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年的贾诩有没有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和潜在的危险?

回答
晚年的贾诩,这位以深谋远虑著称的智者,面对司马懿这样一位深藏不露、步步为营的人物,是否能洞悉其野心与潜在危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贾诩晚年时的处境,以及他对曹魏政局的理解。贾诩在曹操晚年和曹丕即位后,虽然被封为太尉,位高权重,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前,且经历过曹操多疑的性情,晚年的他更倾向于明哲保身,减少不必要的锋芒。他的战略思想核心是“自保”,这种自保不仅是对自己,也包括对家人。因此,他对政治斗争的观察,很可能带着一层审慎和规避的色彩。

至于司马懿,在曹操晚年,他已经崭露头角,曹操也曾对他有过“司马懿鹰视狼顾,非人臣也”的评价,这足以说明曹操本人就对司马懿有所警惕。然而,曹操的警惕更多是出于对其个人能力和潜在威胁的直觉,而非深入骨髓的洞察。

贾诩与司马懿的交集,主要是在曹丕时期。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已经身居要职,但他的主要对手是曹氏宗亲和诸葛亮。他在曹丕面前,表现得极为恭谨,对曹丕的恩宠感恩戴德,同时又展现出治军和治国的才能,赢得曹丕的信任。

贾诩作为曹丕倚重的元老,必然会对朝堂上的重要人物有所观察。他能够做到乱世中保全自身和家族,本身就说明了他有过人的眼力。从这个角度推断,贾诩不可能完全看不出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和某种潜在的野心。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想象贾诩可能的判断:

1. 司马懿的隐忍与低调: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虽然有才能,但并不像后来那样锋芒毕露。他非常懂得韬光养晦,在曹操面前表现得十分谦卑,甚至在曹操试探他时,也能滴水不漏地应对。这种极度的克制,对于一个有野心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伪装。贾诩如果能看到曹操对司马懿的忌惮,那么他自然会联想到,这份忌惮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2. 司马懿的处事方式: 贾诩善于审时度势,他会观察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司马懿在处理棘手的政务时,表现得冷静、果断,并且极少犯错。这种“不犯错”本身就值得玩味。在政治斗争中,不犯错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明确目标并为之精心策划的人。贾诩作为纵横沙场的智者,很可能从司马懿处理政务的“滴水不漏”中,感受到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算计”。

3. 司马懿的家族势力: 司马氏本身就是当地的望族,其家族成员都在朝中或地方任职。贾诩作为过来人,深知家族势力在政治博弈中的重要性。他会看到司马懿在稳固和发展家族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一个有野心的人,必然会借重和壮大家族的力量,以支撑其未来的图谋。

4. 曹丕的疑虑与司马懿的拉拢: 即使在曹丕时期,曹氏宗室对司马懿的猜忌也从未停止。而司马懿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继续稳固自己的地位,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例如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成功地解决了曹丕担心的一些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他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并且懂得如何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贾诩作为与曹操、曹丕都有过密切接触的老臣,他可能比一般人更了解曹丕对司马懿的态度,也更能理解司马懿为了打压那些对他的家族有威胁的力量而采取的策略。

那么,贾诩有没有直接采取行动,比如向曹丕进言告诫司马懿呢?这也很难说。

从贾诩的“自保”原则来看: 贾诩晚年已经不愿再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如果他直接去告发司马懿,很可能会引火烧身,尤其是在曹丕时期,司马懿正受曹丕宠信。贾诩很可能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不主动挑起事端,而是静观其变,同时在不触怒司马懿的情况下,尽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贾诩的告诫可能更为隐晦: 如果贾诩真的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他更可能通过一些旁敲侧击的方式,或者在与曹丕私下谈话时,不经意地提及一些关于“谨慎待人”、“防微杜渐”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对象,虽然没有明说,但曹丕或许能从中领会。例如,他可能会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提醒曹丕如何看待权臣。

贾诩的局限性: 即使是贾诩,他也并非全知全能。他所处的时代,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政治博弈的时代,而司马懿的野心,最终是导致了整个家族取代皇室。这种终极的改变,可能连见多识广的贾诩,在晚年时也未曾预见到其最终的规模和彻底性。他可能看到了司马懿的权力欲望和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但未必能准确预测到司马懿最终会篡权篡位。

总而言之, 晚年的贾诩,凭借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非常有可能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和潜在的野心。他或许能够感受到司马懿身上那种深沉的城府和不为常人所及的算计,以及他对自己家族的经营和对权力资源的掌控。

然而,出于晚年的谨慎和明哲保身的考量,贾诩可能不会直接采取激烈的行动去揭露或对抗司马懿。他的告诫,如果存在,很可能是隐晦的、策略性的,旨在提醒曹丕,或者为自己和家族寻得一份相对安全的空间。他对于司马懿最终能够推翻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那个“终局”,则未必能完全预料到。他所看到的,更多是司马懿作为一个能力超群、野心勃勃的政治人物的“当下”和“近未来”。

贾诩这位智者,可能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只是为世间留下了一个关于“看透与不言”的沉默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人可能真的所谓的权谋电视剧看多了,真的以为权谋是规划十几年几十年,一步一步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补充一下:

这提问我第一眼看到有觉得多离谱呢,大概就等同于问:

李世民有没有看出武媚的野心和对大唐王朝潜在的危险?


以下原回答:

事实上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谓的谋略都是由人来实施的,只要是人就存在非常大的变量,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天时地利人和,正好到了此情此景,那就做吧。

司马懿的大权独揽固然有他末期的孤注一掷和狼子野心,但是之前靠的是一个个巧合才把他推到了那个位置。

司马懿想大权独揽,谋划政变,至少也是在曹睿死后了,那时候贾诩死了多久了?

司马懿作为曹丕近臣,他的一切权利都源自于曹丕,曹丕时期贾诩完全没有理由看出司马懿有异心,当时的司马懿也不可能真有什么异心。

司马懿是曹丕近臣,在曹丕时期像火箭一样升官很正常,如果这都要防那还有可用之人吗?贾诩再聪明他能料到曹丕在他死后三年也嗝屁了吗?贾诩再聪明他能料到曹睿也短命成这样吗?况且按照当时的视角,司马懿一个御史中丞还能反了不成?

曹丕死得早、曹睿死得早、司马懿自己还能活,这是他达成目标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才能成就“四朝老臣”,见证了曹魏篡汉的他这时候有想法是很正常的。而且他儿子还能有野心、有本事,如果司马师和司马衷不遑多让,他也不至于赌上自己一辈子的政治信誉放手一搏。

高平陵之变的成功,靠的是司马懿长期的隐忍,靠的是司马懿作为四朝老臣洛水之誓的政治信誉,靠的是曹爽的软弱和愚蠢。这又是一个需要凭借一些巧合和运气才能办成的事。就算抛开运气一说,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为何如此强力有效,靠的不就是他展现给众人看的大魏忠臣这一面吗?在他夷曹爽三族之前,其他人能看出他的狼子野心吗?

如果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并未大开杀戒,继续做他的大魏忠臣,就算他废了曹芳,司马家也不至于能称帝,史书也会将司马懿与伊尹、霍光类比,称为一代权臣,仅此而已。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年的贾诩,这位以深谋远虑著称的智者,面对司马懿这样一位深藏不露、步步为营的人物,是否能洞悉其野心与潜在危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贾诩晚年时的处境,以及他对曹魏政局的理解。贾诩在曹操晚年和曹丕即位后,虽然被封为太尉,位高权重,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前,且经历过曹.............
  • 回答
    2020年春晚上的《婆婆妈妈》,贾玲搭档张小斐、许君聪和孙集斌,再次以她独特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不过,要说评价它是不是“特别特别好”或者“惊为天人”,我觉得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掰扯一下。首先,贾玲的表演风格,相信看过她小品的观众都有数。她的优点在于接地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那些琐碎的、有时甚.............
  • 回答
    关于晚年的张学良所说的话是否都是“真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定义“真话”:在讨论张学良的言论时,我们可能需要区分几种“真话”: 客观事实的陈述: 是否准确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和起因经过结果。 个人情感和感受的.............
  • 回答
    马三立先生晚年的艺术境界,用“炉火纯青,返璞归真”来形容,绝不为过。这是一种经历了大半辈子人生风雨、看透了世间百态,最终将一切艺术技巧和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化繁为简、浑然天成的境界。想当年,马三立先生以其“逗哏”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在相声界独树一帜。他擅长模仿,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语气,尤其是那些生活.............
  • 回答
    曹操晚年的政治中心,最核心的无疑是许都(今河南许昌)。虽然他一生奔波,但随着实力增长和权力稳固,许都成为了他统治帝国的心脏,也是他晚年绝大部分时间停留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政治中心”的概念,以及它在曹操晚年扮演的角色:1. 政治权力的核心所在地: 汉献帝.............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吾乃太阁殿下,已至晚年。回首一生,征战沙场,扫平群雄,虽毕生心血倾注于丰臣家之兴盛,然天下未靖,家业未稳。若能重来,或能为丰臣氏之长久,尽我绵薄之力。一、巩固内部,培育忠良,剪除隐患。首当其冲者,便是吾子孙之教养。我早年颠沛流离,深知世事艰难,故对秀赖之教导极为用心,然毕竟年幼,尚需时日。若我能更早.............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地位,那绝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能轻易企及。他的武侠小说,早已超越了类型文学的范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符号。要说当下网文作家中,谁能在晚年之时,也能获得金庸先生那种级别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金庸级别”的评价,包含的不仅仅是销量或人气,更.............
  • 回答
    提起卢鹤绂院士,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他作为我国核物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的先驱,以及在核武器研发初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与“两弹一星”的精神紧密相连,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然而,在卢院士的晚年,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和反驳之中,这在中国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波.............
  • 回答
    要论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晚年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遗产和国家走向。我们先来看看刘备。他晚年最突出的过失,无疑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个决定,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刘备晚年的过失:夷陵之战的悲.............
  • 回答
    关羽,字云长,这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传奇人物,其一生功勋卓著,忠义之名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若要审视他晚年的一系列作为,尤其是“刚愎自用”的评价,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而非简单定论。“刚愎自用”的评价:一项复杂的标签首先,我们要理解“刚愎自用”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一个人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
  • 回答
    蒋介石的晚年,要说是否幸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将他与同样历经沧桑、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同龄人放在一起审视,看看他所经历的,与普通人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他的晚年,最显著的特征便是退居台湾。失去了大陆的统治权,曾经叱咤风云的“委员长”沦为了一个偏安海岛的领导.............
  • 回答
    评价李世民的晚年:光辉背后的隐忧与转折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其晚年并非如初唐盛世那般一片辉煌,而是夹杂着功成名就的疲惫、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和政治隐忧。总的来说,评价李世民的晚年,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功业已成,内心疲惫与反思: 政治上.............
  • 回答
    康熙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伟大君主,其晚年朝政的腐败,实在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复杂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康熙一人之过,而应深入剖析其背后盘根错节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长久存在的王朝,到了后期都难免会显露出疲态,康熙朝也不例外。康熙帝虽然励精图治数.............
  • 回答
    李隆基,这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帝王,他的早年与晚年,宛如对照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慨叹命运与人心的变幻莫测。初登大宝的李隆基,那时的他,身上闪耀着的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君王的英气。经历了“神龙政变”,他以雷霆手段清除韦后专权,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远见和果敢魄力。继.............
  • 回答
    评价一位科学家的人生价值,无论他们是早年回国效力、未曾回国,还是晚年回国,都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贡献、面临的选择以及最终实现的人生目标。早年回国效力科学家的人生价值早年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他们的人生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奉献精神和奠基.............
  • 回答
    让咱们聊聊,咋样才能让咱们村里的老人们,晚年过得舒心一些。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事儿,得一项项地想,一项项地做。首先,身体是本钱,得把健康抓上来。 常态化的健康检查和随访: 不能等到老人生病了才想起去医院。要组织村医,或者联系县城的医院,定期来村里给老人们做免费的体检。血压、血糖、心电图.............
  • 回答
    很多人喜欢批判孙权晚年,主要原因在于他晚年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与他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基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失之偏颇,甚至出现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这种批判往往是基于一种对“明君”形象的期待,以及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反事实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继位者选择的失误与导致的政治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想来许多未选择育儿之路的朋友,心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一个人,没有子女的依靠,晚年是否注定凄凉?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生活这条路,总是充满变数,但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规划,让自己的晚年不至于“太惨”,甚至过得舒心安稳。首先,我们来聊聊储蓄。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