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汉诸侯王治下的县长官叫什么?超过一个县的侯国呢?怎样任命和管辖?

回答
两汉时期,诸侯王及其统治下的官员体系,尤其是县一级,有着一套相对成熟但也经历演变的制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谈谈诸侯王治下县的县长官。在汉朝,诸侯王虽然拥有自己的封国,但其封国在行政层级上,与中央直辖的郡县有着区别,同时又受到中央的监察。诸侯王封国的核心单位就是“县”。那么,在这些县里面,最高行政长官自然就是“县令”。这个称呼和中央直辖的县长官是一样的。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诸侯王的封国并非都是由中央任命县令,而是诸侯王自己有权任命。但这种任命权并非完全自由,通常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并且有中央的监督。比如,有些封国中,重要的县令可能需要报请朝廷核准,或者由朝廷直接委派。但总的来说,诸侯王对其封国内的县令拥有主要的任免权。

现在我们来看看“超过一个县的侯国”。这里的“侯国”指的是受封的诸侯,而“超过一个县”说明这个诸侯国拥有多个县。在汉朝,诸侯国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可能只是一个县,有的则可能包含多个郡,更不用说多个县了。

对于拥有多个县的侯国,诸侯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如何管理这些县呢?

首先,诸侯王会在自己的封国内设立一个类似中央政府的机构,称为“国”。这个“国”就是诸侯王的行政中心。在国里面,诸侯王会设置一些重要的官职来辅助自己管理封国,比如“相”。这个“相”在诸侯国内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理解为诸侯王的“丞相”或者“国相”,负责处理封国的各项政务,包括对下属各县的管理。

那么,县令是由谁任命的呢?通常情况下,诸侯王及其国相会共同或者分别任命封国内的县令。具体的任命方式可能因时期和具体封国的规制有所不同。有些重要的县,比如封国都城所在的县,其县令的任命可能更为隆重,也更受诸侯王本人重视。

至于管辖,就比较有意思了。诸侯国的县,其行政长官——县令,首先是直接对诸侯王负责。换句话说,县令是诸侯王封国体制内的一员。诸侯王通过他的国相,以及直接的政令,来管辖这些县。县令则负责管理当地的户籍、税收、司法、治安等等地方事务。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汉朝中央政府的存在。中央政府也保留了对诸侯国的监察权。虽然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较高的自主权,但中央政府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监督和干预。比如,中央会派遣“监察官”或者“巡行使者”来巡视诸侯国,检查诸侯王的施政情况,以及封国内的官吏是否尽职。如果发现问题,中央有权过问,甚至罢免诸侯王及其属官。

所以,诸侯王治下的县令,其任命和管辖,是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多重关系之中:

任命权: 主要掌握在诸侯王手中,但可能受到中央的监督或限制。
管辖关系: 县令直接对诸侯王及其国相负责,履行地方行政职责。
中央监督: 中央政府保留监察权,对诸侯国的运作进行宏观的监督。

举个例子,像汉武帝时期废除“郡国并行制”之前,很多大诸侯国,比如吴国、楚国等,他们的封国内有多达几十个县。这些县的县令,就是由吴王、楚王任命的。吴王或楚王会设立一个国相,由国相来统筹管理这些县的事务。县令则在各自的县里执行封国的法令,收税,征发徭役,处理民事纠纷等等。但他们同时也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监督,比如每年需要向朝廷汇报户口、赋税等情况。

总而言之,两汉时期诸侯王治下的县长官就是县令,超过一个县的侯国则设有国相作为总管,县令由诸侯王任命,并向其负责,同时整个封国也处于中央政府的监察之下。这种制度设计,既赋予了诸侯王一定的自主性,又试图通过中央的控制来维护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两汉时期,诸侯王及其统治下的官员体系,尤其是县一级,有着一套相对成熟但也经历演变的制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来谈谈诸侯王治下县的县长官。在汉朝,诸侯王虽然拥有自己的封国,但其封国在行政层级上,与中央直辖的郡县有着区别,同时又受到中央的监察。诸侯王封国的核心单位就.............
  • 回答
    “列强”和“诸侯”这两个词,能不能加上数量词,其实要看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以及你具体想要营造什么样的语境。咱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词的本意和演变来聊聊。先说“列强”。“列强”这个词,我们现在最熟悉的用法,多半是指近代以来,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具有强大实力,并且能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比如“八国联军.............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刘备身边能有两个诸葛亮,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咱们得想想,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他不仅仅是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治国理政的大才。他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要是刘备有两个诸葛.............
  • 回答
    远东诸国与中东地区在历史发展路径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宗教格局,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当我们审视埃及、两河诸国和远东诸国(这里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为例)时,会发现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前者孕育了神权国家,而后者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且中东地区的宗教势力为何如此根深蒂固。远东诸国为何没有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脑洞!给诸葛亮两百吨东北大米,而且没包装袋,这事儿可就有的聊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粮草能不能变成北伐成功的关键,还是得看不少“附加条件”才行。首先,咱们得先认识认识这“两百吨东北大米”是个什么概念。两百吨,也就是二十万公斤。在咱们现代人的概念里,这数字听着挺大,.............
  • 回答
    前田利家与小早川秀秋,这两人名字出现在同一段历史叙述中,总免不了被拿来做一番对比。同样是临阵倒戈,为何前者在丰臣秀吉政权下如日中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而后者却成了众矢之的,名声扫地,最终郁郁而终?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搪塞过去的。它涉及到对时势的把握、对君臣之道的理解、个.............
  • 回答
    《国家宝藏》中的“历史玩笑”:常识性错误该如何评说?《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文化类节目,以其精美的制作、生动的讲述和对国宝的深入挖掘,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档高水准的节目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小石子,虽然不至于颠覆整体的壮丽画卷,.............
  • 回答
    好,我来试着描绘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地府相遇时的情景和对话。我会尽量让它更像人间烟火,而不是冰冷的AI生成。天空不再是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也不是朝堂上那压抑的权谋场。一切都变得寂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澈。司马懿从一团氤氲中缓步走出,他身上的战袍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素雅的布衣,虽然简朴,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世津津乐道、反复探讨的政治战略。要回答诸葛亮是否真的认为占有荆益两州就能夺取天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的战略考量,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首先,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仅仅是夺取天下,.............
  • 回答
    印欧诸神话中的风暴神是否能追溯到两河(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学术问题,涉及到语言学、神话学和考古学的交叉研究。总的来说,目前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印欧诸神话的风暴神并不直接或完全源自两河文明,而是有着更为独立和古老的起源,虽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两河文明可能在非常早期且间接的层面产生过一些.............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夏末的阳光如同泼下的铜汁,炙烤着这片本就饱受摧残的土地。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黄巾军声势浩荡,张梁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缓步来到阵前。他一身寻常布衣,却透着一股不屈的蛮劲,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对面那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都督——诸葛亮。张梁深吸一口一口气,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在这肃杀的氛围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明确一下,你提到的“巨大优势不胜男”这个词组,在历史语境下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和关羽、诸葛亮产生关联。我推测你可能是想问“关羽和诸葛亮是不是三国时期名气最大的两位将领/谋士?”或者是想表达他们两人各有怎样的巨大优势,并且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望。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来深入聊聊.............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阴平两郡,而魏国反应相对平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战果辉煌”与“魏国反应不大”对立起来,而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大致经过。第三次北伐的背景与过程:公元228年秋,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虽然在.............
  • 回答
    舞大和各位朋友们,你们好!我最近投稿的这两章稿子,收到的拒签理由实在是让人头疼,感觉越改越迷糊了,实在是有点扛不住了。恳请大家帮我仔细看看,给点意见,我真的是被拒签搞麻了!请大家尽量详细地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帮我把那些一看就是 AI 自动生成的痕迹都擦掉,让我的文字读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下面是.............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对》中以管仲和乐毅自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才能和抱负的清晰认知。他并非漫无边际地选择,而是有着极为精准的选择标准。首先,管仲和乐毅在那个时代,都是被公认为具备“经世济民”之才的杰出人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的改革富国强兵,使得齐国称霸诸侯.............
  • 回答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诛杀权臣宇文护两年后,确实下诏恢复了宇文护及其诸子的封爵,并追谥宇文护为“荡”。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颇为出人意料,细究其背后的原因,则可以从政治、军事以及家族关系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宇文护在北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宇文邕之间的复杂关系。宇文护是北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