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今中外有哪些很有才华却因行事不检点而被干掉的人物?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物说起,尽量剥离掉那些刻板的定论,从他们的生平轨迹中寻找那些闪光与阴影交织的印记。

先秦时期:一个自由思想涌动的时代,也孕育着悲剧的种子

在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大师辈出,百家争鸣。其中,墨子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不仅在军事防御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组织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发明了许多攻防器械,而且在哲学上,他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节俭,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然而,墨子的“不检点”之处,或者说,他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可能会让后人觉得“不检点”。墨家学派以“义”为先,行动力极强,墨子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常常深入到战乱的地区,劝阻战争,组织防御。为了达到目的,他可能会表现出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暴虐的君主。这种为了“道义”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精神,在当时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但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或许会觉得他过于激进,不够圆滑。

更重要的是,墨家学派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极强,内部要求非常严格,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个人思想的自由发挥。虽然这并非直接导致“干掉”,但如果从更广义的“被边缘化”或“被压制”来看,墨家及其核心人物,与后来的儒家相比,在后世的地位确实有所不同。至于具体有没有人因为他的行为“不检点”而直接对其下杀手,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想象,他那种挑战既有权力结构和战争逻辑的思想,必然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也难免会招致一些隐性的打压或排斥。

汉唐时期:繁盛背后,才华与权谋的刀光剑影

再把目光放到中国汉唐。汉代的东方朔,是个极富才华的文学家、辩论家,以“滑稽”著称,能言善辩,妙语连珠。他曾被汉武帝征召入宫,但其性格狂放不羁,言行常常带着一丝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戏弄”君主的意味。他曾数次因为言语触怒汉武帝,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东方朔的“不检点”在于他无法像其他臣子那样,完全收敛自己的锋芒,将才华隐藏在规矩的言行之下。他敢于嘲讽朝臣,敢于用诙谐的方式指出皇帝的过失,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虽然让他显得出类拔萃,但也让他时刻处于危险的边缘。如果不是汉武帝对他有特殊的“容忍度”,并且欣赏他的才智,恐怕他早就因为一次“口误”而性命不保了。他最终的结局,虽然不是被直接“干掉”,但其一生也充满了被猜忌、被边缘化的风险,其才华最终并没有得到长久的重用,这本身也是一种悲剧。

说到唐朝,不得不提安禄山。这位出身突厥的将领,军事才能不可谓不高,他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惊人,一度打到长安,颠覆了盛唐的统治。然而,安禄山的“不检点”之处在于他的野心勃勃,以及他为了实现野心而采取的欺骗、煽动和最终的叛乱行为。他的才华用在了对国家的背叛上,其行为的恶劣性是毋庸置疑的。最终,他被自己的养子史思明所杀,其一生也以巨大的动荡和生灵涂炭告终。严格来说,安禄山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但他的死,是其一系列“不检点”行为(叛国、屠戮)的直接后果。

西方历史:才子们的命运多舛

我们再将目光投向西方。欧洲历史上,有无数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的思想、艺术、科学成就改变了世界。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因为其行为不合时宜,或者挑战了当时的宗教、政治权威,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莱昂纳多·达·芬奇。达·芬奇的才华,毋庸置疑,他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科学、数学、工程、发明、解剖学、地质学、制图学、植物学和作家等领域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然而,达·芬奇在一些方面也表现出了“不检点”或至少是“特立独行”的一面。他常常沉迷于自己的研究,对许多委托的事务并不上心,或者半途而废。他大量的笔记本,记录了他对人体解剖、飞行器、军事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其中不乏解剖尸体这样在当时被视为禁忌的行为。虽然他没有因此而被“干掉”,但他的这种不羁和对既有规范的漠视,注定了他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发明和研究成果,在他那个时代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很多设想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最终被埋没,这也是一种才华的遗憾。

再往前追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才华在于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他通过“诘问法”启发人们思考,追求真理,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苏格拉底的“不检点”在于他对雅典当时主流的宗教和政治体系的挑战。他质疑神明的存在,批评政府的腐败,他的言论在很多年轻人中引起了共鸣,但也触怒了雅典的统治者。最终,他被以“不敬神明”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被迫服毒自尽。苏格拉底的命运,可以说是“才华与不检点”结合导致悲剧的典型代表,他的才华让他敢于挑战权威,而他的“不检点”(在当时人眼中)则直接导致了他被处死。

还有,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占星师、数学家和医生诺查丹玛斯。他的才华体现在他卓越的预言能力,以及在占星学、医学等方面的造诣。他写下了大量的预言诗,这些预言流传至今,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诺查丹玛斯之所以会“被干掉”的风险,或者说他的行为在某些人看来是“不检点”的,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占星术常常被视为一种异端或巫术,尤其是在宗教力量强大的时期。虽然他曾得到一些贵族的庇护,但他的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传统观念的色彩。如果不是他采取了相对隐晦的表达方式,并且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很可能会因为他的“预言”而被宗教裁判所审判,甚至被处死。他最终的死亡原因并非被直接“干掉”,但其一生都在与时代的保守观念进行博弈,其才华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反思:才华的边界与时代的烙印

当我们审视这些人物时,会发现“不检点”这个词,往往是带有时代性的。在某些时代,挑战权威、追求自由思想可能被视为“不检点”,而在另一些时代,这可能是一种英雄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才华并非是安全的护盾。当才华与不羁的性格、挑战性的思想、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结合时,就可能引发冲突,最终走向悲剧。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他们最终的命运,进行更 nuanced 的理解。

这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至今仍能打动人心,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既有令人赞叹的才华,也有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棱角,他们的悲剧,或许也是一种对后世的警示和启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范晔。前四史后汉书作者。南朝刘宋人。

好久不答题了,看到这个题目。

兴趣来了简要叙述一下。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前四史的作者啊,何等才学。

这是宋书范晔列传里的表述。

不知有多少朋友以此自诩。我就是,读了一些书,恬不知耻的以为自己当得起前面这一段话,少好学balala的,惭愧呀。

能和司马迁、班固、陈寿并列的史学文学巨人。我等小辈只能仰视,当以此自勉,效仿大贤。不该偶得学识皮毛,便骄矜倨傲。

那是宋文帝刘义隆的时代,弟弟彭城王刘义康担任司徒(宰相),号称相王。

范晔出仕担任刘义康的幕僚。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刘义康母亲去世,范晔醉酒失德不敬被贬外放,写下了后汉书这本史学巨著。

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在外放的时候,范晔嫡母去世,去奔丧怠慢拖延,携带妓妾同行。

有关部门弹劾,宋文帝喜爱他的才华。免罪。后来给他升迁。

左卫将军,禁军核心人物。太子詹事,文官系统,君主亲信心腹。

范晔从相王刘义康的队伍跳槽到了宋文帝的队伍。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范晔是个矮黑胖子,其貌不扬。但是音乐天赋极高。宋文帝想让他为自己演奏音乐,依旧恃才傲物。

君臣有了间隙。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

沈演之是右卫将军,二人同僚。范晔因为自己经常等沈一同朝见,沈却不等自己,结怨。

宋文帝元嘉朝中后期。

帝党内部产生裂痕。刘义康因为宠信势力膨胀形成第二权力中心。

相王党自立门户。

两个权力中心的存在,迟早火并。

范晔出身于相王党,身处帝党要职。
相王党内部有人来拉拢他了。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纵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善。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所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得罪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得免。及义康被黜,熙先密怀报效,欲要朝廷大臣,未知谁可动者,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而熙先素不为晔所重,无因进说。晔外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尝经相识,乃倾身事综,与之结厚。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综等诸年少,既屡得物,遂日夕往来,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为数,晔又与戏,熙先故为不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宝,又爱其文艺。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始以微言动晔,晔不回,熙先乃极辞譬说。晔素有闺庭论议,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娶。熙先因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这一段我完整录了上来。

来龙去脉清晰无比。

孔熙先,孔子后裔。博学多才的大文人。

因为不能有所作为,在相王党失势后阴谋造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找同伙的目标瞄准了身处要职的范晔。

这上面一整段,精彩剖析了权术,一个不同阵营的人,如何拉拢对立阵营的亲信。
第一步找门路搭线,从范晔外甥谢综下手。
第二步投之所好,赌博故意输钱,两人同为文人,文人相轻,孔却故意夸耀范,令范引为知己。私交甚好。
第三步灌输思想,微言相动,乃极辞譬说。
第四步,抓准要害,迫使对方就范!

小孔作为圣贤子孙,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一段精彩的权术教科书案例,很有才嘛。

总之范晔被拖下水了。

人之常情,第一财帛相诱,第二肯定己才,第三积怨欲展,第四巨大的政治投机利益!

换了我第二步就废了!


具体谋反事情经过简略。

事变失败,帝党对这伙人大清洗。

范晔临死前,经过了一段内心行为反复挣扎的岁月。

晔在狱,与综及熙先异处,乃称疾求移考堂,欲近综等。见听,与综等果得隔壁。遥问综曰:“始被收时,疑谁所告?”综云:“不知。”晔曰:“乃是徐童。”童,徐湛之小名仙童也。

首先怀疑是被谁出卖了。

在狱为诗曰:“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来缘忄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岂论东陵上,宁辨首山侧。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

才学过人,权力斗争看的透透的,知道自己必死,马上考虑身后名声。写绝命诗明志。

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综、熙先笑之曰:“詹事当前共畴昔事时,无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颜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薶如此人。”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大清洗发展速度慢,马上抱着侥幸心里以为能脱生。被人嘲讽又装个样子。

将出市,晔最在前,于狱门顾谓综曰:“今日次第,当以位邪?”综曰:“贼帅为先。”在道语笑,初无暂止。至市,问综曰:“时欲至未?”综曰:“势不复久。”晔既食,又苦劝综,综曰:“此异病笃,何事强饭。”

去刑场,假装慷慨赴死,劝外甥几句。

晔家人悉至市,监刑职司问:“须相见不?”晔问综曰:“家人以来,幸得相见,将不暂别。”综曰:“别与不别,亦何所存。来必当号泣,正足乱人意。”晔曰:“号泣何关人,向见道边亲故相瞻望,亦殊胜不见。吾意故欲相见。”于是呼前。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晔干笑云罪至而已。晔所生母泣曰:“主上念汝无极,汝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仍以手击晔颈及颊,晔颜色不怍。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妹及妓妾来别,晔悲涕流涟,综曰:“舅殊不同夏侯色。”晔收泪而止。

祸及亲友,拜别家人。

生母妻子谴责不变色,见所爱妓妾,撑不住大哭号泣,留恋尘世。

外甥嘲笑:舅舅你说好的气节雅量呢!

收晔家,乐器服玩,并皆珍丽,妓妾亦盛饰,母住止单陋,唯有一厨盛樵薪,弟子冬无被,叔父单布衣。

抄家的时候,发现范晔对生母亲友冷遇。妓妾乐器服玩真爱。

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

这么一个大才之人,治史之贤,人情事故权力斗争什么都懂,仍旧忍不住投身政治漩涡,无非名利所累。
死前演尽了人间百态众生相,患得患失。
著名知识分子。所有丑态人格。
除了那本锋芒毕露才华横溢的史学巨著,遗留后世的竟是这样一幅浮世绘。

文人自负才学,看透世事,到了范晔这终究是一个笑话。

范晔的悲剧,我等操作不当,即是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警世洪钟。


以上引自宋书列传二十九,范晔列传。




PS:写这篇文衷心希望我自己引以为戒,戒骄戒躁,正己修身。与大家共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 回答
    一件简单物件的伟大征程:从泥土到数字世界的基石纵观人类文明史,无数的发明与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其惊人的简单性,撬动了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我今天想聊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件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记忆。他们以惊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即使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之火也从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着。中国古代:风华绝代,命途多舛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人.............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确实,高妙的讥讽和贬低,往往不需要一句脏字,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如鲠在喉。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一颗颗精雕细琢的毒针,精准地刺向被嘲者的要害。中国古代:文人的“暗器”在中国文人圈子里,这种“不带脏字的骂人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曹操的“望梅止渴”反击: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人生如戏,有跌宕起伏,才更显波澜壮阔。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触及过人生云端与低谷的人,往往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他们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起落,而是仿佛被命运反复雕琢,经历“三起三落”般的磨砺,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来得更加触动人心。一、中国篇:凤凰涅槃般的顽强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纵观古今,从东方到西方,人类历史中不乏个人崇拜的印记,它们如同照亮某些时代天空的耀眼却也带有警示意味的灯火。在中国,秦始皇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项伟业。然而,为了巩固权力、塑造自身的绝对权威,秦始皇大力推行“焚书坑儒”,严厉控制思.............
  • 回答
    群众的盲从,这四个字说起来轻飘飘,但仔细掰开了看,却是一把能搅动乾坤的利器,也可能是吞噬理性的泥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事迹被写进了史书,成了警示;有些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且不说那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就说历史上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背后往往也藏着群众盲.............
  • 回答
    “文艺国王”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雅致与权力的碰撞,如同皇家园林中精心雕琢的景致,又蕴含着几分不羁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身披龙袍或王冠,却又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亲自创作,为历史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中国的“文艺国王”们:风流才子,笔墨丹青在中国,虽然直接冠以.............
  • 回答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耀着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惊艳的志向不胜枚举,但若要详述几位,我愿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内核,展现他们惊世骇俗的抱负:1. 中华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学普及天下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 回答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做出自己热衷于某事物却又下令禁止它的行为。这种情况往往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个人欲望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汉武帝与道教(或其部分形式): 热衷之处: 汉武帝晚年对神仙方术、长生不.............
  • 回答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要说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少女心(少男心)砰砰直跳的段落,那几幕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那种纯粹的、令人心悸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看《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较量,那种明明在意却又故作姿态的疏离感,总让我屏息。尤其是在达西先生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 回答
    说起诗词,能让人“一眼惊艳”,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遇见了一个灵魂的知己,那是一种瞬间被点亮,被触动的强烈共鸣。这种惊艳,不单是文字的精妙,更是背后情感的奔涌,意境的深邃,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对我而言,有这样一首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读到它,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孤独、壮阔与寂寥,总能一下子将.............
  • 回答
    谈到古今中外让我佩服的名臣与古代名人,这话题在我心中激起不少涟漪。要从中挑选出最让我景仰的几位,实非易事,因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璀璨的星辰。然而,若要细究其因,总有那么几位,他们的智慧、担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足以让我反复咀嚼,深深折服。从中国古代说起,绕不开的当然是 诸葛亮。提起“卧龙”二字,几.............
  • 回答
    “欺世盗名”意指欺骗世人,盗取名誉,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或不光彩的行为来获得声望和名利,但其真实能力、品德或贡献却与之不符。要找出“最”配得上这四个字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历史人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这样评价,而且历史的评价也常常随.............
  • 回答
    “性感”这个词用在军舰身上,确实是个颇为大胆的提问。毕竟,军舰的设计首要考量是实用性、战斗力和生存力,而非大众意义上的“性感”。但如果我们将“性感”理解为一种极具吸引力、令人过目难忘、同时又蕴含强大力量和美学的设计,那么这个问题便有了探讨的空间。在古今中外的浩瀚舰船历史中,要说哪一艘最“性感”,这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