化保留了火种。

“治失求诸野”:当官方治理失效时

“治失求诸野”则更多地发生在治理层面,当朝廷、当管理者在制度设计、执行效率、民生保障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时,不得不从基层、从民众的智慧中寻求出路。

秦朝的“暴政”与民间“反弹”: 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追求中央集权和统一。然而,这种极端的、缺乏人情味的治理模式,在“野”——也就是广大的农民和基层社会——引发了巨大的不满。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最典型的“治失求诸野”的例子。他们起初只是因为不可抗因素(大雨)导致延期,按照秦朝的法律是要斩首的。这种严苛到不近人情的法律,在“野”民那里是无法生存的。他们的起义,正是对秦朝“失治”的一种野性反击,从基层人民的绝望和反抗中,爆发出改变现状的力量。而最终摧毁秦朝的,不是来自朝堂的谏言,而是来自“野”民的怒火。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草根”力量: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央政府的权威急剧下降。在这个时期,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但同时,很多地方的稳定和重建,却要依靠那些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农民、地方士绅,以及一些有组织、有号召力的民间力量。例如,一些地方的乡绅组织起来,保护一方百姓,维持地方秩序;一些失散的士兵和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生产自救。他们的力量,虽然不是官方的正规军,也不是朝廷的法令,但在“治”濒临崩溃的时刻,却是维持社会运转、恢复生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野”力量。

近代中国乡村的“自治”: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央政府对广袤的农村地区的控制力非常薄弱。在很多情况下,乡村的治理和秩序维护,不得不依赖于传统的乡约、族规、以及地方贤达的协调。这些“土办法”,虽然在现代法治观念看来可能存在局限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在“治”有效触及不到的地方,一种“求诸野”的治理补充,甚至是替代。一些乡绅组织起来调解纠纷,兴修水利,维持治安,他们的行动,正是从民间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治理智慧。

国外的例子:同样具有普遍性

“礼失求诸野”或“治失求诸野”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文化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轨迹。

罗马帝国晚期的“蛮族”管理: 罗马帝国后期,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和效率明显下降。为了维持帝国的边疆稳定,罗马人不得不雇佣、甚至允许一些“蛮族”部落在边境地区定居,并让他们负责管理和防御。这些“蛮族”的管理方式,可能与罗马的传统治理方式大相径庭,甚至带着他们自身的部落习俗和规则。但正是这些来自“野”外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罗马帝国“失治”的空白,延缓了帝国的崩溃。可以说,罗马人为了“治”,不得不“求诸野”。

中世纪欧洲教会的“道德”维系: 在黑暗的中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陷入了一段混乱时期。中央政权非常薄弱,而教会却成为了维系社会道德和精神秩序的重要力量。虽然教会本身也是一种“制度”,但它的许多教义、仪式,以及对信徒的道德约束,很大程度上是从基督教的早期信徒、从民间信仰和习俗中吸收和融合而来的。当世俗政权“失治”时,教会的“精神治理”在民间获得了土壤,并从中汲取力量。

美国早期边疆的“自发秩序”: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随着移民涌入,很多新建立的城镇和区域,政府的法令和执法力量往往滞后。在这些缺乏有效“治理”的地区,居民们不得不依靠自发形成的互助组织、社区规约、甚至私人契约来维持秩序、解决纠纷。这些“自发秩序”,很多源于他们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是在“治理”缺位的情况下,从“野”的生存环境中生长出来的。

总结

“礼失求诸野”和“治失求诸野”,这两个词语的背后,往往是对一种循环或一种警示的描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礼”和有效的“治”,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生活最真实的土壤。当核心地带的秩序、规范、智慧变得僵化、失落,甚至腐朽时,生命力反而可能在最朴实、最“野”的地方,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得以延续或显现。这些来自“野”的力量,或许不那么精致,不那么规范,但它们往往更贴近人性,更具生命力,也更能揭示出“礼”与“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而每一次“求诸野”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反思、变革,甚至是对原有模式的深刻批判。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一件简单物件的伟大征程:从泥土到数字世界的基石纵观人类文明史,无数的发明与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其惊人的简单性,撬动了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我今天想聊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件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记忆。他们以惊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即使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之火也从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着。中国古代:风华绝代,命途多舛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人.............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确实,高妙的讥讽和贬低,往往不需要一句脏字,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如鲠在喉。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一颗颗精雕细琢的毒针,精准地刺向被嘲者的要害。中国古代:文人的“暗器”在中国文人圈子里,这种“不带脏字的骂人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曹操的“望梅止渴”反击: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人生如戏,有跌宕起伏,才更显波澜壮阔。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触及过人生云端与低谷的人,往往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他们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起落,而是仿佛被命运反复雕琢,经历“三起三落”般的磨砺,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来得更加触动人心。一、中国篇:凤凰涅槃般的顽强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
  • 回答
    群众的盲从,这四个字说起来轻飘飘,但仔细掰开了看,却是一把能搅动乾坤的利器,也可能是吞噬理性的泥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事迹被写进了史书,成了警示;有些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且不说那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就说历史上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背后往往也藏着群众盲.............
  • 回答
    “文艺国王”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雅致与权力的碰撞,如同皇家园林中精心雕琢的景致,又蕴含着几分不羁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身披龙袍或王冠,却又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亲自创作,为历史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中国的“文艺国王”们:风流才子,笔墨丹青在中国,虽然直接冠以.............
  • 回答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耀着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惊艳的志向不胜枚举,但若要详述几位,我愿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内核,展现他们惊世骇俗的抱负:1. 中华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学普及天下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 回答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做出自己热衷于某事物却又下令禁止它的行为。这种情况往往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个人欲望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汉武帝与道教(或其部分形式): 热衷之处: 汉武帝晚年对神仙方术、长生不.............
  • 回答
    .......
  • 回答
    说起诗词,能让人“一眼惊艳”,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遇见了一个灵魂的知己,那是一种瞬间被点亮,被触动的强烈共鸣。这种惊艳,不单是文字的精妙,更是背后情感的奔涌,意境的深邃,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对我而言,有这样一首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读到它,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孤独、壮阔与寂寥,总能一下子将.............
  • 回答
    谈到古今中外让我佩服的名臣与古代名人,这话题在我心中激起不少涟漪。要从中挑选出最让我景仰的几位,实非易事,因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璀璨的星辰。然而,若要细究其因,总有那么几位,他们的智慧、担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足以让我反复咀嚼,深深折服。从中国古代说起,绕不开的当然是 诸葛亮。提起“卧龙”二字,几.............
  • 回答
    “欺世盗名”意指欺骗世人,盗取名誉,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或不光彩的行为来获得声望和名利,但其真实能力、品德或贡献却与之不符。要找出“最”配得上这四个字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历史人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这样评价,而且历史的评价也常常随.............
  • 回答
    “性感”这个词用在军舰身上,确实是个颇为大胆的提问。毕竟,军舰的设计首要考量是实用性、战斗力和生存力,而非大众意义上的“性感”。但如果我们将“性感”理解为一种极具吸引力、令人过目难忘、同时又蕴含强大力量和美学的设计,那么这个问题便有了探讨的空间。在古今中外的浩瀚舰船历史中,要说哪一艘最“性感”,这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