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三立晚年的艺术境界高到什么程度?

回答
马三立先生晚年的艺术境界,用“炉火纯青,返璞归真”来形容,绝不为过。这是一种经历了大半辈子人生风雨、看透了世间百态,最终将一切艺术技巧和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化繁为简、浑然天成的境界。

想当年,马三立先生以其“逗哏”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在相声界独树一帜。他擅长模仿,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语气,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卖鞋的、摆摊的、蹬三轮的等等。他能将这些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辛酸与不易,同时又领悟到人性的光辉。那时的马三立,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精妙的技法雕琢着每一个笑料,打磨着每一句包袱。

然而,到了晚年,马三立先生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果说年轻时的他是技艺的“精”,那么晚年他便走向了艺术的“神”。这种变化不是突兀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升华。

首先,他对“相”的理解更加深刻。 相声的“相”不仅指表演动作,更包含了一种由内而外的精气神,一种对人生阅历的沉淀。晚年的马三立,即便只是坐在那里,说一段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场”。他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蕴含着千言万语。他的表演不再是刻意地去“逗笑”,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洞察,将人生的哲学、人性的复杂巧妙地融入其中。

举个例子,他晚年常说的《逗你玩儿》系列,内容看似简单,甚至有些“贫”,但细品之下,却能发现他对“玩”的解读是多么深刻。他不是在简单地讲一个笑话,而是在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为一些执念、一些小聪明而陷入的尴尬境地。他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看着这些“逗你玩”的行为,并把观众也拉进来,一起笑看人生中的荒诞与无奈。这种“看”不是冷漠,而是带着一份悲悯和理解。

其次,他的表演更加“留白”。 传统相声讲究密集式的包袱,一个接一个。但晚年的马三立先生,却更懂得运用“留白”的艺术。他可以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一个意味深长的停顿,让观众自己去回味,去联想。这种“留白”反而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中来。他的表演不是在填满观众的耳朵,而是在引发观众的思考。

他的一些段子,比如《买猴儿》,即便不那么“密集”,但通过他那种慢条斯理、带着点儿狡黠的叙述,以及对那种买卖人之间微妙心理的把握,一样能让人笑得前仰后合,并且在笑声过后,回味无穷。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恰恰是艺术境界高超的表现。

再者,他实现了“化繁为简”。 很多相声演员为了追求效果,会不断地加入新的元素、新的包袱,力求让节目更“满”。而马三立先生晚年,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那些复杂的技法、繁复的段子,提炼成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情节。他不再需要那些花哨的技巧来证明自己,而是用最简单的东西,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他的很多晚年作品,听起来就像是日常生活中随口说起的闲话,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语调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饱含着他多年的经验和智慧。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哲学,正是他晚年艺术境界的集中体现。他用最少的力气,达到了最大的艺术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的艺术境界与他的人生境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晚年的马三立先生,已经超脱了名利,他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纯粹,是与观众之间的真诚交流。他不再是为了讨好观众而表演,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通过相声这种形式,分享给更多的人。他的笑声里,有看破一切的豁达,有对人世的慈悲,有对生活的热爱。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如何将一门技艺,升华为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命的态度。他晚年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它不张扬,不炫耀,却能在你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温暖,以及生命本身的重量。这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一种回归本真的生命力量。他用自己的人生和艺术,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网上流传着马三立1988年在姜宝林收徒仪式上收徒姜宝林的录音。上半段二十多分钟都是马老的讲话,这是很正式场合的讲话,前半段都是在解释为什么要在业内普遍认可姜宝林是李洁尘徒弟的情况下收姜宝林,后半段表达了一个业内前辈对晚辈的期许,但这段录音拿出来当一小段单口相声听完全没有问题。相声是语言的艺术,相声演员最需要研究的怎样吧话说的让观众爱听,艺术水平高到马老这种程度,随便讲话都把相声艺术的原则融会贯通,聊天、讲话,都能做到引人入胜。

user avatar

马三立的贯口和别人不同,一般是要求中气充沛,有喷口,镗镗镗说下来。马三立根据自身特点,讲究的是观众听得舒服,不累。你听听他的《开粥场》《夸住宅》就明白了。

都说高峰是老艺术家。单听确实有功夫,可是就怕比啊。他说的《大保镖》也不错,你再听听马志明和黄族民的,口儿更老,更脆。

九十年代初,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听过山东京剧团任德生唱的《大登殿》,前面是两个中年演员唱《武家坡》。女的应该是花旦出身,卖弄风情,让人联想解放前的园子。男的中规中矩,很卖力气。台下嗑瓜子,小声聊天,嗡嗡嗡。

到任德生出来,也没有什么作派,往那儿了一站,全场鸦雀无声,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

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幕如在眼前。

好相声不一定前仰后合地笑,有时候你没张嘴,观众都知道下句,太熟了,不好笑。但是反复听,不累,不烦,不腻。

前两天听白云鹏《晴雯补裘》,哪是什么大鼓书啊,就是快板加大鼓。他老信手拈来,台下都炸锅了,感觉老头像个调皮的孩子,我偏不好好唱,你们就是会宠我。不好的演员要掌声,好的演员有掌声,最好的演员反而掌声少,为什么呢?你鼓掌边上人不干,你耽误人家听了。大家有机会听听这一段就明白我说的了。

乐亭大鼓有个韩香圃,和靳文然齐名,资格更老。他唱的东路大鼓官方说法是腔调古朴,苍劲有力。实际上是简单少变化,初听之下,大失所望,不能终篇。后来又翻出来,听了一个多月,每天就是这段。哪儿好呢?气大声宏,硬桥硬马,但是一点也不凌乱,不紧张局促,没有憋闷感。演员应该是很辛苦的,观众的印象却是表演者气不长出,面不更色,显得举重若轻。

user avatar

马三立的相声不好听。

侯宝林的相声不好听。

马季的相声不好听。

姜昆的相声不好听。

也许再过些年,会有人跟你争论,说郭德纲的相声不好听。

你很不爽,然后争到最后你发现。你的观点成了你当初反对过的那些人的观点。

走向共和里,孙文问李鸿章,为啥你不去革命。

李鸿章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革命什么的,是你们这帮年轻人的事。

平心而论,马三立的相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真不好听。侯宝林的也一样。如果只是以今天的审美来看待这些老前辈的作品,是真的不够好笑——包袱太少铺垫太多表演太稳。

相声迷还别反对,当你深度喜欢一个事物的时候,很容易会以自己的审美来代表大众,然后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偏激的。

(注意我不是说老相声不好听,恰恰相反,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是这群人很容易因为自己喜欢而错误认为别人也会喜欢。)

现如今还喜欢听这些老相声的,那是真的爱好者。但是抱歉,这真的很小众。

马三立对相声最大的贡献,是把相声这个下九流的文艺类型,带上了台面,并且摈弃了其中很多糟粕。让广大群众知道并且喜欢上相声这个东西,他是当年的郭德纲,撑起相声界大半边天,然后还有一个就是侯宝林,因为这两位大师的存在,带火了相声这个艺术形式,可以这么说,因为有这两位——再加上刘宝瑞,让后来很多相声演员至今有一口饭吃。并且一度吃的还是山珍海味。

在马三立之前的相声,就像NBA的上古巨兽一样:名气大,但大部分人真的不了解,也没有太多途径去了解,就算了解,也认为是末端之技,更多人是一边听一边骂,既被逗笑了,又骂这玩意不登大雅之堂。

过去的相声,糟粕的确很多,这个也不用否认,毕竟来源于民间,二人转地方戏都是这样,在马三立之前和同时代,不说伦理梗屎尿屁的相声演员也有,但不说这些的基础上再有如此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马老爷子不说独一份也差不多了。

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相声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大部分演员入行之后都是学那些老段子,最多加一点时尚的词语,这里头讲道巅峰是谁呢,没错,刘宝瑞。

这个真不是黑他,单口莫过于刘宝瑞,但刘宝瑞的确缺少创新,这也是为啥成就上比侯宝林矮半头的缘故——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央视的一期节目中,侯跃文还是马季一脉的人说的。我是认可的。

马三立是当代相声的开山鼻祖,侯宝林是集大成者。

之后对相声有过突出贡献的是马季——谈艺术成就别谈人品什么的,再然后是姜昆,再到冯巩牛群,然后这一条路从最辉煌到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郭德纲的表演形式,不是这一支的,虽然出道晚,但论脉络的话,应该是从侯宝林传马季的时候,另起了一个分支,更加偏向传统,但不等于传统。

这里头要论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当推侯宝林和马三立,马三立晚年登台,不用说话大家都会笑,他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相声本身。但的确要承认一点,马三立晚年的名声,跟艺术本身关系不大。这是真话很多人可能不爱听。马三立晚年很火的原因,

第一是当年的确是大师,水平高作品多,脸熟。

第二是活着的相声演员里辈分最长,地位最高,人都有崇拜权威的心理。

第三是年纪大,很少表演,看一次少一次,能有机会欣赏马老表演,本身就是一大乐事。

第四是德艺双馨,观众缘奇好。

至于他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好不好听,不是很重要了。

或者说,我们只有对马三立这样的老艺术家才有“包容心”,允许你铺垫过多,允许你表演台稳,哪怕只是讲一个当年的段子,我们听过了千百遍,听到“逗你玩”三个字的时候,还是会一起哄堂大笑。

因为这就是情怀啊。

但这不代表你的表演形式是符合当下审美的,马三立晚年讲相声大家爱听,因为他是马三立,换个人照这个路子讲,简直扑死。

那马三立为啥不顺应潮流去改革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他完成了自己在相声方面的历史任务,他的精力和年龄,他对相声的认知,不允许他再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的事,侯宝林马季姜昆郭德纲接过棒子去干了。

所以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在欣赏过去的老艺人的作品时,你不能以当代的审美来评价优劣。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被他们真正逗笑的人,才能理解他们的伟大。

就像很多郭德纲的粉丝表示姜昆的相声一点都不好笑,可现实是,在过去很长一些年头里,姜昆就是相声界的旗手,知名度相比如今的郭德纲,只高不低(当时的娱乐形式也少,这也是个原因,所以郭德纲能逆流而出,实在非常不容易),但当时的观众不是煞笔吗,如果真的不好笑,他们不会自来水地去喜欢马季、姜昆、冯巩。

我也很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可能是当代唯一能喜欢的相声演员了。但是每次听到钢丝说姜昆等人徒有虚名的时候,我都没法理解这是何等的自大,因为姜昆等人的相声,的确把我逗笑过,还不止一次。

所以如果你不愿意承认马季姜昆冯巩这一帮人对相声的贡献,那将来总有一天郭德纲不红、被将来的年轻人认为不好听的时候,你也没资格为老郭叫屈。

正确的方式是,喜欢自己喜欢的,自己听着乐呵就行了,管他过时不过时,小众不小众呢。

后面这些说的都是题外话,权当逗你玩吧。

————

没想到这答案有人看,补充下,我之前查了下,关于刘宝瑞成就比侯宝林矮半头的评价,这个是马季去世的时候,央视做的一期节目,马季和刘伟说的。我个人认可,当然也许是我对相声了解不够深,意见有些偏颇,此处可以讨论。

本答案是站在大众审美的角度来评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最大的考量,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的对相声的贡献,标准是“对相声的推广和改革”,只能算是一个参考方向,自然不是定论。资深相声迷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谁谁谁好。我也欢迎大家找我讨论。

正好写这个回答时候看到右侧的推荐课程,这位田海龙是我文联班同学,很好的哥们,关于相声专业审美知识,大家可以找他了解。我最多就是个爱好者。

————

评论区还有人抬杠,说侯宝林和马三立的相声很好听啊,怎么过时了?

我前面也说了,在资深相声迷的审美中,这些大师作品永远不会过时,但对于大众而言,相声——尤其是过去的老相声,的确是过时的娱乐,所有听老相声的人,加起来可能没有一个二线歌手的粉丝多。

当然这么对比是没意义的。

但这就是过时啊,你让现在的年轻人去听这些老相声,你觉得有多少人能喜欢的上?

只是,文艺形式的过时,跟艺术本身没有关系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它的时代,过去的传统相声、大师们的好作品,完成了他们对于文艺的贡献,至今能有人喜欢,很好,就算有一天没人喜欢了,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在相声史乃至文艺史上的地位。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流行唐诗,就去说汉赋不好。不能因为现在的小鲜肉们巨火,就去鄙视过去的老戏骨们。

就像我喜欢摇滚,很喜欢崔健和窦唯早期的音乐,但是经常在网上看到年轻人质疑这两位的音乐实在听不下去,没关系啊,再过十年,他们所喜欢的也会成为历史。

世上总有流行的东西,但经典永远都会是经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