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相:李泌。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朝名臣李泌年轻时,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段轶事。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真实历史中的李泌,对唐朝的贡献之大,正是无与伦比。
他主导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平乱诀”,更策划了横跨半个亚洲、合力绞杀吐蕃帝国的“平蕃策”,皆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直接为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延命百年。
堪与管仲【尊王攘夷策】、白起【伐赵对】【平楚策】、张仪【连横策】、范睢【远交近攻策】、韩信【汉中对】、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荀彧【奉天子令不臣议】、诸葛亮【隆中对】、羊祜【伐吴疏】、长孙晟【间突厥疏 】等交相辉映,媲美青史而无愧。
而且,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更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战略布局跨越到全亚洲大陆的战略大师。
唐朝宰相、邺侯:李泌(字长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18万帝国野战精锐部队,堕落为叛军后, 犹如破竹之势, 在防御空虚的中原地区长驱直入, 一路杀到潼关。
此时,唐朝也不得不将西部的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各边镇精兵,尽数调往中原。 灵宝大战,十八万唐军全军覆没,曾屡败吐蕃、收复青海的河西、陇右两镇的精兵,几乎尽丧于此役。
此战的恶果,不止是长安失守, 李隆基仓皇逃亡蜀中,更重要是让河西、 陇右都从此前大唐举国重兵压阵的边地重镇,几乎变成了不设防地区。对这块连接丝绸之路主干线的战略要地,从昔日“雪原战神”论钦陵时代就已经垂涎百年的吐蕃人,当然绝不肯放过机会。
这个在唐玄宗时期被各路唐军名将蹂躏了快半个世纪的高原帝国,一旦喘过气来,便化身为意图将整个大唐江山撕扯粉碎、鲸吞下肚的下山猛虎,来势汹汹,势不可当。
李泌被唐肃宗李亨敬为师友,言听计从,又成为平叛军主帅、太子李俶的随军军师,从战略布局到调兵遣将,皆是他居中筹划。他提出了一整套平定安史叛乱的战略,对叛军诸将的可能动向全都了如指掌。此后果然事事皆如其言。
大唐宰相,邺侯:李泌
【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馀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抚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若非唐肃宗为了和蜀中的太上皇李隆基争权,急于尽快收复两京,最终没有采纳李泌「直捣幽燕,抄叛军后路,前后夹击,关门打狗」的关键一条方略,河朔三镇或许也不会在叛乱平息后,仍由投降的安史叛将掌控,实际割据百年。
然而,当唐军主力在关东与叛军鏖战时,从公元756年开始,吐蕃连续发兵,将陇右节度使所辖各州,尽数夺取。唐玄宗倾天下之力,数十年拓边成果,至此一朝尽失。
等到唐朝经过数年苦战,终于平息安史之乱时,公元763年, 二十万吐蕃军,攻破大震关,以唐朝叛臣为向导,杀入兵力空虚的长安,将唐朝府库、长安集市大肆劫掠一空,15天后,当唐朝名将郭子仪率领各路勤王军队迫近长安,吐蕃军又不战而退。
公元764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两国以及党项部族,举兵谋叛。十万吐蕃军杀入长安附近的奉天府,郭子仪恩威并施,说服回纥临阵倒戈,唐回联军合力夹击,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但在河西战场,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身死,河西、陇右地区全部陷落。安西、北庭的西域唐军,也被彻底和中原本土隔绝。
之后, 吐蕃一边大举进攻西域,一边常年寇掠关中和巴蜀, 吐蕃不止是大量侵吞唐朝疆土,更占据居高临下地利,俯瞰中原大地,直接威胁唐朝中枢心脏地带,也成了唐朝生死攸关的头号大敌。
当此国难之时,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则吐蕃自困】的“平蕃策”,是中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战略决策之一。
也正是这个由唐帝国、回纥汗国、阿拉伯帝国和南诏王国等亚洲四大强国联合组成的“反吐蕃包围网“,终于令这个无岁不征、穷兵黩武的古典军国主义政权,再难以对外继续扩张,内部矛盾滋生,最终拖垮了这个帝国。
在吐蕃占领河西,兵锋威胁关中的逆境中,整整百年光阴,大唐天子亲守国门御边,中枢据守长安,坚持不东迁洛阳;神策军与各大藩镇每年轮流秋防,剑南、凤翔、朔方诸方镇,在百年战争俘斩吐蕃军以数十万计。
当吐蕃和南诏组成联军进犯西川时,唐将李晟率四千禁军驰援,一路进兵所向无当,追击至大渡河畔,斩首七千余级,俘获和杀伤敌军不可胜计,吐蕃、南诏联军光是被困山谷,饥寒交迫,甚至坠崖而死者,就有八九万人。
大渡河之战后,南诏和吐蕃互相推诿责任,关系极度恶化。南诏朝堂的亲唐派大臣占了上风,原为吐蕃附属国的南诏,因此转而臣服唐朝,共抗吐蕃达三十年,并在云南战场给予吐蕃军大量杀伤。
神川之战,南诏王异牟寻以助吐蕃共抗回纥为名,以五千士卒为先导,三万大军紧随其后,诈取吐蕃的铁桥要塞,夺其城池十六座,俘虏十余万部众,斩杀溺毙吐蕃军万余人。唐朝名将韦皋率剑南军策应出兵,斩杀俘获吐蕃军三万人。
此战之后, 吐蕃从百年前的赤德祖赞时代,就开始的”扶植南诏、侧攻唐朝”的云南攻略,宣告破灭。
回纥军同样多次出兵西域和凉州,屡屡救援困守西州和庭州飞地的西域唐军。
公元796年, 吐蕃军大举围攻龟兹,欲拔除唐军在西域最后据点。回纥怀信可汗率军反攻,先击破庭州的吐蕃军,而后挥军龟兹,和据城苦战的唐军两相夹攻,将围城的吐蕃军杀伤大半。此战吐蕃军“四散落逃、尸骸臭秽”, 更被回纥人筑起京观耀武。
大唐安西军,不退!
回纥军的支援,安西军的坚守,也让吐蕃得到完整西域的时间,拖延了几十年,也丧失了极宝贵的战略时机。其河西地区同样兵不解甲,要时时应付回纥军的侵扰。
在李泌战略构思的指引下,唐朝更动辄会同南诏、回纥、以及唐蕃边境的太原、邠宁、泾原、灵武、 剑南两川、山南、凤翔等藩镇,对吐蕃发动遍布半个中国境内的全面进攻。
【是时,回鹘、太原、邠宁、泾原军猎其北,剑南东川、山南兵震其东,凤翔军当其西;蜀、南诏深入,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斩首万级,获铠械十五万。振武、灵武兵破虏二万,泾原、凤翔军败虏原州。惟南诏攻其腹心,俘获最多。】
也正是在唐朝联合其周边强敌的战略剿杀下,在唐朝军队的持续反击下,在占领区汉人百姓的不断反抗下,吐蕃帝国终于因为夺取关中与巴蜀、进占中原的野心,历经百年犹自不得实现,因此内部矛盾滋生,最终彻底土崩瓦解。
公元849年,唐朝剑南节度使收复维州、山南东道节度使收复扶州。
公元851年,唐宣宗正式出兵,收复河湟地区的三关七州(秦州、原州、安乐三州和石门七关)。河西汉人英雄张义潮,率领当地民众大起兵, 驱逐吐蕃守将, 前后歼灭吐蕃军十余万, 其辖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河西山河,宛然而旧。
公元866年, 向唐朝称臣的拓跋怀光,斩杀自称吐蕃国相的论恐热,将其首级传首长安。归义军部将仆固俊,率部西征,收复吐蕃占领的轮台、西州、北庭等地。西域南部的于阗、疏勒、仲云等国,也纷纷驱逐吐蕃守军。
公元869年,吐蕃康区爆发了邦金洛领导的奴隶大起义,并于公元876年,攻入了都城逻些,吐蕃贵族或死或逃。 从此数百年时间里,整个西藏高原四分五裂,“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
这个曾经东至关中,西到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 南至印度恒河流域的庞大帝国,辖域包括今天中国西部几乎全部地区(新疆大部、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全部,四川和内蒙西部,云南西北部),以及克什米尔、不丹、尼泊尔全部地区,以及印度北部地区的强大政权,
吐蕃帝国最大势力范围:
就这样被一位大唐智者,横贯整个亚洲,布局整整百年的大战略所彻底终结。
伟哉,大唐邺侯,壮哉,长源千古!
身为杭州人 必须来说一下,杭州三杰中的两位 岳飞,于谦都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
岳飞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更多人觉得岳飞未能尽统一大业。历史人物分两类,如果说不能统一是个遗憾,那岳飞至少做到了南北分治的和平。在女真崛起的时代,岳飞也好,耶律大石也好,都是凭一己之力在延续国运。
很多人对于于谦的印象仅在于石灰吟和一个相声演员上,阁老的祠堂在三台山,相比岳飞乏人问津。但是于谦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岳飞。于阁老怒立新君的行为真是比后来那些甩锅推诿的东林党人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很多伟大的英雄做的事,是完成了作为将,相的责任。而于谦做的决定,是抛弃了个人荣誉,一己之力撑起国家的壮举。也是少有的做了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却被几乎所有人认可的人。
库图佐夫。
以凡人之躯与战神对抗,虽没能弑神,好歹把神赶跑了。不但给俄国续了命,还让俄国咸鱼翻身,有底气当起了欧洲宪兵。
想想拿破仑如果征服了俄国会有多可怕,这么想的话,库图佐夫不但救了俄国,也救了欧洲。
大明于谦于少保,要是没有他,那大明就是另一个北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
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年,复官赐祭。
弘治二年,谥肃愍。
万历中期,改谥忠肃。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附上少保大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