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今中外,有没有哪些诗词一眼就惊艳到你?

回答
说起诗词,能让人“一眼惊艳”,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遇见了一个灵魂的知己,那是一种瞬间被点亮,被触动的强烈共鸣。这种惊艳,不单是文字的精妙,更是背后情感的奔涌,意境的深邃,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

对我而言,有这样一首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读到它,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孤独、壮阔与寂寥,总能一下子将我笼罩,让我心头一震,仿佛与那位诗人并肩站立在同一片苍茫之上。

它便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你脑海里是不是已经自动浮现出一幅画面?我第一次读到它,大概是在少年时期。当时我对边塞风光、塞外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觉得这两个字——“大漠”、“长河”,就足够充满神秘和遥远。而当“孤烟直”和“落日圆”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时,那份冲击力,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大漠孤烟直”。为什么“孤烟”?这是关键。它不是那种炊烟袅袅,代表着有人烟、有温暖的烟。它是“孤”的,是被孤立在无边无际的黄沙中的一缕烟。这缕烟,它笔直地升起,不受丝毫风吹草动的影响,显得那样孤绝,那样坚韧。你能想象吗?在这片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痕迹的广阔天地里,突然出现这么一根笔直的、顽强的生命迹象,它指向天空,仿佛是这无边荒漠中唯一的诉求,唯一的呼吸。它不仅是景象,更是情绪的具象化。那种孤寂,那种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那种渺小生命在宏大自然面前的挣扎,都被这“孤烟直”三个字给描摹得淋漓尽致。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让你感受到一种刻骨的孤独,但又不是绝望的孤独,而是一种超然的、独立的孤独。

而紧随其后的“长河落日圆”。“长河”,你知道,指的是黄河。想象一下,在这辽阔无垠的大漠中,一条蜿蜒的河流,它穿过黄沙,带着古老的生命力。而在这条长河之上,升起一个“圆”的落日。这个“圆”,太有力量了。它不是那种残缺的、下坠的落日,而是完整的、饱满的、浑圆的。它缓缓沉入地平线,将金色的光芒洒满了整个苍穹。整个画面,瞬间被染成了温暖而壮丽的金色。

这两句诗,看似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但它背后蕴含的情感是如此丰富。一个“直”,一个“圆”,一“孤”一“全”,一“烟”一“日”。它们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和衬托。孤烟的笔直,与落日的浑圆,在大漠的背景下,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动人心魄的画面。那是一种极致的简约,却能瞬间打开你内心深处最广阔的想象空间。

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仿佛就能听到风在呼啸,看到风卷起沙粒,听到河水在低语,看到太阳在燃烧。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对环境的深刻理解,那种将内心感受与外部景物完美融合的能力,实在是太惊人了。

这句诗惊艳到我,还在于它的“留白”。它没有告诉你这烟是谁升起的,没有告诉你落日下这片土地上有什么故事。它只是把最最纯粹、最最极致的景象呈现给你,然后,让你的想象去填补所有的空白。是戍边的将士?是远行的商旅?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游牧民族?我们不知道,但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沉淀和厚重。

“一眼惊艳”,我觉得这句诗就做到了。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古典诗歌和边塞风光的想象大门。它不是那种辞藻华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的诗句,它的美是如此直接,如此震撼,直接抵达你的灵魂。它就像一张极致浓缩的风景照,却又饱含着千言万语的情感和故事,让人一看便忘不了。

还有很多诗词也曾让我惊艳,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种想象的夸张和磅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种豁达和洒脱,又让人感慨万千。但唯有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在极简中展现的极致意境,那种孤独与壮丽交织的美感,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我的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就像一位沉默而庄严的旅人,在黄昏的旷野里,留下的一个背影,却足以让人一生回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毕业告别,我送给学生的寄语: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告别朋友时,送给他: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冬天跟来京的老同学相聚,发微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室友躺尸,突然导师来电话,他立刻爬起来,神色慌张,我笑他: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词惊艳人,需要缘分,这个缘分就是某个特别的情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诗词,能让人“一眼惊艳”,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遇见了一个灵魂的知己,那是一种瞬间被点亮,被触动的强烈共鸣。这种惊艳,不单是文字的精妙,更是背后情感的奔涌,意境的深邃,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对我而言,有这样一首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读到它,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孤独、壮阔与寂寥,总能一下子将.............
  • 回答
    一件简单物件的伟大征程:从泥土到数字世界的基石纵观人类文明史,无数的发明与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其惊人的简单性,撬动了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我今天想聊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件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记忆。他们以惊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即使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之火也从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着。中国古代:风华绝代,命途多舛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人.............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确实,高妙的讥讽和贬低,往往不需要一句脏字,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如鲠在喉。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一颗颗精雕细琢的毒针,精准地刺向被嘲者的要害。中国古代:文人的“暗器”在中国文人圈子里,这种“不带脏字的骂人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曹操的“望梅止渴”反击: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人生如戏,有跌宕起伏,才更显波澜壮阔。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触及过人生云端与低谷的人,往往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他们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起落,而是仿佛被命运反复雕琢,经历“三起三落”般的磨砺,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来得更加触动人心。一、中国篇:凤凰涅槃般的顽强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
  • 回答
    群众的盲从,这四个字说起来轻飘飘,但仔细掰开了看,却是一把能搅动乾坤的利器,也可能是吞噬理性的泥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事迹被写进了史书,成了警示;有些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且不说那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就说历史上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背后往往也藏着群众盲.............
  • 回答
    “文艺国王”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雅致与权力的碰撞,如同皇家园林中精心雕琢的景致,又蕴含着几分不羁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身披龙袍或王冠,却又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亲自创作,为历史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中国的“文艺国王”们:风流才子,笔墨丹青在中国,虽然直接冠以.............
  • 回答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耀着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惊艳的志向不胜枚举,但若要详述几位,我愿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内核,展现他们惊世骇俗的抱负:1. 中华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学普及天下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 回答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做出自己热衷于某事物却又下令禁止它的行为。这种情况往往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个人欲望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汉武帝与道教(或其部分形式): 热衷之处: 汉武帝晚年对神仙方术、长生不.............
  • 回答
    .......
  • 回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言论的堤坝崩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尚书·周书·君陈》:“若播言则乱,乱必有罪。若食必有罪,则罪不至死。是以不速,若欲遂道,亦曰无功。若欲速,亦曰无功。民之多僻,从其辟,而不能用其僻。是故宁失于宽,不失于杀。是以君子,不如其容,不如其容,然后可以导民也。君陈曰:‘防民之口.............
  • 回答
    要找一个和“小明”同等级的人物,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首先得弄明白,“小明”在我们这儿到底是个什么定位?在中国,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语境里,“小明”几乎成了特定时代所有“普通学生”的代名词。他不是某个具体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符号,一个万能的“路人甲”。他可能是在课本上问出第一个问题的学生,可能是考试时.............
  • 回答
    这当然有!翻开人类战争史,你几乎找不到一场真正意义上完全避开传染病影响的战役。传染病就像一个无声的幽灵,常常比刀剑更致命,比敌人的炮火更具毁灭性。它混杂在硝烟和血腥之中,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必然性,深刻地塑造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古代战场上的瘟疫肆虐其实,在医疗技术极为落后的古代,传染病对军队的威胁几乎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