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真正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谈到“挽狂澜于既倒”,诸葛亮无疑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先浮现的名字之一。他辅佐刘备,从一个寄居他乡的流亡者,一步步建立起三国鼎立的蜀汉政权,这本身就是一项奇迹。在刘备去世,国力衰弱、人心惶惶之际,他更是挑起了大梁。当时蜀汉兵少地狭,北有强大的曹魏,东有孙吴虎视眈眈,内部人才凋零,可以说是四面楚歌。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南征不服的孟获,稳定了南方局势,使蜀汉得以休养生息;接着又多次北伐曹魏,虽然未能光复汉室,但极大地延缓了蜀汉的灭亡,也让后人记住了蜀汉政权的坚韧和忠诚。他制定的《隆中对》为蜀汉描绘了宏伟蓝图,其战略眼光和执行力,在当时那种危局中,无疑是支撑蜀汉继续存在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在逆境中奋斗、在绝望中寻找生机的史诗。

李世民: 大唐盛世的开创者,他所经历的隋末乱世,更是“大厦之将倾”的典型写照。隋朝末年,民不聊生,起义军四起,各地豪强割据,中央政权几近崩溃。李世民作为秦王,在铲除叛乱、平定群雄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不仅仅是杀伐果断的战士,更是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的君主。他能够团结和重用包括魏征在内的各方人士,共同治理国家。在玄武门之变后,他继承皇位,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但他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得整个大唐帝国呈现出开放、包容、自信的气象。他的统治,不仅稳定了刚刚建立的王朝,更奠定了大唐近三百年的辉煌基业。

郭子仪: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惨烈的内乱,它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毁灭的边缘。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混乱不堪。在这危急时刻,郭子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力挽狂澜。他率领唐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收复洛阳、长安,平定了安史之乱。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平定叛乱后,他面临着强大的回纥骑兵和已经形成的藩镇势力,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表现出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宽厚胸怀,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遭受猜忌,也避免了因处理不当而引发新的危机。他以自己的力量,让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得以延续,并且在之后的时期,尽管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但整个国家的框架并没有被彻底颠覆,这与郭子仪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西方历史篇:

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大陆,法国沦陷,英国孤军奋战,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时,是丘吉尔站了出来。他的演讲鼓舞人心,他的坚定意志成为英国人民抵抗侵略的精神支柱。他说出“我没什么可献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激励着整个国家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在最艰难的时刻,他通过无线电波向世界传递英国人民的决心,也争取到了美国的援助。他的领导,不仅将英国从沦陷的边缘拉了回来,也为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英国之所以没有成为纳粹德国的附庸国,成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堡垒,丘吉尔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领导美国度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这个年轻的国家即将分裂,民主制度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林肯面对的是一个国家内战、社会撕裂、经济凋敝的局面。他不仅要赢得战争,更要思考如何在一个分裂的国家中重新团结人民。他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将战争的意义提升到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层面,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他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了战争,最终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在战争结束后,他呼吁“无怨无恨”(with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展现了其弥合伤痕、重建国家的博大胸怀。他的领导,使美国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没有从地球上消失。

现代社会篇:

要说现代社会,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一个人“挽狂澜于既倒”的影响力可能不像古代那样集中和剧烈,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时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吹哨人”们: 在信息时代,一些敢于揭露社会黑暗面、指出重大风险的“吹哨人”们,虽然个体力量微薄,但他们的勇气和付出,有时也能够唤醒公众的意识,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或不公。比如,在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或金融欺诈案件中,正是因为一些内部知情者的勇敢披露,才使得问题得以暴露和解决,避免了对更多人造成伤害。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在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强大等“大厦之倾”的风险中,点亮了一盏警示的灯光。

在科研领域突破困境的科学家们: 有时,科学技术的瓶颈和发展停滞,也会让一个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进步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当一个领域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难题,社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制约时,那些能够突破技术壁垒、开创全新方向的科学家,就如同在技术“大厦”摇摇欲坠之时,为其注入新的支撑。比如,在一些关键能源、医疗技术或者信息科学的突破,能够极大地改变社会面貌,解决困扰人类多年的难题。

当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对极其杰出的人物和非凡事迹的描述,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多种因素汇聚。那些真正做到的人,他们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们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不放弃希望,敢于担当,去努力成为那个可以“挽狂澜”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唐名相:李泌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朝名臣李泌年轻时,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段轶事。虽然故事纯属虚构,但真实历史中的李泌,对唐朝的贡献之大,正是无与伦比。

他主导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平乱诀”,更策划了横跨半个亚洲、合力绞杀吐蕃帝国的“平蕃策”,皆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直接为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延命百年。

堪与管仲【尊王攘夷策】、白起【伐赵对】【平楚策】、张仪【连横策】、范睢【远交近攻策】、韩信【汉中对】、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荀彧【奉天子令不臣议】、诸葛亮【隆中对】、羊祜【伐吴疏】、长孙晟【间突厥疏 】等交相辉映,媲美青史而无愧。

而且,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更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战略布局跨越到全亚洲大陆的战略大师。

唐朝宰相、邺侯:李泌(字长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18万帝国野战精锐部队,堕落为叛军后, 犹如破竹之势, 在防御空虚的中原地区长驱直入, 一路杀到潼关。

此时,唐朝也不得不将西部的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各边镇精兵,尽数调往中原。 灵宝大战,十八万唐军全军覆没,曾屡败吐蕃、收复青海的河西、陇右两镇的精兵,几乎尽丧于此役。

此战的恶果,不止是长安失守, 李隆基仓皇逃亡蜀中,更重要是让河西、 陇右都从此前大唐举国重兵压阵的边地重镇,几乎变成了不设防地区。对这块连接丝绸之路主干线的战略要地,从昔日“雪原战神”论钦陵时代就已经垂涎百年的吐蕃人,当然绝不肯放过机会。

这个在唐玄宗时期被各路唐军名将蹂躏了快半个世纪的高原帝国,一旦喘过气来,便化身为意图将整个大唐江山撕扯粉碎、鲸吞下肚的下山猛虎,来势汹汹,势不可当。

李泌被唐肃宗李亨敬为师友,言听计从,又成为平叛军主帅、太子李俶的随军军师,从战略布局到调兵遣将,皆是他居中筹划。他提出了一整套平定安史叛乱的战略,对叛军诸将的可能动向全都了如指掌。此后果然事事皆如其言。

大唐宰相,邺侯:李泌
【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馀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抚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若非唐肃宗为了和蜀中的太上皇李隆基争权,急于尽快收复两京,最终没有采纳李泌「直捣幽燕,抄叛军后路,前后夹击,关门打狗」的关键一条方略,河朔三镇或许也不会在叛乱平息后,仍由投降的安史叛将掌控,实际割据百年。

然而,当唐军主力在关东与叛军鏖战时,从公元756年开始,吐蕃连续发兵,将陇右节度使所辖各州,尽数夺取。唐玄宗倾天下之力,数十年拓边成果,至此一朝尽失。

等到唐朝经过数年苦战,终于平息安史之乱时,公元763年, 二十万吐蕃军,攻破大震关,以唐朝叛臣为向导,杀入兵力空虚的长安,将唐朝府库、长安集市大肆劫掠一空,15天后,当唐朝名将郭子仪率领各路勤王军队迫近长安,吐蕃军又不战而退。

公元764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两国以及党项部族,举兵谋叛。十万吐蕃军杀入长安附近的奉天府,郭子仪恩威并施,说服回纥临阵倒戈,唐回联军合力夹击,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但在河西战场,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身死,河西、陇右地区全部陷落。安西、北庭的西域唐军,也被彻底和中原本土隔绝。

之后, 吐蕃一边大举进攻西域,一边常年寇掠关中和巴蜀, 吐蕃不止是大量侵吞唐朝疆土,更占据居高临下地利,俯瞰中原大地,直接威胁唐朝中枢心脏地带,也成了唐朝生死攸关的头号大敌。

当此国难之时,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则吐蕃自困】的“平蕃策”,是中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战略决策之一。

也正是这个由唐帝国、回纥汗国、阿拉伯帝国和南诏王国等亚洲四大强国联合组成的“反吐蕃包围网“,终于令这个无岁不征、穷兵黩武的古典军国主义政权,再难以对外继续扩张,内部矛盾滋生,最终拖垮了这个帝国。

在吐蕃占领河西,兵锋威胁关中的逆境中,整整百年光阴,大唐天子亲守国门御边,中枢据守长安,坚持不东迁洛阳;神策军与各大藩镇每年轮流秋防,剑南、凤翔、朔方诸方镇,在百年战争俘斩吐蕃军以数十万计。

当吐蕃和南诏组成联军进犯西川时,唐将李晟率四千禁军驰援,一路进兵所向无当,追击至大渡河畔,斩首七千余级,俘获和杀伤敌军不可胜计,吐蕃、南诏联军光是被困山谷,饥寒交迫,甚至坠崖而死者,就有八九万人。

大渡河之战后,南诏和吐蕃互相推诿责任,关系极度恶化。南诏朝堂的亲唐派大臣占了上风,原为吐蕃附属国的南诏,因此转而臣服唐朝,共抗吐蕃达三十年,并在云南战场给予吐蕃军大量杀伤。

神川之战,南诏王异牟寻以助吐蕃共抗回纥为名,以五千士卒为先导,三万大军紧随其后,诈取吐蕃的铁桥要塞,夺其城池十六座,俘虏十余万部众,斩杀溺毙吐蕃军万余人。唐朝名将韦皋率剑南军策应出兵,斩杀俘获吐蕃军三万人。

此战之后, 吐蕃从百年前的赤德祖赞时代,就开始的”扶植南诏、侧攻唐朝”的云南攻略,宣告破灭。

回纥军同样多次出兵西域和凉州,屡屡救援困守西州和庭州飞地的西域唐军。

公元796年, 吐蕃军大举围攻龟兹,欲拔除唐军在西域最后据点。回纥怀信可汗率军反攻,先击破庭州的吐蕃军,而后挥军龟兹,和据城苦战的唐军两相夹攻,将围城的吐蕃军杀伤大半。此战吐蕃军“四散落逃、尸骸臭秽”, 更被回纥人筑起京观耀武。

大唐安西军,不退!

回纥军的支援,安西军的坚守,也让吐蕃得到完整西域的时间,拖延了几十年,也丧失了极宝贵的战略时机。其河西地区同样兵不解甲,要时时应付回纥军的侵扰。

在李泌战略构思的指引下,唐朝更动辄会同南诏、回纥、以及唐蕃边境的太原、邠宁、泾原、灵武、 剑南两川、山南、凤翔等藩镇,对吐蕃发动遍布半个中国境内的全面进攻。

【是时,回鹘、太原、邠宁、泾原军猎其北,剑南东川、山南兵震其东,凤翔军当其西;蜀、南诏深入,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斩首万级,获铠械十五万。振武、灵武兵破虏二万,泾原、凤翔军败虏原州。惟南诏攻其腹心,俘获最多。】

也正是在唐朝联合其周边强敌的战略剿杀下,在唐朝军队的持续反击下,在占领区汉人百姓的不断反抗下,吐蕃帝国终于因为夺取关中与巴蜀、进占中原的野心,历经百年犹自不得实现,因此内部矛盾滋生,最终彻底土崩瓦解。

公元849年,唐朝剑南节度使收复维州、山南东道节度使收复扶州。

公元851年,唐宣宗正式出兵,收复河湟地区的三关七州(秦州、原州、安乐三州和石门七关)。河西汉人英雄张义潮,率领当地民众大起兵, 驱逐吐蕃守将, 前后歼灭吐蕃军十余万, 其辖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河西山河,宛然而旧。

公元866年, 向唐朝称臣的拓跋怀光,斩杀自称吐蕃国相的论恐热,将其首级传首长安。归义军部将仆固俊,率部西征,收复吐蕃占领的轮台、西州、北庭等地。西域南部的于阗、疏勒、仲云等国,也纷纷驱逐吐蕃守军。

公元869年,吐蕃康区爆发了邦金洛领导的奴隶大起义,并于公元876年,攻入了都城逻些,吐蕃贵族或死或逃。 从此数百年时间里,整个西藏高原四分五裂,“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

这个曾经东至关中,西到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 南至印度恒河流域的庞大帝国,辖域包括今天中国西部几乎全部地区(新疆大部、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全部,四川和内蒙西部,云南西北部),以及克什米尔、不丹、尼泊尔全部地区,以及印度北部地区的强大政权,

吐蕃帝国最大势力范围:

就这样被一位大唐智者,横贯整个亚洲,布局整整百年的大战略所彻底终结。

伟哉,大唐邺侯,壮哉,长源千古!

user avatar

身为杭州人 必须来说一下,杭州三杰中的两位 岳飞,于谦都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

岳飞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更多人觉得岳飞未能尽统一大业。历史人物分两类,如果说不能统一是个遗憾,那岳飞至少做到了南北分治的和平。在女真崛起的时代,岳飞也好,耶律大石也好,都是凭一己之力在延续国运。

很多人对于于谦的印象仅在于石灰吟和一个相声演员上,阁老的祠堂在三台山,相比岳飞乏人问津。但是于谦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岳飞。于阁老怒立新君的行为真是比后来那些甩锅推诿的东林党人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很多伟大的英雄做的事,是完成了作为将,相的责任。而于谦做的决定,是抛弃了个人荣誉,一己之力撑起国家的壮举。也是少有的做了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却被几乎所有人认可的人。

user avatar

库图佐夫。

以凡人之躯与战神对抗,虽没能弑神,好歹把神赶跑了。不但给俄国续了命,还让俄国咸鱼翻身,有底气当起了欧洲宪兵。

想想拿破仑如果征服了俄国会有多可怕,这么想的话,库图佐夫不但救了俄国,也救了欧洲。

user avatar

大明于谦于少保,要是没有他,那大明就是另一个北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

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年,复官赐祭。

弘治二年,谥肃愍。

万历中期,改谥忠肃。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附上少保大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记忆。他们以惊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即使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之火也从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着。中国古代:风华绝代,命途多舛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人.............
  • 回答
    人生如戏,有跌宕起伏,才更显波澜壮阔。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触及过人生云端与低谷的人,往往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他们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起落,而是仿佛被命运反复雕琢,经历“三起三落”般的磨砺,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来得更加触动人心。一、中国篇:凤凰涅槃般的顽强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式.............
  • 回答
    一件简单物件的伟大征程:从泥土到数字世界的基石纵观人类文明史,无数的发明与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其惊人的简单性,撬动了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我今天想聊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件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确实,高妙的讥讽和贬低,往往不需要一句脏字,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如鲠在喉。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一颗颗精雕细琢的毒针,精准地刺向被嘲者的要害。中国古代:文人的“暗器”在中国文人圈子里,这种“不带脏字的骂人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曹操的“望梅止渴”反击: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纵观古今,从东方到西方,人类历史中不乏个人崇拜的印记,它们如同照亮某些时代天空的耀眼却也带有警示意味的灯火。在中国,秦始皇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项伟业。然而,为了巩固权力、塑造自身的绝对权威,秦始皇大力推行“焚书坑儒”,严厉控制思.............
  • 回答
    群众的盲从,这四个字说起来轻飘飘,但仔细掰开了看,却是一把能搅动乾坤的利器,也可能是吞噬理性的泥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事迹被写进了史书,成了警示;有些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且不说那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就说历史上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背后往往也藏着群众盲.............
  • 回答
    “文艺国王”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雅致与权力的碰撞,如同皇家园林中精心雕琢的景致,又蕴含着几分不羁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身披龙袍或王冠,却又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亲自创作,为历史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中国的“文艺国王”们:风流才子,笔墨丹青在中国,虽然直接冠以.............
  • 回答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志向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耀着历史的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惊艳的志向不胜枚举,但若要详述几位,我愿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内核,展现他们惊世骇俗的抱负:1. 中华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学普及天下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 回答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做出自己热衷于某事物却又下令禁止它的行为。这种情况往往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个人欲望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汉武帝与道教(或其部分形式): 热衷之处: 汉武帝晚年对神仙方术、长生不.............
  • 回答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要说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少女心(少男心)砰砰直跳的段落,那几幕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那种纯粹的、令人心悸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看《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较量,那种明明在意却又故作姿态的疏离感,总让我屏息。尤其是在达西先生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 回答
    说起诗词,能让人“一眼惊艳”,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遇见了一个灵魂的知己,那是一种瞬间被点亮,被触动的强烈共鸣。这种惊艳,不单是文字的精妙,更是背后情感的奔涌,意境的深邃,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对我而言,有这样一首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读到它,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孤独、壮阔与寂寥,总能一下子将.............
  • 回答
    谈到古今中外让我佩服的名臣与古代名人,这话题在我心中激起不少涟漪。要从中挑选出最让我景仰的几位,实非易事,因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璀璨的星辰。然而,若要细究其因,总有那么几位,他们的智慧、担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足以让我反复咀嚼,深深折服。从中国古代说起,绕不开的当然是 诸葛亮。提起“卧龙”二字,几.............
  • 回答
    “欺世盗名”意指欺骗世人,盗取名誉,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或不光彩的行为来获得声望和名利,但其真实能力、品德或贡献却与之不符。要找出“最”配得上这四个字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历史人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这样评价,而且历史的评价也常常随.............
  • 回答
    “性感”这个词用在军舰身上,确实是个颇为大胆的提问。毕竟,军舰的设计首要考量是实用性、战斗力和生存力,而非大众意义上的“性感”。但如果我们将“性感”理解为一种极具吸引力、令人过目难忘、同时又蕴含强大力量和美学的设计,那么这个问题便有了探讨的空间。在古今中外的浩瀚舰船历史中,要说哪一艘最“性感”,这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