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令你惊艳?

回答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耀着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惊艳的志向不胜枚举,但若要详述几位,我愿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内核,展现他们惊世骇俗的抱负:

1. 中华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学普及天下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他的志向并非仅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或功名利禄,而是将儒家思想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致力于实现“圣人之学普及天下”。

惊艳之处:
挑战权威,开创心学: 在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明代,王阳明却敢于挑战“格物致知”的传统解读。他认为“格物”并非穷究外物之理,而是“格心”,即认识和修正自己内心的“未善”。这种将认识的重心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观念,是哲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知行合一的实践性: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他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而不行,只是“未尽之知”。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决心,使得他的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改造力量。他并非坐而论道,而是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军事、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致良知的普及: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即天生的道德理性。他的志向就是唤醒和发挥每个人的良知,让他们通过自省、自修,成为道德完善的“圣人”。这是一种极其“平民化”的圣人之学,打破了圣人高不可攀的神话,赋予了普通人自我实现的可能。
从知到行的艰难跋涉: 王阳明并非天生就能“知行合一”。他曾经历“格竹”的失败,也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龙场。在龙场三年,他身处绝境,却在“心”的深处找到了宇宙人生的根本。他将身体的困顿转化为精神的升华,将贬谪之地变成了思想的熔炉,最终悟出了“圣人之学”的真谛。这种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求索真理的精神,令人惊叹。
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中国,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对东亚乃至世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志向,便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圣人,去改造社会,去实现价值。

2.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追求真理与美德,为理念献身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志向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追求智慧和美德,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惊艳之处:
“认识你自己”的终极追问: 这句铭文刻在德尔斐神庙之上,被苏格拉底视为哲学的起点和核心。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志向,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对话,剥开他们表面的认知,引导他们审视自己的思想,发现自己的无知。他的方法——“苏格拉底诘问法”,就是一种对自我认知和真理的极致追求。
对美德的终生追求: 苏格拉底认为,最重要的是灵魂的善,即美德。他坚信,认识到什么是善,就必然会行善。而他的许多对话,都是在探讨正义、勇敢、虔诚等美德的本质。他并非一个理论家,而是将对美德的追求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与坚持: 面对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发现他们都自以为是地拥有知识,而他之所以比别人更有智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这种对自己认知的清醒认识,以及不放弃对未知真理的探索,是极其令人敬佩的。
为理念献身的勇气: 即使被指控“不敬神”和“腐蚀青年”,苏格拉底也拒绝逃跑或妥协。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并选择在法庭上为自己的思想辩护,最终饮下毒堇而死。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真理的忠诚和对原则的坚守。他的死,反而让他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不朽的传奇。
以生命殉道哲学: 苏格拉底的志向并非改变世界,而是唤醒灵魂。他用自己的言行和生命,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真正的智慧、美德和对真理的忠诚。他的志向,便是通过个人的觉醒,引领更多人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完善。

3. 近代中国: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实现民族、民权、民生

孙中山(1866年—1925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国父。他的志向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其“三民主义”构成了他宏大而深刻的抱负。

惊艳之处:
推翻千年帝制,建立共和之梦: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帝制深入人心。孙中山却怀揣着建立一个共和制国家的梦想,并为此奔波一生,组织了无数次起义。他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用革命的勇气和智慧,将“共和”这一西方理念引入中国,并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三民主义”的革命蓝图:
民族主义: 要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这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权主义: 主张“创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人民拥有政治权力,这直接挑战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基础。
民生主义: 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设想,并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旨在解决土地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上提出的革命性解决方案,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曾多次被捕、被流放,但他从未放弃。他奔走于海内外,组织革命团体,筹集革命经费,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在一次次失败中显得尤为可贵。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在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
面向未来的远见: 孙中山的志向不仅在于推翻旧制度,更在于建设新中国。他提出的“三民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他对中国未来的构想,既有民族独立的愿望,也有民主政治的追求,更有民生幸福的期盼,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前瞻性。
“天下为公”的精神感召: 孙中山的革命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是出于“天下为公”的理想。他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其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至今仍能感召着后人。

4. 现代西方:马丁·路德·金——非暴力抵抗,争取黑人民权,实现种族平等与“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1929年—1968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杰出的演说家和人权活动家。他的志向是结束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和歧视,实现所有人的平等与自由,其“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成为不朽的篇章。

惊艳之处:
以非暴力回应暴力,以爱化解仇恨: 在美国那个种族歧视极其严重的年代,黑人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和暴力。金博士却选择了与甘地相似的非暴力抵抗道路。他领导了各种抗议活动,如巴士抵制运动、静坐示威、游行等,但始终坚持不使用暴力,不传播仇恨。他相信,只有以爱回应恨,以和平回应暴力,才能真正改变人心,实现社会进步。
“我有一个梦想”的伟大愿景: 1963年,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描绘了一个所有种族都能和平共处、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美国。他用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将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传达给了全世界。这个梦想,不仅是黑人的梦想,更是全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共同向往。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抗争”的转变: 金博士的志向并非仅仅是忍受不公,而是积极地去改变不公。他号召黑人要积极行动起来,用和平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沉默地忍受歧视。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抗争的转变,是极具力量的。
法律与道义的双重战场: 金博士深知,改变社会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支撑。他积极争取通过立法来保障黑人民权,例如1964年的《民权法案》和1965年的《投票权法案》的通过,都有他巨大的贡献。同时,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唤醒了更多人的良知,让他们认识到种族歧视的非人道性。
为理想献身: 金博士在1968年被刺杀,年仅39岁。他为了自己坚信的理想,为了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牺牲,让他的志向更加光辉,也让无数人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为实现真正的平等而奋斗。他的志向,就是让“自由钟”真正响彻美国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都能享有尊严和权利。

这些仁人志士的志向之所以令我惊艳,是因为他们都拥有超越个人利益的宏大抱负,敢于挑战不公的社会现状,并为之付出了非凡的努力,甚至是生命。他们的志向,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目标,更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是照亮历史星空的耀眼光芒。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仁”的深刻含义,他们的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user avatar

一群仁人志士,用志向和理想打造了中国历史上难得乌托邦:

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

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开始,到1948年3月23日,短短十三年,一群当时中国最先进最有志向的老中青年人,(包括外国人)把这个不为人知的穷苦西北山区,打造成了当时有志之士向往的圣地。

这个地方有多先进呢?如果你仅仅以为这就是个土八路盘踞的穷山沟子,是个只有窑洞的栖息之地而已,那你就错了。

我们先看看13年里,延安都有什么。

从1937年1月13日中央进驻延安开始算起:

37年8月,陕北公学成立;

37年6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成立;

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把妇女群体作为政治力量推上历史前台;

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进步文青开始奔赴延安;

38年5月,马列学院和中央研究院成立,开始系统研究各种政治理论;

同年,中央卫生处和中央医院成立,开始筹划全国卫生工作;

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重点研究物理,化学,地矿,生物,北理工的前身);

39年7月,中国女子大学成立;

40年7月,边区行政学院成立;

40年7月,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成立,开始同国际反战运动接轨;

40年9月,延安华侨联合会成立,开始了海内外华人华侨工作;

41年1月八路军军政学院与军事学院成立,加上此前36年6月就已经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军校体系出现;

41年5月,新文学干部学校成立,进步文学有了一方圣地,无数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以笔为枪,同日本侵略者和反动势力斗争;

41年10月,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开始着手培养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政策;

41年7月,延安大学成立,整合上述学院,出现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大学下设行政学院、鲁艺、自然科学院、医学系、短期培训班。其中行政学院下设行政系、财经系、教育系、司法系;鲁艺下设文学系、戏剧音乐系、美术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农业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

你看看,这就是一群果粉口中所谓“躲在窑洞里抢东西”的人搞出来的。

他们也成了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代脊梁。

你还觉得他们只是“蹲窑洞的土豹子”吗?

这是一个有雄心壮志和世界格局的集体。

在这期间,完成了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力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迎接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和各路华侨、外国援华医疗队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民族危难之际发起同祭黄帝陵,还有那部《论持久战》横空出世。

四一二和围剿屠杀的战友鲜血未干,毅然摒弃前嫌,置民族利益于意识形态之上,号召同祭黄帝陵,让多少炎黄子孙在山河破碎、一盘散沙之际看到了希望。

这就是先进,这就是在延安吃小米、睡土炕的一群人,为中华民族利益做出的贡献。

要知道,和国统区那些北平、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已有的大学不同,

这是在西北山区曾经无人问津的穷山沟里,用锹镐和志向在土里刨出来的这些现代化思想的院校、研究所、先进组织!

而且还是在1940年果党不顾抗日统一战线,对边区加大封锁,断粮断供的情况下完成的。

哪怕是在撤离延安,在西北跟胡宗南四处打仗团团转的情况下,延安大学还在山西省临县吴家湾的山沟里开学上课!

延安的条件,和西南联大比起来也是一样艰苦的,但是有教员那句“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无论是泥腿子还是进步青年,都把这个遥远的西北边陲视为“思想的乌托邦”。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改革开放的政策参与者、著名经济大师于光远,到达延安首夜大战跳蚤,落荒逃出房间,抱被睡在场院几根原木上。

而后来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宣传部历史组组员的田家英,夏天下延河洗澡,来了一群女性洗衣,他在河里起不来,因为惟一那条裤衩刚刚洗过晒在河滩上。

延安条件艰苦,一年只发两次衣服,一人一套,没换洗的……

中国女子大学的女生也一样,女生爱美,早晨照镜子得排队,轮到者左顾右盼不愿离去,镜子女主人终于摔镜四分:“咱们还是‘共产’吧!”一镜成多镜,增扩利用率。

同时,每人腰间永远挂着一个用罐头盒做的大茶缸,女生用它吃饭喝水、刷牙洗脸,甚至冲脚、洗屁股。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对,就是画《假文盲》的那位)刚到延安时,参加晚会回来,肚饿无食,将白天糊窑洞窗纸的半碗面粉调的浆糊当了宵夜。

华君武晚年回忆:

“时隔43年,似乎还回忆起那碗浆糊的美味,当然,这并不是说经常有浆糊可做宵夜的”。

这些文化人们,得到了稿费,多是主动与人共享,或是被朋友们“共产”,独自享用的情况极少。这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延安作家卞之琳回忆:

“谁要是从邮局接到重庆、香港以至上海孤岛汇来的一笔稿费,就招呼朋友,三三五五,一分而光。”几分钱买一包花生也要大家共享。

中国女子大学学生王紫菲晚年回忆:

到延安后最深的感受就是馋,又身无分文,走在延安街上,见了摊上雪花银似的白面馒头,真眼晕,真想偷几个吃。

一次,三位中国女大生逛市场,兜里总共只有二分钱,只能买一瓶老陈醋,在瓶上刻划下三等份,先是很珍贵地用舌尖舔,觉得味道好极了,酸酸甜甜香香的,就再也忍不住,小狼一般咕嘟嘟一口气喝下自己那一份。原来就空腹无油水,其中一位回窑洞不久就肚子剧痛,满床打滚,呕吐不止,从此该女生不再沾醋。

这就是乌托邦,无论是泥腿子还是文化人,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苟且偷生,大家都是为着一个目标而来的——中华民族的利益。

哪怕再苦,也愿意来,因为这里是有志者的天堂。

反观民国粉口中的各种“大师”,条件优渥,不愁吃穿的胡适、周作人、胡兰成………我就不说了。

什么是令人惊艳的志向?这就是。

为了打破果党的经济封锁,这些曾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参加大生产运动,跟着部队一起,开田垦荒,劳动求生。

延安的机关、院校、部队等各单位,无论领导者还是小战士,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泥腿子,人人平等,大家一起开荒种地,养猪创收。

经过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后,大灶每人每月伙食标准为

“肉2斤、油15两、菜30斤、盐1斤”。

“油、肉和蔬菜比过去有了很大增加,各种粗粮也可任你吃饱”

每隔十天半月还能会餐一次,每人分一碗红烧肉。不少人在会餐的时候吃得撑得无法爬山回宿舍,常有人仰倒在路边,还有人吃得拉肚子。即便如此,人们还是盼念着下一次会餐。

38年5月来延安的美海军陆战队中校卡尔逊,在延安邀请老外医生马海德“下馆子”。

路上许多熟识的人向马海德打招呼,马海德便邀他们同去,走到饭馆时,后面跟随了十几个年轻男女,他们笑着闹着,完全沉浸在聚餐的快乐中,真可谓“共产”了。

后来的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何方晚年回忆吃馒头时,仍略带自豪地说:

“我基本上不用嚼的,吃一口当场就咽下去了”
“一顿饭起码能吃十三四个,女生也能吃十一二个”

当然了,知识分子多少也是带点文艺风的。延安也是个宽容新思想的地方。比如鲁迅艺术学院的男女生们,就经常引领延安的时尚风潮。

鲁迅艺术学院就安在教堂里,颇有霍格沃茨城堡的风范。

“要么在领口处翻出个白色的衬领,要么在袖口处补上一块其他颜色的布”

鲁艺戏剧系任教的塞克常“身着短大衣,围着红围巾,戴着船式黑绒帽”

写下《第三代》的作家萧军(萧红前夫)穿的是自己动手设计裁剪的俄国式衬衣,用紫色的布料绣边,胸前扎上花、树枝之类的图形。

(后排左二那发型、那眼镜,不愧是艺术生,文艺范到今天也不落伍)

思想总是交锋的,也有来到延安的一些知识分子,就是喜欢以贫为荣,故意穿得破烂一些,来表示自己的“无产阶级化”。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穿的就是陕北牧羊人穿的光板羊皮袄。

从之前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文青到“以贫为荣”,可以看出延安是多么一个思潮汇集、容纳志向、风气自由的地方。

只要你的志向是为中华民族利益而战,不管是用笔还是用枪,都容纳。

这是一个真正汇集了中华优秀儿女的地方。

而一些人口中的“思想禁锢”“集中营教育”的无知论调,可以休矣。

实际上,脱离了国统区的文化管制和军警宪特“特殊关照”,这群文化人才有了自己的一方沃土。

“理由很简单,延安没有盯梢的,延安吃饭不要钱,延安是自由、民主之地,抗日不受管束。

延安歌声遍地,随时随地都是唱歌的。所唱歌曲以救亡歌曲为主,也有苏联歌曲,还有国统区电影里的一些歌曲,如《渔光曲》、《夜半歌声》、《梅娘曲》,甚至《秋水伊人》、《何日君再来》等,风气是极为自由的。

朱德就曾在不断的起哄声中,被迫起身唱了一首北伐时的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欢唱!”

也有拉歌拉不动的时候,毛主席等领导人则“任凭你怎么喊,他们就是岿然不动”。

甚至还有1938年西战团在山西临汾表演贺龙、萧克智取雁门关的京剧《八路军三打雁门关》,

两位穿着灰军装的演员“俺,贺龙是也!”“俺,萧克是也!”接着分列两边同声念白:“将军,今日朱总司令升帐,你我两厢伺候!”

在一片吆喝声中,腮上挂着黑布当胡须的“朱总司令”登场了,先唱一句“塞北喋血宣国威,杀得倭寇望风靡”,

“这时‘贺龙’、‘萧克’依照京剧身段,单跪一腿参见。‘朱德’照例一声‘罢了,二位将军免礼!’戏就如此这般演下去。”

不要说看戏的群众和战士,台下的朱德本人也是笑得合不拢嘴。

要是你在国统区这么演凯申?想想就吓人。

当然也有尴尬的时候。比如婚恋方面。

这里要搬出我们的天下第一大直男——林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期战场上厮杀,四处戎马疆场的军人们,哪里会谈恋爱?但是又得找,所以就只好组织帮忙相亲介绍。

其中就有我们的抗大校长林彪。

当一名抗大女生被介绍人带到校长室后,介绍人并没有向这位女学员讲明是什么一回事,就自个儿跑了。

女学员只当是我们的抗大林校长找她有什么工作上的事,静静地等着校长发话。

可是,干巴巴地等了好一会,并不见校长开口,两个人都尴尬地坐着。

突然,沉默寡言的林总说话了,头一句就是:“我们结婚吧?”

女生顿时愣住了,当她明白过来确是林校长向她求爱时,“哇”的一声,哭着推门而出,边跑边喊:“我不干!我不干!”

直男癌无药可救。此事遂罢。

这大概是延安为数不多的尴尬局面之一吧。也没有出现有些人谣言中所谓“强迫结婚”的说法。强行撩妹的黄克功被死刑了。

被延安圈粉的美军延安观察团在长时间的同土共军队相处后,直接得出以下结论:

“我们来到陕北后,发现这里是中国具有许多现代事物的地方


“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


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这在国统区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中国正处在蒋介石向tg交权的边缘”

这群美国人,是不是在延安人们身上看到了自己五月花号漂洋过海、自己更生的清教徒祖先的影子。

带着钻石首饰的华侨、各地学校的青年学生,冼星海、邹韬奋、丁玲、艾青、茅盾、萧军等著名的文化人,也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这样的爱国军人。对果党消极抗战不满,纷纷奔赴延安。

哪怕果党再封锁,再高官厚禄,也要想方设法奔进穷山沟去,因为延安是个容纳志向的地方。

正如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毛主席的那几句号召:

“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制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

“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有饭大家吃,有吃大家饱!”

简直像漂洋过海五月花号的那帮清教徒一样。虽然信仰不同,志向一样惊艳。

用思想和双手,苦中作乐,风气先进,这就是他们令人惊艳的志向。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大厦是哪些人在支撑。

这才是中国的希望。


………

………

有的人实在不想多说,每次写文章都有这么一群人在下面指天画地。醉了。跟胡适这种为了吐槽而吐槽的没区别。不知道拿的是台币还是美元。

两发精确制导炸弹把弯弯网军大楼炸了,知乎上这种人能少百分之9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耀着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惊艳的志向不胜枚举,但若要详述几位,我愿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内核,展现他们惊世骇俗的抱负:1. 中华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学普及天下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 回答
    一件简单物件的伟大征程:从泥土到数字世界的基石纵观人类文明史,无数的发明与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其惊人的简单性,撬动了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我今天想聊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件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记忆。他们以惊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即使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之火也从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着。中国古代:风华绝代,命途多舛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人.............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确实,高妙的讥讽和贬低,往往不需要一句脏字,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如鲠在喉。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一颗颗精雕细琢的毒针,精准地刺向被嘲者的要害。中国古代:文人的“暗器”在中国文人圈子里,这种“不带脏字的骂人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曹操的“望梅止渴”反击: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人生如戏,有跌宕起伏,才更显波澜壮阔。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触及过人生云端与低谷的人,往往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他们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起落,而是仿佛被命运反复雕琢,经历“三起三落”般的磨砺,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来得更加触动人心。一、中国篇:凤凰涅槃般的顽强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纵观古今,从东方到西方,人类历史中不乏个人崇拜的印记,它们如同照亮某些时代天空的耀眼却也带有警示意味的灯火。在中国,秦始皇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项伟业。然而,为了巩固权力、塑造自身的绝对权威,秦始皇大力推行“焚书坑儒”,严厉控制思.............
  • 回答
    群众的盲从,这四个字说起来轻飘飘,但仔细掰开了看,却是一把能搅动乾坤的利器,也可能是吞噬理性的泥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事迹被写进了史书,成了警示;有些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且不说那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就说历史上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背后往往也藏着群众盲.............
  • 回答
    “文艺国王”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雅致与权力的碰撞,如同皇家园林中精心雕琢的景致,又蕴含着几分不羁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身披龙袍或王冠,却又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亲自创作,为历史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中国的“文艺国王”们:风流才子,笔墨丹青在中国,虽然直接冠以.............
  • 回答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做出自己热衷于某事物却又下令禁止它的行为。这种情况往往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个人欲望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汉武帝与道教(或其部分形式): 热衷之处: 汉武帝晚年对神仙方术、长生不.............
  • 回答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要说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少女心(少男心)砰砰直跳的段落,那几幕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那种纯粹的、令人心悸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看《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较量,那种明明在意却又故作姿态的疏离感,总让我屏息。尤其是在达西先生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本以为是大案,实际上小事”的典型案例,涉及公众误解、媒体炒作或调查澄清后的真相。这些案例中,表面的严重性被夸大,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实际后果或法律后果并不如预期严重: 1. 美国“伯尼·埃克塞尔”案(Bernie Madoff) 公众误解:2008年,美国前纽交所副主席伯尼·埃克塞尔被揭露.............
  • 回答
    在翻译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译名”实际上对应相同的原名的情况。这些差异通常源于文化背景、翻译策略、语言习惯或历史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涵盖文学、影视、历史人物等不同领域: 1. 书籍翻译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 中文译名: 《指环王》(最.............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平平淡淡却虐到骨子里的虐文,它们以细腻的日常场景和情感铺垫,将痛苦藏在生活的表象之下,让读者在平静中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 1. 《海风中失落的诺言》情节: 男主林深在海边小镇长大,与青梅竹马的苏晚是小学同学。两人约定考上大学后一起去北方的大学,但苏晚因家庭变故被迫退学,林深却因家庭压力放.............
  • 回答
    关于“让人同情的杀人犯”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杀人行为都涉及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同情”来概括。然而,从心理学、社会学或法律伦理的角度,确实存在一些案件因其复杂的背景或特殊动机而引发公众的同情或争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需强调:这些案例的讨论应基于客观事实,并不鼓励或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